“和为贵”(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作文训练

请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2)不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

[2005届重庆市高三联合诊断性考试题(第一次)]

[写作提示]

写作本文,应明确“和”的基本含义,以便立意构思。

一、 “和”的语义分析

“和”字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较早。《尚书》出现“和”字共42次,《老子》一书出现了5次,《论语》出现8次。归纳起来,“和”字主要含义有:相安、协调、团结、和平、平息争端等。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看,“和”的概念类似于社会心理学讲的“和谐人际关系”、“合作”等概念。

二、“和”的心理特征

(1)和为贵    “和”的心态深入了中国人的心中,如“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家和万事成”等等,这类谚语都是从正面肯定了“和”的好处所在。

(2)企盼和事佬。问卷调查显示,对于“假如您现在正于某人发生争执,您内心是否企盼有和事佬出来打圆场?”这一问题的回答,约60.04%的人选择“有”,约39.96%的人选择“没有”。

(3)畏争  在国人的心目中,“争”字多带贬义,如“二虎相争,必有一伤”,“斗一斗,瘦一瘦”, “一争两丑,一让两有”,

(4)随大流   指个体按照大多数人的做法来行动。

(5)迁就  即为了不失和,尽管心中不同意他人的意见和做法,表面仍曲意求和或降格迁就。

(6)迎合  即猜度别人的心意而投其所好。

三、实现“和”的策略

(1)诚待人:在待人态度上要真诚待人

(2)行中庸:妥善处理好一切人际关系。[向人提要求应遵循心理换位(即将心比心)原则。诚实守信、宽容谦让、对人的过错委婉劝说)]

四、求诸己:发生矛盾应调和沟通。

五、立意

(1)“和”是打开人际交往心态的钥匙。

(2)尚和心态中,蕴涵着这样的意思:承认事物的差异性,要求从多样性中去谋求和谐统一关系。注重不同个性的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养成一种具有共生取向的和谐发展的独立人格。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3)尚和心态,在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群体凝聚力与合作精神,使人养成顾全大局的观念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4)尚和思想,在今天对全球社会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在“和”的环境中,人类发创造力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能得到最有效的正向积累。尤其是在全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没有和平,就意味着战争和毁灭。

……

[习作例文]

和为贵

四川绵阳普明中学 高2005级(18)班   王颖

何为贵?和为贵也。大至天地万物,小至亲友近邻,远涉国际外交,近到待人接物,和,都是不可或缺的诤友。

自然界的发展不可无“和”。古语云:天地和而万物生。正是因为有“和”,日月才能够撒播光明于乾坤,大地才“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正因为有“和”,山水才能演绎“青山长在,绿水长流”的传奇,才能呈现 “山如眉黛凝,水若眼波横”的柔美;正是因为有“和”,风雨雷电才能奏响雄伟的交响,春夏秋冬才能周而复始的循环。“和”,使自然界产生,使自然界发展,使自然界美丽以多姿,神秘而多彩!

人与人的关系不可以无“和”。无论是“和气生财”或是“家和万事兴”,都向我们传达着一个信息:“和”是人际关系的减震器、润滑油,是生活的芳香剂。“和”,可以在我们出现误会、产生分歧、发生矛盾时,充当调停人,化一场既恼人难堪又剑拔弩张的干戈为玉帛。所以,当我们争吵得面红耳赤几乎兵刃相向时,为何不试着听从“和”的召唤和教诲,心平气和地伸出双手与对方相握?当我们冷战静坐相对无言时,为何不让“和”来解开我们心中的乱结,诚心真意地给对方一个友好的微笑?“和”,是针是线,轻柔地缝补着我们生活中的裂痕;“和”,是光是热,驱散着我们心中的阴云和寒冷。

当然,“和”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退让。求“和”,应理解为追求和睦、和平、和谐,而不是无原则地打着“和”的旗号,做着与“和”背离的事。“和”有其自身的原则和尊严。和为贵,便是当我们错误地责怪了别人时,向别人诚挚地道歉;也是当别人被我们错怪时允许他们据理力争。这也是“和”,是让“和”有更正确的立足点。

“和”,如阳光,可以溶解心中的坚冰;如春风,可以拂去心中的阴霾;如火炬,可以照亮人际的天空!“和”使人与人沟通更加有效,更加畅通。

“和”,如清泉,如明镜,善鉴万物。她不仅折射出我们心灵疆域的宽广与否,更映射出我们心灵宇宙的博大和深邃的程度。

“和”,以其深刻的内涵与博大的包容,养育了自然,化育着人类,散发出迷人的馨香,旷远而持久,神圣且宝贵!

[点评]

本文以“和为贵”为中心,紧扣题目,首先从“自然发展不可以无和”入手,阐明“和”的重要;接着,从“人与人的关系不可无和”切入,进一步阐述“和”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但作者并未就此收束,而是辩证地指出,“和”也不是无条件地退让,“和”也有其自身的原则和尊严。点到为止,很有分寸。特别是第4段末“和为贵,便是……让和有更正确的立足点”的补充,体现了文章思路的缜密。千古文章意为高。作文不仅要有流丽的文笔,还应有作者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有启发性,这正是高考作文应努力追求的。

至于本文语言的简洁、凝练,巧妙的设喻,诗文的引用,都是值得认真借鉴的。此不赘述。

                                                       []

    E-mail: scmy928@yahoo.com.cn   

   邮编:621000    电话:0816-8762377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