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著作中的比喻类型(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湖南永州八中 周志恩

作为杰出的政论家,毛泽东撰写的马列专述,起草的革命文件,所作的形势报告和演说不仅数量极多,而且质量极高。毛泽东最善于运用比喻来阐析事理、论述自己的观点。散见于毛泽东著中的比喻灿若星辰,俯手即拾。这些比喻以其神奇的力量化抽象为具体,化干瘪为丰满,化深奥为浅显,化晦涩为明朗,增强了毛泽东政论文的形象性、趣味性,收到了奇妙的艺术效果。仔细分析,毛泽东著作中的比喻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是直接以具体事物作比,构成“甲像乙”、“甲好比乙”、“甲是乙”、”甲成了乙”等结构的比喻,能够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感,生动易懂。他在《关于重庆谈判》中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里直接以“种子”来比“共产党人”,以“土地”来比“人民”,语重心长地告诫共产党人必须与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必须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他将马克思列宁主义说成是我们同国内外党内外的敌人作战的“武器”,说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精力像“火山”,化抽象为具体,给人以形象感。在《整顿党的作风》中回答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是怎样相互联系时,他引用一句俗语“有的放矢”,用箭与靶的关系来比喻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他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矢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在《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全面和平”?》中,他将国民党反动派的“和平攻势”比作“石头”,将国民党及其美国主人的“和平”叫嚣加速了国民党的崩溃说成是“石头”打在了国民党自己的脚上,从头到脚都打烂了。在形象化的比喻中表达了对国民党的轻蔑与嘲讽。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他预言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了,但许多同志觉得这个问题不好理解,甚至有人产生错误认识,觉得那是“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这时候,毛泽东同志运用比喻,将“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直接说成“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从而将难以解释的问题形象化地解释清楚了,收到了澄清错误认识,帮助同志们树立自信心的效果。

二是借助人们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作比,使得说理论证浅显通俗而又亲切生动。毛泽东同志历来强调文艺工作者应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创作,要真正地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认真地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这样写文章做演说时才会有“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他本人正是这样的典范。他能够随时随地巧借日常生活现象作比来说理论证,极富有大众化风格。《实践论》是毛泽东的五篇哲学著作之一,它探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重大的命题,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突出贡献。他在论述实践的重要性时用了吃梨子的生活例子作比喻,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从而使人对他所论述的要有知识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就得参加革命的道理获得感性的认识和形象化的理解。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他针对即将取得抗日的全面胜利,而党内还存在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不良作风,用了打扫房子和洗脸两个日常生活例子作比喻,他说:“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他用“房子”和“脸”来比喻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用“灰尘”来比喻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不良作风,用“打扫和洗涤”来比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样说理既透彻深刻,又浅显生动。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他以下棋来比喻战争,下棋要有全局性的眼光,战争也要懂得全局性的东西。在《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中,他以航船要用清醒的头脑把握船舵,绕过暗礁,比喻要取得抗日胜利必须注意物质方面的极端严重的困难,要采取精兵简政的政策去克服困难。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他用过河要解决桥或船的问题来比喻完成任务要解决方法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他用万里长征从第一步迈起、长剧从序幕开始这两个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作比,比较民主革命与整个中国革命的关系,从而浅显地论述了革命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三是通过引用故事作比,借助故事中的人物或事物来巧妙比喻自己所要论说的事物或事理,目的是便于读者或听众理解,从而赢得广泛而积极的认同。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中引用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他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在于借用故事中的“两座山”来比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借用故事中的“上帝”来比全中国的人民大众,从而号召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坚持不断的斗争,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毛泽东同志在为新华社写的一九四九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中引用了《伊索寓言》里的一个“农夫与蛇”的故事,引用这个故事,目的也在于借故事中的“蛇”来比外国和中国的毒蛇们(即中外反动派),借故事中的“农夫”来比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真正的革命民主派,借故事中农夫怜惜冻僵的蛇反受了致命的伤这一悲惨结局启示中国人民决不应该怜惜蛇一样的恶人,而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总之,直接以具体事物作比,借助人们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作比,通过引用故事作比,这三种类型的比喻共同构成了毛泽东著作中的比喻修辞的鲜明特色。具有这种鲜明特色的繁多比喻极大地增强了毛泽东政论文迷人的艺术魅力。毛泽东著作之所以让人玩味不尽,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他善用比喻、巧用比喻当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毛泽东著作中的繁多比喻将以其独特魅长久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作者邮箱:hnyzbzzhouzhien@126.com 作者邮箱: hnyzbzzhouzhien@126.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