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江苏省海门市教育局教研室 张永林 邮编:226100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新课程理念、新课标思想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渐渐显示出来,而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焕发出勃勃生机。与传统的语文课堂相比,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1、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整合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侧重于知识和技能,很少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这种教学目标的设计折射出的教学理念就是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意;重智能变化,轻心理变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只知记忆,不知思考;只知接受,不知创新,活脱脱是一个个盛装知识的容器。再加上教学过程中忽视情感因素的诱发,更使学习变得索然无味,苦恼至极。而语文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目标应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如《我的老师》(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一文,以前设计的教学目标常常表述为

⑴体会关键词语的作用

⑵了解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⑶理解课文围绕中心取材的特点

而现在设计的教学目标表述为

⑴能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对“蔡老师”爱戴、依恋和思念之情的句子

⑵能指出课文中主要叙述了哪些事件,说明哪些事件略写,哪些事件详写及其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⑶能用自己的话概述“蔡老师”是怎样的人

两相比较,不难发现,现在的教学目标设计真正兼顾了三个纬度,学生在找出句子、整理内容的过程中,就逐渐理解了作者记忆中的蔡老师形象,也体验到了作者魏巍与蔡老师之间纯洁的师生之情。

2、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常常以课本为中心,抱着课本,进行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分析与讲解,试图通过这一举措,让学生记住知识,形成能力。殊不知,这样就文论文,不及其余,不仅弱化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因为脱离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往往收效甚微,达不到预定的目标。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母语社会背景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走“开放式”的语文道路。具体地说就是以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原有认知结构为出发点,以语文课文为信息之源,纵横延伸,立体展开,引进与课文相关联的信息,为课文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训练、情感的体验架设桥梁,构建认知框架,最后达到同化课文,改变并发展学生认知结构的目的。如教古诗《渭城曲》,一教师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送别的诗词曲,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结合课文比较同是送别作品的内在感情的差异,同时补充背景,让学生领悟诗情,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最后再联系现实生活,深切感悟古人之别与今人之别内涵的不同。通过这些有机联系,使得语文课由单一而转向辐合,由平面而转向立体,由封闭而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互动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常常以教师讲解为中心,运行的是一种师对生的单向传输,即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给,生收。教多少,学多少,不教则不学。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平等、没有民主,只有权威和专制。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被消磨,以致扼杀。而走进语文新课程,扑面而来的是师与生的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在课堂上,不管是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呈现的都是师生双方以平等的心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着教学内容,获取着新的发现,最终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着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4、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活动性

在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用自己精心细致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整个课堂始终充满着一种声音,沉闷而压抑,学生在下面只有听的份,记的份,很少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更谈不上调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这种缺乏情感体验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只能是死知识,假知识。而新课程语文则倡导教学过程的活动性,教师要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析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如教《变色龙》一课,有教师让学生在课上扮演小说中的人物。要求一提出,学生情绪高昂,非常活跃,一头扎进课文中,去琢磨人物的言行,体察人物的感情,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明确人物的思想性格。这堂课因有学生的全面活动,学生很快理解了人物形象,把握了文章的主旨,这比单纯的讲析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

5、语文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处在一个视听信息非常丰富的环境里,单凭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这些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确实有点勉为其难。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引进录音、电视、幻灯、投影、计算机及互联网在内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如教《听潮》可来一段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大海的雄壮美和伟大力量;教《统筹方法》可设计一段简单的动画片,来体现运用统筹方法的意义;教《在烈日和暴雨下》可放上一段录象,来感受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悲惨生活;教唐诗宋词尽可以播放声、文、图、像为一体的《唐之韵》《宋之韵》。通过以上这些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外部刺激,不仅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而且加速了学生的感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6、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单一,往往是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教师讲,学生听,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传统语文课堂组织形式的弊端。广大语文教师认识到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在具体问题上却存在很大的互补、互助性┅┅这些观念上的更新带来了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巨大变化。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主体上,既有教师讲,学生听;也有学生讲,师生听;既有小组合作探究,也有组间争辩对抗。在座位方式上,既有马蹄式,也有圆圈式;既有秧田式,也有小组式。在学习空间上,既有室内封闭式课堂,也有室外开放式课堂。一切变化都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身心发展灵活而定。

7、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主体,以考试结果为主要方式,而对于学生的参与程度、交往情况、思维状态、情感变化等很少关注,因而学生也只重视考试成绩,而对于课堂问题的回答、合作讨论的参与缺少热情,缺乏兴趣。而语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则呈多元化态势。在评价主体上,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可以是学生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学生相互评价。如一名学生朗读课文之后,可以先让学生自我评价,再让其余学生评价,这中间可穿插教师的见解。通过评价,不仅让朗读者明白了得失,明白了原委,而且使其余学生加深了印象,获益不少。在评价原则上,消除了非错即对的绝对化评价。对教材中的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面固然有一个相对确定、相对客观的理解,但阅读是一种主观体验,由于各人的认知结构、生活经验等差异,他们所获得的感受或结论也是不同的,对此评价当以定性评价为主。在评价方式,也由过去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性评价转变为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种评价方式并存。这种多元性的评价不仅促进了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种种特点是广大语文教师学习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的结果,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课程改革主旨的生动体现。愿我们的学生在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上逐渐变得乐学、善学、要学。

作者邮箱: haimen4315@sina.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