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专题指导:论述文分析论证题突破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2022-05-11 手机版


 考点:

1. 费孝通《乡土中国》

2. 李玲《中国古建筑的数理意蕴(节选)》

3. 李政《靠大数据揣度观众心理,“算法”定能“胜算”吗(节选)》

4. 《每年一场,全国大中小学生可免费看戏!(节选)》

5. 李义天《劳动造就美德(节选)》

6. 毛泽东《心之力(节选)》

【考点研究】

一、论述文分析论证题的解题步骤

对原文分析论证的考查,会直接涉及文本中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考查考生对文本三要素和论证过程的把握能力。答题过程是标选关键字眼,明确命题角度,定位对应区间,梳理比对定答。

序号 步骤内容 解析

步骤1 标选关键字眼,明确命题角度 显示论证特点和方式的字眼,如“前提”“举例”“围绕”“通过”“接着”“论证”等。显示选项内容特点的中心词,如“过程”“方面”“角度”等。显示选项内容特点的某些修饰限制性词语。简言之,着重标选项中重要的动词和名词。

步骤2 定位对应区间 根据选项中的关键字眼确定对应的区间。一般说来,涉及论证方法、论点与论据的选项可以通过文本的核心词句定位相应区间;涉及文章论证前提、角度或思路的题目,则可通过文本的针对性去定位相应的阅读区间。

步骤3 梳理比对定答 定位全篇要着重梳理出文本的主要观点和结构层次;定位局部区间要着重梳理出句间关系、论证的具体方法。在梳理过程中要将文本要素与选项的要素相比。涉及全篇或多个阅读区间的比对的重点是文章结构特点、思维流程的分析;涉及局部区间的比对的重点是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和论证方法的运用情况。

二、示例研究

示例 《家国情怀是知识分子的高贵品质(节选)》

文本 家国情怀已经积淀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在品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练地概括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在中国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知识分子素来强调“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和“以身许国”的救世情怀,自觉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

家国情怀是滋养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必然素质。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就在于通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回应所处时代最宏大最重要的问题,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我价值。这就需要深厚的家国情怀为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人类历史的实践也证明,那些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印记和光辉形象的知识分子,无不胸怀国家、兼济天下、心系苍生,甚至是为了家国理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我们矗立起了一座座广为传颂的精神丰碑。因此,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深邃渊博的学识素养、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更加需要将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

家国情怀是现代知识分子职业精神的内在要求。在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具有新的内涵。毋庸置疑,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精神追求的差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其他职业群体一样,知识分子是现代职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逐渐内化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时代课题的转换也为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注入了新的价值元素。知识分子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知识分子不应单纯追求个人利益,不应置社会影响于不顾,而应该将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结合。

家国情怀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丰厚精神养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知识分子发挥建设性作用。钱学森、邓稼先,这些优秀知识分子的先进事迹已经表明,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需要知识分子发扬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时代精神。支撑起这种精神气质的强大动力在于坚定不移的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使得知识分子始终与国家需要和人民利益相向而行。家国情怀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涵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精神财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知识分子有责任拒绝精致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有义务为科技创新、理论创造、学术繁荣贡献力量,不辜负伟大时代赋予知识分子的光荣使命。  

(摘编自《家国情怀是知识分子的高贵品质》)

问题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其中第二段主要论述了家国情怀与知识分子实现社会价值的密切关系。

B.文章分四层论述了拥有家国情怀对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每层的第一句话都是全段的中心句。

C.文章最后一段从是什么,怎么样等方面论证了家国情怀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丰厚精神养分的观点。

D.文章观点鲜明,论证有力,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答案 D

解析 D项,文中没有正反对比论证。

【考题对接】

一、费孝通《乡土中国》

文本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它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它的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

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不是有形的东西。我们不能具体地拿出一个有形体的东西来说这是团体。它是一束人和人的关系,是一个控制各个人行为的力量,是一种组成分子生活所依赖的对象……这种“实在”只能用有形的东西去象征它、表示它。在“团体格局”的社会中才发生笼罩万有的神的观念。团体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

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还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在象征着团体的神的观念下,有着两个重要的派生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在差序格局社会中,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那个仁字。当他积极的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退到了“恭宽信敏惠”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他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种“爱”的观念——不分差序的兼爱;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洋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而在团体格局的社会里,在同一团体的人是“兼善”的,就是“相同”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请简要概括。

2.本文采用了什么论证结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观念作为一种社会信念,人们必须自觉遵守,这取决于道德对个人行为具有制裁力,可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

B.“团体格局”社会中,团体虽然无形,但它与个人的关系就像神与信徒的关系,可以裁判赏罚,维持公正,是个全能的保护者。

C.“差序格局”社会中,道德要素维持着私人联系;“仁”只是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难以成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

D.“团体格局”社会中,公务、义务等行为规范清楚明白;“差序格局”社会中,所有价值标准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一、费孝通《乡土中国》【答案】

1.①对比说理;②比喻说理;③引用说理。

【解析】由原文“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种‘爱’的观念——不分差序的兼爱;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洋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可知,将西洋团体格局和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进行对比,所以运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

由原文“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可知,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

由原文“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可知,运用了引用说理的说理方式。

2.①总分结构;②先指出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③再具体论述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道德观念的不同特点。

【解析】第一段首先说到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并且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

第二、三段具体说到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

第四、五、六、七段具体论述差序格局道德观念下的特点。如,差序格局是由己外推组成的关系网;差序格局中,孝、悌、忠、信都属于私人关系的道德要素;差序格局中找不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差序格局组成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等等。

所以运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

3.A【解析】A.“人们必须自觉遵守,这取决于道德对个人行为具有制裁力”错误。由原文“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可知,“道德观念”作为一种社会信念,人们“应当”自觉遵守而非“必须”自觉遵守,“应当”自觉遵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决定于道德对个人行为具有制裁力。

二、李玲《中国古建筑的数理意蕴(节选)》

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古代建筑随着人类智慧的增长而发展,由最初简单的抵御防护功能扩展为承载多种社会功能,富有多样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意味悠长的建筑文化。我们的先民把数的元素外化融入到建筑之中,不仅使建筑中的数和天象、阴阳、时令、地理、地利等融为一体,也借助于建筑中数的意象来表达审美、和谐和等阶的价值追求。

《周易系辞传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这一思想在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中被普遍运用,北京故宫分前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前朝是皇帝上朝、议事的地方,主要是男性活动的场所;内廷是皇帝和嫔妃们居住生活的地方,主要是女性活动的场所,这正应验了天地阴阳、乾坤相合的理念。

易学还创立了“阳奇阴偶”的数字奇偶观念,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并且特以六、九为阴阳的代表,规定奇数对应天,属于阳性,象征吉祥、和谐与美满;偶数对应地,属于阴性,有阴冷和不祥的意义。中国古代有“九重天”之说,建筑构造“九”数的重复出现,意在暗合寰宇之“九重”。拿北京天坛来说,它分上、中、下三层,第一层径九丈,取“一九”之意;第二层径十五丈,取“三五”之意;第三层径二十一丈,取“三七”之意。此外,天坛的高度、栏板数目均采用了一、三、五、七的阳数,暗合“太极”和“九重天”。

整个北京故宫建筑同样从数的角度体现了阴阳相合、天地对应的意蕴。故宫前朝的主要建筑物也是故宫的中心所在,三大殿分别立于汉白玉雕琢的三重台阶之上,太和殿九开间、进深五间,七十二巨柱都是九或九的倍数或奇数。故宫内廷以乾清门一线为界,以位于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内廷多用偶数当中较好的数字“六”。有两宫六寝,体现了下方、后方、偶数、负数为阴的民间信仰;而外朝主殿布局采用奇数,成为五门、三朝之制,正表达了中国传统以上方、前方、奇数、正数为阳的意蕴。

中国传统社会常常借用数字来表达某种美好的愿望。普通百姓喜欢偶数中的“六”,之所以如此,是他们认为上下四方为“六合六运”之数,最为圆满吉庆。作为山西省祁县民居建筑的代表,乔家大院就是由六个院落组成的,其目的是祈求乔氏家族六六大顺。

两千多年的传统中国社会,建筑这种有形的载体还被赋予了等级性。《易经乾卦第一》中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龙是帝王化身,故九、五为帝王之数,即人们常说的“九五之尊”。“九”是奇数中最大的数,代表皇帝的权威;“五”不仅来来源于“五行”,也位于奇数正中,代表皇帝坐镇中央,因而九、五代表皇权至高无上,从而导致中国封建宫廷建筑往往运用九与五两个数字加以显示。天安门城楼正面宽九间,门上装有九路门钉,即纵横各九排,又呈“九”的倍数,故宫房间为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暗含“九五”至尊的意思。

(节选自李玲《中国古建筑的数理意蕴》,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段综合使用引证法、例证法,论证了天地阴阳、乾坤相合理念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运用。

B.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述,条理清晰地论证了中国古建筑中的数理意蕴。

C.文章选取中国古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故宫、天坛、天安门等来证明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D.文章写到乔家大院由六个院落组成,证明了中国传统社会常用数字表达美好愿望的观点。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建筑由于融入了数的元素才具有了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成为一种文化创造。

B.《周易系辞传上》中有关“乾道”“坤道”等古建筑思想,对故宫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C.“阳奇阴偶”观念认为,奇数象征吉祥与美好,偶数含有阴冷、不详之意,因此古人更喜欢奇数。

D.九、五为帝王之数,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天安门城楼及故宫的房间数都暗含“九五至尊”之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古建筑承载的社会功能的增加,古建筑常借助数来表达人们对审美、和谐、等阶的价值追求。

B.古建筑构造中多出现数字“六”“九”的元素,这与“六”“九”在易学中是阴阳的代表有一定关系。

C.故宫前朝主要是男性活动的场所,布局体现奇数特征;内廷主要是女性活动的场所,则多用偶数。

D.从中国封建宫廷建筑对数字“九”“五”的广泛运用,可以看出古代建筑被赋予的等级性。

二、李玲《中国古建筑的数理意蕴(节选)》【答案】

1.B【解析】“总—分—总的结构”分析有误,文章应是“总—分”结构,开头为总,以下为分。

2.D【解析】A说法绝对。古代建筑具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文化创造,并不仅仅是因为融入了数的元素。B曲解文意。“乾道”“坤道”是《易经》中的思想,不是古建筑思想。C“因此古人更喜欢奇数”说法有误,文中有“普通百姓喜欢偶数中的‘六’”。

3.A【解析】“随着古建筑承载的社会功能的增加,古建筑常借助数来表达……”,因果关系混乱。

三、李政《靠大数据揣度观众心理,“算法”定能“胜算”吗(节选)》

“本来只想看个花絮,却被不断推送过来的短视频‘强迫’着刷完一整部剧。”近段时间以来,“热搜式追剧”成为不少观众看剧的“新姿势”。这背后,实际上是社交媒体、片方和播出方利用智能算法与观众口味达成的一种“共谋”。这种方式看上去两全其美,殊不知既破坏了影视作品本身的艺术美感和价值功能,也败坏了观众的“观剧胃口”。

算法对于影视作品的“介入”早就有迹可循。电影《后会无期》对目标观众进行数据画像,利用分析结果辅助剧本创作。如今,智能算法对影视行业的“入侵”也远不止于营销和传播层面,而是以一种所谓中立的“理性工具”面孔深度渗透到内容拍摄乃至后期制作等多个环节,这在具有天然技术优势的网络视听平台上尤盛。智能算法背后的大数据运算为影视创作提供了看似更为合理的参考指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观众的喜恶和市场的走势,能有效地帮助影视创作者掌握潜在的话题热点,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智能算法规则下诞生的影视作品往往有着“吸金体质”。

算法显示,影视作品要想上热搜,引发舆论讨论,设置具有话题度的“热搜工具人”角色是比较稳妥的方法。于是,家庭剧里总要有个重男轻女、一味索取的长辈;情感剧里一般都会出现看似楚楚可怜却工于心计的第三者等。作品虽然题材各异,却都在算法的指导下,为脸谱化的人物设置程式化的剧情,打造一系列吸引眼球的话题标签,甚至将智能算法奉为圭臬。

这不禁让人质疑,难道仅凭智能算法就能计算一切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影视剧应当是有思想的艺术产品。而在算法规则里兜兜转转的“热搜定制爽剧”却千人一面,套路雷同。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在利益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影视创作者会仿之效之,一味地通过智能算法来编织影视作品的骨架和肌理,无条件地迎合和满足大众的喜好,不仅将会使影视创作走入机械重复甚至倒退的“死循环”,而且将带着观众在“娱乐至上”的歧途中走入钳制自主思想的泥淖。

实际上,这种“唯算法论”的创作态度就是“唯数据论”的“换汤不换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存在的智能算法,本身是没有任何价值取向的。让其产生“异化”的是那些妄想用算法走创作捷径、迅速在市场中捞一笔热钱的浮躁心态。当然,每一种事物的出现和发展都有其合理性,智能算法在影视创作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诸多裨益。它不仅提升了作品的生产效率,还拉近了内容创作与观众需求之间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影视作品实现“为人民而作”的根本宗旨。因此,对于创作者而言,应当在充分发挥创作主动性的基础上,真正让智能算法为影视创作锦上添花。所谓,“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在“智能”中走向“无能”,是影视创作在智能算法时代下必须警惕的悲哀;而如何凭借智能算法的“大数据”深刻洞悉影视创作的“大智慧”,则应当成为实践和探索的永恒命题。

(摘编自李政《靠大数据揣度观众心理,“算法”定能“胜算”吗》)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目前的追剧现象人手,分析了运用智能算法创作影视作品的原因和影响,由表及里,论证深入。

B.文章以电影《后会无期》为例,是为了证明在“热搜式追剧”之前,算法便已在影视创作中运用。

C.文章在论及影视创作领域运用智能算法的根本原因时,主要从提高经济效益和话题度的角度展开论述。

D.文章不仅能辩证看待智能算法对影视创作的影响,而且还对创作者如何运用智能算法创作提出了要求。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对于早期的影视作品而言,智能算法如今已经“入侵”至影视创作的各个环节,在一些网络视听平台中更是如此。

B.在算法的指导下,制作出套路雷同的“热搜定制爽剧”,久而久之,将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影响影视行业的发展。

C.虽然智能算法在影视创作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诸多裨益,但是影视创作仍存在着在“智能”中走向“无能”的可能性。

D.创作者在影视创作中,应当积极发挥创作主动性,实践和探索如何凭借智能算法的“大数据”深刻洞悉影视创作的“大智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运算为影视创作提供合理的参考指标,从而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智能算法规则下诞生的影视作品往往更有经济价值。

B.设置具有话题度的“热搜工具人”角色,利于引发舆论,提高关注度。这使得影视创作者将智能算法奉为圭臬,创造的作品愈发雷同。

C.只要避免通过智能算法来编织影视作品的骨架和肌理以及无条件地迎合和满足大众的喜好,就能够创造出具有思想性的影视作品。

D.那些妄想用算法走创作捷径、迅速在市场中捞一笔热钱的浮躁心态让作为新兴技术存在的智能算法产生“异化”,我们应当警惕。

三、李政《靠大数据揣度观众心理,“算法”定能“胜算”吗(节选)》【答案】

1.C【解析】C. “主要从提高经济效益和话题度的角度展开论述”错误,获取经济效益才是影视创作领域运用智能算法的根本原因,增加话题度也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

2.A【解析】本A.“‘入侵’至影视创作的各个环节”以偏概全,原文是“‘入侵’至多个环节”。

3.D【解析】A.“大数据运算为影视创作提供合理的参考指标,从而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曲解文意,原文为“看似更为合理的参考指标”,且能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应该是由于创作者利用算法掌握潜在话题热点。 

B. “这使得影视创作者将智能算法奉为圭臬”错误,原文为“部分”影视创作者,且因果关系不当,部分创作者将智能算法奉为圭臬的原因原文未交代。 

C.“只要……就能够创造出具有思想性的影视作品”条件关系表述错误,原文是“一味地通过智能算法来编织影视作品的骨架和肌理,无条件地迎合和满足大众的喜好,不仅将会使影视创作走入机械重复甚至倒退的‘死循环’,而且将带着观众在‘娱乐至上’的歧途中走入钳制自主思想的泥淖”,并非“只要……就能够创造出具有思想性的影视作品”,说法绝对,二者非充分条件关系。

四、《每年一场,全国大中小学生可免费看戏!(节选)》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一点即便不是戏迷的朋友也知道。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流派繁多,魅力独特,千百年来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戏曲进校园,意义重大。“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戏剧这种艺术形式吸收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各种文化艺术之精华,展现着独特的审美风范。教育家蔡元培说过,美育是人类打开心灵窗户不可缺少的工程。戏曲能帮助学生认识美、发现美,见证传统文化艺术的迷人风采。除了美之外,还有真和善。岳飞戏、关公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很多经典曲目讲述是非、善恶、忠奸,弘扬家国情怀、优秀品格、善良人性,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崇高价值追求。所以,戏曲进校园,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涵养心灵,从唱念做打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此外,对戏曲本身而言,进校园也是圈粉良机。看过去,从城里到乡间,处处搭台唱戏;从引车卖浆者到王公贵族、商贾文人,多是戏曲“粉丝”。比如鲁迅不爱看戏,也难忘幼时看戏的场景。他在《社戏》里深情追忆:“真的,一直到现在……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但看如今,很多剧种失宠,戏迷锐减——其实很多人只是缺少接触、了解的机会,而戏曲进校园让学生与戏曲文化亲密接触,有望让更多年轻观众“路转粉”,促进传统艺术薪火相传。

不过,戏曲进校园虽易,要达成以上效果却不简单。为什么?因为校门好进,“心门”难开,戏曲进校园的对手主要是学生的“内心戏”。很多同学一听说表演传统戏曲,直接敬而远之。在部分年轻人眼里,戏曲的表演比较“拖沓”,而且唱词晦涩,很多人觉得无法欣赏,所以即便不要钱,也不太愿意去看。

所谓“强扭的瓜不甜”,想让每个学生每年欣赏一场戏曲,这要求戏曲进校园时要“会玩”。比如在曲目选择上,除了针对不同学龄阶段的特点、由浅而深,还可以提供“菜单”式服务,让学生“点菜”。当然,戏曲进校园也不能只是观看表演,学校可以“定制”戏曲知识普及读本、引导孩子动手制作戏剧道具、试戏服等。此外,艺术表演讲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其实艺术熏陶也是如此。它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一年一两次进校园活动即便声势再浩大,其影响力也毕竟有限。所以,比戏曲进校园更可贵的,是戏曲“在”校园。早在2014年,广州就每年开展粤剧专家授课、成立小小剧社、交流演出等多项活动。以荔湾区三元坊小学为例,如今很多学生不仅对粤剧略知一二,有的还学会了吹拉弹唱,能在舞台上体验跌宕的人生。

总之,戏曲进校园是弘扬传统文化、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学生来说,审美、情操等都是“熏”出来的,它是慢的艺术,不能急,不能“暴饮暴食”。相信假以时日,“生旦净末丑”能觅得更多知音,戏曲进校园也能带给人们更多惊喜。

(摘编自《每年一场,全国大中小学生可免费看戏!》)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两个角度论证了戏曲进校园的意义,较为深入地阐述了戏曲对受众的影响。

B.文章引用蔡元培的话语,意在说明戏曲在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更具说服力。

C.文章举出荔枝湾三元小学的事例,意在强调戏曲“在”校园比戏曲进校园更有效果。

D.文章论证层层深入,针对戏曲进校园的不利之处,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

2.下列关于中国戏曲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戏曲尽管流派繁多,但作为一个艺术门类的整体,有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B.中国戏曲有着独特的审美风范,是包含诗歌在内的多种文化艺术精华的集中展现。

C.中国戏曲有着很高的价值追求,弘扬了高贵、美好的精神,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

D.中国戏曲的表演节奏比较慢,唱词不易理解,让部分年轻人无法欣赏,敬而远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戏曲进校园既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获益,又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代代传承。

B.如鲁迅这般不爱看戏的人都追忆幼时看戏情景,可见戏曲在当时社会很流行。

C.只有让学生更多接触戏曲文化,而不只是看表演,才会让戏曲艺术薪火相传。

D.审美、情操的培养是慢的艺术,不能“暴饮暴食”,推动戏曲进校园也不能急。

四、《每年一场,全国大中小学生可免费看戏!(节选)》【答案】

1.D 【解析】文章没有论述戏曲进校园的不利之处,而是指出戏曲进校园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A 【解析】B.原文是中国戏曲“吸收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各种文化艺术之精华”,而不是多种文化艺术精华的集中展现C.很多曲目是经典,而不是中国戏曲。中国戏曲中也有糟粕。 D.“表演节奏比较慢,唱词不易理解,”不是中国戏曲本身的特点,而是“部分年轻人”的看法。

3.D 【解析】文章最后一段强调戏曲进校园不能急于求成,而不是说戏曲不要急于进校园。

五、李义天《劳动造就美德(节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人不仅凭借劳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实现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而且在根本上,人最终也要通过劳动来实现人之为人的自由本质。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不仅意味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且真正自由的劳动将构成人的第一需要。日常生活的延续离不开劳动,美好生活的实现更有赖于勤勉而高效的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精湛的技艺、积极的合作都特别重要。在这个意义上,劳动不仅创造财富,而且造就美德。

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之所以需要引起、调整和控制这种过程,在根本上,是因为人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足够的生活资料,满足自身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需求。然而,如果劳动者缺少基本的技艺,那么他们的劳动就无法实现“物质变换”这个目标。如果劳动者的技艺不够精湛或有效,那么随着人们所需生活资料越来越多,社会将越来越可能出现普通的困乏。如果劳动者的技艺不够丰富或广泛,那么社会成员所期待的美好生活也就无法实现。

因此,劳动需要技艺。亚里士多德说,“技艺”就是劳动或制作这类活动的美德。一旦某人作为劳动者而开始行动,他就必须努力让自己的劳动成为“好的劳动”,即技艺精湛的劳动。而且,也只有当他真正展示出高超、精湛的技艺,使得劳动富有成效,他才能配称为卓越或优秀的劳动者。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当然需要认真地钻研、反复地练习,探索有效的途径,培养自身坚忍不拔、精益求精的美德品质。

人类的劳动具有社会性,它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劳动。随着劳动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劳动发展,越来越精细的社会分工开始发生,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协作开始运行,越来越庞大的社会工程开始出现。对于任何单个的劳动者而言,要想完全依靠自己的劳动完成某项任务,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面对这样的客观状况,正如法国学者涂尔干指出的那样,劳动者个体将会越来越直接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对于社会和他人的依赖性,越来越感受到自己作为某个集体或整体的环节意义。此时,如果他不选择积极的合作,不与他人保持团结,不积极参与既有的分工与协作,不愿做出相应的奉献和适当的牺牲,那么,他就既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能力、实现自己的劳动目标,也不能充分获得他人的社会承认,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所以,从根本上讲,现实的劳动要求使得劳动者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团结和社会凝聚的必要性,使得他们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社会协商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在广泛而深度的社会联系下,不仅劳动者个体之间,而且劳动者个体与群体之间,都将在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上更加一致。相应的,他们也就更可能形成宽容、友善、互助、为他人奉献甚至牺牲的美德品质。

(摘编自李义天《劳动造就美德》)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引用总书记的论述,揭示劳动对于人的重要意义,提出中心论点。

B.文章从劳动者自身的技艺、劳动具有社会性两个方面对观点进行论证。

C.文章多处引述名人的言论或观点,不仅丰富了内容,也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观点鲜明,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劳动不仅是人满足最基本生存需要的手段,也是实现人之为人自由本质的途径。

B.高超、精湛的技艺不仅是实现“物质变换”的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一种美德。

C.随着现代社会的劳动发展,单个的劳动者已经没有可能依靠自己完成某项任务。

D.涂尔干指出,劳动者将会越来越依赖社会和他人,成为某个集体或整体的环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足够生活资料来满足自身生活需求,故需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B.劳动者在努力让自己的劳动成为技艺精湛的劳动的同时,也是在培养自身坚忍不拔、精益求精的美德品质。

C.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劳动者只有与他人团结协作,做出一定的奉献牺牲,才可能实现自己的劳动目标。

D.在现实的劳动要求驱使下,劳动者自觉参与社会协商与社会合作,从而形成友善、互助等美德。

五、李义天《劳动造就美德(节选)》【答案】

1.B 【解析】 理解错误,文章从劳动者自身的技艺、劳动者与他人的合作两个方面对观点进行论证。

2.A【解析】B.“高超、精湛的技艺”“是实现‘物质变换’的目标的必要条件”不正确,原文第二段为“基本的技艺”。C.“没有可能依靠自己完成某项任务”不正确,原文第四段为“要想完全依靠自己的劳动完成某项任务,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D.理解不正确,原文第五段为“劳动者个体将会越来越直接而深刻地意识到……越来越感受到……”,说的只是劳动者的主观意识与感受。

3.D 【解析】“从而形成友善、互助等美德”不正确。原文最后一段为“更可能形成宽容、友善、互助……的美德品质”,说的只是一种可能。

六、毛泽东《心之力(节选)》

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博古观今,人类作为世间万物之灵长,实为天池间心力最爱力于进化者。

中华悠悠古国,人文始祖,之所以为地球文明之发祥渊源,实为华人最致力于人与社会与天地间公德、良知依存共和之道者也。

然天妒神州,外侵内扰,泱泱华夏,愚昧丛生,国人于邪魔强盗阴险心力渗透、攻击之下,神圣使命渐渐失忆,泱泱中华众生却败于甘愿自卑、沉沦、散弱之积弊。

有德者心力难济,无德者霸拥民众所赋世权以为私势,神器私用,贪腐国贼举家富贵,万众民脂民膏皆被劫掠。如此国力则日衰,国力衰则国家民族之心力衰竭,内可诱发天灾兵祸,外可诱引强盗来犯,国债深陷,物价飞涨,民众食宿艰难,灾厄连连,何日可止?

若欲教民治国,惟有自强国民心力之道乃首要谋划,为首要之捷径!

心力变新、强健者首应以国家民族之新生心力志向缔造世界仁德勇武文明之新学,新学为思想理论之基石、栋梁。新学不兴,御敌难成。

夫闻“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志者,心力者也。民之志首推举国民众个性之天然强健,则国家栋梁层出不穷。

自中国开埠以来,封建、洋务祸国殃民,究其缘由,有教会、资本家、君主、卖国贼四者,同为天下恶魔强盗者也。四贼之中,尤以执掌政权之官僚最为紧要!盖国之神圣重器以民为先,决不可助长恶私贪欲窃为己用!国之中枢如有愚昧肤浅肖小之徙窈而居之,则外魔必侵,国民必衰。

千古圣人,教化为根。我辈恰逢此乱象当前之世,人皆逐物欲而迷心,循末节而忘真,醉娱乐轻国志,谋小私绝大利,认蛮夷做乃父,拜魔盗为师尊,毁文明于无耻。你我何必苟且偷生,熟视无睹?有志者呼吸难畅,应以天下为己任。

今愚者忘本堕渊,不思危亡之计,苟活当下,遗神圣之使命,忘民族之重任;背离真理,违逆人本之慧根,蔑毁先民之道德;醉心于享乐,不知当世之惊变,甘当媚外之洋奴;沉迷于自我,罔顾危机之四伏,轻信魔盗之谗言!故西方强盗肆意侵杀、奴役中华。

普看当今,世界格局风云激荡,人类文明之前途扑朔渺茫,天下苍生之幸福岌岌可危。虽有科技带来物质之充足,仍难满人欲之巨壑,各派皆为私利而竞相奔走,人人皆被牵入滚滚洪流。强盗流氓制订裁决世界法律,邪恶魔鬼公然成为人间领袖,万国不思兴道义之师,竟全然拜魔盗为导师,星球万物生灵涂炭,灭绝之期不远矣。

虽有智者、勇者愿做中流砥柱,却犹如闹市人语,瀑下鱼鸣。请问周边,还有几人执著于真理?还有几人探求于本源?一句开心就好,便甘愿随波逐流;一句事不关己,便通行四海;一句莫谈国事,便据民权为私器。孰不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试问为天地立心何以立?为生民立命何以立?为往圣继绝学何以继?为万世开太平何以开?若我辈之人此心已无,则中华即将亡矣!中华亡则人类必亡矣!

天之力莫大于日,地之力莫大于电,人之力莫大于心。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改朝换代,为民谋福,惩治贪墨汉奸,又有何难!苟其公忠体国,百折不回,虽布衣下士,未始无转移世运之能也。有志之士不可不勉哉!人生于天地之间,血肉者物质之所成,心性者先天地之所生。故而有唯物唯心之论说。人活于世间,血肉乃器具,心性为主使,神志为天道。盖古今所有文明之真相,皆发于心性而成于物质。

故个人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生活,团体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事业,国家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文明。故心为形成世间器物之原力。孔子明之故说修心,知止而不怠;老子明之故说无为,清静而不私。心为万力之本,由内向外则可生善、可生恶、可创造。修之以正则可造化众生,修之以邪则能涂炭生灵。心之伟力如斯,国士者不可不察。

故当世青年之责任,在承前启后,继古圣百家之所长,开放胸怀,融东西文明之精粹,精研奇巧技器胜列强之产业,与时俱进应当世时局变幻,解放思想创一代精神文明。破教派之桎楛,汇科学之精华,树强国之楷模。正本清源,布真理与天下!吾愿与志同道合、追求济世、救世真理者携手共进,发此弘愿,世世不辄,贡献身心,护持正义道德。

故吾辈任重而道远,若能立此大心,聚爱成行,则此荧荧之光必点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翻天覆地,扭转乾坤。创中华新纪之强国,造国民千秋之福祉,兴神州万代之盛世,开全球永久之太平!也未为不可。

(摘编自1917年23岁毛泽东《心之力》,有删节)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基于外侵内扰,国人积弊,德心难济的现状,提出了自强国民心力救民治国的论断。

B.文章主体把眼光投注在中国阴暗现状分析之上,目的是论证国民缺乏正心正力则中华即将亡。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论点,然后反面深入论证,最后转入正面论述。

D.文章既立足国内社会分析,又结合国外势力干扰,显示了作者对中国现实与未来的深入洞察。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心力在推动人类进化,中华文明发祥,促进人、社会与天地和谐共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B.一些中国人在西方邪魔阴险心力渗透攻击下,甘愿自卑沉沦,神器私用,从而丢弃神圣使命。

C.面对外侵内扰,愚昧丛生的华夏,要救民治国,自强国民内心的力量是唯一的出路。

D.心力即民之志,就是指全国民众具备—种强健的品质学习缔造世界仁德勇武文明的新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当今世界虽有科技带来物质的充足,但仍有强盗流氓制订裁决世界法律,为所欲为。

B.一个普通人如果聚内心意志为民谋福为国惩贪,公正忠诚百折不回,就一定能改变时代命运。

C.我们的生活、事业,国家的文明都和人的心性有关,所以自古以来许多名人都很重视修心。

D.为创中华新纪之强国,当代青年有责任开放包容、虚心学习、与时俱进、解放思想。

六、毛泽东《心之力(节选)》【答案】

1.B【解析】B.“文章主体把眼光投注在中国阴暗现状分析之上”分析有误,阅读文本可知,“把眼光投注在中国阴暗现状分析之上”非主体,只是局部论证。

2.A【解析】B.“一些中国人在西方邪魔阴险心力渗透攻击下,甘愿自卑沉沦,神器私用”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文句“然天妒神州,外侵内扰,泱泱华夏,愚昧丛生,国人于邪魔强盗阴险心力渗透、攻击之下,神圣使命渐渐失忆,泱泱中华众生却败于甘愿自卑、沉沦、散弱之积弊”分析可知,“神器私用”与西方邪魔阴险心力渗透攻击无关,它是“无德者霸拥民众所赋世权以为私势”的表现。

C.“自强国民内心的力量是唯一的出路”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文句“自强国民心力之道乃首要谋划,为首要之捷径”分析可知,原文是“首要”非“唯一”。

D.“就是指全国民众具备—种强健的品质学习缔造世界仁德勇武文明的新学”理解有误,依据原文“首推举国民众个性之天然强健”分析可知,原文过于绝对。

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就一定能改变时代命运”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未始无转移世运之能也”分析可知,原文文意是“未必不具有改变时代命运的能力”。故此种判断绝对化了。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