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复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中考复习指导 2021-08-16 手机版


 标题,是我们接触文章的第一部分,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是我们要打开的第一扇门。

标题的含义有多少?作用有多少?

丑石

(夏新祥)

世人有玩邮票者、玩古董者、玩文宇者。老墨和老白以玩石头为乐,因玩石头出名。

老墨和老白是一对挚友。

老墨开车到桃源茅草街去寻石,邀上了老白。

茅草街邻桃源境内沉水的一条支流。

河床很浅,清粼粼的水在石头间游走,时而高声喧哗,时而默不作声。石头遍布在河床里,大则似碗、碟、盘、笠,小则如卵、珠、米。其状无棱无角,乖巧圆滑。色多为白、黑,间以红、黄、蓝、绿、紫。

两人在小河的分叉处分手,各朝上游寻去。

到下午时,老墨只觅到几块可要可不要的石头,很有些沮丧。

老白却喜滋滋的。

你捡到好东西了?老墨问。

是个好东西。老白说。于是从背囊中取出一块石头,这石头大好比一个盘子,圆得像是用圆规画好后打磨而成。

老白把石头放进浅水里。石头乃玛瑙石,白色,质地像奶。润、绵、厚。不浮、不薄、不浅。其间黛黑的纹理,恰如国画大师勾点。一幅“独钓寒江”图浑然天成。

老墨看得有些呆了。

一路回城,老墨和老白都十分开心。老墨建议老白把石头养好后参加全国奇石展,定能获得大奖。

到城乡接合处,两人上了一趟厕所。老白出来时,看见老墨站在车边,脸都气黑了。老墨的车窗被人砸了!放在车里的两个包已经没了。

老墨报了警,警察二十分钟后赶到现场,拍照取证,录口供。

老墨把老白送到家,蔫蔫地去修车了。

两人一如既往地交流石头,提起那块丢失的“独钓寒江”石,不免摇头叹息一番。

两个月后的某一天,老白正在养石。老墨打电话给老白,老白,你过来看一下,我得到了一块石头,你肯定会惊奇。

老白立即打的到了老墨的“丑石斋”。

老白的确惊住了。

老墨说,老白,寻到这块石头,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惊呆了。

你在哪里得到的这块石头?

茅草街,就是我们上次寻石的那一条小河。老墨说。

世界上竟有如此相像的两块石头,这和双胞胎兄弟有区别吗!老白叹道。

老墨说,老白,这块石头让给你吧,就算你失而复得。

老白说,你舍得?

老墨说,你养我养都一样,你拿走吧。

老白就拿走了那块石头。他说,我肯定不会拿它参展,一旦有了市价,我将把钱全部给你。

那块“独约寒江”石果真得了大奖。专家评估,市价三十万。

老墨说,恭喜你,老白,你发了。

老白说,老墨,我说过的,我会兑现我的话。(A)

老墨说,老白,石头这东西,有价无市,要不你给二十万吧。老白就给了老墨二十万。

以后,两人一如既往地玩石。

有一次在河里寻石头时,老墨脚下一滑,掉进了一个深水潭。水底暗流涌动,老墨像被一只鳄鱼咬住,打了几个圈,就要被扯进深潭。将要没顶时,老墨喊,老白救我!

老墨最后被老白救了起来。

老墨坐在岩石上,久久不发一言。

老墨已经七十岁了,要随儿子到深圳去定居。临行前,老墨把老白邀到家里喝酒,喝着喝着,老墨就哭了起来,泪水怎么都擦不干。

老白说,老墨哥,可不兴太伤感啊!

老墨说,老弟,多谢你这么多年陪我玩儿,我对不起你。

老白说,别说那些话,我陪你玩,你不也在陪我玩吗?

老墨说,老弟,我这一屋的石头都送你吧!

老白说,你这些石头起码值二十万哪!我给你钱。(B)

老墨急了,老弟,别说钱,可千万别说钱!

其实,当年老白把“独钓寒江石”送展之前,要给石头换一个底座,老墨做的底座实在是太俗了。老白换底座时,发现石头的下面有一个丁字形口子,老白当时再一次惊住了。他在小河里寻得那块石头时,不小心掉在了地上,磕出了一个丁字形的口子,这口子和那口子竟然惊人地相似!

老白相信,老墨所说的对不起应该是“独钓寒江石”这事。

本文以“丑石”为题,有什么好处?

以“丑石”为题,一方面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欲望;另一方面暗指老墨虚伪、见利忘义的丑陋德行。

一、考情分析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总体来说,叙事写人描景抒怀类文章的标题一般具有深刻的含义,或者隐含有多重的意思。正确理解这类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有助于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理清文章思路。因此,对标题的分析理解就显得尤其重要,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也就成了一个热门的知识点。 

记叙文阅读理解中,由于其答案的主观性和其本身的重要性,题目的含义类题目在近年逐渐成为考试的中高频考点。其分值通常为4分。

二、常见题型

1.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2.这个题目有什么含义?

三、含义

1.表层含义:通常为点明人物、事物、时间、地点、情感等

2.深层含义:通常为文章主旨,注意有时不只一条;有时候是塑造人物形象

四、解题思路   

1.解析标题字词:从解析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

2.解析标题修辞或表现手法:从理解文章标题的手法入手,联系人物形象或隐含的感情来理解标题深层含义。 

■修辞:比喻、拟人等              ■表现手法:对比、象征等

3.分析文章:如果文章标题主要写的是人物,就主要从文章的人物形象的角度入手。

如果文章标题主要写的是事件,就主要从文章的主旨的角度入手。

如果文章标题或文中的情感倾向特别明显的时候,就主要从分析作者情感的角度入手。

五、答题模式:表面指是……;(运用了……的手法;)深层含义是/在文章中指……。

一棵会思考的松树

①在海岛上居住的日子里,总觉时光慢,山间岁月长。只要一得空闲,我常沿着曲折幽静的山路,在流青滴翠的丛林里转悠,轻嗅着空气中飘荡的松香气息,身心如被芳菲之气淘洗过一般,感到清爽又舒展。

②平日里一背书就喉咙发成,像含着枚铁钉似的,而走在山中,我脑中不时灵光一闪,竟突来兴致,高声诵起诗来: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走了几步,又念: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③教我读诗的人叫李浩林,清瘦的脸.头发浓密微卷,写得一手好字,还会吹笛子,是干净清俊的男子。他大学毕业后,来到海岛上教书。

④海岛上的小学校环境简陋。两排破旧的房舍就是教室。有的老师受不了岛上的寂寞,待上一年半载就调走了,他却执意留下来。有一回语文课上,他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画:高山陡崖上,斜逸出一株松树。让我们看图写一段话。同学们嬉笑着说,这树漫山都是,有啥可讲的嘛。

⑤李老师不急不慢地说:可别小瞧了它,这是一棵会思考的松树。一粒种子被一阵风或是一只乌,携落在危崖石壁间。寒风不惧,冷雨不侵,它铆劲地长,努力思考,如何才能长成一株苍郁的、坚劲的傲然翩立于山巅石隙处的松......

⑥那以后一进入林中,我会留心地看,一棵棵松树或直立挺拔,或虬枝横展,皆坚劲而秀逸,独立而峻朗。尤令人惊叹的是,偶一仰头,一棵松树突兀于高崖之上,一抹苍碧,犹如一团绿云。

⑦海岛的冬天寒风吹彻,因而一到深秋,老师便组织我们去山上捡松塔。正走着,小龙忽停下脚步,惊叫道,那是什么?我望过去,一堆乱松枝中半掩着个灰扑扑的麻袋,走近细瞧,袋口捆扎处有斑斑黑红色的血迹,散发出难闻的腐臭味。

⑧那年正热播《神探亨特》,我思忖片刻,断然道:极有可能是凶案现场。我深吸口气,竭力让自己镇静下来,对小龙说你守在这别动,我这就去找李老师。小龙虽极不情愿,又想不出别的办法,只好哭丧着脸说,你快些回来,我怕!

⑨那天随同我和李老师一起返回的,还有两名警察。现场被一条红绳拦起将国看的人挡在外面。我离得远远的,吓得半捂住眼,有人在窃窃议论着,空气顿时凝重起来。麻袋解开,里面裹着头猪。警察转身对大伙说,看情况是猪染上瘟病而亡被主人抛到了山上。散了吧!

⑩第二天早晨,我和小龙一进班,屋里炸开了锅。同学们兀然爆笑起来,瞧,咱们的“大侦探”来了。我的脸由白转酡红,又变成茄子紫,头垂了又垂。笑浪一阵阵地涌来,如水花四处迸溅,简直要把房顶冲翻了。待李老师拎着包走进来迈到讲台上,站定,他们仍大笑不停。我和小龙被挤到墙边,怅怅茫茫地愣站着。

9322;李老师挥挥手说,别闹了,快回位坐好。今天咱们发糖,谁捡的松塔多,糖也就分得多。李老师从包里掏出糖来,红红绿绿的水果糖堆在桌上。糖很快分完了,却没有我和小龙的。正讪然间,忽听老师喊到我们,犹疑地走上台,我俩各领到三颗大白免奶糖。

9323;同学们惊异地睁大眼睛,又羡又妒的眼神很不服气。李老师的目光在人群中扫来扫去,而后,猛地抬高嗓门说:今天受奖励的这两位同学,在遇事时表现得勇敢、爱思考,沉着冷静,真是好样儿的!

○13少顷,教室里响起繁乱如雨点般的掌声。我愣住了.就像个将要沉入幽深湖底的人、忽被一双温暖的手轻轻托起。我暗松一口气,眼中浮起层薄雾,脸上却闪起了笑。

○14寒冬过后,和暖的春风徐徐吹来,我又漫步在山林中。到处淌动着花朵的清芳,和着松脂的幽香气息,简直令人熏然欲醉。一想到几个月后将要毕业而后要去岛外念初中,我心里多少有些伤感。

○15耳畔再度响起了笛声,由远及近,低回、深沉, 不及往日清亮明快。我仿佛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倚松而立.可就在那一瞬间,我忽地感到静夜流水般的笛声里,有着怎样的深沉无言的寂寞啊!(有改动)

文章以“一棵会思考的松树”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简要概述。

参考答案:(5分)借物喻人(象征)(1分),既指“我”是一棵会思考的松树:在老师的教育和影响下,在生活中学会思考,遇事沉着冷静( 2分);又指李老师像一棵松树: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岗位,无私奉献,默默教育和培养学生(2 分)。

母亲的刺绣时光

宫佳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①,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势,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内心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划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

(选自《中山日报》,有删改)

【注释】①女红(gōng):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也作女工。

1.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文章②~⑦段的内容概括。

人生阶段 小时候 稍微大一点 结了婚 后来去谋生

主要事件 “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 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 (1)      (2)     (3)      

(1)母亲让“我”学刺绣,“我”很笨拙,母亲并不勉强(2)年迈的母亲依然天天在刺绣,令“我”不解(3)母亲送“我”刺绣鞋垫,“我”理解了母亲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文章以时间为序,分别叙写了小时候,“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 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1~2段); 我稍微大一点,母亲让“我”学刺绣,“我”很笨拙,母亲并不勉强“我”(3~4段);等“我”结了婚,年迈的母亲依然天天在刺绣,让“我”感到不解(5段);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送“我”刺绣鞋垫,“我”理解了母亲(6~7段);最后,抒发了“我”对母亲的美好品质的赞美之情。据此概括填写作答。

2. 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 

答:

“捏着”写出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执着”写出母亲刺绣时的耐心、坚持。这两个词表现了母亲的沉稳专注,心灵手巧,也表达出“我”对母亲的疼惜之情。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语句“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中的“捏着”,准确传神地写出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执着”这一形容词的使用,突出地表现了母亲刺绣时的耐心、坚持,形象地刻画出母亲的沉稳、专注,心灵手巧的特点,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疼惜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联系全文,分析“刺绣时光”的含义。 

答: 

“刺绣时光”指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刺绣时光”也指“我”以笔墨为针线,绣出活色生香的生活。 “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与母亲拥有了柔软的内心,辽阔的眼界;人生风雨中,生活有了小欢喜,让“我”即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快乐。

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不要仅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要结合语段的具体内容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文章中的“刺绣时光”,既指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到刺绣中;也指“我”以“笔墨”为针线,“绣”出美好的生活。还指母亲的勤劳坚韧的美好品质“刺绣时光”让“我”人生风雨中,即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快乐。据此理解作答。

4.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第②段中,引用唐代罗隐的诗句,只是为了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

B. 第⑦段中,“我”看着母亲送的一摞鞋垫,感受到对去外地谋生的“我”的祝福。

C. 第⑧段中,母亲的绣品在“我”心中生了根,表明作者开始拿起银针,静坐一角,绣出画卷。

D.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领悟到刺绣是母亲的爱好,那些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

E. 本文作者拾取变幻流年中的点点滴滴,于叙述中流露真情,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生活的哲理。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项,第二段中,引用罗隐的诗句,彰显文章底蕴,增添了文章文学色彩的同时,也描绘出了古代女子刺绣的场景,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所以“只是为了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的理解不正确。C项,第八段中,依据“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可知,C项“表明作者开始拿起银针,静坐一角,绣出画卷”的理解是错误的。据此,答案为AC。

一、考情简析

标题的作用包括标题的含义,但考察的内容更宽广。

记叙文阅读理解中,标题的作用是高频考点。其分值通常为3到4分。

二、常见题型

1.试分析题目的作用/好处、妙处。

2.作者为什么要以“……”为题?

3.给文章加题目。 

4.能否给文章换题目。

5.作者以……为题,你有什么看法?

6.你如何理解……这个题目?

三、解题思路:一般从三方面分析,结构、内容、情感

1.先分析内容上的作用:标题的深层含义多点明或蕴含文章的主旨

2.再分析结构上的作用:

3.最后分析情感或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四、标题的作用

1.内容上:⑴点明了……(主要人物、时间、地点、环境、事物等)

⑵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

⑶点明或蕴含文章的主旨:……;(即标题的深层含义)

⑷表现了……(主要人物)的……形象;

2.结构上:⑸(采用了比喻/拟人/象征/对比的手法,或生动新颖,)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⑹……是文章的线索;

3.情感/表达效果上:⑺营造了……的氛围,或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五、记叙文拟标题:

1.先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然后把握文章主旨;

3.文章线索为标题

六、文章的线索

人、事、物、景、情感变化、时空转换

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闯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远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是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解释题目中关键字、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的感情)、表现手法(修辞、象征)。

参考答案:“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与“我”对兰草的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一“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老师,我出彩了吗(潘银璋)

①教了十八年的中学,突然面对天性活泼的三年级学生,像是面对一群吵闹的小麻雀,让人束手无策。其实我知道,小孩子嘛,要多鼓励。可这些孩子,我对他们说了无数次“你真棒!”“你真乖!”“你真聪明!”他们夸奖照收,课堂照闹。

②周三值日,我在走廊行走,听着别班孩子的琅琅书声,像泉水敲击细石,清脆、灵动;再看看我们班,沉闷,没有生气。走着走着,突然看到墙上挂着的学校办学理念:“人人向上,个个出彩”“你就是那片最独特的叶子”……我眼睛一亮,有了。

③第二天上课,我给全班同学分享了“人人向上,个个出彩”的理念。我说:“向上,就是每天都有进步,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出彩,就是每天都在变化,向好的方向改变。班级是一棵大树,如果你能成为一片出彩的叶子,我就奖励你一本老师的散文诗集《心灵的散章》。”教室里像平静的湖面投进了一块石子,泛起了阵阵涟漪,“啪啪啪”,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④效果真的很好,很多同学马上态度就转变了,连平时最调皮的那几个孩子作业也认真了,坐姿也端正了。班级的大树上长出越来越多独特的叶子,《心灵的散章》也在班级里处处唱响。

⑤唯独李东,让我很忧心。他像是一片睡着了的叶子,书不会背,听写仍然错一大片,作业老是不认真,唯一的变化就是坐姿稍微好了一点。

⑥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李东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我正要找你,你却自己送上门来。”我正准备批评他。“老师,我送你一样东西,好吗?”他的声音低得只有自己才能听见。“什么东西?”我皱起眉头。他的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地说,“是这个,老师。”我一看,泡泡糖。我正准备告诉他,我不吃糖,他已经轻轻把糖纸撕开,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老师,您吃了吧,您每天上课擦黑板,吸进了很多粉笔灰,每天吃一颗泡泡糖,它可以帮您吸收灰尘,对您的肺有好处。”我听了很感动,原本皱着的眉头也舒展开来。

⑦我放下手中的红笔,拉起他的手。“孩子,你怎么知道的?”“老师,您不是每天安排三分钟的阅读分享吗?我是在书上看到的。”我心里不禁有些惭愧了,因为李东调皮、不认真,每天三分钟的阅读分享从来没有让他上过台,但他一直在努力跟着,不是吗?谁敢说他没有进步呢?

⑧傍晚在环湖散步,风从湖畔椰树的梢头拂过,椰树手舞足蹈,修长的叶片抖动起来,将树下斑驳的光影抖得支离破碎。光斑破碎再合拢,合拢再破碎,互相追逐着……李东的影子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

⑨六月,骄阳似火。教室里像个蒸笼,闷得透不过气。课堂上,我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地上课,同学们正听得津津有味,突然有一只小手悄悄地举了起来。“什么事?李东。”“老师,我要上厕所。”“又是他。”同学们叹气道。“好,你去吧。”我不耐烦地说。

⑩同学们正在回答问题。“报告!”“进来!”“呀,怎么端着一杯水,你不是上厕所吗?”全班同学一下子用惊奇的目光盯着他。

9322;李东涨红着脸,小心翼翼地端着水杯走进教室。“老师,您讲课声音都嘶哑了,我知道您口渴了,请假出去给您倒杯热水润润喉咙。”他说完腰弓成90度,两手笔直地伸出,礼貌地把水递给我。我看着水杯,热气在空中缘绕,慢慢向上、向上。水汽氤(yīn)氲(yūn),我的眼睛湿润了,同学们看着李东的目光也不觉有了改变。我放下课本,露出赞赏的目光,慎重地接过热水喝了一口。真甜啊!

9323;一直着我的李东,露出天真的笑察,怯怯地问我:“老师,我出彩了喝?”

9324;我心里一颤,心弦仿佛被拨动了,每个人都是一片独特的叶子啊!我伸手从讲台上拿出一本《心灵的散章》,“孩子,你出彩,你比任何人都出彩。因为你懂得……”

(摘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根据文意,在表格的横线处将相关内容补充完整。(2分)

小说情节 “我”的心理感受

李东不爱学习 忧心

(1)                  感动

“我”从没让李东上台分享 惭愧

李东给“我”倒水润喉 (2)           

(1)李东给我送糖(2)赞赏

2.品读文章第⑧段,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做简要赏析。(3分)

示例①: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难以平静的心情。为引出“我” 对李东关心这一情节作

了铺垫。

示例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细腻地写出了晚风吹拂下树舒展的情态,衬托“我”难平的心绪。

3.第11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说说你的理解。(3

 

这句话一语双关,表面上说的是水杯里的热气在升腾向上,实质上指李东正在发生变化,暗示他也在不断地成长进步。

4.结合文中的具体情节对李东的形象进行简要分析。(3分)

 

示例①:从李东给“我”送泡泡糖这个情节,可以看出李东是一个懂得关心他人、尊重师长的好学生。

示例②:从“李东怯怯地问我:‘老师,我出彩了吗? ’”这个情节可以看出,李东渴望被认可,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

5.文章的标题能否改为“一片独特的叶子”,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3分)                

示例①:能。以比喻的修辞作为标题,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增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②:不能。因为原题中的“出彩”是小说所要揭示的中心,以“老师,我出彩了吗”作为标题,能揭示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距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循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且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多尔先生的眼睛也流露出鄙夷的神色。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看到这个瘦骨嶙峋的小乞丐,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他掏出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居然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小乞丐会买。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二十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掏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他数出二十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了行人,只剩下各式车辆。突然,他在风雨中发现了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他手中的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

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

题目“风雨中的菊花”有什么含义?

【答案】一是实写,指小乞丐在风雨中为母亲献上的那束菊花; 二是虚写,象征着小乞丐坚韧执著的品格和纯洁美好的感情.

我是一片瓦

乔叶

①夏夜,我和几个朋友相约于郑州东区的“瓦库5号”。坐在露天的最顶层,清风在身,明月在上,红酒在口,香茶在壶,眼里是朋友的笑意,耳里是隐隐的乐声——我不禁惊异,居然有这样一个地方。

②客人不多,有的清谈,有的下棋,有的打麻将,还有的,只是静静地坐着。

③最多的,就是瓦。青瓦、红瓦、灰瓦,大瓦、小瓦,一扇一扇的瓦窗,整面整面的瓦墙,我们所处的顶层,则有成片成片的瓦顶……不期然间,在任何一个角落里,你都会看到瓦的身影。它静静地待在那里,温和地沉默着。

④还有专门用来签名和题字的瓦,内容各种各样:上房揭瓦;美丽的瓦;来看瓦吧……

⑤忽然想,如果让我写,我写的也许是:我是一片瓦。

⑥五间青砖灰瓦的房子,曾经是我们家最重要的不动产,它如一件巨大的粗布衣衫,给我们全家以最简陋的也是最坚实的温暖包裹。生活在瓦下,但平时感觉不到瓦的存在。只有下雨的时候,我在屋檐下玩耍,伸出双手,任落雨在掌心汇聚如歌,偶尔会听到母亲叹息:该揭瓦了。我便知道:房顶某个地方漏雨了。于是,天晴以后,父亲便会找来泥瓦匠上房,揭开某个部分的瓦,在瓦下搪上一些泥巴,再把那些瓦盖上去。雨再来的时候,我们的房子便没有任何破绽可寻。

⑦渐渐长大,到了调皮的年龄,有一次,曾悄悄顺着院墙爬到房顶,去采摘一棵已经长成的胖胖瓦松,被母亲发现后自然是一顿狠狠的呵斥:小女孩家家的,怎么那么野呢?!

⑧但是感觉真的很好——那是我第一次登上了乡村的高处。

⑨后来,有意无意地,我开始看房顶,也就是看瓦。

⑩阳光落在瓦上,被一节节隔断,似乎也有了瓦的节律。也许只能用瓦本身来形容这种节律的奇妙:一瓦一瓦。瓦上的雨,顺着瓦垄流下,如细微的河流,湍急率性。瓦上的霜,如一袭轻俏的纱衣,美固然是美,但天一晴就被太阳收去了,宛如稍纵即逝的梦。雪的时间则要长得多。因落得高,没有脚能踩得到,因此它以奢侈的晶莹堆积在那里,久久不化。即使化,也是先朝阳后背阴,一点点地化,化呀化,如一幅被谁神秘篡改的图。而瓦楞上的冰凌则是最诱人的。长长短短,粗粗细细,宽宽窄窄,透透亮亮……从它下面走过,我会很顺手地掰下一块噙在嘴里。这也就是我冬天的下午茶了——有天空的味道呢。

9322;瓦上还有什么呢?梧桐的落叶,晾晒的干菜,对了,还有鸟。鸽子、麻雀、喜鹊、燕子……以及那些我不知道名字的鸟儿。瓦上是它们的广场。它们散步、休息、谈恋爱、窃窃私语。偶尔,它们的目光也会与我遥遥相对,相顾无语。

9323;瓦上有多少美好的事物啊。

9324;我在瓦下,生活了多年。后来,到了城市。

9325;乡村是一方巨大的瓦库。我是一片出库的瓦。

9326;城市的喧嚣和繁华,从不曾让我忘记自己的来处。

9327;我知道,这个城市里还有许多如我这样的瓦。

9328;我是一片瓦。

9329;你呢?

1.文章以“我是一片瓦”为题有什么好处?(3分)

2.通读全文,你认为文章前四段有什么作用?(2分)

3.文章⑥—9323;段回忆了我在瓦下的生活,从三个方面揭示了我和瓦之间的密切关系,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4.这篇文章语言很有特色,请对下面两个句子加以赏析。(4分)

(1)五间青砖灰瓦的房子,曾经是我们家最重要的不动产,它如一件巨大的粗布衣衫,给我们全家以最简陋的也是最坚实的温暖包裹。

(2)而瓦楞上的冰凌则是最诱人的。长长短短,粗粗细细,宽宽窄窄,透透亮亮……

【答案】1. (1)吸引读者;(2)形象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寄托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3)是全文行文线索。(一点1分。共3分)

【知识点】解读标题

【解析】先从词语的含义,所概括的内容、点明的对象看标题的本义,再从结构、内容和语言上思考作用:(1)结构(线索 、悬念);(2)主旨以及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3)最后分析其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

【答案】2. 写出了瓦温和沉默的特点,是下文由瓦到像瓦一样的人的联想的基础;(1分)交代了写作此文的由头,为下文作铺垫。(1分)(共2分)

【知识点】理解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

【解析】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答案】3.(1)瓦为我家遮风挡雨;(2)我爬上房顶,站在瓦上第一次登上了乡村的高处,感觉很好;(3)瓦让我欣赏到了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事物。(每点1分,共3分) 

【知识点】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解析】首先认真阅读⑥—○12段内容,然后概括,概括时注意题目的要求“我和瓦之间的密切关系”,每个方面的表述都必须包含两个要素——我和瓦。

【答案】4.(1)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砖灰瓦房子的特点,简陋、温暖、坚实。(2)运用叠词既写出了瓦楞上的冰凌是最诱人的,也使语言更富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每小题2分,共4分) 

【知识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解析】第一小题要抓住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来分析,第二小题要抓住词语运用的特点来分析。

【答案】5. 示例:本文的立意特别隽永悠长。古人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作者身在豪华的城市,看到伴随自己成长的“瓦”,睹物思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怀念油然而生。这种“树长千尺不忘根”的情怀值得每个中华儿女崇尚。(选择一个方面1分,言之成理1分,表达清晰、语言流畅,1分。共3分) 

【知识点】开放性试题

【解析】要明确题目要求,点明自己选择的是哪一方面,有理有据,清晰表达。

眷恋那棵老柿树(赵宏欣)

①我临窗而坐,旁边坐着一位年轻的少尉。他腋下夹着一个浅灰色公文包,神色庄重。自从踏上列车,他就一直坐在我的旁边,没有言语。

②列车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行驶,这会儿,已从南国秀丽的山川进入了一片丘陵地带。窗外古朴的山峦,在旭阳的铺盖下,呈现出一片醒目的土黄。

③突然,那少尉说话了:“请你跟我换换座位好吗?列车就要经过我的家乡了,我想好好看看。”

④我一听,忙说:“行。”

⑤换过座位,我问他:“路过家乡不停停?”

⑥他说:“不行啊,任务太紧。”

⑦“看样子,你很久没回过家乡了吧?”我又问。

⑧他点点头,说:“三年了。”言语中流露出满腔的思乡情。又说:“本来部队这几天要安排我探家的,我把电报都打回家了,可突然来了任务……他说着,把脸扭向窗外,深情地注视着窗外的世界。窗外起伏的黄色山峦,在眼前一一闪过。我想,他的家乡就要到了。

⑨不一会儿,他扭过头来满脸兴奋的样子:“你看到那道山峦了吗?最高处的那道!”

⑩我点点头。我看到的是一道非常普通而贫瘠的黄色山峦,山脊上寥寥地生长着一些类似荆条的植物,远远望去,在秋阳里显得寂寥和淳朴。

⑾“那就是我的家乡。”他又说,“我们的村子就在这道山的后边,从这儿看不到,不过,可以看到山脊上我们村子的那棵老柿树。”他的表情欣喜、自豪极了。

⑿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了,指着窗外的一段山峦说:“这儿离你们村子很近了吧?”

⒀“很近了,很近了。”他又指着窗外的黄土山,“我小时候割草,总跑到这儿来,这山上的草肥极了,不一会儿就能割上一大篮子。”他兴致勃勃。我望着窗外绵延的黄色山峦,心想他村子的那棵老柿树就要出现了。这么快的列车,很可能在十秒钟之内就会把它闪过去。于是,我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那道山峦。此刻,我非常想看一看那棵老柿树。因为这道长长的山脊上,几乎没有什么高大的树,远远望去光秃秃的。如果有棵高大的树,我想,这山脊一定会显得非常生动。

⒁此刻,少尉一直沉默着,凝望着窗外。窗外最高的那道山峦,在不断的延伸中,出现了一棵孤独的老柿树。那柿树倔强着筋骨挺立着,蓬着繁茂的霜红的树冠。远远的柿树下站着一位老人,隐约还能看到她拄着的拐杖和那花白的头发。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秋阳里宛如雕塑一般。

⒂“就那棵老柿树吗?”我望着窗外头也没扭地问那少尉。

⒃少尉没有说话。这时候,我发现他哭了。

⒄“你怎么哭了?”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⒅他忙抹掉眼眶中的泪水,说:“你看到那棵老柿树下站的那位老人了吗?那是我母亲。”(有改动)

1. 阅读全文,梳理情节,完善表格。(3分)

时段 语言 动作情态

踏上列车 没有语言 神色庄重

① “就要经过我的家乡” 深情地注视

不一会儿 “就是我的家乡” ②

此刻 ③ 沉默 凝望 哭了

①十几个小时的行驶②兴致勃勃③少尉没有说话

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列车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行驶”后,路过少尉的家乡,他“深情地注视着窗外的世界”;当看到自己的家乡时,他“兴致勃勃”;等待老杮树出现的过程中,“少尉一直沉默着”“凝望着窗外”,发现“远远的杮树下站着一位老人,隐约还能看到她拄着的拐杖和那花白的头发”时,他哭了。据此可作答。

2.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眷恋那棵老柿树”中“那棵老柿树”的含义。(3分)

①是家乡的象征;②是母亲的象征;③是对家乡的眷念;④是对童年美好的回忆;⑤是对母亲无尽的牵挂和思念。

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中关键词语的理解。“那棵老杮树”是文章的线索,情感的载体,具有象征意义。它不仅是故乡的象征,也是母亲的象征。杮子树是一棵孤独的老杮树,倔强着筋骨挺立在家乡,正如年迈的母亲在树下孤独地静待儿子的归来,寄托着少尉对母亲的牵挂和对家乡、童年的眷恋。

3.文中多次出现了“山峦”,请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其作用。(3分) 

内容上:是行文的线索;结构上:使文章情节既有起伏波折,又完整紧凑。使文章情节看似单一却富含变化,使文章主题看似寻常却感人肺腑。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中重点意象作用的分析。文中多次出现了“山峦”,从内容上来看,是文章的线索,将它与南国秀丽的山川形成对比,突出它的普通甚至有些贫瘠,有力地衬托少尉的故土情结,尽管那黄色的山峦普通甚至贫瘠,但他依然眷念,使“眷恋故土”这一主题更加鲜明;从结构上来看,这样安排使文章波澜起伏,为下文看到少尉的老母亲孤独地站在老杮树下盼儿归来的情节作铺垫,因为黄色的山峦只生长着些类似荆条的植物,几乎没有高大的树。

 

一汤陈

①裕后街有一句口头禅:吃遍整条街,不如喝口汤。这一口汤还得上“一汤陈”去喝。

②“一汤陈”是一间馆子的店名。店子原来叫“陈八碗”,老板姓陈。俗称陈八碗,还是源于祖上传承下来的“八碗菜”。因花了心思,俗莱也做出了几分特色。陈八碗接手馆子时,裕后街吃饭的地方越来越多,他的店子被逼得不死不活了。陈八碗只得把几个小工辞了。

③一个月后,一天没两桌客,掌勺师傅也走了。陈八碗只得自己掌勺洗碗了。

④这天傍晚,有个瓜脸女子上门,问:“老板,要小工吗?”刚好整个一天没半个客人来吃饭,陈八碗便脱口即说:“你是老板,你要小工吧。”瓜脸女子一噎,露齿道:“老板开玩笑呐。”“开啥玩笑?我这个狗屁老板今天都没饭吃了。”

⑤瓜脸女子知道怎么一回事后,便往店门走去。她走了几步,又转过身子,跟陈八碗说:“老板,点菜!”“你,你吃饭”陈八碗有点意外。瓜脸女子点点头。陈八碗说:“看见了吧,你才是我的老板。”“我第一次上馆子,好让你老板今天开个张吧。”

⑥原来瓜脸女子想帮自己!陈八碗心里不由一热。瓜脸女子点了一份青椒炒肉,他多抓了一把五花肉扔进锅里。炒好后,瓜脸女子说打包,拿回去给儿子吃。原来,瓜脸女子进城陪儿子读书,家底又不厚实,便想来裕后街找份小工做一做。陈八碗一吁:“都不容易呵。”就在此时,八九个吃饭的客人嚷嚷闹闹走了进来。瓜脸女子马上跟陈八碗进了厨房,帮他洗菜,切菜,端菜上桌。陈八碗见她做事利落,一张笑脸,嘴巴爽甜,便跟她说:“你是一个带财来的人。行,就在我店子做点事吧。不过,工钱只能拿人家店子的一半。等生意好了,我再跟你加点。”“好好好,谢谢老板!”第二天,瓜脸女子便来上班了。

⑦但接连几天的生意又不太好了。这天好容易才来了三四个客人。瓜脸女子在他们点菜时建议说:“我们店子的汤更是一绝,不妨点一个汤。”“什么汤?”有个胖男子问道。“鱼头汤。”“鱼头汤也算你店子一绝?哪个店子没鱼头汤?”“这汤你们喝了觉得一般般,算我请客呗。”

⑧陈八碗听到瓜脸女子这么一说,吃了一惊。客人倒是很乐意听到瓜脸女子这般说话,马上加了一份鱼头汤。不过客人结账时也没说什么,直接便把鱼头汤的账也给结了。

⑨客人走后,陈八碗跟瓜脸女子说:“做生意可不能这么说话。你今天算运气好。遇到一个不好说话的角色,这碗汤我得扣你的工资。”瓜脸女子笑道:“该扣就扣。”

⑩第二天中午,又来了十几个客人。带头的就是昨晚来吃饭的那个胖男子。他跟朋友说:“今天,我请你们喝鱼头汤。如果这鱼头汤算不上是裕后街最好喝的鱼头汤,我今天就把盆里的鱼骨头统统吞下去!”陈八碗一惊,又来了一个乱说话的人!

9322;但他感到意外的是,一碗鱼头汤让客人们喝得连声叫好,还追加了一大盆,很快,店子里的生意好了起来。每拨客人第一个菜就是点鱼头汤。陈八碗有点莫名其妙,这鱼头汤自已熬了那么多年,怎么突然招人喜欢上了?他尝了一口汤,惊呆了。这汤怎么比以前的好喝多了?鲜而不腻,回味无穷。呵,看来自己要走运了吧。

9323;很快,他跟瓜脸女子加工钱了。瓜脸女子笑道:“老板,您是个好人,好人有好报。”

9324;第二年,陈八碗把店招牌换了,取名叫“一汤陈”。这牌子一亮,店子的生意更加火爆。

9325;这年冬,陈八碗上街买鱼头时滑了一跤,屁股上的骨头全裂开了,店子只好交给儿子打理。小老板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就把瓜脸女子辞了。理由就是一个,瓜脸女子年龄大了一点,有损店面形象。他又花大价钱找了几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来当服务员。陈八碗一唏嘘,这店子他做不了主啦。

9326;几年后,瓜脸女子来找“一汤陈”店子。结果发现,店子不知什么时候倒闭了。她敲了半天门,才见陈八碗撑着拐杖把门打开。瓜脸女子称,她儿子刚考进北京城里读书,便想上门答谢老板前几年的帮助,又问:“怎么馆子不开了?”“妹子,你不晓得,我儿子一接手,生意就越做越差。你说奇怪不奇怪,你走后,这鱼头汤就没人喝了。我尝了一口,是不好喝了。我都把熬鱼头汤的方法一五一十传给了儿子,怎么汤就是不好喝了?”

9327;“老板,您还蒙在鼓里吧”瓜脸女子说,“现在,我不瞒您了。在您做的鱼头汤里我偷偷地加了两味中药粉来,鱼汤才特别好喝。放心好了,我奶奶传给了我一个秘方,不仅好喝,还补身子。奶奶说过,帮人便是帮自己。”“天呐,原来是这样!”陈八碗才明白一切。

9328;没多久,“一汤陈”又开张了,老板换了,瓜脸女子做老板。不过,店名并没换。因为女老板也姓陈。她把陈八碗请来坐收银台,还开了一个很高的工钱。陈八碗说:“这行不行呢?”瓜脸女子爽朗地说:“有啥不行的?当年我最艰苦时,您收留了我。”

9329;女老板在鱼头汤里放了两味什么中药,至今仍是让街坊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谜。

(文/王琼华,有删改) 

1. 瓜脸女子是个怎样的人?结合选文中的具体描写谈谈你的理解。  

她是一个真诚善良的人,能说会道的人,做事麻利的人,知恩图报的人。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解答:典型事件,人物的正面描写,作者评价和侧面烘托等。“原来瓜脸女子想帮自己!”体现了瓜脸女子是一个真诚善良的人;“这汤你们喝了觉得一般般,算我请客呗。”体现了她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瓜脸女子马上跟陈八碗进了厨房,帮他洗菜,切菜,端菜上桌。陈八碗见她做事利落”表现了她是一个做事麻利的人;“有啥不行的?当年我最艰苦时,您收留了我。”表现了她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2. 从刻画人物方法的角度来说,第⑥段画线句子“他多抓了一把五花肉扔进锅里”属于什么描写?反映了陈八碗当时怎样的心理?

属于动作描写。反映了当时陈八碗当时不仅感谢女人给他老板的自信,还特意在他店里消费的图报心理。 

   本题考查把握人物描写方法的能力。描写人物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抓”“扔”是运用了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心理要结合上下文,“我第一次上馆子,好让你老板今天开个张吧”“原来瓜脸女子想帮自己!陈八碗心里不由一热”,可见陈八碗多抓肉是对瓜脸女子的感激和回报。答题规范是:运用了……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品质、心情、情感)。 

3. 小说标题“一汤陈”有什么含义?

 

“一汤陈”点明文章主旨所在,同时包含小说所述事实,女人是以一汤赢得口碑;更有传递历史传承,不忘传统技艺的用意在里面。   

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往往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看出以“一汤陈”为题,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写女人是以一汤赢得口碑的故事;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作者的写作用意,文章最后一段 “女老板在鱼头汤里放了两味什么中药,至今仍是让街坊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谜”,暗含着作者希望能传递历史,不忘传统技艺的用意。

4. 瓜脸女子在鱼头汤里放中药粉末的情节,被移至小说快要结尾才补叙,作者这样安排叙事有什么作用?

  

一是给小说留有悬念,鱼汤为什么会好喝?引起读者思考。二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因为不知道,才有女人被辞退,小店倒闭等。

本题考查补叙。补叙起补充交代的作用,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使中心更突出。“在您做的鱼头汤里我偷偷地加了两味中药粉来,鱼汤才特别好喝”本该在前文介绍却没有介绍,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此悬念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因为不知道鱼汤好喝的秘密,才有女人被辞退,小店倒闭等情节。

5. 这篇小说是以隐身的第三人称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这样的叙事视角有什么效果?

这样叙事便于铺开情节,无论人物或故事情节都有充足展开空间,便于作者自由把控。另外,人物情感和作者立意就直接交由读者自己感悟和体会,给读者更大的自由及阅读空间。

本题考查叙事视角。第三人称即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陈八碗的故事,瓜脸女子的故事,瓜脸女子和陈八碗之间的故事,瓜脸女子和陈八碗的儿子之间的故事,因为用第三人称,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写作时作者能自由把控;另外,运用第三人称,作者不能直接表达人物情感和文章立意,所以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自由想象及阅读空间。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