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名师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21-03-26 手机版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李斯写的《谏逐客书》,“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与“表”性质类似。“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谏逐客书”,即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我们先通过来动画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秦王政元年(前246 年),韩国派水工郑国到秦主持修建一条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修渠对秦国的经济有利,却会耗费大量国力,韩国以此疲秦之计来保护自己的安全。韩国的企图被秦发觉,秦王想要杀掉郑国。郑国为自己辩护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被其说服,允许郑国完成了修渠工程。然而,这件事被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宗室贵族所利用,这些人挑唆秦王说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应当全都赶走。秦王政十年(前237 年),秦王接受了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后到秦国游说,受秦王重用,任为客卿,因此也在被驱逐的行列。于是他为劝谏秦王不要逐客,写下了这篇《谏逐客书》。文章从秦国“跨海内、制诸侯”、一统天下的高度立论,从维护秦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反复阐明逐客之过,理足辞雄,情词恳切,最终说服秦王,使其收回成命。而《谏逐客书》一文也因此名扬天下,千古流传。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文句的意思。

2. 学习本文开门见山,围绕中心论点选材,突出表现论点的方法。

3. 探究李斯上书成功劝谏的原因。

一、朗读正音

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二、重点研读

《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上疏之后,“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作为一篇奏疏,《谏逐客书》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体现了“实用价值”——秦王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放弃逐客。那么,这篇奏疏是如何做到“实用”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

1. 释义,赏内容

【第一段】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解析: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论点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却把“逐客”的错误归之于“吏”。这表明作者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解析:以“昔”字领起“缪公求士”“孝公用商鞅之法”“惠王用张仪之计”“昭王得范雎”四个史实,历数秦国先君起用的客卿们对秦的贡献,使秦由“霸西戎”“诸侯亲服”到“(六国)西面事秦”,最后“成帝业”。这几乎概说了秦的发展史,实证客卿有功,而且影响至今。

为什么要列举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襄王这四位君主的例子呢?

作者列举四君的事例,一是因为秦穆公等在秦国历史上都是政绩卓著,比较贤明的君主,是正面的例子,有影响力。二是因为这四位君主的成功都有任用了外来的人才这一因素。

此处作者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四君用客成功的事例来论证逐客的错误,示例典型可靠,容易得到君主的认可。而且此处四君用客(实笔)的描写与“却客不内”(虚笔)的假设形成了对比,说服力论证更强。

段末,以一句判断(四位君主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成就)、一句反诘(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一句假设(四个君主若拒绝客卿,秦国不可能民富国强),步步蓄势,作出强有力的总结。

段解:此段首言逐客为“过”,却并不急于继续批驳,而是充分陈述客卿之功,这样既避免了过分针锋相对,又给秦王一个正面的良好印象,为下文批驳错误意见作好了铺垫。宗室大臣抓住郑国事件,刻意回避客卿的贡献,李斯反其道而行,虽非直斥,暗地里却一寸不让,可谓明缓而暗紧。

【第二段】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解析:以珠宝等为例,正面指出秦王对其“致”“有”“垂”“服”“乘”“建”“树”的数件宝物的喜爱,并提出疑问:这些皆非秦所产,秦王却“说之”,为何?

这里以珠玉等宝物为喻,设问作结,却只提出问题,并不立即回答它,但不答自明,更显得耐人寻味。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解析:以玩好、美女为喻从反面论述,说明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可或缺。假设必须出产于秦的东西才能拥有和使用,那么秦王喜欢的玩好和美女将“不饰”“不为”“不充”“不实”“不为用”“不为采”“不进于前”“不立于侧”。这是反面设辞,以“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的图景,揭示“非秦则斥”的荒谬。几个“不”字连用,文气贯通,节奏明快,语气坚决。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解析:以音乐为喻,设问“弃”“退”“真秦之声”而“就”“取”“异国之乐”,为何?自答“快意当前,适观而已”。这一答同时回答了这一问和第一层的问题,对前面三个层次的内容作了一个小结,点出了秦王“选物”的标准,以引出下文对“取人”的论辩。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解析:以人和物作比较,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做法的错误,论证符合逻辑,立意新颖不凡。

以“取人”与“选物”作比较,指出对“人”“不问可否,不论曲直”,“为客者”全在驱逐之列。如此“重”物“轻”人,“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一层虽短,却是更进一步,不再拘泥于用取物标准与用人标准类比,而是直陈取物时兼采天下、用人反独重本土是一种对“人”的忽视。作者将立意上升至秦国统一大业的高度,指出秦王逐客的本质错误是放弃了对人才的重视,危害的是秦的统一大业。言虽简,意甚明,撼人心。

段解:以生活中的现实事例为论据,说明秦王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下的目的是相违背的。这一整段写法铺张扬厉,运笔气势纵横,论辩酣畅淋漓,历来被认为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

【第三段】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解析:作者再次设喻,从土地粮食这类人们最易接受的道理说起,排比铺陈,论至“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正是“不却众庶”,正面论证了“用客治国”为上策,说明“纳客”之“利”。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解析:分析“逐客资敌”是“藉寇兵而赍盗粮”,指出“逐客”的结果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与“用客治国”的结果对比,一“利”一“弊”,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高下立判,不言自明。

段解:从理论上论证“纳客”的“利”与“逐客”的“弊”,强调驱逐客卿就是损害自己帮助别人。此段回扣第1 段,引述儒家盛称的“德治”“五帝三王”进行理论论证,要言不烦,直击要害。

【第四段】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解析:最后一段总结了前文的意思:谈物的部分照应第二段,以见“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做法不恰当。最后一句照应第三段,阐明“逐客”对秦国危害之大。最后一段还和文章开头提出的总论点相呼应,具有首尾相连、前后贯通之妙。

段解:收束全文,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这样的结尾,包举全文,宏阔有力,掷地有声。

2. 理结构,明主旨

这篇奏章从“跨海内”“制诸侯”的战略角度,也是从“秦统一六国”这个战略问题,深刻地分析了“逐客”的错误和危害,提出了广纳贤才的主张,说明不分地域、不分国别,以宽广的胸襟去招揽人才,才能成就帝业的道理,体现了作者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的政治主张和用人策略。

李斯的奏疏《谏逐客书》是写给秦王看的。这篇文章关系到自己的命运,却要显出处处为秦国和秦王考虑,观点表达直截了当,却不刺伤秦王。

三、拓展探究

秦王在读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后,就采纳了此谏议,取消了逐客令。有人认为这与该文章具有强烈的针对性有关。刘勰有中肯的评价:“烦(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出之喜说者也。” 

请你谈谈李斯的这篇劝谏被采纳的原因。

示例—:《谏逐客书》是针对具体事件而发,利国利民。《谏逐客书》的针对性,从内容上来说,该文章是针对逐客这一事件而发的,全文紧扣逐客之事以论说其危害。文章的这种处理方式很高明。逐客之事的起因是韩国人郑国劝秦王修筑一条灌溉渠,其目的是企图以浩大的工程耗费秦国的财力,使之不能对外用兵。“修筑灌溉渠”虽然也利国利民,但是确实耗资巨大,如果单就这种两面性都非常明显的事情进行辩解,显然是不明智的。李斯避开这个起因不谈,只抓住逐客对秦国造成的危害来论说,完全从有利于秦国的方面着眼,这就容易使秦王接受。

另外,李斯当时虽然是无辜受牵连,但是他在上书时完全没有言及个人进退,这样完全符合公文的本质要求,即一字一句皆为民生国计着想。本文针对逐客对秦国的不利来论说,正是为国计民生着想的体现。

示例二:《谏逐客书》针对特定对象而发,有的放矢。李斯上书的对象很明确,就是专门给秦王嬴政看的。因此,李斯就要去揣摩秦王的想法,迎合秦王的心理需求,否则就很容易碰壁。当时秦王嬴政的最大愿望是统一天下,凡是违反这愿望的意见,就难以被他接受,凡是利于实现这一愿望的,就容易被他接受。李斯紧紧抓住秦王的这一心理,把秦国的霸业作为整篇文章的灵魂,贯串始终。李斯在论说的一开始便以秦王嬴政的祖先通过重用客卿所达到的成就去吸引秦王的注意,接着又把重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度,然后又以古代五帝三王“不却众庶”从而无敌天下的功业来打动秦王。总之,文章的每个层次都在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的危险。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样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从而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收回逐客令,最终达到上书的目的。

1. 通假字

①遂散六国之从     从,同“纵”,合纵。

②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内,同“纳”。

③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同“悦”。

④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择,同“释”,舍弃。

⑤藉寇兵而赍盗粮     藉,同“借”,借给。

2. 词类活用

①强公室,杜私门   使动,使……强大

②西取由余于戎   名作状语,向西

③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   名作状,向西,向北,向南

④使之西面事秦    名作状,向西

⑤使之西面事秦    名词作动词,侍奉

⑥蚕食诸侯    名作状,像蚕一样

⑦娱心意,说耳目者   使动,使……娱乐

⑧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    使动,使……愉快

⑨故能明其德   使动,使德明

⑩却宾客以业诸侯    使动,使……完成事业

3. 重点实虚词

①窃以为过矣     私下

②窃以为过矣     过错

③移风易俗     改变

④举地千里     占领

⑤拔三川之地     攻取

⑥包九夷     吞并

⑦制鄢、郢    控制

⑧遂散六国之从     瓦解

⑨功施到今     延续

⑩杜私门     杜,堵塞、封闭。私门,对公室而言,指权贵大臣之家

932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从前假使

9323;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拒绝

9324;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获得

9325;服太阿之剑    佩带

9326;树灵鼍之鼓     陈设

9327;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取用

9328;退弹筝而取《韶》《虞》     摒弃,不要

9329;非秦者去     离开

9330;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方法

9331;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排斥

12881;故能成其大     形成,实现

12882;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同“借”,借给

12883;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送给,付予

12884;今逐客以资敌国     来,表目的

12885;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实现

4. 特殊句式

①东得百里奚于宛:状语后置

②遂霸西戎:省略句,省略“于”

③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省略句,省略“之”

④百姓乐用:被动句,“乐于被用”

⑤东据成皋之险:定语后置

⑥江南金锡不为用:被动句

⑦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

翻译下面两句话。

1. 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

译文:向西兼并了巴、蜀两国,向北获得了上郡,向南取得了汉中。

2. 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译文:一步步侵占诸侯各国,使秦国成就帝王的基业。

以上两句的“西、北、南、蚕”都是名词,这里都活用作状语。《谏逐客书》一文中这种词类活用现象有很多。今天,我们就这我们就名词的活用专门总结一些识别的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意。

名词活用的辨识技巧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临时改变词性。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作词类活用。《谏逐客书》一文中这种词类活用现象不一而足。仅就名词的活用情况来看,本文就有多处名词活用的现象。了解这些名词的活用类型,才能正确理解词义,理解文意。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名词+名词

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它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1)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2)籍吏民,封府库。(《史记项羽本纪》)

例(1)“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例(2)“籍” 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登记”,“吏民”为其宾语。

【牛刀小试】

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哪个是名词的活用。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解析:

这一句的意思是: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去做任何事情,墨守前人制定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其中的“事事”就是在名词“事”之后又连用同一个名词“事”,那么这前一个名词“事”就活用作动词了,因此可将其翻译作动词“做”的意思。

2. 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4)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史记项羽本纪》)

例(3)“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例(4)“王”在能愿动词“欲”之后用作动词,当“称王”讲,作谓语,读四声。

【牛刀小试】

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哪个是名词的活用。

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宋史孙傅传》)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其中的“可帝中国”的“帝”用在能愿动词“可”后面,是名词用作动词,称帝。

3. 名词+补语(介词结构)

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当一个名词在补语或者介词结构之前,句中又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5)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6)秦伐韩,军于阏与。(《史记项羽本纪》)

例(5)、(6)中的“军”均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所不同的是例(5)补语省略了介词“于”。

【牛刀小试】

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哪个是名词的活用。

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杜牧《上池州李使君书》)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其中的“光于前后”的“光”用在介词结构“于前后”之前,是名词作动词,光耀。

4. 副词+名词

副词往往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所以紧接在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例如:

(7)小信未福,神弗福也。(《左传曹刿论战》)

(8)恐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

例(7)中的“福” 紧接在副词“弗”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保佑”讲。例(8)中的“效” 紧接在副词“不”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奏效、有效”讲。

【牛刀小试】

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哪个是名词的活用。

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宋书谢弘微传》)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曜每言论”中的“言论”用在副词“每”之后,是名词用作动词,翻译为“发表议论” 。

5. 所+名词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接动词或动宾词组,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东西、……的方式等。如果“所”字之后粘附名词,那么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9)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10)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起义》)

例(9)“货”粘附于“所”字之后,用作动词,意为购买。例(10)“罾”本是一种鱼网,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所罾”就是“所网者的”。

【牛刀小试】

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哪个是名词的活用。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子产坏晋馆垣》)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派了官员修缮来宾住的馆舍。“所馆”的“馆”用于“所”之后,是名词作动词,居住。

6. 名词+代词

代词是不受名词修饰的,所以代词(通常为“之”、“者”)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例如:

(1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例(11)“名”在作宾语的代词“之”之前活用为动词,当“命名”讲。例(12)“名”在作宾语的代词“者”之前活用为动词,当“指名”讲。

【牛刀小试】

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哪个是名词的活用。

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旧唐书于休烈传》)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罪己”的“罪”后加代词“之”,是名词作动词,归罪之意。

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哪个是名词的活用。

齐桓公微服以巡民家,人有年老而自养者,桓公问其故。对曰:“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佣未反。”(《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解析:

这段话的意思是:齐桓公微服出访百姓家,有一个年老而自己料理生活的人,桓公问他什么缘故。老人回答说:“我有三个儿子,家里穷,无法为他们娶妻,出去当雇工还没有回来。”其中的“妻之”的“妻”是名词的为动用法,即“为他们娶妻”的意思。这里的“妻”活用为动词之后意为“娶妻”,后面的“之”是它的宾语,可见“妻”是名词用作了为动动词。

7. 名词用“而”跟其它谓词性成分相连,活用为动词。例如:

(13)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荀子天论》)

我们知道“而”作为连词可以连接动词,所以例(14)“王”用在连词“而”之后活用为动词,当“称王”讲。

【牛刀小试】

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哪个是名词的活用。

遣使白淮,欲自南渡白水,循水而东,使淮趣牛头,截其还路。(《三国志陈泰传》)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陈泰)派人禀告郭淮,自己准备南渡白水,然后沿白水向东行进,让郭淮火速向牛头山进军,截断姜维的退路。其中的“循水而东”中的“东”用“而”跟“循水”相连,是名词作动词,向东行进之意。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名词也有用作使动的,是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1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例(14)“王我”是“使我王”,即“使我为王”。

【牛刀小试】

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哪个是名词的活用。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君书更法》)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其中的“利民”意为使百姓获利,“利”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

(三)名词用作意动词

名词的意动就是名词带上宾语,主观上对宾语会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思。例如:

(15)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例(15)“忧愁”,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愁。

【牛刀小试】

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哪个是名词的活用。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岛上捕鱼砍柴,和鱼虾做伴侣,与麋鹿单当朋友。其中的“侣”和“友”分别译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四)名词作状语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作用,在句中充任状语,名词作状语的用法常见有以下3种类型:

1. 表示比喻意。

这是指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的动态来描绘它所修饰的那个动词所表示的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像……一样,像……似的”。例如:

(16)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例(16)“狐鸣”作状语修饰动词“呼”,意为像狐狸一样鸣叫。

【牛刀小试】

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哪个是名词的活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过了一会儿,一只狠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户)面前。其中的“犬”意为像狗一样,是名词作状语。

2. 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当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看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当作……那样”和“像对待……那样。例如:

(17)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例(17)“兄”名词修饰动词“事”,作状语。

【牛刀小试】

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哪个是名词的活用。

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都能像对待奴隶一样使唤他们。其中的“隶”意为像对待奴隶一样,是名词作状语。

3.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凭借的工具或动作行为使用的方法。

(18)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18)名词“廷”表示动作行为“见”发生的处所,意为“在廷上”。

文言文中的名词用作状语是比较常见的文言语法现象,比如东西南北经常用作状语,但是如何判断一个名词是否用作状语呢?结合以上名词作状语的类型分析,我们知道,用作状语的名词它的位置都是置于动词之前的。因此,一般来说,凡是置于动词之前的名词如果不充任句子的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状语了。

【牛刀小试】

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哪个是名词的活用。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箕畚”意为“用箕畚”,用在动词“运”之前,是名词作状语。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知识运用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宝:宝贝

B. 遂散六国之从   从:同“纵”,特指合纵

C.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所以:表凭借,用来……的办法

D. 却宾客以业诸侯   业:使……成就霸业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②劳苦而功高如此

B. 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损民以益仇

C. 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②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D. 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 “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指秦惠王、秦昭襄王、秦王嬴政。

C. “丹青”,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 “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

4.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列举了秦国历史上穆、孝、惠、昭四代国君任用客卿而国富兵强的史实,用充足的事例说明客卿对秦国帝业的建立是有功的,从而证明了“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

B. 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C. 本文在论证的逻辑上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及近,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言及未来。

D. 文章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出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等大量的生活享用,是为了同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进行比较,指出秦王用物跟用人态度的矛盾。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李斯的《谏逐客书》中,作者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说明:“         ,          。”

(2)在李斯的《谏逐客书》中,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        。”

(3)在李斯的《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                    。”

(4)在李斯的《谏逐客书》中,作者立足现实,通过对比论证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样是非秦国的,如果国君对待外来物和对待外来人采取不同的态度的话,会给人“            ,            ”这样的不良印象。

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国君得知秦国有攻战韩国的野心,便派“水利专家”郑国赴秦为间谍,劝说秦国开凿泾水,从中山西起一直到瓠口,开一条河渠,沿着北山向东注入洛水,长三百多里,可用河渠之水灌溉田地。以此达到消耗秦国的国力,使秦国没有余力攻战韩国。后来阴谋败露,震惊朝野,引起轩然大波,于是秦国贵族   ①   ,认为外国人不会真心为秦国着想,都暗地里忠心于他们的祖国。自然李斯也在驱逐之列,   ②   ,这篇文章不但文采斐然,而且说理性极强,从历史上列举实例,并用了许多非常恰当而有创意的比喻,可谓精美绝伦,无懈可击,   ③   ,平息了秦国贵族的排外风波。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骛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减)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B. 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C. 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D. 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巡狩”即“巡守”,意为天子出行,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即邦国州郡。它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

B. “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C. “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含义与氓、庶民、白丁以及上文的“布衣”等同。

D. “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的统称。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自隋律起,正式形成了笞、杖、徒、流、死的新五刑体系。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斯跟从荀子学有所成后,前往秦国,得到秦王赏识任用,其官位也由廷尉升至丞相。秦始皇能够统一御敌,李斯功不可没。

B. 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生时,李斯却长叹不已,盛极则衰,好景不长,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C. 李斯的位高权重让赵高畏惧,赵高诬陷他致使李斯被捕入狱。李斯叹惜三位效忠昏君而死的名臣,比照后,觉得自己死得合乎情理。

D. 李斯被判腰斩,跟他的次子被押解,他感叹,想再牵着黄狗和次子出去打猎已无望实现了,这让他和次子悲痛万分,不能自已。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A  解析:A项,宝:名词活用作动词,当作宝贝。

2. A  解析:A项,表转折,却/表并列,无实义;B项,连词,相当于“来”;C项,介词,相当于“于”;D项,副词,竟然。

3. B  解析:“三王,指秦惠王、秦昭襄王、秦王嬴政”错误,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4. B  解析:B项,原文只是比喻的说法,此处说成事实,表述不当。

5.(1)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

(2)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

(3)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4)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6. ①纷纷议论要驱逐外国人 ②于是他写下了著名的《谏逐客书》 ③成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令

7. B  解析:根据文意,“未”应修饰限制“有”,由此排除A、C两项;“胡亥”身为少子,“长子书及符玺由其所定”不合情理,由此排除D项。

8. B  解析:B项,应该是北狄和西戎。

9. B  解析:B项,“为寿”在此文里只是“敬酒庆贺”之意,不指“庆生”。

10.(1)现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见,一定会祸及子孙,足以令人心寒。善于为人处世的人是能够转祸为福的,您想怎么办呢?

(2)于是二世就派赵高审理丞相李斯的案件,惩处李斯,追究李斯和儿子李由谋反的情状,将其宾客和家族全部逮捕。

参考译文: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年少时,李斯跟从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西行前往秦国。李斯呈奉《谏逐客书》,秦王采用了他的计谋,他的官位也升到廷尉之职。二十多年,终于统一天下,尊称秦王为皇帝,皇帝任命李斯为丞相。第二年,始皇四处巡视,平定了四方少数民族,这些举措,李斯都出了不少力。

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娶的是秦国的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国的皇族子弟。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唉呀!我听荀卿说过‘事情不要搞得过了头’。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里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才能低下,才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是富贵荣华到了极点。然而事物发展的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还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

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出行巡游。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兼符玺令赵高都随同前往。小儿子胡亥很受宠爱,要求随行,始皇答应了。七月,秦始皇到达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写好诏书给公子扶苏,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赵高就对丞相李斯说道:“皇帝去世,还没人知道此事。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您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保封侯,并永世相传,现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见,一定会祸及子孙,足以令人心寒。善于为人处世的人是能够转祸为福的,您想怎么办呢?”李斯于是仰天长叹,挥泪叹息道:“唉呀!偏偏遭逢乱世,既然已经不能以死尽忠,将向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于是李斯就依从了赵高。胡亥即位,任命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惧李斯位高权重,于是查办李斯,诬陷李斯想要裂地为王,二世认同这种做法。李斯被捕并套上刑具,关在监狱中,仰天长叹道:“唉呀!可悲啊!无道的昏君,怎么能为他出谋划策呢!从前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这三个大臣,难道不忠吗!然而免不了一死,他们虽然尽忠而死,只可惜他们效忠的对象是昏君。现在我的智慧赶不上这三个人,而二世的暴虐无道超过了桀、纣、夫差,我因尽忠而死,也是应该的呀。况且二世治国难道不是乱政吗!”

于是二世就派赵高审理丞相李斯的案件,惩处李斯,追究李斯和儿子李由谋反的情状,将其宾客和家族全部逮捕。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李斯绑出牢门时,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回头对次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呢!”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