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和2020年高考语文天津卷作文审题立意及优秀范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高考范文 2020-12-06 手机版


 2020年高考语文天津卷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

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解析】

取材的现实性,贴近生活接地气。众所周知,今年春节以来,因为新冠肺炎的肆虐,改变了中国人很多既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人民却又能够众志成城,全国上下同心协力,很快就把来势汹汹新冠病毒控制住了,相对于有些国家而言,这的确是个奇迹。能够创造奇迹,自然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在中华大地依然“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2020 年的春天,又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人依然还是那副骨子里的“中国面孔”。作文命题取材现实,贴近大众生活,作为天津的考生,当然都一样的亲切,一样有话可说。

审题的多元化,拓宽思路立新意。这道作文试题的多元化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审题时考生对“中国面孔”的不同理解,其立意也不一样;二是对“中国面孔”的思考和感悟不一样,其立意角度也自然会出现多样性。可见,天津卷作文题颇具拓宽考生写作思路的功能,这对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多元化写作很有益处。

写作的情境式,避免套作有真话。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的情境设置非常普遍,也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道亮丽风景。其优势是写作境地真实,写作任务明确,便于考生设身处地展开想象和思考,充分发挥写作水平。像其他任务驱动型作文一样,今年的天津卷作文为学生写作设置了写作严密而随和的写作情境,不仅仅是“中国面孔”在全球热播纪录片里火爆场面,而且也是“走过2020年的春天”的现场,这些都给了考生们说真话,说实话的良好环境。

思维的辩证性,提高认识有深度。“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的确给考生很多思辨性。“面孔”有狰狞的,有凶狠的;有和善的,又亲切的,“中国面孔”到底是一副怎么样的面孔呢?这就引发了考生们思考和辨析,认识与抉择。“中国面孔”也不可能是一副古板呆滞的面孔,也不可能是一副千篇一律的面孔。像这样能够引发考生思辨性的作文题,就不愁找不到有深度的好作文了,也不愁选拔不出优秀的人才了。

一句话,今年的天津卷作文题,是一副始终未变的“中国面孔”,她给人以亲切,又给人以内涵和深度!

【优秀范文】

01自信的面孔,大国的精神

杜甫的走红,屠呦呦的获奖,医务人员的微笑,快递小哥的奔忙……走过2020年的夏天,我发现“中国面孔”真的不一样了!洋溢在人民脸上的是自信,展现在世界面前的是大国的精神!

自信是中国这个大国面孔上最美丽的一笔。国家有自信,人民才有尊严。心中有自信,脸上才会有微笑。医务人员与病毒短兵相接,每天与死神擦肩而过,拖着疲惫的身躯与病魔战斗。他们的微笑来自哪里?有奉献情怀,有乐观精神,但归根结底有伟大国家这个后盾!反观世界一些国家的医务人员,辞职者有之,罢工者有之,是他们不够敬业吗?不是,是他们没有中国这样的大国精神!中国面孔,是以作为一个大国的自信和大国的精神为底色的!这是一切自信的源泉,这是一切幸福的基础!

中国面孔更是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写照!有精英劳动者的创造性贡献,也不能离开每一个平凡劳动者的血汗!疫情期间快递小哥在空荡的街头穿梭,向人们传递温暖。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力,风雨无阻,传递着宝贵的正能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今天所有平凡的劳动者都可以自信的生活,有尊严的生活。因为在这个国家,他们才是真正的主人,他们体现着自己的价值!他们可以挺起胸膛做人,他们是塑造大国面孔的真正的英雄!

中国面孔是自信的面孔,是每一个劳动者自信的面孔,也是文化自信的面孔!杜甫走红并非意外,屠呦呦因为中医药获得诺贝尔奖更是实至名归!真正的大国自信,不是像美国那样依靠强权,更不是像中东那样依靠金钱,而是依靠自己的文化!中国文化正在影响世界,世界也在主动拥抱中国文化!2020年中国与疫情交手的过程中,中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早就有人断言,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今天,中国人正以雄辩的事实证明这一点!中国文化的天道信仰、大同理想、民本主义、家国情怀、仁义精神在全球语境中可以为人类走出文明困境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文化必将在自信的大国面孔上大放光辉!

中国面孔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用奋斗的精神和伟大的理想铸就的自信面孔,有强大的国家后盾,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展现的是真正的大国精神、大国气度和大国胸怀,展现的也是人民的自信、劳动的自信和文化软实力的自信!

02别样的中国面孔

提到影响力出海的“中国面孔”,李子柒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这位90后的四川姑娘,短视频创作者,制衣做饭、酿酒刺绣,可谓样样精通,她用镜头记录乡村生活的方式,在海外圈粉无数,意外地成就了某种“文化输出”。

李子柒出圈走红后,争议也纷至沓来。在质疑者看来,这张清新脱俗的东方脸,并不能代表农民的形象;她镜头下的田园牧歌,更不是农村的真实写照。

如果你有农村生活的经验,那么一定会赞同这种观点。因为真实的农村,是有些土味的。对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传统的农耕方式,既不诗意,也不浪漫,反而是一种体力上的重负。在那些人口流失的空巢村庄,找到李子柒一样的年轻人,都是无比困难的。

从农村的角度看,李子柒是个“局外人”;从李子柒自身讲,她首先是个短视频创业者。所以,她的镜头带着美颜和滤镜,故事背景和主题经过了精心的编排,每一帧定格下来都是可以当桌面背景的唯美画面。这种浪漫化的叙事,目标受众指向在五环内,而非农村。

但即便如此,李子柒却成了文化输出的代表,在中西文化巨大差异的前提下,她让海外网友对中国乡土饶有兴趣。她的故事被写进试卷,还被官方特聘为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

这种偶然的火爆,一个原因在于,在文化交流传播的过程中,李子柒是个体式的。她就是个网红博主,她的镜头内容经过了精心修饰,但并未给自己设定一个文化输出的动机。在这个意义上,这个“中国面孔”是足够真实的,没有功利元素,没有主题先行的局限。

更重要的是,她记录下的农村生活,尽管和实际情况不符,但这种田园牧歌,的确是人们期望的一种浪漫式田园想象。陶渊明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在农民也可以活得精致这件事上,李子柒同样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能够广泛传播的“中国面孔”,一定有区别于异域的中国特色。在中国特色之外,它同样应该包含某种人类共通的情感元素。比如,全球热播纪录片中杜甫代表的家国情怀,比如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代表的科研奉献精神。而李子柒代表的,则是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那些具有世界性的“中国面孔”,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才能更容易被记住。

03角落里的中国面孔

我是山东人,长着一张山东脸,走到哪儿都容易被认出来,就算偶尔没被认出来,只要一开口说话,就有人说,“您是山东人吧?”每每听到,总忍不住想找面镜子照照看,自己还是不是山东人。

前不久的一天,我真的勇敢地站在了浴室镜子前,我保证这么多年我是第一次如此认真地看自己,就是想弄清楚,山东人的面孔有什么特别之处。得到的结论是,除了国字脸、颧骨稍微有些高之外,也没什么特别的,继而想到,看脸,其实是次要的,主要人们还是想透过面孔看到一个人或者一个地方的人的性格吧。

我有几位河南朋友,或是因为同属广义上中原的缘故,见到这几位朋友,总是让我觉得亲切,去河南旅游,更像是到了老家一样。河南口音里带着一种戏剧化的“哭腔”,每每听到河南话、看到河南面孔,都忍不住想到,这都是历史与文化啊!自豪与苦难掺杂在一起的文化,积淀成面孔上丰富、细腻的表情,让人一目了然。

我辨认山东、河南、东北面孔在行,基本不会认错,但其他省的人长什么样,还只停留在模糊的概念上,如果问我“中国面孔”是什么样子,还真给不出清晰的描述。

山东卫视做过一档名为《中国面孔》的综艺节目,用两个思路来呈现“中国面孔”,一是提取了曾在纽约时报广场播出的中国形象宣传片中出现的人物面孔,他们是刘翔、姚明、邓亚萍、袁隆平、杨利伟等,二是从现实生活中寻找800名与秦俑相似的面孔拆分组合……最后通过荧屏给出来的“中国面孔”,看上去像那么回事,但我没法说服自己,接受这一张通过技术合成出来的脸。

究竟什么才是“中国面孔”?前两天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一组照片,照片拍摄的是一些坐在不同角落里的人,有摆摊的锁匠,有卖西瓜的摊贩,有坐公园一角闲聊的中年人,有无所事事靠着商店橱窗休息的人……这组照片让我觉得震撼,震撼的原因是,图片里每个人的表情都极平静,通过他们的面孔,不用再有任何讲述,我都能看到他们的故事与生活。

记忆里最深刻的一张“中国面孔”,是1991年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就是希望工程的代言人,那个名字叫苏明娟的小女孩。后来几乎没有任何一张面孔,能像《大眼睛》带来如此震撼的冲击力了。我在想,是不是因为后来的这些年,时代实在过于波澜壮阔,信息更迭得实在太快,容易让一个人的面孔变小、变模糊,容易被遗忘?

把一个国家的人的面孔具体到一个人的面孔上,这太难了。相对而言,记住一群人的面孔就简单些,比如那组“角落里的人”图片,我觉得,那就是一张张真实的“中国面孔”,看到他们,也就看到了所有人。

04中国面孔组图

(一)

他,是一名院士。

2003年,作为中国抗击非典的领军人物,他在SARS猖獗的非常时期,始终战斗在医疗的最前线。他因功勋卓著,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4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2003年度”十大人物之一。

2009年,他作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受到中共中央全体常委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2020年1月18日,他的一张照片突然刷屏。

在高铁餐桌前,他花白的头发,厚厚的眼镜,头靠在椅背,在疲倦的神情中沉睡。

这一天,本是周六,休息日。但他从深圳出发,连夜赶赴的地点是武汉。

彼时的武汉,正是新冠疫情最凶险之际。

这一年,他84岁。

这个人,名叫钟南山。

这张照片,是中国面孔。

它的标题是——“国士担当”。

(二)

他,是一名军人。

1998年1月,他和其他13位空军优秀飞行员一起,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

2003年10月25日,他乘长征二号火箭运载的神州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公民。

随后,一张照片,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头版醒目位置。

他身穿航空服,目光坚毅,挥手示意。

在他的身后,是鲜艳的五星红旗。

这一年,他38岁。

这个人,名叫杨利伟。

这张照片,是中国面孔。

它的标题是——“勇士出征”。

(三)

她,是一名学生。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今年的高考时间,往后延迟了一个月。

而在这一个月里,南方普降大雨,洪水冲垮了桥梁、房屋,以及人民平静的生活。

北京新发地又突发疫情,高危地区封城、封村,首都人民的安危,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有人说,今年高考考生太难啦!他们“生于非典”,“考于新冠”。

人们难掩对这届考生的同情之心。本来,年轻一代能不能像他们的父辈那样,能吃苦,敢抗压,已很令人忧虑。而今年的大灾大难,接踵而来,冲击和考验着学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这届学生,还好吗?人们不禁在心里,发出灵魂追问。

7月8日,湖南长沙一中考点第一个冲出来的女孩,在众考生与家长面前,接连表演两个一字马,从而走红网络。

网上流传着那张定格的一字马照片,女孩身着鲜艳的红汗衫,一跃而起,伸展双臂,笑容灿烂,充满自信。

这一年,她18岁。

这个人,叫罗子欣。

这张照片,是中国面孔。

它的标题是——“后浪来了”。

2019年高考语文天津卷作文原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方志敏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个人的本分。

——陶行知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黄大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重点考查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综合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渗透着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2019年高考天津卷的作文,形式上采用的是传统的材料作文,列举了三则材料,要求写读后的思考和感悟。在审题上不设障碍,注重对学生思想境界、人生观、价值观的考查,意在为国家选拔具有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的有志青年。材料以“爱国情怀”为主题,启迪考生体悟爱国主义精神内涵,深入思考个人与国家、民族、人类的关系,感受理想信念对引领新时代青年接续奋斗的重大意义,很好地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命题方向。

第一则,选取的是作为革命家的方志敏坚信中国有光明的前途的话,表达了即使在国家最凋敝贫穷的时刻也要坚信未来会更好,表现的是方志敏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第二则,选取的是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直接点出“爱国”二字。第三则,选取的是科学家黄大年的入党申请,表达了他希望把自己这朵小浪花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热望。正因为有这份将小我融入大我的爱国情,才有他归国后的努力拼搏,才有他后来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综合三则材料,可知关键词是“爱国”“小我融入大我”等,要挖掘其意义,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参考立意】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心怀天下,无惧无忧;(3)你若奉献,你必永恒;(4)孤芳自赏不是春,姹紫嫣红春满园;(5)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6)立志爱国,坚不可摧;(7)爱国,美其美,忧其忧。

总之,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辽阔、山一样的巍峨。写作时可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如此方能言之有物,彰显个性与文采。

【优秀范文】

我把自身融进祖国的江河

一抔土只有融进巍峨的泰山,才能享受五岳至尊的光环;一朵浪花只有融入奔腾的江河,才能感受江河宽广的胸怀;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伟大祖国的怀抱,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火爆荧屏的《战狼Ⅱ》让我们知道国家在每个人心中的分量,异国他乡,国家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开大学时曾指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只有我们每个人把自己融进祖国,国家才能够富强,而我们自身的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大学创办人严修先生与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为南开大学制定的校训。而这八个字中的“允公”,指的是“大公”,即要为社会谋福利,为民众谋幸福,为国家谋未来。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南开学子把自己与时代、与民族、与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时代变革的弄潮儿,成为时代进步的引领者。

犹记得南开校友、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周恩来总理一生为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奔走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来没有计较过个人的得失,直到去世之前,心中依旧想着国家、想着人民,展示出了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是我们年轻一代学习的榜样。

还记得2017年7月的一天,一位老人,一身戎装,坐在轮椅上,国家领导人习近平给他佩戴上了象征着军人最高荣誉的“八一勋章”。这时,老人一个标准的军礼深深震撼了在场的人们,他就是年近百岁、人称中国“核司令”的程开甲院士。程开甲院士早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后来在李约瑟的推荐下,投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玻恩的门下,从事研究工作。1950年,他婉拒导师玻恩的挽留,毅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他回国后多次改变研究方向,这在学术界是非常罕见的。有人疑惑,问他原因,他的回答只有四个字:国家需要!正是程老一次次地为了祖国需要改变研究方向,正是他一次次地不计较小我的得失,把自己融入祖国这个大家庭之中,才有了我国日益牢固的国防力量,才有了国家的日益强盛。

18岁的我们,风华正茂;18岁的我们,也正处在人生中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马上要步入大学的我们,即将迎来新的学习与挑战,但是无论何时,只要心中想着国家,把自己与祖国紧紧相连,那么即便未来遇到再大的困难,也定能克服,无往而不胜。

【点评】

本文开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读起来有一定的气势,另外也非常自然地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伟大祖国的怀抱,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作者通过火爆荧屏的《战狼Ⅱ》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的重要讲话,阐述了小我与大我之间的关系,看得出作者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同时,结合南开大学的校训,举例具有天津的本土特色。紧接着举了周恩来总理与程开甲院士的例子——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以国家需要为重,将文章的议论推向高潮。最后反观当下,想到18岁的“我们”如何与祖国紧密联系。全文语言流畅,层次分明,紧密联系社会与生活实际,关注当下热点,语言逻辑较强,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