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和2020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作文审题立意及优秀范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高考范文 2020-12-06 手机版


 2020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作文原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审题分析】

材料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一句出自《易经》,意在说明同类事物、志趣相投的人容易产生共鸣、互相吸引。整段材料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最后落脚在今天的信息时代,每个人的样子都被自己喜爱和关注的信息环绕和塑造。

材料揭示了一种现象,即在智能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形象都被身边所环绕的信息塑造,而这一塑造在未来将会更加可感。考生在写作时,可以聚焦于在此时代背景下,人们是如何通过同类信息寻找“同好”,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从而更好地悦纳自我、塑造自我。

另外,考生也可以从“信息茧房”的角度来思考解读这段材料,我们在享受着“志同道合”所塑造的和谐温情氛围时,不应该忽略甚至拒绝其他的信息。总体来说,今年江苏卷的高考作文充分体现了贴近时代脉搏、注重思辨能力的命题特点。

【优秀作文】

01在低俗的网络中访我高雅之灵魂

孙中山曾告诫世人顺应时代:“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我们现在这一代人,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无疑是大数据时代,它能根据我们的喜好,推送给我们爱看的资讯和内容。

这是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也是大数据时代的弊端,一旦我们陷入低俗趣味的审美中,它就会向我们源源不断地推送类似的视频、文章,让我们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乐此不疲,茫然不自知。

但它同样是机遇,一旦我们总是爱听高雅的音乐、看深刻的书籍、进行高雅的活动、看着别人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进行深度的思考,大数据也会对应推送类似的内容,让我们的审美更上一层楼。

哔哩哔哩在2020年五四青年节之际,发布了一个《后浪》的视频,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你们只凭相同的爱好,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友,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又满是诱惑的时代,我们可以自由选择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并能找到趣味相投的朋友,一起爬山,一起滑雪,一起冲浪,一起跳伞,一起健身,一起旅行。

然而,懒惰、懦弱、贪图享乐、颓废等人性弱点,也在这样的大数据时代暴露无遗。一旦人被低俗、快餐式的内容所包裹,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被同类型的内容围绕,塑造,最终把我们拉入无垠的深渊中。

在娱乐至死的时代,人们不被鼓励思考、鼓励上进、鼓励积极,而是在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中,被鼓励着滑下去到达极乐。你只需要做的,是上下划着屏幕,浏览大数据推送给你的资讯内容,在一次又一次的哈哈哈大笑中,结束了自己一天的“欢乐时光”。

这才是大数据算法最可怕的地方,你只能看到你想看到的,一旦你没有幡然醒悟,最后被这海市蜃楼所戏弄,一切都为时已晚。

然而幸运的是,人是有主动选择性的,我们可以主动寻找我们喜爱的内容,在每一次的浏览点击中,完成我们人生的升华。徐志摩曾说过: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学会辨别不良资讯,形成自己独立思考能力,不被大数据时代的推荐牵着鼻子走,这是我们的追求,也是我们的使命。在低俗趣味的网络环境中访寻属于我们高雅的灵魂,我们未来的样子,将在我们的一次次辨别和选择中被重构、被完善、被升华,最后遇见一个最好的自己。

最后,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02打造你人生的算法

当今时代,各种App高度智能。它们通过搜集你的喜好,站在高维解读你。你喜欢什么,就推送什么。我们的人生,在无声无息中被各种“算法”塑造。

《未来简史》指出,今后的世界只有两种人:一是掌握算法的精英,一是被算法控制的凡人。

知乎上问:有哪些年轻人千万不要碰的东西?有个高票回答是:年轻人千万不要碰那些能获得短期快感的软件。可放眼望去,多少青年沉溺于这些软件而不自知。应用宝数据:抖音6亿下载量,微视7亿下载量,快手22亿下载量。这些根据人们好恶,通过“投喂”同类信息而获取流量的软件,几乎人手一个。你不停刷,它不停推,每个都是你感兴趣的点,一刷往往就是几个小时。

一旦你顺从了你的喜好,习惯了这种碎片化的舒适,你就很难沉下心读一本书,静下心看一部经典电影。你明明知道这是有益处的,你明明知道那是有害处的,但你却难以选择。

“暂时的快乐,总要好过那些远期才可以兑现的好处。”算法,利用你的喜好,设计了你的平庸。

而那些真正的强者,都是“反算法型”的。他们超越了自己的喜好,他们做事的依据不是凭简单的好恶,而是长期主义的“必须”。

采铜在《精进》里提到,决定要不要做一件事,从两个维度衡量:收益值和半衰期。

比如,每天玩数小时游戏。这是收益值高的事,可以给人带来高愉悦感,但半衰期短,这种愉悦的感觉很快会被空虚和负疚所替代。

再如,每天坚持写作一小时,这是低收益值的事,往往一两年都看不到进步,但长期来看,终有量变到质变的一天,从某一天开始,你会发现文章开始井喷式发表,你的人生被改变,这是长半衰期的事。

成长型思维的人,他们懂得筛选那些“长半衰期”的事来做,哪怕那些事一开始看来是收效甚微的,甚至是无用的。因为他们有更大的格局,不再把人生局限于“一时、一人、一事”,而是动态地来看待自己的一生,把人生当做一个宏大系统来打造。

“善弈者通盘无妙手”,懂得打造人生算法的人,都是长期主义者。正因此,他们能超越好恶,摆脱“短期快感”的诱惑,他们懂得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为人生某个节点的薄发,作前奏。而这样的人,也往往最能做到“和而不同”。

凭喜好做事,“喜好”有可能会造就你,但也常常会毁灭你。这种简单的直觉判断,常带来人生的不确定性。而一个足够睿智的人,能透视人性,超越好恶,设计自己的人生。

你未来的样子,是交给“喜好”决定,还是自己来设计?

我的回答是:成为人生的主人,打造自己的算法!

03在“和而不同”中涵养健全公民人格

《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语,意指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即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放在人类,大抵是说性格、志趣、境遇、意见相同者惺惺相惜。互联网时代,这种情感感应具备了现实和虚拟双重空间。

作为生物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发端动物自然属性,乃动物进化规律使然;作为社会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滥觞人类社会属性,乃社会发展规律作用。

人与动物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发展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健康心智能力、健全人格精神和理性行为方式。显然,此三者既是合格公民核心内涵,又是助推社会文明演进的动力引擎。

孔子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的是,君子追求与人和谐而非完全相同或盲目附和,小人追求与人盲目附和而不能与人和谐相处。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欧洲的良心”的伏尔泰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圣贤开悟可谓异口同声殊途同归,皆是阐明“和而不同”的做人道理和处世智慧。

作为现代合格公民基本人格表现,个体的健康心智能力、健全人格精神及理性行为方式,概括得最为精辟者,当数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陈寅恪,在王国维投水自沉后两周年所作纪念碑铭中所写:“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此两语,差不多完全契合现时主流核心价值题内之义,不仅可以拿来作为现代公民读书求知的最好座右铭,而且还应奉为教育培养合格公民的遵循原则。

的确,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效应传导塑造下,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问题是,最终你的个体样貌到底是否符合健康合格公民标准,则完全取决于你能不能在“和而不同”中涵养公民人格。

“和而不同”之前提,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者,行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恪守信仰操守,无惧权威胁迫,不计个人利害;自由之思想者,拒绝爱屋及乌,不肯人云亦云,抵制个人迷信。反之,则势必行将被同化被裹挟被绑架,成为迷失自我的“大众面孔”,抑或伪装善变的“变色龙”。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曾经振聋发聩切中肯綮地洞见:“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其实,钱教授所指不过是当下“大众面孔”“变色龙”怪胎及其变种之一罢了。

比“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悲催更可怕的病毒变种是,损伤独立思考能力的“脑残粉”,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的“脑死亡” ,现如今正在网络空间疯狂繁殖传播。网络流行语“脑残粉”,大抵表意经常为偶像做出非理性反智识行为者。轻度“脑残粉”长期聚众蛰伏于各贴吧论坛,业已富有攻击性,凡有说出有对自己偶像不利言论之对象,统统都会遭到这些种群集体群殴;重度脑残粉行为非但愈加疯狂乖张,偶像已然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而且对偶像崇拜已经严重影响自己和他人私生活,甚至不惜铤而走险涉嫌违法犯罪。相形之下,“脑死亡”对自身自虐性、他人攻打性和社会危害性的频次烈度,更是“脑残粉”望尘莫及自叹弗如;设若说“脑残粉”尚有药可救的话,“脑死亡”则无力回天。

丶。。、,春秋《诗经小雅伐木》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鸟尚如此,况乎人?然而,人不是鸟,人高于鸟。人除需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偶像,更须在“和而不同”中涵养合格公民人格。

201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作文原题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表达的能力,重点考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学科素养,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弘扬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材料内容看,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材料中前两句)是两种看法,这两种看法看似对立,其实是每一位优秀作家写作时都应该考虑的。这一部分是材料的引子。第二部分(材料中第三句)是材料的核心,也是审题的切入点。由“作家”和“读者”都加了引号可知,这里的作家和读者都有特定的含义,“作家”指创造生活的人,“读者”指与“创造生活的人”有关联的其他人。这部分还有明确的作文指向: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即你对阅读你“作品”(创造的生活)的“读者”有什么样的看法或态度。重点是界定“生活”“读者”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关乎写作的内容。你的“作品”是什么?“作品”的指向是什么?你的“读者”是谁?这是考生首先要思考的。

关于生活,考生可写的内容很多,但应该主要是学习生活和成长中的烦恼或快乐。你的“读者”应该包括你自己和他人。写作时要思考“我”的生活与他人(外部世界、大环境)之间的关系,或者是思考自己追求理想生活时与他人的生活(外部世界、时代)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这才是写作的核心。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写作的关键。

可以有以下写作角度:

①“作家”心里应该装着“读者”,但更要有真实的自己;

②笃守自己,莫被“读者”左右;

③“作家”和“读者”共写一本“书”,共同构成一个有意义的世界。

【优秀范文】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自儒家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旨以来,中华儿女已经为此付出了数千年的汗与血,才换来了我们现今的美好生活。翻开尘封许久却依旧熠熠生辉的典籍,我们看到的是上古先贤们以己为书的如一、以身开道的无畏、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而如今,前辈们将身上的重任交给了我们,作为生活的“作家”,新的一页将由我们书写。

若为生活的“作家”,愿能尽览人间欢愁,以自身为笔,以正义为墨,畅言世间往事。人生而懵懂,若无教育,便与野兽无异,唯有不断学习,方可逐渐升华。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意愿固然重要,但更加不可或缺的是睁开双眼,用心对外界进行探索。也正是因此,即使人日渐年长也不应忘记初心。在生活中,人人都是素材的来源,他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他人的诉求与期盼,都是我们应该悉心聆听的,就如我们在懵懂之时学习他人的一举一动,即便成长也不忘初衷。

若为生活的“作家”,愿能放下杂念,摆脱迷茫。当人们开始把生活质量放在第一位的时候,生活这个词就开始变质。为了追求缥缈无谓的自由,许多做出种种让他人匪夷所思的举动。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到弃工旅游的兴起,我们看见的是一种思想上的变异。或许对于当事人来说此举无可非议,但若这种思想成了一种常态,那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随波逐流?自由是生活的基石,但何为自由却是很多人应该思考的问题,身为生活的“作家”,虽要听取“读者”的意见,却万万不可见者皆学。更何况,人并非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与世界紧密相连的。生活也是如此,虽然掌握在个人手中,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随性而不任性才能为生活之书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若为生活的“作家”,愿为人创作,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创作的终极目的,往大处说,是传播思想;往小处说,是满足创作者获得荣誉的需求。而以生活为书,更应当如此。创作为人,以自己的生活照亮他人未来的道路是每个创作者理应担起的责任,用自己的生活为后来者铺平梦想的道路是每个创作者无上的荣光。在无数的读者眼中,创作者和他的作品是光明的灯塔;在创作者眼中,读者即力量的源泉。创作可以为古人留存回忆,可以为今人排忧解难,可以为后人明灯引航。或许不是每部“作品”都能够满足所有“读者”的期望,但必有“读者”在等待着这样一部“作品”的出世,或许在现在,或许在过去,或许在未来。愿做人类的先驱,在历史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假如我是创造生活的“作家”,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点评】

本文紧扣题目,观点明确,立意高远,言之滔滔,体现了很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文章以古训为引,奠定立论依据,再对“若为生活的‘作家’,愿能尽览人间欢愁,以自身为笔,以正义为墨,畅言世间往事”“若为生活的‘作家’,愿能放下杂念,摆脱迷茫”“若为生活的‘作家’,愿为人创作,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三个小分论点进行论述,表达作为生活“作家”的我们,当与“读者”紧密联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观点。本文思路开阔,充满了正能量。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