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集体备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0-11-04 手机版 | ||||
湘乡市第一中学语文组 教学目标: 1、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品味文章隽永生动、深沉绵密的语言;以读带赏,尝试 创作。 2、品读写景的文字,了解散文对秋景的独特感悟;引导学生在赏景中感悟生命 中丰富的美。 授课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1、利用阅读课自读课文,并完成导学案。 2、学情分析:收集调查问卷,对学生反馈进行整理分析。 问题设置:学习这样的写景抒情散文,你有什么样的方法? 问卷分析:学生存在阅读方法上的不足。 教学过程: 导入: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结尾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为何会对北方故都的秋天产生如此深挚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文本,解读作家为何愿意折去生命的三分之二,来留住北国的秋天。 一、检查自读,整体感知。 ①作者笔下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明确:清、静、悲凉 ②这种清、静、悲凉的秋味,作者是通过几幅画面来表现的? 明确:挑选了若干景物,通过五幅画面来表现秋味。 二、缘景明情品秋味 活动一,看“小院秋晨”图,品秋味。 步骤: ①以读品秋味。 ②你觉得“秋味”都是从哪些描写中体现出来的呢? ③如果作者是在“皇城人海”之中呢? 问题设计: ①为什么要在“破屋”? ②为什么要是“早晨”? ③为什么要是“冷色”? ④为什么称为“飞声”? ⑤为何要写“秋草”? 明确:(1)对意象的选择。 选择意象:牵牛花、鸽哨、青天、日光、破壁腰、破屋、秋草 (2)对色调的把握。(视觉) 冷色调--雅淡 暖色调--俗艳 “清” (3)对声音的描写。(听觉) 以声衬静(“静”) (4)对环境的刻画。 ①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破屋和破壁通常会给人一种落寞荒凉之感,这种落寞和荒凉往往会让人产生“悲凉”之情。 ②“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我们一般提到草通常会说绿油油的,一片片的,而作者喜欢的却是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我们知道秋风萧瑟,一阵秋风过后,树叶飘零,野草枯黄,生命即将终结,感物伤人,自然会产生一种悲凉之感。作者写这些悲凉的景也是在品味这种悲凉的氛围。 感悟:凡是属于生命的景象都有感悟存在的价值,引起生命的蓬勃之感的,自然可以激发内心欢愉的体验,这是一种美的感受;直面生命的衰败的感觉,启示沉思生命的周期,撩逗起悲凉之感,也不失为一种丰富的审美体验。 活动二:看“秋槐落蕊图”,品秋味。 方法: 1、选择物象 2、描写角度 三、知人论世悟秋味 活动 讨论思考:毛泽东很多诗词中也写到了秋天,回忆熟悉的词句,联系文人生平,再悟秋味。 明确:毛泽东生于1893年,郁达夫生于1896年;两人生活在同一时代,但两人的经历不同,从事的事业不同。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要为民族求得自由和解放,他比纯粹的文人更容易看到民族解放的前路和希望。 郁达夫是进步文人的代表,积极参加文化界抗日工作,但他的第一重身份是文人,这种身份需要他敢于去创造、发现身边丰富的美,他更愿意把“悲凉”当作一种美。 四、写作迁移: 散文实现深挚情感的表达,需要语言的建构,需要典型的意象,需要创作者对生活和美丰富独到的感悟。请你联系作者笔下的秋景,对下面诗歌空缺处进行补写。 人说故都的秋,在钓鱼台的柳影里,在陶然亭的芦花上。 或者在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还有西山的虫唱。 可是啊,如何比得上,在小院里品一盏浓茶, 听 高天上破空而来的鸽唱。 秋是槐树叶底,漏下来的一丝丝日光,秋是破壁腰旁, 蓝朵吹着喇叭深情地吟唱。 秋是槐花的落蕊,撩逗起的淡淡的落寞的 联想 ; 是房前屋后,秋的 残唱 ;是雨后的微凉,是枣树一生最美的时光。 那里,是龙儿长眠的地方,那里是我精神的故乡。从没有一处秋的景致,能让我万般眷恋,终生怀想。 五、总结:人生活在自然之中,而大自然也已深深融入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人类心灵的寄托。天地有大美,人生有百味,自然能激发人丰富的审美体验,启发人对于生命新的认识和思考。作者笔下的“秋味”与他个人的气质无不关系,但文人的气质,又何尝不是时代塑造起来的? 那么,30年后,还是北京,一个双腿失能的青年,他眼中的自然是怎样的呢?自然又给了他怎样的感悟呢?请大家课下品读《我与地坛》。 布置作业:从第三、四、五幅秋景图中,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从物象、手法、情感、语言等角度,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点评。 推荐阅读:欧阳修《秋声赋》 吴文英《唐多令惜别》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浪淘沙北戴河》《沁园春长沙》 泰戈尔《飞鸟集》: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板书: 缘景明情品秋味 知人论世悟秋味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 (可直接打印)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