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公开课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0-11-04 手机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3、比较阅读,尝试迁移拓展,并归纳和强化写景抒情散文的一些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

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法

1、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比较赏析法。

3、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郁达夫,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21年6月,与郭沫若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代表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迟桂花》等,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补充资料:

①1934年7月,中国大地连年混战,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②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性格忧郁多愁,多有“临风殒泪,对月伤情”式的才子风范。

③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2.字词

混沌( dùn )    潭柘寺( zhè )  驯鸽( xùn )    

落蕊( ruǐ )   平仄( zè )   椭圆( tuǒ )  

二、简要梳理

1、迅速浏览,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找出总体概括故都秋天的特点的词语。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

2、整体把握

总--分--总

3、课文中借用哪些景物描绘出哪几幅秋景图?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①秋院静观  ②秋槐落蕊  ③秋蝉残鸣  ④秋雨话凉  ⑤秋果奇景

4、批文入情,读、品、悟。读你喜欢的画面,分析景物特点,并归纳该画面的整体特点。

①秋院静观

视觉:冷色调           听觉:以声衬静        视觉:荒凉、破败

② 秋槐落蕊

嗅觉:无味      触觉:微细柔软         视觉:细腻

听觉:无声      感觉:冷清落寞

三、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

1.思考题: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明确: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依附着一定的情感,而这情感又是作家本人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在作者内心投下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的阴影,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自然就笼上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

以情驭景——围绕中心取材

①典型性: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引起共鸣、细小处有味,大处就更不用说了。

②最关键的:游人如织的名胜过于拥挤、喧闹,与本文的基调不相吻合。围绕中心取材,这样写就叫不蔓不枝。

2.知人论世,再探悲凉。

明确:(1)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2)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

1934年7月,中国大地连年混战,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与落寞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3)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性格忧郁多愁,多有“临风殒泪,对月伤情”式的才子风范。

(4)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小结:(A)客观上

季节是秋天,所以作者选取了秋天所特有的景物和特有的自然色彩。

(B)主观上

(1) 旧中国政治黑暗,作者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2) 郁达夫个人气质上有多愁善感的一面。

(3) 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

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文学。” 

3、小结景与情的关系

明确:(1)悲秋情节

①与秋天萧索、季节更替的特征有关;②与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关;

③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和自身情绪性格有关;④与作者的文艺观、审美心态有关。

总之,与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家国为首的观念情怀有关。

五、课堂小结

1、“景”与“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 

2、现代文写景散文读一般特点

明确:从这关于“故都”、“秋”的写景散文的名篇的学习中,归纳出以下特点:

(1)散文“形散神不散”

取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

手法多样,不拘一格。

(2)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抓住景物特征,语言贴切优美;

记叙、描写与议论、抒情有机结合。

(3)意境深邃,富有文化底蕴

六、作业布置

1.以“            的秋天”为题,注意绘形绘声绘色,写一篇100~200字的片段。

2.课下阅读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

3.课外多加阅读优美的写景散文,并与他人交流探究,分享你的阅读收获与感受。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