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话题链接——尊重劳动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2019-09-16 手机版


 6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话题链接——劳动

一、字之源

【字源演变】

会意字。金文从二火、从心,表示心里像着火一样。篆书像房屋着火用力去灭火。勞简化为劳。本义是劳累。

有人说,不是努力就会有收获而是用心才会有收获。那我们何不用心地去努力呢?

劳的重要的含义就是指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另外还有辛苦、慰劳等含义。

【成语链接】

犬马之劳:愿像犬马那样为君主奔走效力。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晋书段灼传》:“愿陛下思子方之仁,念犬马之劳,思帷盖之报,发仁惠之诏,广开养老之制。”

子方:姓田,名无择,字子方,是孔子弟子子贡的学生,以“仁”著称。

《礼记檀弓下》:“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后以“帷盖”为受恩乞恩之典。

日昃之劳:从早晨到午后一直顾不上吃饭。形容工作繁忙。语出《后汉书陈元传》:“文王有日昃之劳,周公执吐握之恭。”

指握发吐哺,就是从“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简化而来。

劳而不获:付出了劳动,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

二、句之美

1.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顾况《过山农家》

品读 这两句是诗人到了山农家后,正忙于劳作的主人对他讲的表示歉意的话。山农的话生动地表现了山农的朴实、好客和雨后初晴之际农家的繁忙与喜悦。

2.渔人与舟子,撑折万张篙。——李白《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

品读 这两句诗写的是船夫的劳动生活,集中地再现了劳动人民危险艰辛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斗争精神。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李绅写过两首《悯农》,另外一首相信大家更是耳熟能详。开始背:锄禾日当午……

品读 诗人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三、诗之韵

乡村四月

[宋]翁卷

此人布衣终身。字灵舒。发现古人名和字的关系了吗?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赏读 这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人”的美称。翁卷挥墨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田园生活图画,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四、文之理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上的讲话

典出 魏晋陶渊明的《劝农》:“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冀!儋石不储,饥寒交至。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人生在世须勤奋,

勤奋衣食不乏匮。

贪图享乐自安逸,

岁暮生计难维系。

家中若无储备粮,

饥饿寒冷交相至。

看看身边辛勤者,

内心怎能不羞愧!

解读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劝农的根本所在,否则便会斗米不储,“饥寒交至”。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要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一、识作者

小苏——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①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风格淳朴无华。苏辙亦善书②,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伴读] ①苏轼被称为“大苏”,苏辙就是“小苏”。

②小苏的书法: 

二、知背景

《芣苢》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风格淳朴无华。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本诗写于苏辙晚年时,很有现实意义。

三、明文体

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四、拓知识

关于《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③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伴读] ③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六义

“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读xìng。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④,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伴读] ④《诗经》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十个字概括: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雅诗的内容多描写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会歌舞中。分“大雅”和“小雅”⑤。

[伴读] ⑤有一副精绝的对联:三星日月光,四诗风雅颂。知道为什么叫四诗了吗?

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宗庙祭祀时演出。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芣 苢

即车前草,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全体光滑或稍有短毛。根茎短而肥厚,着生多数须根。

荒地或路旁常见,分布几遍全国。嫩叶可食,有些地区用作饲料;全草与种子都可入药,能利尿、清热、止咳。⑥

[伴读] ⑥有种说法,先民们认为芣苢主子,采芣苢可以满足妇女们多子多孙的愿望。

五、理基础

1.记字音

①芣苢(fú yǐ)   ②掇(duō)   ③捋(luō)

④袺(jié)   ⑤襭(xié)   ⑥阴霪(yín)

⑦场圃(pǔ)   ⑧村酤(gū)   ⑨闭廪(lǐn)

2.一词多义

(1)薄

①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

②及贼前锋薄城下(迫近,靠近)

③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轻视,看不起)

④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减轻,减少)

(2)采

①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

②薄言采之(采摘)

③兴高而采烈(精神上的活力或生气)

(3)博

①多博村酤劳苦辛(讨取,换取)

②峨冠博带,道貌非常(与“小”相对)

③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宽广,广博)

④不有博奕者乎(赌,博弈)

附文白对译

芣 苢

⑦《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这一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

⑧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⑨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

⑩久雨忽晴,农人们的惊喜从字里行间洋溢出来。

○11一幅敬老慈幼、乡邻和谐相处的画面。

○12忙完农活,赋诗一首,这是文人本色。

任务群构建与探究

文本构建

芣 苢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本诗通过六个动词的变化,表现了古代女子采芣苢时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也从侧面烘托出了采芣苢的女子朴素、自然之美。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诗歌反映了农忙时节诗人及家人亲耕务农的场景,表现了农人抢收时的繁忙与喜悦,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劳动的欢乐。

任务探究

任务探究一 章法各异,古韵悠长——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

任务导引

《诗经》是我国文化的源头,诗歌结构形式重章复沓,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音乐美感。而苏诗则为律诗,律诗的格律非常严整。在学习时要注意对这两首不同体裁诗歌结构进行赏析。

任务设计

1.《芣苢》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答案 全诗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重章复沓,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感。

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是一首格律严整的律诗,请赏析其结构特点。

不妨先思考:古诗、律诗、绝句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 这首诗具有律诗的格律特点:①句数固定。总计八句,句子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七言。②押韵严格。律诗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这首诗通押一韵,韵脚是en、in(在古代属于一个韵脚,即人辰辙),一韵到底,中间没有换韵。③要求对仗。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的颔联、颈联是严整的对仗。如就颔联而言,“三夜”对“一竿”、“阴霪”对“晴日”、“败场圃”对“舞比邻”。④讲究平仄。律诗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本诗完全符合律诗的平仄要求。

任务探究二 多种手法,异彩纷呈——赏析诗歌表现手法

任务导引

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各种表现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学习本课两首诗歌时要注意赏析不同的表现手法。

任务设计

1.《芣苢》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诗经手法,要从“赋比兴”的角度思考。

答案 使用的手法是赋。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此诗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的动作写出了采集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的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诗歌紧扣“阴霪”和“晴日”两种不同景象展开对比。麦收时节,接连三天的阴雨,让打麦场遭到破坏而无法使用;而天气转晴,红日初升,给农人们带来了希望。诗歌通过晴日前后的强烈对比,表达了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3.(拓展延伸)

(1)请指出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赋、比、兴的哪种手法。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②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答案 ①兴 ②比 ③赋 ④比 ⑤兴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耕者

苏 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 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答案 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运用拟人的修辞格,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作了铺垫。

任务群阅读与实践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材料一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二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材料三

田 上

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1.下列对以上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成大的诗中一个“学”字,透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读来意趣横生,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

B.陶渊明的诗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C.崔道融的诗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农夫耕田将会倍加艰难和辛劳,为下文作了铺垫。

D.这三首诗的语言亲切明快、通俗易懂,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体裁有绝句有律诗,属于近体诗。

解析 “有绝句有律诗”错误,陶渊明的诗不是律诗,应该属于“古体诗”。

答案 D

2.这三首诗都是写劳动的诗歌,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 范诗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陶诗通过描写自己劳动的情景,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抒写了作者经过生活的磨砺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崔诗写一位农民在雨天半夜就辛劳耕作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农夫苦难生活的满腔同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素材积累——聚焦:尊重劳动

从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到劳动教育被列入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再到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劳动教育”可谓成了教育领域一个热词。

诗歌中的劳动

通过《芣苢》的反复咏诵,我们似乎看到,在收获的季节里,妇女们戴着草帽,手持竹篮,在山上细心地采集野菜,口里哼着小曲,脸上浮现着笑容,一片祥和的景象。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以一个崭新且具有典型意义的角度,展现了宋代士子亲历农桑的行为。

五柳先生

陶渊明辞官回家后,自己在门前种了五棵柳树,自称“五柳先生”。他开了一块荒地,种上些粮食、蔬菜和花卉,决心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他一边耕种,一边写诗,怡然自乐。他的田园诗①充满了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田园的热爱,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同时也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伴读] ①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陆龟蒙种地

唐代陆龟蒙②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他家住在松江甫里,有田数百亩,房屋二三十间。他家的田苦于地势低下,一下大雨就跟江水连成一片,因此收成不好。陆龟蒙经常亲自拿着农具,到田里筑堤、排水、除草,忙个不停。有人讥笑他过于劳苦,他说:“尧舜治理天下晒黑了脊梁,大禹治水磨出了厚茧,他们都是圣人,尚且如此辛苦,我一个平民百姓,怎敢不勤劳呢?”

[伴读] ②陆龟蒙的成就不仅体现在文学上,农学上同样造诣非浅,他撰写的《耒耜经》是一部描写中国唐朝末期江南地区农具的专著。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宿管阿姨徐根娣

“一位宿管阿姨要退休了,没想到引发了一起舆情。”近日,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作了14年、年满55周岁的宿管阿姨徐根娣要退休了。所有学生都舍不得她,很多人抱着她哭了。徐阿姨能叫出全部691名学生的名字,并报出宿舍号、学院、班级和籍贯,甚至连他们有什么兴趣爱好、外卖喜欢点什么、女朋友是谁都知道。学生们衣服破了,也都找她帮忙缝补。徐阿姨说,做这些都是应该的,孩子们出门在外求学,家长不在身边,能帮上忙的都会帮。应同学们的强烈请求,征询了意见之后,相关部门决定返聘徐阿姨继续工作,岗位还在原来的学生公寓。

素材运用

片段1 当然,我们强调要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并不是一味指体力劳动。虽然一定的体力劳动必不可少,但劳动应该有更广阔的内涵。雨果③在《悲惨世界》中说,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此话不无道理,脑力劳动,也是劳动。马克思③热情讴歌体力劳动,认为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但他一辈子主要从事脑力劳动,把自己的思想写成了宏篇巨作《资本论》;梭罗③在瓦尔登湖畔隐居了三年,靠种土豆采集野菜养活自己,但主要时间还是用在了思考上,最终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湖滨散记》。我们说劳动者最光荣,不仅仅包括农民工、服务员、流水线工人等体力劳动者,更包括老师、专家和学者等脑力劳动者。因此,复兴中学的同学们,请记住,只要你从自我做起,热爱劳动,不管你以后是“劳力”还是“劳心”,都能用汗水洗去懒惰的污垢,让荣光照亮最初的梦想!

——节选自《用劳动点亮成功的火花》

[伴读] ③本文段旁征博引,读来铿锵有力,很有感染力。

片段2 此时,我们的耳边响起了高尔基的声音:“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大家都学过历史,在从猿进化到人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年,我们隆重祭祀炎帝,他就是古代的劳动模范,尝百草,亲农耕,留下了一个披荆斩棘的先祖形象。我们读《诗经》,那里有排山倒海的劳动的声音。我们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我们想象上海屋檐下的包身工的劳动场景,甚至,我们走进图书馆,翻阅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感受那么多马车夫、渔夫、木匠、伐木工等劳动者的多姿多彩,在我们成长的节奏和所受的教育里,劳动创造世界,不仅是名言哲理,而且是知识体系,是栩栩如生的形象。④

——节选自《劳动光荣,从我做起》

[伴读] ④事例翔实,语言运用圆熟,适合演讲。

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热爱劳动热爱人民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我有机会和大家探讨“劳动”的内涵和意义,感到很荣幸!①

①首段结合演讲稿的特点,既点题,又权作问候语,一举多得而又不落俗套。

我们知道,劳动有脑力与体力两种劳动,我们都很勤奋,甚至全社会也不懒,即使那些麻将馆里、甚至澳门的赌场里的赌棍们也在冥思苦索;我要说的是,现在有很多人轻视体力劳动。这跟整个社会的风气有关。所以,我要理直气壮地提出: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尤其应当大力倡导热爱与尊重体力劳动的风气!下面,我凡说到“劳动”一词,如果没有特别强调另有所指的话,都指体力劳动。②

我们很多朋友出生在劳动人民家庭。劳动人民的家庭是真正幸福的家庭,真正值得骄傲的家庭!劳动成就了我们一个个美满的家庭,劳动成就了我们繁荣昌盛的国家。②这一点,西方舆论也承认。曾有一家西方的著名媒体看到我国如今的强盛是上个世纪50后、60后的人们勤奋劳动换来的,看到时代的演变,感叹“世界上最勤奋的一代人已经老了”。最近几十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用辛勤的汗水浇灌了中国经济之树,使它根深叶茂,越长越高。我们现在多少90后乃至00后的人,才有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机会。③

②阐述劳动的种类,简要说明“脑力劳动”的特点,水到渠成地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③揭示分论点一。这里的“勤奋劳动”,主要指从事体力的生产劳动。本段紧密联系听众的思想与生活实际。

劳动开创了幸福生活的源泉。④最近几十年我国的城镇化进展那么快,一段时间里,许多城市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地拔地而起,没有千千万万农民工进城当建筑工人是不可设想的!是农民工兄弟这支主力军,将设计师、工程师的设想变成现实!一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离开农民工的劳动,是不可能实现的。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奋程度,很多所谓发达国家的人们难以望其项背!他们那些人是怎么想的?他们恨不得劳动一天休息三天!所以他们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成就难以理解!④

④揭示分论点二。通过概述事实,进行对比,对比强烈,分析深刻。

我们是劳动人民的后代,热爱劳动的传统与本色不能丢!⑤我们的基因里有爱劳动的图谱。从小爱玩煮饭、洗衣等的游戏。下班时间,看到父母劳动归来,我们通过递鞋子这样简单的劳动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看到父母干活满头是汗,我们会递上毛巾,或者恨不得上去帮一把。我们在课本中读到作家梁晓声学生时代走进他妈妈做工的街道工厂,为妈妈与那些工人的劳动条件与拼命干活的情景所震撼!我们对《慈母情深》那篇课文的印象是那么深刻!

⑤揭示分论点三。再概述事实,进一步激发听众回忆、重温、联想。

我曾在乡下一所旧学校的墙上看到“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标语。我从所受到的教育中,懂得了劳动的重要性。我看到一本小说题为“工作着是美丽的”。劳动确实光荣,也确实美丽。我有时在家里煮菜做饭,而后吃起来觉得特别有味。我们复兴中学组织的卫生流动红旗竞赛,将思想教育与实际劳动相结合,我们积极参与了,会觉得班级得到的红旗上有自己发出的一分光!⑥

⑥夹叙夹议,说理细致,语言灵活。

信息社会的发展,脑力劳动不可或缺,但是所有的奇思妙想必须要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否则再杰出的灵感终归是纸上谈兵。作为学生,我们当然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但我们要多给自己寻找与创造体力劳动的机会。科学研究证明:适当的体力劳动是脑力劳动最好的休息。我们应当在思想上崇敬劳动,情感上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即使将来我们主要从事脑力劳动,也要热爱体力劳动!⑦

⑦小结全文,提出应当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欢迎与大家深入探讨这一话题。⑧

⑧呼应开头,使结构圆满,又留有余地。

[伴读] 这篇高考作文,文体符合试题要求。文章论点鲜明,分论点众多,论据充足,思路清晰,论证充分。而且根据演讲的要求,密切联系听众实际,注意论述的生动形象,注重用典型的事实说话,有些地方可能会使现场的听众笑喷,有些地方又能发人深省。,

时间:45分钟 满分:68分 得分:______分

一、基础素养巩固(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芣苢(fú yǐ)   阴霪(yín)   掇之(duō)

B.场圃(pǔ)   襭之(jié)   捋之(luō)

C.村酤(hū)   饥乏(fá)   袺之(jié)

D.闭廪(bǐn)   赋诗(fù)   余音袅袅(niǎo)

解析 B项,“襭之”的“襭”应读“xié”;C项,“村酤”的“酤”应读“gū”;D项,“闭廪”的“廪”应读“lǐn”。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薄言采之      薄:轻轻地。

B.薄言有之       有:取得,获得。

C.多博村酤劳苦辛    村酤:农家自酿的酒。

D.三夜阴霪败场圃    阴霪:连绵不断的雨。

解析 薄:语助词,无实在意义。

答案 A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期到春秋时期五百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0篇,也称“诗三百”。

B.《诗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有重章叠句的特点。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关雎》和《蒹葭》是其中歌咏纯真爱情的名篇。

D.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解析 应是305篇。

答案 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唐人的古诗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增强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和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体裁上也有明显改进。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________。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________。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________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样的句子,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念起来则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________,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    )。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诗人从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增强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B.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力,无论从思想和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C.唐代诗人从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力,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D.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解析 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增强”和“范围”搭配不当,应把“增强”改成“扩大”。二是关联词搭配不当,“无论”不能跟“和”搭配,应把“和”改成“还是”。

答案 D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观察 泾渭分明 发扬蹈厉 轻重缓急

B.观察 大相径庭 厉兵秣马 抑扬顿挫

C.体察 泾渭分明 厉兵秣马 轻重缓急

D.体察 大相径庭 发扬蹈厉 抑扬顿挫

解析 “体察”是体会观察,比“观察”含义丰富,结合语境,选用“体察”。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好坏分明。语境强调区别大,选用“大相径庭”。发扬蹈厉:形容奋发有为、意气昂扬的样子。厉兵秣马:指准备战斗。语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选用“发扬蹈厉”。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轻重缓急: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语境强调的是读诗时的语调,选“抑扬顿挫”合适。

答案 D

6.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

B.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

C.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的缘故

D.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的缘故

解析 语段内容分析的是五七言为何后来走向不同道路的原因,而不是两者源于民歌的原因,故排除A、B。C和D中由第一句的“五七言”决定了五言在前,七言在后。

答案 C

二、能力素养提升(50分)

(一)课内阅读(20分)

阅读《芣苢》一诗,完成7~9题。(11分)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反映了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

B.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本诗综合运用诗经赋、比、兴手法,在极短的篇章里营造了极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D.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解析 本诗只运用了赋的手法,没有比兴手法。

答案 C

8.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4分)

答案 这种过程在诗中是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掇”,一片片、一颗颗地摘取、拾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手持的衣角里;“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

9.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分)

答案 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阅读《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完成10~11题。(9分)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 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10.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两首诗从题材上看都是农事诗,反映了作者时代的农业生产活动,有较高的认识价值。

B.“三夜阴霪”和“一竿晴日”形成对比反差,体现了晴天给农家带来的喜悦。

C.劳动后以“大饼偿饥”以“村酤”犒劳,表现了劳作后的满足,富有生活气息。

D.诗歌反映了农忙时节诗人及家人亲耕务农的场景,表现了农人劳动的悲苦和辛酸。

解析 “表现了农人劳动的悲苦和辛酸”错误,应该是抢收后的喜悦。

答案 D

11.颔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运用了对比手法,“三夜阴霪”写出了麦收时节久雨给农人带来的损失和焦虑,“一竿晴日”与之对比,给农人带来喜悦。

(二)课外阅读(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伐 檀①

坎坎伐檀②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③。不稼④不穑,胡取禾三百廛⑤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⑥兮?彼君子兮,不素餐⑦兮!

坎坎伐辐⑧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⑨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⑩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注】 ①这是一首劳动人民讽刺剥削者不劳而获的诗。原编《魏风》第六。②坎坎:伐木声。檀:指黄檀,落叶乔木,木质坚韧,适合制作车辆和用具。③涟:水波纹。猗:义同“兮”,语气词。④稼:耕种。⑤胡:为什么。禾:粟稻等粮食作物的总称。三百:言其很多,非确数。廛:通“缠”,捆。⑥县:通“悬”。貆(huán):即猪獾。⑦素餐:不劳而食。⑧辐:车轮上的辐条。⑨直:指直流。⑩亿:周代十万为亿。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B.这首诗每段的三、四句,是奴隶们对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的愤怒质问。

C.这首诗每段的末句,表现了奴隶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

D.这首诗采用了“赋”与“兴”相结合的手法,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贪”的主题。

解析 C项,“觉醒”不恰当,他们没达到这样的思想高度。

答案 C

13.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6分)

答案 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对统治者的不劳而获进行了质问和嘲骂,表达了愤懑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9分)

过山农家

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六言绝句质朴清淡、萧散自然,写出了地道的农家本色。

B.“人渡泉声”,看似无理,却真切地表达了人渡板桥时满耳泉声淙淙的独特感受。

C.“莫嗔”“却喜”反映了山农由于天晴而无暇饮茶的喜悦。

D.三、四句生动地表现了山农的朴实、好客和雨后初晴之际农家的繁忙与喜悦。

解析 这是诗人到了山农家后,正忙于劳作的主人对他讲的表示歉意的话,不是山农自己的感受。

答案 C

15.标题的含意是拜访山农,诗中无一“山”字,而“山”却在其中,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在写“山”?诗中写出了山间怎样的意境?请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 诗中并没有出现“山”字,但诗人选取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泉声”,间接地表现了“我”行走在“山”中;同时诗人通过“泉声”及山农家咯咯的“鸡鸣”,反衬出山间幽静的意境。

(三)语言表达(12分)

16.根据下面这个单句的内容,以“诗”为陈述对象,使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把这个单句扩展为生动形象、丰富细腻的复句(不少于50字)。(6分)

一首好诗,总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刺激和调动你的想象。

解析 此题为扩展语句题,它已经为要求扩展的语句提供了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内容,交代了说明的对象“好诗”,指明了好诗的特点“刺激和调动你的想象”。

答案 一首好诗,就像一朵浪花,叫你去想象大海的瀚浩;就像一钩弯月,叫你去想象夜空的宁静;就像一颗露珠,叫你去想象黎明的清新,总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刺激你的想象。

17.请以“梦想与现实”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拟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构成对偶。(6分)

太阳热烈、奔放,带着万丈光芒,给生灵以活力;

月亮温馨、宽容,带着无际清辉,给万物以安宁。

解析 本题是开放题,重点考查常见修辞的应用能力及仿句能力,只要审清题干要求,不难作答。题干在限定句子内容“梦想与现实”之外,明确了修辞要求。“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对偶”要求上下句结构对应。审题还包括分析示例的句式特点,明确参照物特点,做到有章可循。做此题需要有一定的想象、联想能力,准确把握事物(梦想与现实)特征的能力。

答案 梦想轻盈、绮丽,就如一颗流星,划亮整个夜空;现实真切、朴实,仿佛步步足迹,踏遍人生旅程。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