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教材导读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2019-09-16 手机版


第二单元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文学阅读与写作

4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话题链接——求索

一、字之源

【字源演变】

“求”是“裘”的本字。甲骨文和金文“求”字是象形字。字形像一件皮衣的样子,可以看出它是用带毛的兽皮做成的。后来“求”字借为“寻求”“乞求”等义,就另造形声字“裘”字。

想起了李白的名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可见“裘”实则价值不菲。但在诗仙眼中,都不如酒来得惬意啊。

【成语链接】

求仁得仁: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语出《论语8226;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遡流求源:比喻寻究事物的起始演变。同“溯流穷源”。

励精求治:励,振作,振奋;治,治理国家。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是“励”不是“厉”,不要弄混了。

二、句之美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清华大学校训即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乃是引用。

品读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

2.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品读 意思是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表达了伟大诗人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执着、不屈、矢志不渝的无畏精神和坚定信念。

3.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淳于髡说之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后威行三十六年。

品读 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施展才华,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

三、诗之韵

蝶恋花

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赏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正是因为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这两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王国维借用柳永的这两句词来说明的意思虽然和词的原意不合,但足见他对这两句词非常欣赏。

四、文之理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这句话,道出了创新的不易。创新走的是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做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难免荆棘丛生、困难重重。“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创新如同跑马拉松,非意志坚定者不能到达终点。有的人看到成功者硕果累累,就以为他们是天才,或是机遇好,似乎没费什么力气,没有经过多少失败,就取得了成功。但创新的翘楚、创业的精英在其一举成名之前,其实也都是常人,只是因为他们比别人多了一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多了一股韧劲、闯劲,才从平凡中脱颖而出。——《人民日报》

屈原“离骚”,杜甫“国破山河在”,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他们一生的信念均在哀民生之多艰也!

典出 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 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解读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影响了千百代人。在科学界,为什么那么多科学家遇挫不馁,愈挫弥坚?从根本上说,正是因为对科技创新的执着追求,正是因为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报国志。从钱学森、邓稼先到黄旭华、黄大年、袁隆平等优秀科学家,他们的科学之路无不证明:目标愈崇高,愈能激扬奋斗精神;创新愈艰辛,愈能彰显英雄本色。,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科技就有前途,创新就有希望。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一、识作者

著名记者——沈英甲

沈英甲(1948—)笔名佳英、英佳,吉林辉南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机械系。1968年应征入伍,历任空军部队无线电员,《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二、知背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困境。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年2月19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袁隆平院士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①本文就是在袁隆平获奖后,沈英甲写的一篇关于袁隆平先进事迹的人物报道。

[伴读] ①留取三尺卧榻,梦成万千稻香。这就是一个耄耋老人执着稻田的故事。埋头苦干,他把一生浸在稻田里;宅心仁厚,他把苍生装在了心头上!

三、明文体

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如果是报道群体形象的,也往往突出几个比较典型的人物。人物通讯有系统报道某个人物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也有表现人物片断事迹的人物素描、人物特写、通讯小故事。

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常见的写法有:①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②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物活生生的性格特征,③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拓知识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评估机构的一份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1 000亿元。对此,他说:“我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每天都要下田,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追求。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

一介农夫,淡泊名利,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位物质和精神双重富有的心灵富豪。②

[伴读] ②袁隆平买了两部华为手机,摸了一下豪车,拥有一套别墅。有人就在网络咒骂。

迟暮英雄被辱骂诅咒,流量明星拿着高价片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真的问心无愧吗?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鼠雀之辈,口舌之行。

2.感动中国颁奖辞——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五、理基础

1.记字音

①田埂(gěng)  ②淤泥(yū)    ③籼稻(xiān)

④分蘖(niè) ⑤贬斥(biǎn) ⑥花蕊(ruǐ)

⑦稻菽(shū) ⑧一蔸(dōu) ⑨饥馑(jǐn)

⑩掖(yè)

2.识字形

①埂(gěng)田埂梗(gěng)梗阻哽(gěng)哽咽      ②馑(jǐn)饥馑谨(jǐn)谨慎瑾(jǐn)瑾瑜

③贬(biǎn)褒贬砭(biān)针砭      ④蘖(niè)分蘖孽(niè)孽障

3.辨词义

(1)流传8226;留传

[辨词] “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选词] ①梁山伯与祝英台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被后人广为流传。

②这个秘方是祖上留传下来的。

(2)从而8226;进而

[辨词] “从而”用来引出目的或结果;“进而”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表递进关系。

[选词] ①春秋末期,吴国为什么能击败齐楚,进而称霸天下呢?

②历史上的宋襄公被后世严重误解,从而背上千古骂名。

4.积成语

[语境呈现]

①如果时间倒流回到过去,你会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吗?

②为了国家的利益,即使肝脑涂地我也在所不惜。

③那场山崩地裂的灾难,令每一个经历过它的人都刻骨铭心。

④厂长力排众议,提拔了年轻的小李担任技术负责人。

⑤他虽然衣着朴素,但高挑的身材让他在人群中显得鹤立鸡群。

[释义]

①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

②在所不惜:决不吝惜(多用在付出大的代价)。

③刻骨铭心: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

④力排众议:极力排除、反驳各种不同的意见。

⑤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一、知背景

张秉贵(1918—1987),原北京市百货大楼糖果柜台售货员, 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着每一个顾客的心;他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有燕京八景,张秉贵售货被称为“燕京第九景”③。1957年,张秉贵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8年,他被北京市授予特级售货员称号。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张秉贵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本文是《北京日报》记者在1977年采访张秉贵同志后写的通讯。

[伴读] ③张秉贵在平凡而光荣的岗位上,将旁人眼中简单的售货升华成为一门服务的艺术。

二、理基础

1.记字音

①熙熙攘攘(xī)   ②和蔼(ǎi)    ③亲昵(nì)

④兵痞(pǐ) ⑤够呛(qiàng) ⑥过磅(bàng)

2.识字形

①蔼(ǎi)和蔼霭(ǎi)雾霭      ②磅(bàng)过磅滂(pāng)滂沱

③掘(jué)掘进崛(jué)崛起 ④彻(chè)彻底沏(qī)沏茶

3.辨词义

(1)传颂8226;传诵

[辨词] “传颂”侧重“颂”,传播颂扬。“传诵”侧重“诵”,指辗转传播诵读。

[选词] ①这些经典文章都被广泛地传诵。

②人们传颂着这个感人的英雄事迹。

(2)质问8226;质疑

[辨词] “质问”指诘问、责问。“质疑”指提出疑问,即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

[选词] ①韩愈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是他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

②面对父母的质问,他语无伦次地不知如何解释。

4.积成语

[语境呈现]

①一到星期天,农贸市场上便熙熙攘攘,买卖十分兴隆。

②要想自己成为幸福的人,就应当对别人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赤诚相见。

③志愿者的使命感驱使他们不约而同地遵守严格服务守则,绝不苟且。

④观众们全神贯注地观看魔术师的精彩表演。

⑤解放军医疗队的队员和颜悦色地接待前来就诊的病人。

⑥大会堂里座无虚席,灯火辉煌,始终充满着喜庆的气氛。

[释义]

①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②体贴入微:形容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心、周到。

③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④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⑤和颜悦色:形容和蔼喜悦的脸色。也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⑥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的人很多。

“探界者”钟扬

一、知背景

2017年9月25日,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西藏大学教授钟扬在去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民族地区干部讲课的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钟扬不幸离世的消息令学界深感悲痛,许多学者和记者纷纷以各种形式撰文纪念这位良师益友。④本文就是中国青年报记者撰写的一篇报道。

[伴读] ④箪食瓢饮,筚路蓝缕,十六年如一日,他是将论文写在山川大地上的科学家,以53年的人生做到了别人100年也做不完的事。

二、拓知识

钟扬事迹:立心天地厚

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内蒙古工作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2018年4月,中宣部授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

颁奖辞:

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屑于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三、理基础

1.记字音

①拟南芥(jiè)   ②调侃(kǎn)   ③悲怆(chuàng)

④撰写(zhuàn) ⑤奇葩(pā) ⑥脑溢血(yì)

⑦收敛(liǎn) ⑧跌宕(dàng) ⑨量身定制(liàng)

⑩戛然(jiá)

2.识字形

①怆(chuàng)悲怆沧(cāng)沧浪     ②溢(yì)洋溢谥(shì)谥号

③敛(liǎn)收敛殓(liàn)入殓 ④诞(dàn)诞生涎(xián)垂涎

3.辨词义

(1)执着8226;执意

[辨词] “执着”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泛指固执或拘泥,亦指对某种事物追求不舍。“执意”指坚持自己的见解、主张等。

[选词]

①坚持是坚强的精神支柱,是一种使你执着向前走的品格,是追求与向往的先驱。

②他执意要走,也只好各从其志,不再勉强了。

(2)沟通8226;勾通

[辨词] “沟通”指使彼此相通,是中性词语,如“沟通南北”。“勾通”指勾结串通,是贬义词,如“勾通土匪”。

[选词] ①他们内外勾通,侵吞了巨额公款。

②爱是沟通心灵的钥匙,愿我的爱心时时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4.积成语

[语境呈现]

①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灾难,却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

②在警方雷厉风行地扫荡之下,许多不法行业销声匿迹。

③这部电视剧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④李刚长得五大三粗,经常在放学的路上欺负小同学。

⑤班长为班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

⑥他这人说话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有些人不习惯。

[释义]

①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而止。

②雷厉风行:像雷那样猛烈,像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③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④五大三粗:形容人高大粗壮,身材魁梧。

⑤有目共睹:指非常明显,谁都看得见。

⑥开门见山:打开门就能看见山。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主旨归纳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叙写“劳模”张秉贵的日常工作,赞美了他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

“探界者”钟扬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新闻通过回顾钟扬教授生平的事迹,热切赞美了钟扬忠于祖国、奉献人民、不懈探索追求的“种子”精神。

任务探究

任务探究一 精心选材,以事写人——赏析新闻的选材

任务导引

比起其他文体,新闻的选材尤为重要,因为新闻必须完全真实,必须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就是用具体的材料写新闻,离开了具体的材料就不成其为新闻了。本课三篇新闻都是选用了具体而真实的材料,凸显了主人公的精神品质,学习时要注意品读。

任务设计

1.《喜看稻菽千重浪》写了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精神?

概括事件主要格式:谁在何种情况下如何做某事,结果怎样。

答案 ①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体现了他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的精神。②1961年袁隆平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体现了他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精神。③1964年袁隆平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体现了他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的精神。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体现了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⑤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⑥袁隆平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体现了他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的精神。

2.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

答案 ①困难: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②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很多困难,但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3.《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选取了张秉贵同志的哪些素材来表现他的“一团火”精神的?

答案 新闻先通过柜台三件小事写出了张秉贵同志热心为民的服务态度;然后回顾了他辛酸的童年经历和在旧社会的遭遇,点出他热心态度的原因;再通过顾客对张秉贵的温暖回馈,反映出社会环境的和谐美好,继而激励他更热情诚挚地为人民服务;最后用读者对张秉贵精神的赞美和传扬表现出“一团火”精神在延续。文章选材角度多样,但都是紧紧围绕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来选材的。

4.《“探界者”钟扬》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

答案 本文围绕钟扬为科学而探索的精神,选取了从求学少年,到采集种子、研究种子,担任科学队长,并做导师带学生,直到为科学而献身的各种经历素材,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行文的。

5.(拓展延伸)新时代涌现出很多英雄人物,他们在平凡岗位铸就新时代英雄精神,请课下搜集相关新闻,并注意总结优秀新闻选材的特点。

可参照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

答案 (示例)①雪线邮递员其美多吉情系邮政绿,永当螺丝钉,30年扎根雪域高原,传递着党对藏区的巨大关怀,把党中央和藏区百姓紧紧联系在一起。②在万米高空突然发生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紧急状况时,中国民航英雄机组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千钧一发之际化险为夷。③时代楷模曲建武毅然放弃仕途,来到大连海事大学,做一名普普通通的、没有任何行政级别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和班级辅导员,传道,授业,解惑,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扑在了工作上,一片丹心育桃李,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诗和远方。

任务探究二 让人物跃然纸上——赏析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

任务导引

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描写是通讯报道中的重要元素,也是通讯报道中描写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元。在通讯中,恰如其分的细节描写,可以深化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可读性和真实性,它是通讯中最丰富的表情符号。

任务设计

1.请赏析下面《喜看稻菽千重浪》中的文句。

①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答案 作者用“敏锐”“屏气静神”“欣喜”三个极富感染力的形容词,准确无误地抓住了主人公袁隆平在发现雄性不育植株时的心情,再配以“停留”“伸出”“抚摸”三个动词,就更是详尽地突出了他工作认真专注、观察严谨细致、科研一丝不苟的个性。

②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答案 作者用“眯起”“打量”“蹲下”“翻看”几个动词,写出了袁隆平工作认真、敬业的科学精神。

2.袁隆平谈“梦”这一细节体现出袁隆平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 从袁隆平谈“梦”这一细节可以看出袁隆平是一个有着高尚品德的人,他有着为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追求的精神。

3.请阅读《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赏析以下句子。

赏析句子=修辞方法+表达效果+事物特征+表达感情

在柜台里,他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可晚上下班后,他就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

答案 这里的细节描写,通过在柜台里和下班后的不同表现,写出了张秉贵工作时认真负责的态度,表现了他的“一团火”精神。

4.阅读《“探界者”钟扬》,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答案 原句: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赏析:这里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钟扬在工作时的外表形象,“黑色双肩包”“磨白了的牛仔裤”“宽檐帽”,写出了他为了科研脚踏实地,在高原上不但探寻种子生命的边界,也在刷新自己生命的极限,突出了钟扬的奉献精神。

5.(拓展延伸)细节是通讯的生命。请阅读下面材料片段,赏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细节对于写人物而言,可以是外貌的细节,也可以是动作的细节,也可以是语言或者心理的细节。

(1)我一边和周(周恩来)说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因为在中国像其他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实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自信的奇怪混合物。

(1936年斯诺《西行漫记》)

答案 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外貌的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了一个精干、质朴、热情、有抱负的青年革命家的形象。

(2)……很多人发现,无论开会、做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住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室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答案 选取了焦裕禄同志同涝、沙、碱的斗争中肝病越来越重的细节,表现出了焦裕禄同志一心为群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格,深化了主题思想。

任务探究三 抒情议论显主旨——赏析新闻抒情议论的句子

任务导引

通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在对人物事件的记述中自然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当写到感人之处,作者还常常情不自禁地直接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用以表达自己的爱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增强作品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1.《喜看稻菽千重浪》以记叙为主,适当地插入了议论和抒情,请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言,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 (示例)原句: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作用:这段议论高度赞美了袁隆平有胆识有眼光、坚持真理的创新精神,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2.从语言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下面《“探界者”钟扬》开头一段文字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哪一个身份都可以以一种完整的人生角色在他身上呈现,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

答案 用议论性的文字对人物进行全方位定位评价,让读者对人物有全面的认识,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对于人物事迹的介绍。

3.(拓展延伸)人物通讯《躺着的人生,站立的事业》报道了残疾青年马文仲和妻子矢志办学让“差生”走上成才之路的事迹。请结合新闻开头,写一段议论的文字。50字左右。

开头:“10年前马文仲拖着残疾的双腿办起了小学差生补习班,至今已让1 000余名儿童复学,并把800名小学生送进了中学。”

答案 (示例)马文仲的人生是躺着的,但他的事业是站立的,他的精神是高大的。

任务群阅读与实践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材料一

袁隆平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种田人”——中国一半以上的农田都种上了杂交稻种。民间一度流传,两个“平”让中国人吃上了饭: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他艰苦卓绝的研究为曾经被饥饿困扰的国家带来希望,国家的鼎力支持为他带来了盛名,持久不衰的盛名也给他带来了争议。

那么,真实的袁隆平是怎样的?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我日日下田,而已。”他的神坛下,是无数人的拭目以待;他的眼睛里,却只有秧苗摇曳的一亩田。他身上有科学家的固执,也有历史亲历者的豁达。对待外界的争议,他尽量选择消化于田间。其他的争议他不予理会,但关于超级稻,他绝不退让。

2014年10月,他在《环球时报》上发表题为“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的文章,从历史发展、现实数据的角度对网友的质疑一一进行驳斥,承认有问题,但也绝不是一些“居心叵测”之人描述的那样,文章不卑不亢。结尾处他写道:“超级稻研究事关国家荣誉和粮食安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绝不会退缩。”

材料二 

2000年,隆平高科要上市,想要使用袁隆平的名字。他没同意,后来多位国家级领导劝说,加上他考虑到隆平高科成立后,杂交水稻研究可以不再需要外国人投资,就同意了。隆平高科许诺每年提供200万元的科研经费,以及由姓名使用权换算而来的5%股本。许多人说袁隆平卖掉股份就能轻松拿到上亿元,他说:“我一分钱都不能卖,我一卖,隆平高科就垮掉了。人家会想,隆平高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了?”他的名字,就是金字招牌。

上世纪80年代他最负盛名时,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他拒绝说:“我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隆平高科成立不久,袁隆平辞去了董事的职务,埋首新一轮超级稻的研究,他说:“我就是个‘过路财神’。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材料三

“失败那么多次,消耗那么多时间,究竟是什么支撑你?”记者问道。

他说:“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我觉得还有一方面是我的好胜心,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

这便是科学家的本心,他们天然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渴望。为了这种渴望,袁隆平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儿子的成长,上世纪70年代里唯一一次请假还是妻子突发病毒性脑炎的时候。一连10天在医院照顾妻子,那是他在中年时代与妻子最长的一次独处:在病床前为她念诗、唱歌、讲故事……等妻子醒来,他又继续踏上了前往田野的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袁隆平的研究给国家带来了希望,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这既为他带来了盛名,也不可避免地给他带来了争议。

B.袁隆平身上有科学家的固执和豁达,对于外界对他的所有争议,他都不予理会。

C.在《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一文中,袁隆平承认“三不稻”确实有问题,这体现了他作为科学家的责任和担当。

D.袁隆平不愿担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后来还辞去隆平高科董事的职务,完全是因为他不愿意放下研究水稻的事业。

解析 A项,原文是“持久不衰的盛名也给他带来了争议”;B项,原文是“但关于超级稻,他绝不退让”;C项,“超级稻”和“三不稻”概念混淆。

答案 D

2.作为一位负有盛名的科研人员,袁隆平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 ①专注科研 ②不慕名利 ③勇于担当 ④甘于奉献 ⑤乐于创新

3.袁隆平“坚守”的是什么?“放弃”的又是什么?“坚守”和“放弃”的关系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说明。

答案 ①袁隆平坚守的是他的水稻研究,是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他几十年如一日,不管失败多少次仍然坚持创新;无论别人对他的研究有着怎样的争议和质疑,他都不卑不亢地回应,并对国家和人民负责。②袁隆平放弃的是对名利的追求、对家人的守护。袁隆平不愿担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后来还辞去隆平高科董事的职务,一开始不愿意用自己的名字命名“隆平高科”,都说明他放弃了对名利的追求;为了研究,他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儿子的成长,错过了与妻子大部分的相处时光。③他的“放弃”是另外一种“坚守”。他放弃了名利,放弃了对家人的守护,都是为了坚守他对科学的追求和对国家与人民的责任。这“坚守”与“放弃”正体现了袁隆平的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素材积累——聚焦:求索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告诉我们:世界极其广阔,道路极其漫长,需要我们自身不断投入自然生活中去实践,去认识,去探索。从古到今,唯有求索得真知。

生命不息,求索不止

袁隆平①心系祖国,他为解决国人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大爱无疆,他为解决世界温饱和维护世界和平树立了卓越标杆。

[伴读] ①还有建设伶仃洋上“跨海长虹”的林鸣、筑梦量子前沿科技的潘建伟、化作星辰伴“天眼”的南仁东……他们以巨匠的技艺铸就大国重器,让中国科技从“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科技强国之路熠熠生辉。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乍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②。

[伴读] ②这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黄大年:生命,为祖国澎湃

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③留学英国18年。回国前,他住在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里,妻子还经营着两家诊所。2008年,中国开始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他用最短的时间辞职、卖掉房子和诊所、办好了回国手续。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被誉为新时代海归科技报国的楷模。

[伴读] ③感动中国颁奖辞: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天妒英才,你就在这七年中争分夺秒,透支自己,也要让人生发光,地质宫五楼的灯源自前辈的薪传,永不熄灭。

素材运用

片段1 海子曾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袁隆平的愿望,是纯粹得让人起敬的。作为一名科学家,他深知自己所肩负的任务,深知自己的本分是替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造福。至于追名逐利,在这位可敬的科学家身上无法存留。我想,袁隆平是宁静致远的,他拥有朴素、勤恳以及脚踏实地的精神,名利对于他是极淡的事情,就是因为这样,这个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会慷慨地把奖金捐赠出来,用于慈善事业。④

——节选自《让我们拥有宁静朴素的心》

[伴读] ④文字朴实,娓娓道来。议论中有自己的真感悟,体现了一种现实关怀。

片段2 这是一个看重能力的时代。“任何东西都可以再生,时间不可以再生”,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用有限的时间与有限的精力,去创造无限的成果与财富,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⑤还记得当年归国,就让某国演习的航母编队后退一百海里的黄大年吗?用了八年的时间,完成了数个我国第一,世界领先。他与时间与世界赛跑,用自信赢得了某些领域祖国的强大。

——节选自《自信人生,砥砺前行》

[伴读] ⑤语言在严谨中不乏文采,形象生动。

原题呈现:根据以下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袁隆平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了个好身体……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文体特征鲜明。

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①

①标题让人眼前一亮

福建考生

纪德有言:“我为美好的事物消耗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光辉来自于我不断地燃烧,但这是一种美妙的消耗。”②这美妙的事物,便是我们创造的事业,这消耗便是我们的热爱。

②名句开篇,开门见山点出主题。

若不是有了那些关于水稻的梦,若不是有了那种投入其中的热爱,袁隆平何以从田间完成伟大的创造?何以用枯瘦的双肩担起全球的饱食之忧?③他因胸怀天下苍生而热爱他的事业,他因热爱而诞生创造的婴孩。

③反问句引人深思又感人至深。

圣埃克苏佩里曾言:“创造,是以有限的生命去交换无限的事物。”一个热爱创造的人,往往是因为他执着追求于某种恒久的价值。这价值,在袁隆平④心中便是天下人皆饱,在爱因斯坦④那里便是“科学的美感”,在乔治奥威尔④那里便是揭破一切的谎言。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讲述这样的寓言:“一个工匠想做一柄最完美的权杖,于是他日夜不息,任时空流转百年,最终那权杖,成了梵天世界最美的作品。”梭罗④在这里暗示我们:一旦我们认定了某种创造有值得我们付出一切的价值,我们就应完全投入其中,热爱并坚定地追求。回望历史长河,又有哪一个伟大成就不是源于创作者的爱?贝多芬④《命运交响曲》汹涌而来,梵8226;高④的火焰色向日葵,乃至牛顿④的三大定律,又有哪一个不是饱含着创作者澎湃的激情,穿越千古破空而来?

④事实论证丰富而典型,旁征博引,这也是考生对热爱创造的人的礼赞。

我已无法历数古今中外多少因热爱而造就的伟大创造,可这种繁盛,恰与当下创造之光的暗淡形成触目惊心的反差。我们有袁隆平,有王选,有钱学森,可这些科学巨匠已垂垂老矣,而后起之秀乏善可陈,为何?我想正是因为当下已绝少对科学本身有着痴爱的年轻人,我们有的,只是一群又一群为了名利、为了一纸证书而在实验室里苦干的学生,他们一旦获得了所求的名利,便裹足不前,再不愿在黑暗中前行。同样,在文学领域,如今又有几人能如桑塔格一般从容说道“我写作不是因为那里有读者,而是因为那里存在着文学”?一个一个作秀者,只看见红地毯和金钱,作者比作品更有名的情况比比皆是。在看似繁盛的文学世界里,我们只见得浮光掠影般的“商品文学”,吾不见哪怕只是一个有着创造之光的作品。⑤科学,文学,乃至其他种种事业,我们早已丢失了一往无前的热忱。于是创造的婴孩夭折于腹中,岂不痛哉!

⑤能在名人生命体验的基础上建构自我的生命感悟,并针砭现实,实属不易。

幸而我们还有幸存者明了这个道理。“成败得失,悲欢沉浮,在死亡面前终将逝去,我们看见的是那些恒久不变的东西。”乔布斯,主宰IT行业的先驱者曾如是说道。⑥是的,那些恒久的事物,人类的普世价值,抑或是科学艺术的真、善、美,才是创造的起源与归宿。当我们受困于一时得失,不思是否前进时,请想一想那些因热忱而永葆鲜活的灵魂,默念这句话“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

⑥这是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气质的回答。

唯有此,我们才能以自己的创造,超越那有限而平庸的生命。⑦

⑦结尾既有哲学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伴读] 这篇文章大量运用名言名句素材来连缀全篇,所选10位人物,言语各异,事迹不同,却被统领到热爱与创造的旗帜下,笔墨灵动,让文章语言熠熠生辉,充满浓厚的文化底蕴。,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时间:45分钟 满分:50分 得分:______分

一、基础素养巩固(15分)

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田埂(gěng)   贬斥(biǎn)   饥馑(jǐn)   颁发

B.淤泥(yū) 花蕊(lěi) 山麓(lù) 撼卫

C.籼稻(shān) 稻菽(shū) 蕴藏(yùn) 签署

D.分蘖(niè) 一蔸(dōu) 掖着(yè) 陨落

解析 B项,“花蕊”的“蕊”应读“ruǐ”,“撼卫”应为“捍卫”;C项,“籼稻”的“籼”应读“xiān”;D项,“掖着”的“掖”应读“yē”。

答案 A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袁隆平有一句话________很广,他说,我不在家,就在实验田里。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他真的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科研上了。

②疫苗行业的乱象不仅侵害接种者身体健康,更侵蚀政府公信。因而,势必要以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戒来________疫苗安全。

③________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________,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

A.流传 保卫 如果 那么

B.流传 捍卫 既然 那么

C.留传 保卫 既然 那么

D.留传 捍卫 如果 那么

答案 B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在火箭院,记者对这句话的体会格外深刻。如“火箭人”所说,回首来时路,每一步都刻骨铭心地难忘。

B.最终孙权凭借着以周瑜为首的主战派的支持力排众议,强行通过了出兵抗曹的决议。

C.军令在军人的心中无比神圣,不听到号角就不能擅离职守,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D.国家危亡之际,爱国青年毅然放下书本,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日救亡前线。

解析 A项,“刻骨铭心”使用错误,不能和“难忘”搭配。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也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

B.9月18日上午,年过8旬的袁隆平院士亲自来到隆回试验田基地,查看超级稻生长状况。

C.由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自足难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D.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

解析 A项,递进关系不当,应该把“不仅”“而且”领起的内容互换;C项,主语残缺,应删除“由于”;D项,宾语残缺,可在“民以食为天”后加宾语“的说法”。

答案 B

5.下列语句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②农民出身的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

③那时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就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 D.④②①③

解析 ④追溯历史,从大的方面说,适合做首句;②是承接④中“‘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应在④的后面;③中的“那时”应紧跟在①后面。

答案 D

二、能力素养提升(35分)

(一)课内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①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②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③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④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

⑤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6.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自然段中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体现了他热爱并献身农业科研的精神。

B.“挽起裤腿走下稻田”,进一步强调了袁隆平是一位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C.第①段首先对环境进行了描写,说明袁隆平工作之勤奋、工作之辛苦、工作之谨慎。

D.第②段最后一句从另一个角度高度评价了袁隆平的科学贡献。

解析 无“工作之谨慎”。

答案 C

7.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中几个生动形象的动作突出了袁隆平工作认真、敬业的科学精神。

B.第①段中对袁隆平的描写采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C.文中对袁隆平的生动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他对待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D.“泥腿子院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位农业科学家注重实践的特点。

解析 无“心理描写”。

答案 B

8.“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请根据文意回答。(6分)

答案 ①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的说法。②毛泽东曾经说过,吃饭的事情最大。③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④青年袁隆平就下定决心,要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二)课外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9~11题。

材料一

“过完80岁生日之后,我有一个理想,就是90岁时实现超级稻亩产1 000公斤,现在我又多了一个理想,希望我的母校能成为世界名校。”在武汉四中110周年校庆上,袁隆平对记者再次重申理想,其中超级稻亩产千公斤的理想,他在多个场合说起。

由于时间紧迫,对于记者的诸多问题,袁隆平的回答总是能省则省,不能省的话就一句带过,但是谈到超级稻,话匣子就合不拢,一个又一个专业名词扔出来,不管在场的人懂不懂。

“我们正在向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进军。按照计划到2012年实现亩产达到830公斤目标,到2015年实现亩产达到900公斤目标。现在看来,两年之内实现亩产830公斤的目标没问题。今后再努把力,争取提前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

言之切切,足见对水稻研究情深。

梦想在变,从500公斤增长到1 000公斤。同样,从杂交稻到超级稻,袁隆平探索了40多年,一辈子干一件事,坚持的信念是什么?

“饿起来的滋味很不好受啊。”

作为一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小时候经常饿肚子,切身的感受,支持他数十年在湖南一个偏远山区从事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他领衔研究的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如今在国际上遥遥领先。

袁隆平说,如果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的技术推广开来,将养活约2.2亿人口。

材料二

袁隆平创造了太多的第一,但有个第一恐怕从来不曾有人想过——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

截至10月9日,隆平高科收盘价为16.73元,在其上市后,其最高股价达到47元。

按照隆平高科最高价47元计算,袁隆平持有的400万股的最大市值为1.88亿。更有一份来自某评估机构的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身价超过1 000亿元。

他列举了自己的收入:每月工资6 000多元,还有股份分红、稿费、咨询费等“额外收入”,每年总共有30多万元。

至于股价:“我从来不管这个事。”他的回答简短且干脆。

说起隆平高科的创立,“刚开始我是坚决不同意的,我又不是生意人!”。他说,今天说袁隆平涨了2分钱,明天说袁隆平跌了2分钱,不好听。

但后来基于两点,他同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我的理想是让超级稻走出国门。”于是有外国公司找上门,说他们出钱,占大头,袁隆平觉得划不来。

“品种是我们的,技术是我们的,人也是我们的,什么都是我们的,凭什么你占大头?”

其次,1999年袁隆平69岁。“一般到70岁,就不能当首席,科研经费就没有那么多,隆平高科说可以每年给200万的科研经费,我说可以。”

就这样,有了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袁隆平出任名誉董事长。

这样从“知本”到“资本”的转变,成为“产学研”结合的范例。

材料三

“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袁隆平抛出他的财富观。

而发生在袁隆平身上与“钱”有关的事,都被当作正面教材宣扬。

其一是喜欢15元的衬衫。曾在出席某论坛时,谈到对金钱的看法,袁隆平曾说:我今天穿的衣服就50块钱,但我喜欢的还是昨天穿的那件15块的衬衫,穿着很精神呢。我的表260元,鞋子100多块。要说一点名利思想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要淡泊名利,对物质别要求太高。

其二是去年七月,袁隆平院士被市民发现在2008湖南车展上,为给老伴挑选座驾,有报道称,袁隆平“家里已经有六七辆车了”,欲买第八辆车。

虽然议论一边倒地表示支持和理解,但袁隆平还是在武汉给予澄清:“没有的事情,就是当时陪着老伴去车市逛逛,不知道为什么被传成那样。”

“越出名越要夹着尾巴做人。”

最朴素的道理最珍贵,这点在袁隆平身上体现明显。

他说:“做事先做人,这是老生常谈,也是我这一辈子最深刻的感悟。”

而他认为自己始终是一粒潜伏在农田里的种子。

在做人上,他对青少年的期望是:公字多一点,私字少一点。

他现在大量的工作还是在试验田里:“我基本上每天都去,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开始直到收获,都去。这是我的兴趣,也是我的任务。”

“现在有少数人搞学术腐败,就是名利心、享乐心太重,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到头来害人害己。人还是踏踏实实的好,一个人越是出名就越要谦虚谨慎,越要夹着尾巴做人。”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心宽,地才阔。

“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袁隆平在多个场合说过这个梦想。

不管有多少光环,有多少身份。他说,他始终是一粒潜伏在农田里的种子……

材料四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江西九江德安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等。

袁隆平常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2014年3月,袁隆平因对粮食安全作出贡献,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9.下列各项对袁隆平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抱负伟大,播撒大爱。袁隆平不畏困难,甘于奉献,用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造福世界人民。

B.扎根基层,脚踏实地。袁隆平坚守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和敬业精神,基本上每天都去试验田。

C.潜心探索,有创新精神。袁隆平完成从杂交稻到超级稻的创新;将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完成了从“资本”到“知本”的转变,成为“产学研”结合的范例。

D.为人淳朴,淡泊名利。名满天下的科学家,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间;从来不管隆平高科的股价;喜欢穿那件15块的衬衫,戴的表260元,穿的鞋子100多块等。

解析 材料二原文是“从‘知本’到‘资本’的转变”。

答案 C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袁隆平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时刻关心人民,解决了世界性的粮食问题,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201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B.袁隆平的梦想在变,他培育出了亩产500公斤、83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C.袁隆平,数十年埋首田间,潜心科研,攻克难关。在对抗贫穷和饥饿的征途上,他永不停步,即便耄耋之年,仍壮志不改。

D.袁隆平认为,要说一点名利思想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要淡泊名利,对物质别要求太高。花钱不奢侈不浪费。“越出名越要夹着尾巴做人”,说明了盛名下的袁隆平做人懂得谦逊谨慎,严于律己。

解析 B项,“培育出了亩产500公斤、830公斤、900公斤、1 000公斤的水稻新品种”表述错误,因为有的梦想还没实现。

答案 B

11.袁隆平有着怎样的财富观?他的这种财富观有什么现实意义?试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①财富观:“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②现实意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说人要生活,追求钱财是合理的;但不能只一味追求钱财而失去道德的准绳,应光明正大索取,干干净净做人。“该用则用”,是说要按照必需、可能的进行合理性消费,反对奢侈、浪费性消费;小气吝啬,守财奴,也失去了占有财富的意义。作为青年人的我们,要树立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时代的财富观。

(三)语言表达(11分)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不可否认,袁隆平靠着执着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培育出了高产高效的杂交水稻,功绩不容抹杀。名由实美,古往今来,莫不如此。__①__,由李冰父子想到都江堰,由韩愈想到潮州的韩江韩山,由白居易想到白堤。再看当代,由焦裕禄想到兰考,由孔繁森想到阿里,由杨善洲想到大亮山,由沈浩想到小岗村。其人已与为之奋斗的事业交融在一起。或许,__②__,然而,在“建立自我、追求忘我”的过程中,他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__③__,镌刻进历史。名由实美,这名终归是由人民群众给予的,也只有人民群众的认可才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

答案 ①回望历史 ②当初他们并没有想到留名 ③深深地印在人民心上

13.请用简洁的语言给下面新闻拟标题,不超过25个字。(5分)

在2016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上,袁隆平介绍了正在探索种植的“海水稻”。据了解,青岛市日前成立了“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这是国内首个国家级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袁隆平担任该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该中心计划在3年时间内,实现海水稻种植亩产突破200公斤的目标。

袁隆平说,目前在青岛的“海水稻”实验仍在推进,未来期望能够用更咸更碱的水灌溉。全国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没种庄稼,还有几千万亩的滩涂,海水稻很有发展前途。袁隆平介绍,海水稻推广的关键是要提高其抗盐浓度,在育种方面分两个路线:一个是常规育种,把抗盐的特性转移到高产品种上面来;另一个是分子技术,把抗盐的基因克隆出来转移到高产品种上去。他还认为,分子技术效果更好,但难度较大。

答案 (示例)袁隆平种出“海水稻”,计划3年内亩产突破200公斤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时间:45分钟 满分:50分 得分:______分

一、基础素养巩固(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和蔼/雾霭 洋溢/谥号 兵痞/癖好

B.够呛/呛声 抖擞/唆使 肺腑/拊掌

C.渗出/掺和 过磅/滂沱 咽气/呜咽

D.询问/徇情 亲昵/泥古 凌辱/棱角

解析 C项,分别读shèn/chān,bàng/pāng,yàn/yè。A项,分别读ǎi,yì/shì,pǐ;B项,分别读qiàng,sǒu/suō,fǔ;D项,分别读xún/xùn,nì,líng/léng。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3分)

A.张秉贵祥细地介绍了各种糕点的味道,最后帮她挑了些略带咸味的鸡油芝麻饼和牛舌饼。

B.顾客被张秉贵那火一般的热情感动了,她报谦地说:“刚才我冲您发火,您没见怪吧。”

C.遇到患肝炎的顾客,老张就介绍买糖份多、对治肝病有好处的水果糖;遇到患气管炎的顾客,他就介绍买冰糖。

D.我们要像您一样,做革命的螺丝钉,党把我们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

解析 A项,“祥细”应为“详细”;B项,“报谦”应为“抱歉”;C项,“糖份”应为“糖分”。

答案 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70年来,革命英烈穆努诺夫维护祖国统一、捍卫民族团结的英雄事迹在新疆________。

②新西兰总理________脸书等社交媒体:为什么枪击案可以直播?

③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________守候在静止的岸,________做飞速行驶的舟。

A.传颂 质问 与其 不如

B.传颂 质疑 不但 而且

C.传诵 质问 不但 而且

D.传诵 质疑 与其 不如

答案 A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皇宫外面的街道上车辆熙熙攘攘,公交车、私家车还有五颜六色的突突车到处都是,非常热闹。

B.你的主张和我的主张完全相同,真可说是不约而同。

C.中央城社区举办道德讲座,现场座位座无虚席,场场爆满。

D.对犯错的学生,张老师总是和颜悦色地告诫,从不斥责他们。

解析 A项,“熙熙攘攘”指的是人来人往,这里使用对象错误;B项,“不约而同”应该改为“不谋而合”;C项,“座无虚席”和前面的“座位”重复。

答案 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组自听了张秉贵的事迹介绍之后,组员的服务意识大大增强了。

B.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C.过去资本家做买卖,唯一的目的是为了赚钱。我们社会主义商店做买卖,首先要为人民服务好。

D.张秉贵将自己的柜台服务经验,编写成《张秉贵柜台服务艺术》,并到各单位表演、讲课,听众达十多万人次。

解析 A项,偷换主语;B项,搭配不当,“广泛而热烈的”只能和“讨论”搭配,而不能和“思考”搭配。C项,句式杂糅,应该删去“为了”。

答案 D

6.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张秉贵________。他认为,“站柜台就得有个干净利落的精神劲儿,顾客见了才会高兴地买我们的东西。特别是我们卖食品的,如果不干不净,顾客就先倒了胃口,谁还会再买我们的东西啊!”

A.不仅注重仪表,天天服装整洁,容光焕发,而且技术过硬

B.不仅容光焕发,注重仪表,天天服装整洁,而且技术过硬

C.不仅技术过硬,而且注重仪表,天天服装整洁,容光焕发。

D.不仅技术过硬,而且容光焕发,注重仪表,天天服装整洁。

解析 语境强调的重点是张秉贵同志注重仪表,排除A项和B项;另外,“注重仪表”是对“天天服装整洁,容光焕发”的总说,应放在前面。

答案 C

二、能力素养提升(32分)

(一)课内阅读(12分)

阅读全文,完成7~9题。

7.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抱小女孩的女顾客来买糖,张秉贵先拿一块糖放到孩子手里,后来又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体现了张秉贵体贴入微和一丝不苟的服务态度。

B.一位买两块桃酥的农民顾客对张秉贵说的话,深深触动了张秉贵,彻底促使张秉贵从此树立了要为人民服务好的理念。

C.张秉贵帮助了一位面带病容的女顾客,该位女顾客后来带家乡的特产送给他表示感谢,这和后文中写他在德昌厚当伙计挨打挨骂的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也赢得广大顾客的理解和尊重,让他感觉到自己的心和顾客的心走得很近,也让他感觉到即使平凡的岗位也能做到不平凡。

解析 B项,促使张秉贵从此树立了要为人民服务好的理念还有党支部书记说的话。

答案 B

8.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秉贵用自己的行动一步步完善着自己的工作技能与服务方式,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了精益求精,满足每一位顾客的要求,他创造了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B.本文通过叙写“劳模”张秉贵的日常工作,赞美了他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

C.“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这句话表现了张秉贵热情服务、真诚奉献的一团火精神。

D.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一般来说,人物通讯是指以反映新闻人物为对象的通讯,它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这里的新闻人物只能是一个人。

解析 D项,这里的新闻人物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或一类人。

答案 D

9.课文选取了有关张秉贵同志的哪些素材来表现他的“一团火”精神的?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①先通过柜台三件小事写出了张秉贵同志热心为民的服务态度;②回顾他辛酸的童年经历和在旧社会的遭遇,点出他热心态度的原因;③通过顾客对张秉贵的温暖回馈,反映出社会环境的和谐美好,继而激励他更热情诚挚地为人民服务;④用读者对张秉贵精神的赞美和传扬表现出“一团火”精神在延续。

(二)课外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材料一

北京人都把北京市百货大楼亲切地称为“大楼”。

北京人熟悉“大楼”。20世纪50年代“大楼”开业时曾经拍了一部纪录片,北京市百货大楼展现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北京人喜欢“大楼”,几代人对这里都有着关于时尚的美好回忆。不仅是北京人,在那个年代,外地人到了北京都会尽量挤出时间逛“大楼”。从辽宁一个小城来到北京工作的夏先生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他小时候,邻居叔叔从北京市百货大楼买回一双皮鞋,每逢有人注意到叔叔的皮鞋,这位叔叔都会大声地告诉别人,这是从北京市百货大楼里买的!如今夏先生已是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高管,全家住到了北京。虽然北京的高档商场很多,但夏先生每年拿到年终奖后,依然会到北京市百货大楼来购物,在他看来,把钱花在“大楼”放心,开心。

材料二

在北京市百货大楼一层有一个很安静的空间,这里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张秉贵纪念馆”,在城市最中心的地段中的最繁华的商场内为一个售货员建纪念馆,这在全世界可能也是独一份的。当然,这里纪念的不只是一个普通的营业员,他曾经在这个商场里工作30多年,接待400万人左右。他不仅是全国劳模,而且做过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曾经是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人。

张秉贵17岁开始当学徒,1955年到北京市百货大楼当售货员,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几十年的柜台生涯中,他始终全神贯注为人民服务,像“一团火”那样去接待各式各样的顾客,使每一个接触到他的人都感受到无比温暖。他的“一抓准”“一口清”绝技,他创造的整套服务经验和服务艺术,至今为全国广大商业、服务业职工学习和称颂。

北京市百货大楼总经理周晴告诉记者,“一团火”精神已经成为王府井百货集团的企业精神,并在新的时代被注入了新的内涵:人文购物、人性服务,从软件到硬件,以顾客满意为宗旨。

周晴说,张秉贵成为著名的全国劳模后,注重言传身教,还为企业培养了一代代优秀的劳动模范。“张师傅前前后后一共收了10个徒弟,基本都成长为北京市级以上劳模,包括两个全国劳模。他们不定期地在全国15个省区市的23家王府井百货门店讲课、培训,传承‘一团火’精神,对提升王府井百货的整体服务水平效果显著。”

材料三

有人说,现在是实体零售行业的严冬时期,企业面对着无数问题与压力,北京市百货大楼也一样。王府井百货集团建立这个“张秉贵纪念馆”,是希望把“大楼”这把“火炬”接力下去,“一团火”精神的传承可以帮助企业度过严冬。

今天的北京市百货大楼在“新北京人”中已经有了年轻的“粉丝”,另外,北京市百货大楼还推出了微信支付,并且在做全渠道经营的筹划,“大楼”的创新一直没有停步。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像“大楼”这样的商场,和全球的零售企业一样,这些商场也在经历转型。任何一个传统行业都需要在新技术、新环境中进行各种创新与调整,需要与新时代融入和对接,而传承下来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有了不一样的底蕴,这样的企业才是时代的财富。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写北京人把北京市百货大楼亲切地称为“大楼”,写出了北京人对北京市百货大楼的特殊情感,很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

B.北京市百货大楼建立“张秉贵纪念馆”,强调其“一团火”精神,意在表明新时代的年轻人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突出当代服务意识的缺乏。

C.北京市百货大楼与时俱进,推出了微信支付,并且在做全渠道经营的筹划,表明了“大楼”在经营方面的创新意识。

D.三则材料都是以北京市百货大楼为中心来写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行业的思考。

解析 意在表明的是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已经潜移默化在一代代“大楼人”的心里。

答案 B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楼”是“繁华”“时尚”“幸福生活”的标志,它见证了城市的繁华与时尚,人们在那里可以放心购物,憧憬未来幸福的生活。

B.“一团火”精神是企业文化的象征,它经历一代又一代员工的积淀,是企业的财富、灵魂。

C.北京市百货大楼是传统行业的见证者,它经历了繁华、问题和转型,并将浴火重生。

D.实体零售行业的不景气,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了“一团火”精神,现在重提“一团火”精神是为了帮助企业度过严冬。

解析 D项,“实体零售行业的不景气”的原因错误,另外,重提“一团火”精神的意义错误。

答案 D

12.传统行业如何走出现实的困境?请结合材料概括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6分)

解析 这道题的有效信息主要在文章的最后一段,通过归纳与概括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 ①在新技术、新环境中进行各种创新与调整。②与新时代融入和对接。③传承优秀的企业文化。

(三)语言表达(8分)

13.请选择恰当的语句填入文段横线处,只填序号即可。(2分)

改革开放40年,北京各行各业涌现出不少榜样人物。在“历史巨变”展区“榜样的力量”互动项目中,贾立群、宋鱼水、张秉贵三位北京市民光荣入选。“北京榜样”优秀群体是时代的楷模,他们身上传承着千年古都的古道热肠,更彰显着大国首都的道德风尚。那是一种________,时刻牢记“首都无小事、事事连政治”;那是一种________,尽职尽责为打赢改革发展攻坚战贡献智慧和力量;那是一种________,将奋斗融于岗位,融于人生,用心血和汗水追梦逐梦;那是一种________,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品格熔铸于真情小事。

①建设首都的使命担当 ②凡人善举的人间大爱 ③“拼搏为美”的精神品质 ④热爱国家、热爱首都的真挚情怀

解析 第一空“首都无小事、事事连政治”是“热爱国家、热爱首都的真挚情怀”;第二空“尽职尽责”应是“担当”;第三空“用心血和汗水追梦逐梦”是“拼搏”;第四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是“人间大爱”。

答案 ④①③②

14.仿照下面的示例,仍然用“奉献”为话题,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奉献是开在寒风中的梅花,它可以为寒冷的冬天增添柔和。

材料:

蜡烛 云彩 绿叶

蓝天 枝干 暗夜

光明 色彩 灵动

广阔的天空 鲜艳的花朵 沉寂的黑暗

答案 奉献是长在枝干上的绿叶,它可以为鲜艳的花朵增添色彩。奉献是飘在蓝天上的云彩,它可以为广阔的天空增添灵动。奉献是燃在暗夜里的蜡烛,它可以为沉寂的黑暗增添光明。

《“探界者”钟扬》

时间:45分钟 满分:50分 得分:______分

一、基础素养巩固(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调侃(kǎn)  奇葩(bā)  原核(hé)  拟南芥(jiè)

B.收敛(liǎn) 撰写(zhuàn) 奠定(jiàn) 脑溢血(yì)

C.悲怆(càng) 戛然(jiá) 担当(dāng) 毛坯房(pēi)

D.跌宕(dàng) 婉拒(wǎn) 屋脊(jǐ) 超负荷(hè)

解析 A项,“奇葩”的“葩”应读“pā”;B项,“奠定”的“奠”应读“diàn”;C项,“悲怆”的“怆”应读“chuàng”,“毛坯房”的“坯”应读“pī”。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3分)

A.钟扬共撰写、翻译、审校了10本科普著作,其中不乏《大流感》这样的畅销书。《大流感》这本书,内容包罗万相,语言风格多变。

B.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蓬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

C.他希望能让更多的中小学生通过科学课程提高科学思维水平,让更多的学生致力于青藏高原的种子事业。

D.很少有人知道,这细腻而又富有文彩的文字,竟出自这位看起来五大三粗的理工男之手。

解析 A项,“包罗万相”应为“包罗万象”;B项,“帐蓬”应为“帐篷”;D项,“富有文彩”应为“富有文采”。

答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自从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地球生命历经了五次演化: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是3.65亿年前,海洋生物遭到重创;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2.5亿年前,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第四次物种大灭绝是1.85亿年前,80%的爬行动物灭绝了;而发生在6 500万年前的第五次物种大灭绝,使得存在于地球达1.6亿年之久的恐龙灭绝了。(    )。

在地球生命________中,在所有灭绝的物种里,恐龙是最重要也最难以置信的。40多亿年间发生的无数________事件造就了今天地球上的芸芸众生。与地质历史上远古生物的________相比,人类只是沧海一粟。

地球在承载着生命与人类文明的同时,在过度开发、水质污染、植被破坏的影响下,地球已经________。数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然而,地球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和强度,地球会不会有“弹尽粮绝”的一天?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五次物种大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

B.恐龙等物种被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

C.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是造成地球上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D.造成地球上主要物种灭绝的原因是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

解析 从括号所处的位置看,这个句子在第一段末尾,并且句末的标点符号是句号,由此可以初步断定这句话是承接、总括上文的。再从四个选项来看,选项都是概括性的语言。而A项“这五次物种大灭绝”紧承上文的“五次演化”,“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是对演化原因最恰当的分析。

答案 A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演化 偶尔 复杂性 疲惫不堪

B.演变 偶尔 多样性 不堪重负

C.演变 偶然 复杂性 疲惫不堪

D.演化 偶然 多样性 不堪重负

解析 “演变”指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演化”多指自然界的变化,这里搭配的对象是生命,应该用“演化”。“偶尔”着眼于数量、次数少,有时跟“经常”相对;“偶然”着眼于意外,结合语境来看,应该用“偶然”。文段谈的是有关生物的内容,应该选用“多样性”。“不堪重负”指承受不了繁重的负荷,不能担当重任。“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

答案 D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数量庞大的自然资源,巨大的生态压力让人难以承受。

B.数量庞大的人口在分分秒秒、日日夜夜地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地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C.数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使得地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D.人们在分分秒秒、日日夜夜地向地球索取数量庞大的自然资源,还要承受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解析 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人类不断地向地球索取资源;一层意思是人类不断地向地球索取资源,使得地球承受的生态压力巨大。由此可以判断“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的主语不是“数量庞大的人口”,故此,最恰当的修改是C项。

答案 C

6.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语句,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________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对于生命的意义,钟扬这样说。

①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 ②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 ③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 ④而我们采集的种子, ⑤但我毫不畏惧,

A.③⑤④②① B.③⑤①④②

C.④②③⑤① D.①③⑤④②

答案 B

二、能力素养提升(32分)

(一)课内阅读(12分)

阅读“种子达人”与“生命延续”这两部分,完成7~9题。

7.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钟扬辞去武汉植物所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一直到最后,住房条件都没有太大改善,这和光鲜亮丽的上海形成了强烈对比,也和他后来担任的复旦大学的职位产生了巨大反差。

B.经过数年的寻找,钟扬自己在“无人区”——海拔6 000多米的珠峰北坡最终寻获“植物界小白鼠”——拟南芥,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C.探寻生命的边界时,钟扬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一个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的先锋者。

D.钟扬无论在上海还是西藏,都为国家的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 由文中“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 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可知B项错误。

答案 B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种子达人”这一部分中的“种子”一语双关,既是指他收集的种子和培养的学生,又是指钟扬自己。

B.“生命延续”这部分,西藏大学的老师展示了钟扬2017年6月24日一天的密密麻麻的具体行程安排,这样的精准表述了钟扬“有一种想把时间抢回来的劲头”。

C.文中多次引用了钟扬说过的话,直接表现了钟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了钟扬的形象,使文章更加真实、准确、可信。

D.钟扬曾说:“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使命感,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奔跑前行,直至生命尽头。

解析 “种子达人”这一部分主要写了钟扬冒着生命的危险收集种子,A项的表述过于拔高。

答案 A

9.阅读完“种子达人”与“生命延续”这两部分,你认为钟扬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品质?(6分)

解析 主要从普通人和科学家两个角度来谈钟扬的优秀品质即可。

答案 个人生活(普通人):不计较得失,对生活品质不讲究。

理想追求(科学家):不怕吃苦,深深扎根艰苦环境,毫不畏惧,勇于奉献,用生命在高原行走、攀登,用满腔热忱投身科研一线。

(二)课外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材料一

为了规避种子遗传之间的杂交问题,钟扬每走50公里,才能采一个样;一个地方的两棵取样植物,至少相隔20米;一个物种,需要5 000个优质的种子。夜以继日,殚精竭虑,一个夏天,他和学生们能采500个样。

如今,这些种子被精心保存在零下20摄氏度、湿度15%的冷库中,仿佛坐上了一艘驶向未来的时空飞船,将在80年到120年后,为那时的人们绽放生机。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 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

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

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16年艰苦磨砺,钟扬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申请到西藏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个理学博士点,为藏族培养了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不仅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空白,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

2017年9月25日凌晨5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途中,钟扬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53岁。

钟扬的骨灰被他的学生庄严地撒入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的浪花会将他的骨灰送到青藏高原的每个角落,成为祖国山河的一部分,而他,永远也不会与这片深爱的土地分离。

(有删改)

材料二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近500块中英文展板上的文字都经他反复斟酌。上海自然博物馆图文项目负责人鲍其泂说,当初找到钟扬,没敢奢望他会接下这个要求高但回报少、时间紧却周期长的“烫手山芋”。没想到他二话不说就揽下了。每条不到200字的文稿,涉及天文、地质、生物、人文等学科,文字要求兼顾准确性、前沿性和可读性,通常一天只能讨论十几块图文。钟扬常和他们一字一句斟酌,他的50岁生日就是在自然博物馆的讨论会中度过的。

(颜维琦《钟扬,用一生书写种子的故事》)

材料三

红树是一种适应海岸生活的植物,以往最北存活在浙江温州。一次钟扬提出,现在气温变暖了,也许上海也能种活。这是前人不曾有过的设想。上海的海岸线很脆弱,如果有红树,对于生态保护将大有裨益。钟扬在南汇投入了这项尝试。从小苗长大需要50年,成为红树林则要100年甚至更久,种树者自然看不到这一幕。但钟扬说,这是我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

(董少校《复旦钟扬:不忘初心追梦人》)

材料四

世界范围的种质资源赛在发达国家一直不见硝烟地进行着,耗资8 000万英镑的英国邱园“千年种子库合作计划”就旨在以技术输出的方式纳入各国的种质资源,并计划在2020年收集到全世界25%的植物物种。

(王丹阳《青藏高原上的“种子方舟”》)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钟扬带领学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 000多万颗种子,为中国植物种子库丰富了种质资源。

B.在西藏大学,钟扬开创了全新的生态学科,培育了科研人才,将生物多样性研究推向世界。

C.钟扬积极参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建设,斟酌、讨论中英文展板上的图文,耗费了大量心力。

D.钟扬为保护上海脆弱海岸线而创造性地尝试种植的红树,是他希望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

解析 结合文本内容“16年艰苦磨砺,钟扬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仅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空白,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分析,“钟扬开创了全新的生态学科”错误。

答案 B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钟扬收集种子,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造种子的“诺亚方舟”,其意义不在当下,而在未来。

B.过去中国缺乏种子资源保护意识,在植物学研究中缺失话语权,这坚定了钟扬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决心。

C.青藏高原是植物学研究的空白地带,地理环境恶劣,科考道路艰辛,因此钟扬着力培植当地科研力量。

D.钟扬一生矢志报国,他去世后,学生们遵照他的愿望将其骨灰撒入雅鲁藏布江,让他与深爱的土地相融。

解析 A项,“其意义不在当下,而在未来”有误;C项,结合文本内容“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分析可知,因果关系错误;D项,结合材料一最后一节内容分析“遵照他的愿望”属于无中生有。

答案 B

12.作为科学家,钟扬身上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案 ①着眼未来的创新精神;②严守规程的谨严精神;③填补空白的探索精神;④不畏艰辛的实干精神。

(三)语言表达(8分)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科学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奉献给人民,用于造福社会,这是其职责所在。我们不好比较这些贡献的大小与影响,因为科学不同,特别是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存在差别,__①__。但是,无论从事何种学科专业的科学工作者,__②__。经过科学普及,人们逐渐了解了相关的科技成果,这反过来又促进科学的发展。如果科学家忽视这种责任,就会__③__。

答案 ①它们所引起的效应是不同的 ②都不应忘记科学普及的责任 ③妨碍科技成果作用的发挥

14.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内容。(不超过20个字)(2分)

6月3日,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宣布,在美、俄等国科学家的工作基础上,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已经完整证明了国际数学界关注上百年的重大难题——庞加莱猜想。在美国出版的《亚洲数学期刊》6月号以专刊的方式,刊载了朱熹平和曹怀东所作的长达300多页、题为“庞加莱猜想暨几何化猜想的完全证明:汉密尔顿—佩雷尔曼理论的应用”的论文。丘成桐教授称这篇论文是最终解开庞加莱猜想的“封顶之作”。

答案 (示例)我国科学家(或数学家)完整证明百年数学难题(或庞加莱猜想)。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