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19-09-07 手机版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白鹭》《百合花》《一个深夜的记忆》三篇作品不同的文体特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阅读中形成自己对三篇作品的独特感受和评价。

2.把握《关于散文〈白鹭〉》《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三篇评论的主要观点,认识它们的共同特点和个性特点。

3.能把自己的感悟与评论作家的感悟进行比较,有条有理地说出异同点。

4.掌握简单的文学评论的写法,能够用书面或口头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具体作品的评价。

5.养成勤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学会发现“常见”的事物和人物的独特的美。

6.掌握结构调整的方法,能够在写作中对自己文章的结构进行调整或修改结构有问题的文章。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8课时)

《散文家谈散文》   1课时

《小说家谈小说》  2课时

《诗人谈诗》  1课时

《乡愁》  1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1课时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2课时

十三、《散文家谈散文》

教学目标: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散文《白鹭》的内容,感受白鹭的美。

2.在理解郭沫若对白鹭的独到认识与感受的基础上,研读晓雪的评论,提炼出文学评论的几个切入点。

3.与两位作家的感受进行比较,说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学写小评论。

教学重点:研读晓雪的评论,提炼出文学评论的几个切入点;说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学写小评论。

教学难点:提炼出文学评论的几个切入点;与两位作家的感受进行比较,说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作品。

2.古诗积累。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鹭鸶  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3.给加点字注音,并把词语默写一遍。

冷峻  隽永 绮丽  恬淡  睿智  磅礴  含蓄  铿锵  鸿鹄  寥廓 蓑毛  嗜好  清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上学期学习专题《鸟》的时候,我们认识了许多美丽可爱的鸟。我想,这位体态苗条、颈部细而弯曲、嘴尖而长、姿态优美的朋友大家不会感到陌生吧,它的名字叫——白鹭(见课本彩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的优美散文《白鹭》。

二、朗读课文,感受白鹭之美。

作为第四单元的开篇之作,我们学习时应该把握单元的主题:阅读要有独特的感受。也就是说,在阅读中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

下面就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有关白鹭的几幅画面,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说说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美在何处。

师示范:第一幅:白鹭肖像图(外形美)

生概括:清田钓鱼图(和谐美);清晨望哨图(神态美);黄昏低飞图(动态美)

师小结:人们常说画是无字的诗,同学们的描述充满了诗情画意,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现在,就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诵第6自然段,展开想象,去感受一下清田钓鱼图呈现的白鹭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之美。(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感受白鹭之美)

三、再读散文《白鹭》,理解作者独到认识与独到感受。

1.导语:白鹭是我国南方很常见的一种水鸟,郭沫若先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写出了白鹭这么多的美,让我们沉浸在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中。那么,作者本人对白鹭的美有怎样独到的认识和感悟?让我们再速读课文,划出相关的语句。(齐读课文)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同桌间交流。

明确:作者对白鹭美的独特认识和感悟是:“白鹭因为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散文诗从形式到内容应该是美的,而“韵在骨子里”则说明这种美很平凡,平凡得不易被人发现,是一种自然而成的美。

2.齐读这两句话!

师小结:郭沫若先生通过自己对白鹭的仔细观察,得出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和感受。

四、研读晓雪的评论

导入:下面我们来看看评论家晓雪是怎样评论《白鹭》的。(板书:关于散文《白鹭》)

1. 对散文《白鹭》进行评论是从第几节开始的?(第4节)我们先请男同学朗读第4节,考虑一下晓雪是从哪几个角度评价的?在文中做好批注。

学生独立思考,做批注。学生集体交流后老师明确:

语言文字:非常精彩,极其简练的文字

内容: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手法:绝妙地描绘出白鹭”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

师:晓雪抓住这三个角度对散文《白鹭》进行评价。所以,对文章进行评论要抓准角度。

他这样评价在原文中都是能找到依据的,刚才欣赏散文的时候我们都一一提到了,再这里我们不再赘述。

师:第4段由两部分组成,前半段是对《白鹭》的评论文字,后半段是摘举文中原句来支撑前文的评论观点。所以,对文章进行评论时还要与原文相结合。(引用原文)

2.晓雪不仅引用了原文中的话,还引述了古人与莱辛的话,来表达自己对《白鹭》的高度评价,说明《白鹭》具备很高的艺术境界,是一篇值得人们反复品味耐人寻味的好文章。请女同学来把这两段饱含感情地读一读,让我们都来感受一下。

注:姚鼐的话说明好文章要气韵流畅自然,阅读好文章,要感受文章的气韵。以自然风物喻文章的气韵生动,以珠玉之辉、鸿鹄之鸣形容文章的深远辽阔的境界;莱辛话的意思是,好文章应该耐人寻味,说明欣赏文学作品不能浮光掠影地粗疏阅读,必须仔细品味,才能进入其艺术境界。

学情估计:学生理解这两段话颇有难度,让学生通过朗读去感知是从艺术境界这个角度对《白鹭》进行高度评价即可。

3.最后一段,作者对散文《白鹭》形成最终评价,他说……齐读最后一段。(总体评价)

4.1——3节是否跑题了?(不是,1、2节谈了自己对散文的总体看法,第3节由风格不同的作家散文特点谈到郭沫若的散文,再谈到散文《白鹭》,作者由面及点地让我们认识了一下散文,了解散文的不同风格。(点面结合)

五、拓展提高

1.重拟题目

师:在仔细阅读了晓雪的评论以后,同学们对散文《白鹭》一定有了自己更深刻的认识,现在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给晓雪这篇欣赏文字重拟一个题目,要求形象生动,能揭示出白鹭的独特之美。

(如: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小结:人们常说,“题好文一半”,我们在写评论的时候也要拟一个形象生动的好题目。

2.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凡为教者必预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现在,请大家根据晓雪写评论的方法,自选角度,口头谈谈自己对散文《白鹭》的独特感受,切入点要小。

生交流,师生点评:你是从……角度谈了……。

师: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这里还有一段对散文《白鹭》的评论文字。大家听后说说你从中得到哪些收获。

《白鹭》这篇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虽没有华丽迷人的词藻,也没有浓妆艳抹的渲染,显得那么朴素无华。但是,它正是运用了如白鹭一般朴素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平常事物中蕴含的美!作者仅仅对白鹭寥寥数笔的描绘,就揭示了它平常的美。文末说“白鹭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突出了白鹭的平凡而美好、朴素而高洁的特点,赞颂了白鹭的美。

这使我想起刘白羽的《白蝴蝶之恋》,由此不禁问一句,生活中还有多少事物本不该被漠视,却被漠视掉了呢?还有多少美被囚禁在“平常”这个思想牢笼里?

所以,我们得善于发现美,追求美,更要创造美。蓬勃的小草,人们几乎是视而不见,但是它们绿遍天涯;墙角的花,谁能在意,但它们美化了一角天地。黄昏中散步的老人,往往与你擦肩而过,但是它们却是一道绝美的意蕴深沉的人生风景。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

师评价:对《白鹭》的语言评价是“如白鹭一样朴素”,并调动了生活积累,联想到刘白羽的《白蝴蝶之恋》、蓬勃的小草、墙角的花、黄昏中散步的老人,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生活中还有多少美被囚禁在“平常”这个思想牢笼里?

小结:写评论时要注重阅读感受,有自己的见解

看板书,总结写评论的方法

附板书设计:关于散文《白鹭》

选准角度        提出看法

引用原文、名言            总体评价

切入点要小    注重阅读感受,有自己的见解

总结:本课学习的《散文家谈散文》由两篇构成,一篇散文,一篇评论。从中我们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常见的事物和人物的独特美,同时也学到了一般评论的写作方法,学会要在阅读中调动生活积累,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今天的作业就是为用今天所学的写评论的方法,为郭沫若的另一篇散文《杜鹃》写一篇评论作为今天的日记(400字左右)。

郭沫若《杜鹃》

杜鹃,敝同乡的魂,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鸟都比不上。

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在眼前缠绵。

它本身不用说,已经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时又被认为薄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可怜,哀惋,纯洁,至诚……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了爱的象征。这爱的象征似乎已经成为了民族的感情。

而且,这种感情还超越了民族的范围,东方诸国大都受到了感染。例如日本,杜鹃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并不亚于中国。

然而,这实在是名实不符的一个最大的例证。

杜鹃是一种灰黑色的鸟,毛羽并不美,它的习性专横而残忍。

杜鹃是不营巢的,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产卵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雏鹃比雏莺大,到将长成时甚且比母莺还大。鹃雏孵化出来之后,每将莺雏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它自己独霸着母莺的哺育。莺受鹃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着比自己还大的鹃雏;真是一件令人不平、令人流泪的情景。

想到了这些实际,便觉得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者的标本了。然而,杜鹃不能任其咎。杜鹃就只是杜鹃,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认为佳人志士。

人的智慧和莺也相差不远,全凭主观意象而不顾实这样的例证多的是。因此,过去和现在都有无数的人面杜鹃被人哺育着。将来会怎样呢?莺虽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人是应该解答而且能够解答的。

课后自我检测:

1.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轻轻地翻动书页,聆听阳光的问候,享受秋风抚摩的qiè(   )意;感受鲁迅的深沉冷jùn(    ),体味林语堂的幽默隽永;              ,             。追寻先哲的ruì(   )智,触摸生命的真谛——阅读改变人生。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请模仿画线的句子,根据文意,在横线上再续写两个句子。

(3)年级将开展“走近文学大师”的名著阅读竞赛活动,请你以对联的形式为这次活动拟一个主题宣传语。

2.“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精确地概括了茅盾先生对小说《百合花》的评论。请你根据《关于散文<白鹭>》中作者对《白鹭》的评价内容,模仿茅盾先生的标题形式也给这篇评论重起一个题目。                                                      

3.写点评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仿照下面示例,给其它两句作点评。

示例: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流线型结构, 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点评:用排比手法表现出了白鹭外表很适宜、结构匀称的特点。

(1)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

点评:                                                                           

(2)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

点评:                                                                           

参考答案:1.(1)略(2)示例:品读茅盾的淳厚质朴,感悟巴金的自然真挚;欣赏冰心的婉约清秀,玩味徐志摩的浓艳绮丽

2.精练的语言,深远的意境

3.(1)用拟人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白鹭与水田的配合适宜、和谐,给人以美感。

(2)用拟人和对比手法刻画出在小树绝顶,白鹭悠然而立,给人一种清新高洁之感,超凡脱俗之美。

十四、小说家谈小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评论,能读懂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阅读小说,能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

3、能抓住细节描写,赏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1、阅读评论,能读懂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能抓住细节描写,赏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能抓住细节描写,赏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学生课前预习:

1.正确读出下列词语,并注音:

宽恕(   )   点缀(   )   害臊(   )      撂(   )  

木讷(   )   憨(  )厚    挪(   )步      讪( )笑

掂(  )量    鹿砦(  )     颤( )动       执拗(  )

虔(  )诚    忸怩(   )  尴尬(   )(   )   跌宕(   )   

2.了解作家作品。

3.熟悉课文,概括《百合花》的故事情节;理清评论《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的写作思路。

教学过程

一、交流日记,引入新课。

1.学生交流日记,师生紧扣评论的写作角度、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分别作中肯的点评,教师小结。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一篇评论文章《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并跟随着他步入《百合花》的殿堂,共同欣赏评论的精辟独到,小说的清新俊逸。

二、整体感知《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

自读《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

标画:作者对小说《百合花》独特感受的句子

思考:作者是怎样围绕他的独特感受展开评论的?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文章,独立思考问题、交流、评价)

师:通过阅读这篇评论,我们发现,作者矛盾认为小说《百合花》故事简单、情节精致、语言清新俊逸。

评论的思路:第一部分(1、2)概括叙述作品的情节和主题,

明确评论的重点。

第二部分(3—5)分析作品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为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服务的特点。

第三部分(6)概括写阅读作品的感受,并概括作品的特点。总——分——总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归纳、交流、评价)

师:从上述归纳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小说精致的情节进行了重点的描述,全文以总分总的思路展开评论。而我们都知道,小说有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相信在当时文坛“灿然开放”的《百合花》无论在人物、情节、环境,还是其它方面都会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为什么作者偏偏要将他评论的目光聚焦在精致的情节上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小说《百合花》,一起来感受这股沁人的清香。

三、理解文本,读懂小说。

1.教师或学生介绍写作背景: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写于1958年,当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面对冷酷的现实,她不由怀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于是,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不无悲凉的思念”之中灿然开放,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

2.教师组织学生默读小说《百合花》

要求:(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基本情节。

(2)找出文中所写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3)说说文章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老师组织学生阅读、归纳、交流、评价。

情  节:护送、借被、救护和献身、献被

人  物:小通讯员:勇于献身,憨厚美好

新媳妇:质朴纯洁

主  题:讴歌了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出一切的人

赞美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 

(主题是多元的,鼓励学生作出有创意的表达,不局限于以上内容)

四、赏析文本,品味细节

1.师:通过上个环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小说叙述的故事很简单:向敌人进攻的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一个小插曲。但正如文学泰斗茅盾所说:《百合花》的作者正是以这样一个短篇来参加这长长的行列。这篇小说最具有魅力的写作技巧是什么呢?(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正确运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代作家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文章中,为了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就应该学会对细节进行描写。描写的目的是要达到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2.再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并说说它们分别有怎样的作用。(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勾画、交流、评价。)

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

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

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

新媳妇的枣底百合花新被

师总结:大量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课文内容:

读完《百合花》这篇小说,通讯员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却仿佛历历在目,使人有呼之欲出之感。这独特的人物性格,还得益于许多典型细节描写,尤其是前后呼应的细节刻画,在全篇中就有这么几处: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新媳妇的枣底百合花新被,特别是通讯员被门钩撕破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用了四次,第一次是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第二次是通讯员要给“我”开饭是我看到的;第三次“我”看见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漏着那个大洞,一块布还挂在那里”;最后一次新媳妇缝那个破洞。通过这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通讯员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再如馒头这一细节,出现两次;第一次通讯员要去时给“我”留下的两个馒头,说是给我开饭,这是他对同志的关心、体贴;而第二次是当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摸到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抚物思人,几小时前,通讯员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如今,物存人亡,怎不让人痛心疾首。另外,百合花被子,新媳妇的五次笑,步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等也是本文典型的细节。有些细节描写不但深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而且对于表现主题也非常重要。例如:小说结尾对那条百合花被子的描写,它不仅起了刻画人物的作用,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地点了小说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战士的高尚情操,人民对战士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又如通讯员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这一细节,不仅直接表现通讯员的天真质朴和即将参加战斗的乐观情绪,而且说明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五、课后作业

我们从文中的细节描写赏析了这篇小说,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一位读者,你认为小说在写法上还有哪些方面是你所欣赏的,用简单的语言说说你的认识,然后用课文中的实例加以阐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阅读,学习作家对小说进行评论的方法。

2、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抒写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3、归纳评论的写作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小说评论。

教学重点:1、通过对比阅读,学习作家对小说进行评论的方法。

2、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抒写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学习难点: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抒写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教学过程

一、交流作业、导入新课。

1、交流作业,肯定学生独特的感受,提出中肯的建议,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2.导语:1958年短篇小说《百合花》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引起了文学泰斗矛盾的关注与感动,写下了《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一文。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小说家谈小说》,聆听大师的指点,丰富胸中的丘壑。

二、组织学生活动——我读评论 

1.师:从茅盾对《百合花》的分析,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分析小说作品的基本方法。首先,作为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怎样展开故事”;其次则是如何“塑造人物”。茅盾正是抓住了这两个基本要素来行文的。

2.对比阅读茅盾的评论和小说《百合花》,归纳出作者茅盾是如何抓住这两个基本要素来行文的。(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归纳、参与讨论,交流评价)

明确:

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

用细节描写为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作服务

(1)通过细节,描写人物精神世界

表现人物的作用 (2)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情节安排的作用   (3)通过细节,使情节一气贯通

三、组织学生活动——我学专家

1.师: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界的泰斗。他以小说家的身份写下的这篇对《百合花》的评论,虽然这只是一篇长文的节选,但却有着鲜明的特点。同学们,你能归纳出这篇评论的写作特点吗?

2.再读评论,尝试归纳出本篇评论的写作特点。

(教师师组织学生阅读、归纳、交流、评价)

3.教师小结:

课文虽然是节选的文字,但却有着鲜明的特点:

(1)高度集中的论题。虽然评论的是一篇短篇小说,但六千字的篇幅并不算很短,更何况作品的内涵比较丰富,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茅盾先生紧紧抓住小说评论的两个核心内容——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同时又突出小说最成功的特点——细节描写展开评论,用笔不多,但分析十分透彻。

(2)独到新颖的观点。在那个文学创作步入了公式化、概念化、单一化的年代,作者提出了为许多人所不敢言的观点,不仅表现了作者文学评论方面的极高的素养,也表现了作者不同寻常的胆识。

(3)有力的分析论证。文章主要运用列举事例的方法说明自己的见解,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创作的一些基本原理适当进行理论分析,内容朴实,文风实在。

四、组织学生活动——我来评论

1.师:正如我们刚才所讨论的,小说《百合花》虽是篇短篇小说,但六千字的篇幅并不算很短,更何况作品的内涵比较丰富,除了茅盾先生紧紧抓住小说评论的两个核心内容外,可圈可点之处还有很多。同学们,请再读小说《百合花》,用简单的语言说说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然后用课文中的实例加以阐述。

2.教师从对比手法的角度先给学生一个例子,拓宽学生的思路。

茅盾用古人评诗常用的“清新、俊逸”二词来评价《百合花》的风格,并说它“富于抒情诗的风味”可谓一语中的,而对比手法在小说诗意建构中的重要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第一处是通讯员出场时他的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作伪装,在他离开作者时,枪筒里又插上了一枝野菊花。枪是战争工具,战争中谁也无心赏花,在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着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一个战地寓言,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冲突。 

第二处对比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我”的态度之不同。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起身说:“不用打针了。”他是从职业技术的角度来作出这一决定的;对于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劝道:“不用缝了。”这是从理智出发而言;而新媳妇却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此时,她一定想起了通讯员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临走时的狼狈模样宛在眼前,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宛在眼前……也许她又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一线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明对比,是情感对死亡的战胜。 

第三处对比发生在小说结尾。在把通讯员的尸体放进棺材前,卫生员要揭掉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妇却“劈手夺过被子”,将这条洒满“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似乎在她眼里,通讯员只是睡着了。在这样的对比中,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更臻完美,文章也划上了诗意的句号。 

这三处对比,有如火与冰、生与死的对视,有如现实与理想的遥望,有力地增强了文章的诗意。

师:其实,小说中除了茅盾先生所论述的细节,老师所选择的对比手法外,可以评论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小说的结尾为何如此感人,比如小说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等,相信大家只要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细细搜寻,慢慢咀嚼,定能收获属于你的精彩。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创作、表达、交流评价,肯定学生的独特感受)

五、拓展延伸、链接中考(2007年苏州中考题)

学习“小说家谈小说“中茅盾对《百合花》的分析方法,赏析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茅盾认为,《百合花》“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中

画线处就是这样的细节描写。请你说说它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什么作用,又是怎样

表现出人物的状况和品性的。

[答]                                                                       

2.矛盾认为,《百合花》的“作者善于用前后呼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的细节描写”。上文中有的细节描写是前后呼应的,有的是贯穿全文的,这样安排细节有什么好处?请举一个例子谈谈你的看法。

[答]                                                                         

3.上文中孔乙己说话极少,作者借助神志描写来表达他难以言说的心理。请找出来,说说这样的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                                                                           

参考答案

1.孔乙己坐着用手“走”这一细节,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表现孔乙己此时所遭到的摧残的严重。同时,我们也看到,孔乙己“坐着”用手“走”来“走”去,就是为了喝一碗酒,这一细节描写又活脱脱地表现出孔乙己好喝成性等习性。(言之成理即可)

2.上文中写孔乙己“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酒客们的“说笑”和“哄笑”这一细节在文中出现过多次.这一次次的“笑”相互呼应.贯穿全文.表观出酒客们的冷漠无情和社会的世态炎凉。又如上文写孔乙己买酒是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而他原来进酒店买酒却是“排出九文大钱”。“摸”与“排”这个细节呼应,表现出孔乙己境遇的变化,他的精神和肉体所受到的打击的大。(举出一个例子即可)

3.举出一个例子加以分析既可。如“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下要再提”这一神态的描写传神地写出孔乙己受到别人戏弄内心痛苦,又无力争辩的无奈和辛酸。

附:板书:          护送               纯朴、腼腆、热爱生活

(一 )  百合花     借被      小通讯员 舍身忘我、关心别人

献被 新媳妇   善良纯朴、热爱解放军

抓住小说要素

(二)鉴赏小说       有新颖独到的观点

有有力的分析论证

十五《诗人谈诗》教案

教学目标:

1、品析原诗,读懂诗人的感情,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2、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作者的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

3、通过对比阅读,归纳评论的写作特点,并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能联系时代背景,读懂诗人的感情,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2、通过对比阅读,归纳评论的写作特点,并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阅读感受。

教学时数:一课时

学生课前预习: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鲁藜(  )  门槛(  )  曙光(  )  乍(  )然  眺望(  )

旷野(  )  山峦(  )  笼(  )罩  弓弦(  )

2、了解作家作品及写此诗的相关背景。

3.了解两个概念(1)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2)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4.朗读课文,在不能理解的地方做标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人顾城的代表作《一代人》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诗歌只有短短的两句: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

这首诗该如何理解呢?(明确:抓住“黑夜”、“黑色”以及“光明”,我们可以理解到这一代人追求光明的本性是多么顽强,即使是在最黑暗的环境中生成,但他们追求光明的本性也不会磨灭。黑暗的巨大和善性的顽强在对比中得到了彰显。一代人被浓缩成一个不屈的形象,无尽话也被浓缩成短短的两行诗。

其实不仅是顾城,有很多的其他诗人作家身处黑暗,也在顽强的追寻光明,像古代的屈原、杜甫,现当代的鲁迅、鲁藜等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鲁藜,去体味身处黑暗的他对光明的渴求。

二、诵读品味《一个深夜的记忆》

1.音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意读  再读《一个深夜的记忆》,勾画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所呈现的画面。

组织学生勾画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如月光、阳光、深夜、风、月亮、黎明、河岸、山影、流星以及抒情主人公作者。

学生说出自己描绘出的画面,教师再作示范:

门前清幽的月光,远处有黑色重墨的山影,山影之上是弯弯的月亮。寂静中,有风,吹动了月亮的弯弦,有星,划破天空,跌落旷野。天好大,地好大,一片沉静中,我如此清醒而寂寞。

3.情读

(1)思考诗人在字里行间渗透的感情,思考诗歌的意境。

方法:结合根据提供的资料,再把诗歌好好地读几遍,注意体会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诗歌的字里行间中所蕴涵的诗人的感情。最后,让学生在原诗旁加批注,写下自己独到的感悟与发现。

资料:

鲁藜(1914-1999)福建省同安县人。三岁随家到越南侨居,1932年回国,同年参加革命,开始写诗。他的诗富于哲理,诗风纯真清丽,是我国“七月诗派”的卓越代表。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鹅毛集》、《鲁藜诗选》等。本诗选自《醒来的时候》,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除了他身处的延安是解放区之外,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一片黑暗之中。

(2)教师为第一小节加批注,为学生作个示例。

如“月光流进门槛”一句可以这样加批注:

①月光点出这是深夜,渲染一种寂寞的心态;

②在普通人的世界里,月光总是寂静的东西,而这个“流”字却使其具有了动态感;

③流进的是“门槛”,在这里,诗人将月光引到自己的屋子里,它将在屋子里与诗人展开对话。

(3)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写批注,师生共同参与交流、评价,体味诗歌的意境。

(4)教给学生“设身处地→触景生情→情景再现”的方法,想象自己就是鲁藜,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在那个清冷的夜晚,长夜难眠而看到的情景,再深情地朗读诗歌。

三、研读评论:《诗人谈诗》

过渡:在《一个深夜的记忆》中,诗人鲁藜用他那颗敏感细腻的内心为我们记录了那一夜他突然醒来的所见所思,接下来我们去看看诗人曾卓是怎么评价这首诗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1.请自由阅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画出作者对诗歌的评论,并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叙述交流,)

2.怎么来理解这个“宁静而深沉的意境”呢?(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评价)

让我们再次浏览课文,曾卓所认为的“宁静”既指 “月光下的旷野”的静,又指“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对夜的沉静的反衬,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而“深沉”的意则是指:作者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

板书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静                                 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

宁静  境 深沉  意

以动衬静                           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

四、PK名家

1. 请同学们再读原文,把你认为与作者的见解不同的地方拿来共同鉴赏。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交流、鉴赏)

2.教师参与讨论

原诗: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曾卓评议: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

而老师认为:“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面对无边黑暗的寂寞大地,面对着月亮和星,作者感觉到了永恒的寂静,在这清冷的夜里,只有自己在思考。这里并不是作者的吹嘘和夸耀,而是对自己的期望。这使我想起了王富仁评价鲁迅的一个词“守夜人”,作者想扮演一个守夜人的角色。在所有的人都沉睡的时候,让自己保持清醒。这两行诗,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以后发现夜还正深以后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

小结:同学们都说得很有见地,的确,由于我们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情感不同,价值观不同,知识储备也有不同,鉴赏角度也有不同等等原因,造成了我们在阅读诗歌时会有不同的感悟和见解,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观赏圆月的人就有一千个月光下的故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读者在阅读文章,甚至观看电影、电视时一定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而且能自圆其说,切记不要人云亦云。

五、拓展训练:学写评论

1.学习曾卓的评论方法

表达“偏爱”

阐发意境,探索情感(要“画龙”更要“点睛”)

概括评价

2.借鉴《诗人谈诗》的写法,阅读下面鲁藜写的《泥土》,写一篇150字左右的简短评论。

注意:①带着诗歌的感觉认真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②评论抓住恰当的切入点,中心集中,有条理,不偏离话题。

附:                     泥土    (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

就时时怕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做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六、课后作业:

1.请就《断章》一诗写段欣赏性文字。

断章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有人说,诗是属于年轻人的,每个年轻人的骨子里就有诗。请你发挥自己的潜能,写一首小诗。

诵读欣赏:乡愁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朗读,能把握好节奏和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味,咀嚼诗意。

2.能自选角度评论诗歌,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和朗读,能把握好节奏和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味,咀嚼诗意。

2.能自选角度评论诗歌,感受诗歌的一意象,体会诗歌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收集余光中生平资料。

2.朗读诗歌《乡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亮是古典思乡怀人的典型意象。但你们知道一枚邮票、一张船票也可以成为这样的意象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被称为“乡愁诗人”的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二、诵读欣赏

(一)听,初品诗味

1.板书课题。

2.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深沉语调、舒缓的语速、深挚的感情。

(二)读,感受诗味。

1.具体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节稍平淡,用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要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是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停顿的时间要稍微长一点。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的想象,全情投入。

2.学生再读诗歌,请学生范读,并作评价。

3.学生齐读诗歌。

(三)品,咀嚼诗意

1.请学生用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个字概括读诗的感受。例如“愁”、“情”、“爱”等。

2.联系作者余光中的人生经历,学习各小节所体现的不同情感。

3.有评论认为,最可人的是第一段,最迷人的是第二段,最感人的是第三段,最惊人的是第四段。请学生就这段评论小组讨论一下,派小组代表发言如何看待这段评论。

提示:“可人”在于有母亲可依可恋;“迷人”在于有新娘可思可愁,那愁是绮丽的;“感人”在于丧母之痛乃切肤之痛,有所谓“未丧母者来细看,既丧母者来痛苦”之说;“惊人”在于最后一段将全篇升华,愁系祖国,着笔惊人。没有国魂、民族魂的人是做不出来的。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意象。

4.谈谈诗歌的第四节与前三节的关系。

第四节的意象是比前三节意象大得多、深沉厚重得多的“海峡”,与“我”所联系的对象也由具体的人变成了抽象的“大陆”。因此,前三节与其说是一种叙述,不如说是一种蓄势。人事与亲情这一主题在这个已经升华的空间里再现并受到强化。而“母亲”、“新娘”等意象所蕴含的依恋、眷慕、缱绻难伸之情在这里都形成一种抒情内涵深度与厚度,所有的意象累积成“乡愁”的全部内涵,让人玩味不已。

三、学生活动——我当评论家

师:我们学习诗歌,不仅要会读,更要会评。请同学们从诗歌的意象美、诗歌的情感美、诗歌的结构美、诗歌的音乐美等方面任选其一来评论。

(学生再读诗歌,独立思考问题后小组内交流,每组推荐一人再集体交流,师生参与评价)

四、写,抒发诗情

师:这首诗中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情思。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

示例: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学生写后交流,评价,把富有创意的价句写到黑板上。

五、背诵全诗。

六、教师寄语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祖国!让我们共同祝愿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课后推荐阅读:余光中的诗歌《白玉苦瓜》,散文集《左手的掌纹》。

课外拓展延伸 

阅读歌词《乡愁四韵》,回答问题。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酒一样的长江水                      血一样的海棠红

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信一样的雪花白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那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            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1.诗中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分别象征了“乡愁”的哪些特征?(请摘引原诗的语句回答)

(1)长江水:                           (2)海棠红:                             

(3)雪花白:                           (4)腊梅香:                              

2.诗中主要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并突出了乡愁之深?

3.诗歌中将“乡愁”寄托在“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这四种意象中,请想一想:还可以将“乡愁”寄托在什么意象中?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4.古往今来,“乡愁”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你能否再写出几句与乡愁有关的古代诗句呢?(要求写出作者,至少写三句)

5.结合评价《乡愁》的方法,自选一个角度,口头评价歌词《乡愁四韵》。

参考答案:

1.依次是:(1)乡愁的滋味(2)乡愁的烧痛(3)乡愁的等待(4)乡土的芬芳

2.比喻、反复  

3.示例:天空(因为乡愁无边无际,就像天空一样);鸟鸣(因为鸟鸣仿佛从故乡传来,与故乡一样,让人魂牵梦萦);黄连(黄连的苦恰如思乡的苦);圆月(圆月之夜,家人共聚,离乡之人更思乡);大海(因为大海的波浪滔滔可以表明诗人对家乡的强烈思念。)

4.示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综合学习与探究

教学目标:

1.能找出三篇评论的独特观点,认识它们的共同特点和个性特点。

2.能掌握简单的文学评论的写作方法,并对具体作品进行评价。

3.能挖掘父母、同学、老师身上“被忘却”的美,并以此写一篇作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一篇文章,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这些都很重要。但是,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传达的不仅仅是这些一般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作者人生状态的沉淀,是社会思想价值的体现。因此,读一篇文章,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独立地思考,品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本单元学习的三篇课文,作者从自身创作的实践体验出发,说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领略完三位名家的风采之后,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们“从平凡中发现美”的独特视角,做一个会读书、善发现、懂生活的人。

二、重温课文,学会评论

1.思考下面两个问题,并带着问题再次阅读三篇课文,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1)三位作者从各自的创作体验出发,写出了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的感悟。请找出作者对三篇作品的独特评论。

(参考答案:“这篇散文,用非常精彩、极其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绝妙地描绘出白鹭‘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散文家谈散文》);“作者把这两者(指‘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结合得很好,而且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不但描写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写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说家谈小说》;“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诗人谈诗》)。)

(2)请结合各篇作品的内容,分析三位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独特的评论。

(参考答案:①三位作者都对作品进行了反复、专注、投入的阅读,并开展独立、深入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②三位作者都选择了恰当的角度,以此集中、具体地展开评论,如散文重在寄托的感情和思想,作者就对白鹭进行“形”和“神”两方面的把握和理解,认识白鹭“被人忘却的美”;小说重在情节和人物,作者就从人物的言行入手,抓住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诗歌重在意境的体味,作者就结合背景,展开合理的想像和联想,透过诗的意象去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2耀

2.结合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你能说说该如何评论一篇文章吗?

三、练就一双慧眼,挖掘生活的美

1.郭沫若说:“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事实上,高明的作家总能从“常见”的事物中发现它的美;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写出“常见”事物未被人发现或“被人忘却”的美。这是因为高明的作家具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白鹭》《百合花》《一个深夜的记忆》这三篇作品的作者,都以自己的独特眼光,从“常见”事物或人物身上发现了美,你能说出他们发现了怎样的美吗?

2.其实,不仅作家有慧眼,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让我们睁大“慧眼”,找一找生活中“被人忘却的美”,并用美的语言告诉大家。

3.作文

(1)我们与父母、同学、老师生活在一起,对他们身上的“美”本来应有独到的发现和深刻的感受,可是他们的“美”却常常“被忘却”。因此,在作文中,写父母,往往只有生活上对自己的照顾;写同学,只有刻苦学习;写老师只剩下带病工作之类。你能分析出这样“老生常谈”的原因吗?

(参考答案:对他们太熟悉了,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情是理所当然,没有好好地观察过他们,更没有用心去感受过;缺少发现美的“慧眼”和敏感的心灵,不能从平平常常的事件和细节中发现美的心灵和美的情感,人云亦云;写作文缺乏真情实感,为了完成任务……)

(2)“慧眼”在心中,只要我们用美好的心去发现,用感恩的心去体会,用激情的心去感悟,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就让我们从最熟悉、最亲近、最值得我们去探索的父母、同学、老师开始吧,挖掘他们身上的美,你会有丰厚的收获的。

(3)写作练习(《综合学习与探究》第五题1)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结构的调整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文章结构上常见的毛病。

2.能运用列提纲、改大局等方法修改文章中结构方面的毛病。

3.养成写作文列提纲和修改文章的习惯。

教学的重难点: 能运用列提纲、改大局等方法修改文章中结构方面的毛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俄国19世纪的作家果戈里,规定自己的稿子起码要修改八次;托尔斯泰写过一篇《为克莱塞尔乐章而作》的文章,全文只有五页,可手稿却有800页;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多遍,《老人与海》的手稿读了近两百遍才拿出付印;曹雪芹写巨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我们如果能养成修改自己的文章的习惯,那么我们的作文水平也一定能很快提高。

二、学习“修改文章专题训练”的知识短文

1.自读“修改文章专题训练”的知识短文,思考:(1)怎样在作文中谋篇布局?(2)文章结构安排有哪些好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明确:(1)怎样在作文中谋篇布局?重视段落的安排顺序、开头、结尾的照应、详写略写的调配

(2)文章结构安排有哪些好方法? 

下笔之前多考虑,写成后发现结构有不妥的地方还要作必要的调整。

2、我们在平时作文中,谋篇布局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学生可结合自己的文章去谈)

三、实战演练——学生活动:我来评一评

1.读课本第168页的议论文《要苦练本功》,说说这篇作文在谋篇布局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2.组织学生点评后再由师来点评

全篇的层次安排得还不够合理 ;

段与段的衔接还不够紧密;

开头和结尾没有很好的照应;

文章的详论处理还不够恰当。

四.达标检测——学生活动:我来鉴别

1.对照比较作家吴伯箫写的散文《记一辆纺车》开头结尾的原稿和改稿 。(见课本172页)

2.认真做P172-173二三题,学会调整文章结构。

五、提升拓展——由学生自由展示 ,说说自己在修改习作中的经验和收获。

1.以同桌为单位,互相交换日记,每人选一篇日记进行修改,改后两人再作交流。

2.围绕“你觉得怎样才能提高谋篇布局的能力”的问题,学生畅谈在修改习作时的感受。

如:多揣摩学习范文在结构方面的特点和长处;养成写作时列提纲,改提纲的习惯;修改文章是要从大处着眼,斟酌全篇结构是否合理。

六、教师寄语:

作文我们要写好,语言积累最重要。

说真话来诉真情,围绕中心选材料。

谋篇布局是关键,构思新颖立意高,

字迹工整文采好,你可一定要记牢。 



 

卞绍月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