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的证据》优秀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反思 2019-03-13 手机版


浙江省瑞安市第十中学 何以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对于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尤其是当作者把故乡上升到了“生命的证明”的高度时,便又多了一份深沉的哲理,学生就更难读懂。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教,在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生活体悟,通过设疑探究及朗读的方式体会重点词句,在文本研习中理解作者的观点,体验作者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读培养学生深层思考的能力,在与文本对话中深刻理解作者文中蕴涵的哲理。

2、通过评点,设疑讨论,探讨交流,解决文本研习的重难点。

3、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物与场景的细腻的描写,体验作者的感情。

2、体悟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的深刻含义,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作者的观点,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内涵。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设疑探究,评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活动一、导入(切入生活,调动体验)

从小到现在,我们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岁月,如果让你证明一下,你将拿什么来证明你的过去?(请同学讲述)

同学们说的这些事物或片段承载了我们太多的记忆和印迹,这些都是同学们生活的证据,那作者刘亮程呢,他在黄沙梁里生活了38年,后来离开了黄沙梁到了新疆乌鲁木齐,然后又回来去找证据,他今生今世的证据都有哪些呢?

活动二、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1、找出作者在文中列举的今生今世的证据。

(第1节:院墙、树、圏棚、炉灶;第2节:草,土墙、房子……;第4节:大地深处的大风、还要一只大鸟……)

2、如果归纳一下,作者所说的证据,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是“故乡的物”,这些物附着了我们的情感,有着我们生活的印迹,用文章的话来说“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可以说人与故乡之间有一种媒介,那就是证据,它是人对故乡产生情感的寄托,更是故乡对人产生影响的缘由。

活动三、文本研习,情感体验

1、那么当时作者意识到了没有?

(没有,“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还不知道”“我还不知道”)

2、请同学们朗读1-3节,说说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对这些证据的珍爱;(2)对当初自己不懂得这些证据的自责;(3)对故土家园的怀念之情。

(注意品读“随便”“我们想它们用处了”“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最好”“即使”等词句)

活动四、设疑探究

3、为什么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曹文轩说“人的悲剧性……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但曹文轩又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所以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免不了远离与告别。也正因为如此,人才会回望,寻找证据。此时的刘亮程已离开了这片土地,去了城市,“现在我已经到了乌鲁木齐,有时候想着想着,好像又回到了那里,回到那种生存中,好像是一个人死后又重返世间,看到那些自己想过、抚摩过的事物,那些东西太珍贵了。”对于刘亮程,那片故土“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他最想要的就是留下证据,来证明他过往的生活。)

4、思考:这些证据能证明过往的生活吗?

(点拨:这些证据会消亡。第7节,“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村庄已经不再是我记忆中的村庄了。)

5、追问:这种改变“证据的消亡”可以避免吗?

(不能,“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我便知道”“我便清楚”说明“证据”终有消亡的一天。)

请学生齐读第七段。

思考:“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土坑等待的到底是什么?请学生回答。

(点拨:土坑等待什么,等待的当然是墙倒下来的时刻,等待大地恢复本来的面貌,等待我们生活的证据的消亡。证据终有消亡的一天,无论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实。第8段中的门框已经消失了,大红公鸡也会死去,黑狗也会被掩埋,夕阳的照耀也是不同的景象。过往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一切物质的明证必定随时间流逝而消亡,岁月的侵蚀也会改变村庄的容颜,会让一切面目全非、逐渐消失。 这真是让人伤感的事实。)

活动五:评点赏析

6、没有了证据,人会怎么样?(过渡到4-6段。)

请学生朗读4-6段,并在“对话栏”中做评点,可以从内容、情感(字、词、句、标点)、手法等方面鉴赏与理解。

(评点示例:作者连用七个问句对过往生活的许多情景提出了怀疑,反复地、不停地追问:“真的?真的?”那是我曾经有过的生活吗?在第五段、第六段,作者把这种怀疑推向极致,三个反问句似乎肯定了过往生活存在的虚幻性,肯定了“这一切,是一场一场的梦”。)

就像作家王开岭说:“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如何确认自己是谁;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物烙上人的印迹,从而证明人的存在。人怀物念旧,怀念的实际是自己的昨天,昨天的历程与价值。人的生存在某种意义上需要物证,就像“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

活动六:深入思考

7、但作者又说“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你怎么理解?

“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包括我们“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文章从一开始对通过实物明证过往生活的企盼已转变为对过往内心生存见证的更高要求。

问题是,内心的生存可以通过实物来证明吗?不能,即使是伟人的思想,他们也注定会在流传中慢慢失去本来的面目。那么,既然“内心的生存”即便有实实在在的物也不能见证,那又何必去追悔去找寻今生今世的证据呢?

可是我们不去寻觅,我们“内心的生存”就又会找不到依凭,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成为“精神的流浪者”,这就构成了一个相互交织的矛盾:我们在现世失去了存在感,所以要去寻找今生今世的证据,来强烈地表明自己正活在今世。但今生今世的证据又不能证明我们内心的生存,所以作者陷入了无奈,“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8、怎么理解“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明确:这里的“家园”不仅指物质层面的“村庄”所代指的诸多物什,更指向精神层面的家园。物质的家园一旦废失,人的精神家园也将坍圮。当支撑人的灵魂的精神家园废失了,人就只能在“虚无”中做一个无“家”的精神流浪儿了。)

这大概就是曹文轩说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起点是家园的失落,终点是漂泊,刘亮程用这句话作结,使整部作品都弥漫着一种悲凉和寒冷的情绪,对虚无的徒劳抵挡,对家园废失的黯然神伤,这多么令人怅惘。

活动七、延伸探讨

问:那么你认为刘亮程的这种写作或思考有没有意义?对你有何启发?

(1、刘亮程写出了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代人的生存状态,这是现代人的困境,却也是最真实的写照。在当代世界的快速变化中,我们几乎每人都有过类似的迷惘:我们在哪里?从哪里来?我们要干什么?……我们之所以还没有惊慌失措是因为勉强还能够在这新世界中找到、辨认出一些旧痕迹:亲人、朋友、房子……但是,当这种变化范围逐步加大速度加快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珍惜生活中记载美好情感的事物,且行且珍惜。

2、物质最终是靠不住的,内心的生存、思想才最可靠。就像刘亮程说的:“人确实无法选择生活,却可以选择记忆……已经消逝的人、事和物,我们可以凭借记忆把它们重新唤回,用文字符号向它们招魂,把它们从过去的时光中带回到眼前,变为活生生的、当下的存在,重新建构我们与这些人、事和物的关系。”

3、刘亮程的这篇文章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叩问。从哲学上来说,人本质上是孤独的。我们想要去寻找证据,来证明我们内心的生存。但内心的生存又不能通过实物来证明,所以作者说“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是一个,而他们——那些事物——成群的、连片的、成堆的对着我”,那么揭示了人的悲剧性,人的孤独的本质有什么意义呢?它可以让我们坦然面对孤独从而超越孤独,让我们更懂得珍爱当下。

……

可以进行多元解读)

活动八、课堂小结

文本研习当然我们不强求统一的结论,对这篇文章同学们还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去思考,进行多元解读,只要你掌握方法,找到你的“证据”。

无论哪一种,记住作者的那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村庄。

活动九、课外拓展

推荐阅读刘亮程的另一篇文章《寒风吹彻》,有时间去阅读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活动十、作业

请结合生活实际以“家园”或“生命的痕迹”为话题写一篇随笔,可抒发情感,也可写自己的思考。

【板书设计】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故乡的物(附着了情感)

过往的生活 内心的生存

回“家”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难度很大的文章,我在刚刚阅读这篇文章时,感觉文章很难理解。所以在备课时也花去了我很长的时间,后来经过反复的阅读和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到自己曾经的生活,我终于理解了文章。从而也明白了要想让学生理解文章,也必须得注重学生的读。除了读还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另外,在阅读过程中,再利用起文本旁边的对话栏,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记载对话栏中,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

这堂课以对关键的字、词、句的点评为主,但还是感觉自我讲解过多了些,应该把更多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我心中,语文是一门以文字魅力熏陶学生的文学素养的一门学科,好的文字传达给我们的不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苦涩,而是一种触动内心的点拨与感动,好的老师就应该在不断地丰富自身学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起这种点拨以及对语文的热爱。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