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优秀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18-05-07 手机版


 【学习重点】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

3.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正确理解。

二、了解文学常识

1.作者名片   真正的大丈夫——孟子

孟子,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真正的大丈夫是光明磊落的人,是意志坚定的人,是富有仁德的人,是胸怀宽广的人。大丈夫人格的获得,孟子有一秘诀:善养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他说这种“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是一种崇高刚强的正气,一种不可势压利诱的骨气,一种超迈雄放的豪气,一种无所畏惧的勇气,一种宏毅坚定的志气。孟子这一特点,是他的精神导师孔子所不及的。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孟子有些英气。”其实何止是“有些英气”,我敢说,孟子是“极有英气”的。近人林语堂说:“我们读孟子,可使顽夫廉,懦夫有立志。”是的,读孟子,能让我们少一些悲悲戚戚,多一些豪迈气度。无论岁月如何更迭,沧桑如何变幻,永恒与时间是同在的。

2.写作背景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夺域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域以战,杀人盈域”;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问题十分突出。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也不例外,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便以此为话题,宣传施仁政与行王道。

三、夯实基础知识——课前预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弃甲曳兵(yè) 饿莩(fú) 孝悌(tì)

B.鸡豚(tún) 狗彘之畜(zhì chù)

C.数罟(shù ɡǔ) 不入洿池(wū)

D.养生丧死(sānɡ) 衣帛(bó) 庠序之教(xiánɡ)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荒年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同“敛”,收敛,积蓄

C.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憾:缺憾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谨:郑重

3.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河东凶亦然填然鼓之       B.寡人之于国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则移其民于河东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材木不可胜用也非我也,兵也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7.下列各句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非我也,岁也   D.树之以桑

8.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1)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读写探究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一、重点突破

1.在第一段中,梁惠王提出了什么困惑?他为什么困惑?

—————————————————————————————————————————

—————————————————————————————————————————

2.孟子“以战喻”时用了个什么成语,用意何在? 

—————————————————————————————————————————

—————————————————————————————————————————

3.最后一段中的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写出诸侯贵族和下层百姓的不同情况,目的何在?

———————————————————————————————————————

———————————————————————————————————————

二、当堂检测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口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谨庠序之教5.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项 (    )

例句:填然鼓之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晋军函陵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E.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F.弃甲曳兵而走

6.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噫!微斯人,吾谁与归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语言表达

7.将下列各句排成通顺连贯的一段话(只排序号)。

①他的抱负并没有实现,晚年退居讲学,跟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撰写了《孟子》。    ②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       ③跟孔子差不多,他曾游说各国诸侯,以推行自己的主张。     ④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     ⑤但当时诸侯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武力攻伐。        ⑥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⑦因此他推行的仁政学说跟各国国君都不合拍,被认为迂腐而不切实际。

 课后•拓展读练                素养积淀,拓宽视野

孟子的“时评”

文/宋志坚

时评这个称谓的出现,似乎是现当代的事。说“孟子的时评”或许有些离谱,他毕竟已是两千多年前的人了。读读《孟子》,却不得不承认,他简直就是一个时评家,他评说的虽然是那个时代的时政,却又很容易使人有时空的错位。谓予不信,不妨看看他的诤言论辩。 

  [关于“罪岁”]孟子说的是“王无罪岁”,也就是不要怪罪于年岁。他是这样说的:“(荒年暴月)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却说‘与我无关,是武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那么天下的民众就来投奔你了。”这番话是对梁惠王说的,其实就是对梁惠王的批评。 

  经历过困难时期,听惯了“天灾人祸”之说的人们,重温孟子这番话,会觉得他说得相当尖锐,可谓振聋发聩,使人冒一身大汗。“王无罪岁”,方能引咎自责,并且以此为鉴,真正吸取教训。于是想到古代帝王的“罪己诏”,不知是否发端于孟子的“王无罪岁”? 

[关于“问责”] 孟子与平陆地方官孔距心有一番对话。孟子说,你这里守城的士兵,“一日而三失伍(离岗)”是否会被开除?孔距心说,不要等到三次就得开除。孟子说,你这里的老百姓,年老体弱奄奄一息的,年轻力壮四散逃难的,几乎已近千人呢。你的“失伍”也不少啊。孔距心大概也是“罪岁”而不“罪己”的,说是“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孟子打比方说:领受了他人的牛羊而为其放牧,一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要不,就得把牛羊还给它们的主人,怎么能看着它们死去呢?孔距心因此说:“此则距心之罪也”。孟子又向齐宣王复述了他与孔距心的对话,齐宣王也说:“此则寡人之罪也。”  

《寡人之与国也》答案

[课前预习]

1.解析: “莩”应读piǎo; “畜”应读xù; “数”应读cù。  答案:D

2.解析:D项,“谨”是“认真从事”之意。答案:D

3.解析:A项,前者为代词,可译为“这样”;后者用在形容词后,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也可不译。B项,都为介词,前者译为“对于”;后者为引出对象,可译为“跟”、“同”。D项,前者用于否定句中表肯定语气;后者用于判断句中,表判断语气。C项,两个“则”都是连词,可译为“就”。  答案:C

4.解析:A项,无—毋;C项,颁—斑;D项,涂—途 。   答案:B

5.解析: A项“养生”古义是“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是“保养身体”。C项“以为”在句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