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马说》学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17-06-08 手机版


课时安排:总计1课时 

课程标准要求:能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整体了解文本,理解文章的寓意,了解表现手法(托物寓意)的运用。

【教材分析】《马说》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本单元所选九篇古代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与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马说》以良马喻人才,人才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主喻知遇之难,寓意委屈深沉。

【学情分析】 文言文学习与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语感集文言文学习素养。八年级学生思想活跃,但语言组织能力较差。现状是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参与学习,偶尔还有部分学生回答问题偏颇。本班的朗读能力较弱,需借助范读或录音来增强语感,只有少数学生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很难表情达意。有少部分学生综合能力强,但在公众场合又过于“谦恭”,这些情况是有效组织课堂的困难。

教学目标:

(1)能够自主掌握主要文言词语的含义,整体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能借助注释疏通文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

(3)能初步了解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文章的寓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一、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目标一;

二、通过课堂教师范读、设置问题、文本信息查找完成目标二;

三、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学生思考及讨论完成目标三;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自学掌握字词,课前熟读课文成诵。

2、教师准备: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准备范读,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教师讲述伯乐于千里马的故事。

【成语故事】——《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学生活动:                                                                学生听故事,谈听故事感受。

教师活动:

教师简要评价学生交流内容,并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文言课文《马说》,本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教师出示课题,设置问题,范读课文。

问题一:由马说这个课题大家还想到那一类文章?

问题二:马说是一种怎样的古代文体?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

教师范读、抄写并板书。

学生活动:

问题三:自主阅读并勾画不理解的词语。

(2)环环相扣,由表至里。

活动一:学生串讲课文内容,熟悉文本信息。

活动二:师生结合文句,解决词语及文句障碍。

祇(zhǐ):只是。                     骈(pián)死:并列而死。

槽(cáo)枥(lì):喂牲口用的槽 。    或:有时,或许,甚至。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

食马者:食,通“饲”,喂。              其:指千里马,代词。

是:这样,指示代词。                   虽:即使。

能:本领。                           足:足够。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且:犹,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求:要求。

策:用鞭子打,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执:拿。                              策:马鞭,这里指驱使 。

临:面对。

邪:通“ 耶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吗”。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 ” 通“ 现 ”,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 ” 通 “ 才 ”,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5)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祇”通“只”,只是。

活动三:教师预设观点,辨析作者的主要观点。

(3)知人论世,溯古探源。

活动一:知人论世,博闻强记。

《马说》大约做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活动二:讨论思考,溯古探源。

问题一:本文仅仅是写伯乐与马的故事吗?

问题二:作者自喻为马还是自喻为伯乐?

问题三:这仅仅是作者自哀自鸣吗?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上三个问题。                                                              

三、延续拓展

教师活动一:

表面在写马,实则喻人并抒写社会世情,这种写法的文章我们来列举一下。

学生活动一:

学生分别举例辨析异同点。(例如《爱莲说》)

教师活动二:

教师结合本文表现手法引出托物寓意的概念并作以解说。

“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托物言志,是指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两者都是托物,不同在于“寓意”和“言志”。“  托物寓意”包括了“托物言志”。也就是说,“托物言志”可以说成是“托物寓意”,而“托物寓意”却不可以说成是“托物言志”。当诗文中所托之物表达作者某种情怀、某种志向时,用“ 托物言志”是恰当的。如果所托之物表达的是其他意思,如赞美、批判之类,而没有涉及作者的志向时,用“托物寓意”好一些。

学生活动二:归纳明确

“伯乐”——喻指发现人才的贤士;

“千里马”——喻指人才;

“食马者”——比喻摧残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四、揭示主旨,总结全文:

师生共同总结:

【明确】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摧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怀才不遇的思想。

教师小结: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幸处境,寄托了作者愤愤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观点鲜明,讽喻深刻。

(板书)

《马说》    韩愈

“伯乐”——发现人才的贤士;

“千里马”——喻指有才之士;

“食马者”——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人才常有而发现人才的伯乐不常有,造成人才的悲剧

五、作业:

课后思考题:人才应该等待伯乐,还是人才展示才能并追求理想好,你的观点是什么?

陈杰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