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国学经典渗入中职生职业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立项论证(教学论文)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2017-05-25 手机版 | ||||
一、研究意义 国学经典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和结晶。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实施使人们又重新开始了对国学经典教育的关注。在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选择多样化的今天,将国学经典融入到课堂教学和学生活动中,不仅是“又红又专”的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完善人格修为、提升师生人文素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功利化的价值取向、教育目标的影响,在今天的中职生当中,普遍存在自私、粗俗、浮躁、厌世的现象,部分中职学生修养缺失,诚信缺失,感恩缺失,理想缺失,追求缺失,学校说教式的教育往往显得苍白和无奈。 我校是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大部分基础薄弱,思想上进取心不强,文明习惯较差。有不少属于问题学生,基本上是由祖父母监管,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家长知识水平不高,没有时间、也没有方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这些学生行为习惯差,语言文明方面也做得很不够。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内在素质、外在素养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人在社会中的发展程度和成功与否。加强学生职业养成教育,既是我们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 本课题试图以国学经典教育为载体,探索一些校本的教育方式,以促进中职生职业养成教育。 二、本项目的研究现状 (一)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中职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传唱不衰。诵读它,可以修身养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教育专家认为,“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因此,在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能改变德育以说教为主的方式。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个人与社会健康互动之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生之道,以及“民吾同胞,物吾与生”的人文关怀等等。通过这些经典熏陶,可以帮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准则和方法,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实践证明,“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在国学经典的浸染下,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了,审美情趣更浓了,想象创作能力更强了,胸怀更为广阔,富有个性,人格健全。经典作品,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涂下亮丽的底色。 (二)国学经典诵读发展学生记忆力。 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记忆力和理解力。理解力个记忆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我们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根据准成人的记忆特点来安排的。反复诵读,是他们的自然喜好。指导学生背诵过大量经典诗文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对经典诗文的背诵一旦突破一两百篇(首),接下来的背诵就变得非常容易。这是因为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的记忆力得到的很好的开发和锻炼。 (三)国学经典诵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中职生诵读国学经典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他们多读、多背诵一些经典,不仅有利于培养中职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中职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文学素养。如:学生诵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各种题材广泛的典故;读了《增广贤文》会说话,读《幼学琼林》就是在读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笠翁对韵》为声律启蒙读物,它既能给学生一种写作格式的对韵,又传送了历史、地理以及古典文学知识;《论语》《庄子》,儒家和道家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构成;唐诗所表达的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是前所未有的……优美文化经典,这些范文烙印脑中,自然就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又促进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学生认的字多起来了,提高了初读课文的效率。背诵能力强,课文能很快读熟,会背。理解课文内容时,发言时语句通顺,常常引经据典,很有深度,常有令人感叹的顿悟之言出现。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诵读经典。形成良性循环。 (四)国学经典诵读提升教师的国学素养。 诵读经典,就犹如在聆听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智者讲述生活的经验、生命的真谛、生存的哲理,就仿佛徜徉于知识的黄金海岸。经过经典文化的滋养,教师正心、修身、养德为以德立教提供了可能,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找到了动力源,师生共同诵读经典,文化立校、道德立人的的社会效应十分显著。诵读经典逐渐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成为教师的文化自觉。经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研究,教师对经典的认识已经得到了大大的丰富和拓展。《论语》《礼记》,增长了教师的教育智慧;熟读蒙学读物、诸子散文和经典诗歌,丰富人生体验和审美体验,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中注意了学科与国学经典诵读的整合,更加注意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更好地指导中职生诵读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三、本项目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拟达到的目标 (一)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 培养中职生的职业养成(主要包括良好的为人基本习惯、处事基本习惯、学习基本习惯、卫生基本习惯、语言表达习惯等),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国学经典的渗透,让师生耳濡目染于古人的品德和智慧,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心灵、端正品行、提升素养。国学经典的渗透以学生的领悟和兴趣为出发点,在良好的氛围中促使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 本课题基本内容为: 1.动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发掘惠阳职校的文化底蕴,厘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我们在中职生职业养成教育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既不能过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又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长廊、展示橱窗、宣传栏,教室文化墙、黑板报以及广播、微信公众号、美篇公众号等,展示国学经典名言名句,营造浓郁的国学经典文化氛围。 2.研究国学经典对培养中职生文明素养的影响。 (1)国学经典哪些内容可以提升中职生的文明素养。 国学经典浩如烟海,如何在浩瀚的典籍中选择适合中职生学习、诵读的著作、片段或经典语句,是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2)怎样利用国学经典提升中职生的文明素养。 国学经典,内涵深邃,见仁见智。国学经典体现的是传统思想和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文化。如何在批判中吸收,把传统价值观和时代主流价值观最有效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提升中职生文明素养的目的,我们需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用今天的价值观来审视、吸收和利用。 3.研究国学经典教育与中职专业教学的渗透、融合问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儒道佛、文史哲和名家、名作的拓展、延伸,开设吟诵、古诗文鉴赏、书法国画鉴赏等课程。 4.研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国学经典教育的现状。开展社区、家庭、老师、学生等问卷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分析情况,寻找病灶,对症下药。 5.负责研究国学经典教育的内涵及其特点。深入研究孔孟、老庄、佛家高僧以及欧阳修、韩愈、柳宗元、曾国藩等历代圣贤大德的教育思想,并和毛泽东、傅雷等现当代思想家、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结合起来,并融入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思想,从而准确把握教育教学的内涵、规律及特点,辩证施教,科学育人。 (二)拟达到的目标 1.以国学经典篇章陶冶学生高雅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2.完善学生人格修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研究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学生学习国学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及爱国情操; 4.探索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职业养成教育的途径、方法、措施和手段,研发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推进职业养成教育的实施。 四、拟突破的重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主要创新之处 突出国学经典渗入中职生的职业养成教育是课题组的工作重点,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耳濡目染中荡涤心灵。国学经典浩如烟海,如何在浩瀚的典籍中选择适合中职生学习、诵读的著作、片段或经典语句,是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我们课题组要做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以“国学为基,校本为本,课题引领”为课题的创新之处,以“书香校园、经典诵读和职业养成教育”三位一体的活动模式,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职业教育的实施搭建平台。 五、本项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研究计划 (一)研究方法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本课题,具体的操作措施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个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1.行动研究法:“实践—反思”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2.个案调查法:通过收集相关典型个案,对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对象进行访谈,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归纳总结研究过程中的得失。 3.问卷调查法:从课题立项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通过问卷的设计、发放、收集、整理、统计及分析,完成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达到本课题所要研究的目标。问卷设计主要有学生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家长问卷调查、社区问卷调查等。 4.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浏览相关网页,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加强研究者理论学习的组织和考核工作。 5、经验总结法: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理论总结,提高理论研究水平。 (二)研究手段、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并加以论证、确定; 2.开展前期活动,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在编写校本课程《弟子规》、《孝经》的同时,组织引领教师研读国学,加强中职生德育、家校共育等方面的理论学习与研究; 3.优化校园环境,悬挂《弟子规》章句、名人名言、唐诗宋词等展板;成立以“诵国学经典 做文明青年”为主题广播站;校图书室充实国学经典读本,阅览室定期开放,班级设立图书角,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感受国学,营造学习、诵读国学的浓郁氛围。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发放校本课程,开设经典诵读课,开展自主诵读、检测、评价; 2.(1)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情况调查阶段 ①设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情况问卷调查表。②对全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情况进行学生、家长问卷调查。③对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对各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状况作出评价。 (2)对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与探索阶段 ①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与探索。②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及时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利用“家长学校”这一阵地定期举办主题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及时反馈课题研究成果,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念。 3.开展书法、背诵、接龙游戏、猜谜、绘画注释等竞赛活动,把国学中的一些经典运用于日常的行为中,即探讨如何把所学践行于现实生活当中。 ⑴主要开展学生通过国学教育,在做人、做事和学习三个方面良好习惯养成的研究。在做人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爱心”; ①真诚待人的习惯;②诚实守信的习惯;③认真负责的习惯;④自信自强的习惯。在做事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规则意识”; ①遵守规则的习惯;②讲究效率的习惯;③友善合作的习惯;④合理消费习惯。在学习方面,①主动学习的习惯;②独立思考的习惯;③学用结合的习惯;④总结反思的习惯;⑤爱好读书的习惯。 ⑵调动家长积极配合协助完成学生的国学践行活动的任务,为此我们将利用家访和书信与家长建立联系形成学校与家庭共建局面。 ⑶开展“诵国学经典,做文明青年”班级主题读书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演绎对经典的理解。实践活动通过《弟子规》、《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国学经典的学习评出班级的“孝星”、“尊师模范”、“和谐大使”、“创业能手”、“家长教师的助手”、“独立生活的巧匠”等等。 4.在班级开展主题读书活动的基础上,开展校级经典诵读、讲故事和读书征文活动。 5.对全校学生的经典诵读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及时和家长沟通,调查和了解诵读国学经典后学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的变化。 6.每班参与元旦文艺汇演的节目要渗透国学经典内容,遴选优秀国学经典诵读节目参加各级经典诵读大赛和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才艺展演。 7.建设校园背景音乐,营造听觉环境,用国乐美化孩子的学习环境。选用的音乐是《国乐启蒙》系列乐曲:《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和《太极》古琴等。 (1)建设经典诵读课诵读音乐环境,在学生诵读经典的时候播放; (2)建设晨间、午休等时间段的音乐环境,早晨7:45—8:00,中午11:30—12:00; (3)创建《弟子规》韵语操的背景音乐,音乐老师根据3个字一句的鲜明节奏,为韵语操配背景音乐。 8.创编《弟子规》操,学生学做《弟子规》操。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继续组织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做好每一次活动的记录,写好阶段性的诵读分析。 2.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并参加区、市各级读书演讲和读书征文比赛。 3.课题组成员写结题分报告。 4.汇编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研究成果鉴定。 六、负责人前期研究基础 负责人老师,从事语文教学22年,中学语文一级教师。自2012年调入惠阳职校以来,教学教研方面孜孜不倦,主要取得如下成绩:①、2013年7月,在2013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中,荣获省三等奖;②、2013年,论文《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爱情教育》荣获第八届惠州市职业学校教师优秀论文评比综合类一等奖;③、2014年,论文《浅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荣获第九届惠州市职业学校教师优秀论文评比综合类一等奖。 为了保证课题资料充足,负责人同一些国学培训机构联系,已经下载了国学经典的有关文本、图片、朗读声频、动画学习视频等约80G的资料。 本课题既隶属语文教研组,又属于德育课题,为了保证课题顺利开展,成立了以负责人任组长,从事德育教学、分管招生就业工作的副校长和从事语文教学、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全体语文教研组老师为组员的组织机构。 负责人一定能按照研究计划,按时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余思达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