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思想——不只是一个写作学谎言(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王思勇 一 文章围绕“中心思想”写作——这是一个流传已久的写作学谎言。 文章不需要围绕什么来来写,文章是由“话题”这个胚胎生长而成的树。 话题,《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为“谈论的主题”。话题就是主题,但主并非就是“中心思想”。“主题的本质是文章写作活动中表达的‘主体’或‘对象’,是作者希望注意的那些东西,而非单指‘理念“、‘判断’这些思想观念。”(1)(原来,主题的本质就是话题,因为话题就是写作中必须注意的主体或对象。因此,话题与主题本质上是同义的。) 通常所谓“中心思想”只不过是文章内容的倾向性,即是一种与话题有关的表态而已。表态,就是发表态度。态度(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本有很强的动作性,表态,就使这个动作性更强。其思维方式就是:赞成或反对什么,喜欢或不喜欢什么,要怎么或不怎么等。 所有的文章都应该是有话题的,但并非所有的文章都有“中心思想”,因为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表态。有的文章表态鲜明,有的文章表态含蓄,有的文章不表态。就如树,由于风的有无或风向的不同,有的倾向明显,有的摇摆不定,有的静止不动。 二 下面我分析几种作文模式来说明。 (一)、领袖模式。 领袖模式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其中分析问题部分的写作思维(或提问方式)是: 1.构成分析(是什么); 2.因果分析(为什么,会怎样)。 解决问题部分写作思维(或提问方式)是: 3 措施分析(怎么办)。(2) 这种模式的典范文章是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 反对自由主义 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每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应该拿起这个武器。 但是自由主义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结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风发生,使党和革命团体的某些组织和某些个人在政治上腐化起来。[以上为提出话题:自由主义。此为提出问题部分。] 自由主义有各种表现。 因为熟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老同事、老部下,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任其下去求得和平亲热。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结果是有害于团体,也有害于个人。这是第一种。 不负责任的背后批评,不是积极地向组织建议。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心目中没有集体生活的原则,只有自由放任。这是第二种。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这是第三种。 命令不服从,个人意见第一。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这是第四种。 不是为为了团结,为了进步,为了把事情弄好,向不正确的意见斗争和争论,而是个人攻击,闹意气,泄私愤,图报复。这是第五种。 听了不正确的议论也不争论,甚至听了反革命分子的话也不报告,泰然处之,行若无事。这是第六种。 见群众不宣传,不鼓动,不演说,不调查,不询问,不关心其痛痒,漠然置之,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把一个共产党员混同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这是第七种。 见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愤恨,不劝告,不制止,不解释,听之任之。这是第八种。 办事不认真,无一定计划,无一定方向,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第九种。 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格,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工作随便,学习松懈。这是第十种。 自己错了,也已经懂得,又不想改正,自己对自己采取自由主义。这是第十一种。 所有这些,都是自由主义的表现。[以上是构成分析,回答自由主义是什么,是分析问题部分的开始。] 革命的集体组织中的自由主义是十分有害的。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它使革命队伍失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政策不能贯彻到底,党的组织和党所领导的群众发生隔离。这是一种严重的恶劣倾向。[此为因果分析之一——影响分析,即回答自由主义会带来怎么样的后果。是分析问题部分的继续。] 自由主义的来源,在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革命利益主在第二位,因此产生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自由主义。[此为因果分析之二——原因分析,即回答自由主义为什么产生。是分析问题部分继续。] 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克服消极的自由主义。一个共产党员,应该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用以巩固党的集体生活,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关心党和群从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样才算得一个共产党员。[此为措施分析,回答怎么办。也是解决问题部分。在这部分才有了明确的表态:要克服消极的自由主义。] 一切忠诚、坦白、积极、正直的共产党员团结起来,反对一部分人的自由主义的倾向,使他们改变到正确的方面来。这是思想战线的任务之一。[再次强调态度:反对自由主义。] (文章出自《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版社1991年6月第2版359页,这里稍作删节。) 我们需要审视: 第一,“自由主义“在文章中占什么地位。要回答这个问题须弄清文章是由“自由主义”生发出来的提问还是由“反对自由主义”生发出来的提问。文章提了如下几个问题: 1 自由主义是什么?(构成分析) 2 自由主义会有怎样的危害?(影响分析) 3 自由主义为什么会产生?(原因分析) 4 如何反对自由主义?(措施分析) 从以上提问可以看出,能贯穿四个问题的只能是“自由主义”这个名词,而不是“反对自由主义”这个短语。因此,文章是“自由主义”生发出来的提问,而不是由“反对自由主义”生发出来的提问,也就是说“自由主义”才是话题(或主题)。 第二、“反对自由主义”在文章占什么地位。文章明确提出反对自由主义这个看法只在题目和最后两段,其余的部分都只能算含蓄的表态。因此也可以说这个表态是贯穿全文的。但对文章之树而言,这贯穿只能是个虚线在贯穿,它不是树木的真实的经脉。真实的经脉是在“自由主义”这个话题之上的几个提问。 “反对自由主义”是与话题(或主题)有关的一个表态。表态是话题生成物的附带动作,即是文章之树的摇摆动作。因此与其说是贯穿全文还不如说是蛹动全文。但人们给这个动作以不真实的称谓:中心思想。请问,一棵树的中心哪里? 由以上审察可以得知:对于文章的生成,话题才是必要的(文章是由话题生长而成的),话题当之无愧的可称为主题。说文章是围绕话题写作尚且不准确(如说,树是围绕种子生长一样),那么,如果有人说文章是围绕中心思想写作就更是谎言了,就如说树是围绕风生长一样不可信。 如果说《反对自由主义》还算是有明确表态的文章,那么下面的这种模式表态就不那么鲜明了。 (二)、韩愈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运用多种写作思维围绕话题自问自答。其典范文章就是韩愈的《师说》。 《师说》实际上回答了以下问题。 第一段: 1 老师干什么?(传道授业解惑也) 2 为什么需要老师?(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 师与贵贱长少有关吗?(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段: 15 师道不传有何影响?(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6 古人与今人从师有何不同,结果怎样?(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7 今人之愚表现在何处?(爱其子,择其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8 巫医乐师与士大夫对学师态度有何不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早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似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9 圣人如何学师?(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20 师一定贤于弟子吗?(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本文就是以“师”为话题(或主题)的散文,即以老师为话题生长出了文章之树。你读了全文,很难立刻说出文章表了什么态。你要把对主要问题的回答审视之后才能悟出本文的表态是:要尊师重道或不满今人师道之不存…… 阅读这种模式的文章你要概括中心思想可能比较麻烦。这类文章有话题(或主题),但表态不明确,这时,我们是不是就要批评“本文中心不明确”呢? 如果说,韩愈的《师说》“中心不明确”,那么你读了以下文章,只能说“没有中心思想”了。 (三)、国平体 我把周国平的哲学散文称为国平体。其典范文章是《天才》。 天 才 1 一个天才也许早熟,也许晚熟。问题不在年龄,而在于他有一些他自己的话要说出来,或早或迟,非说出来不可。 2 博学家一辈子说别人说过的话,天才则能说出自己的话,哪怕一辈子只说出一句,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是非他说不出来的。这是两者的界限。 3 天才区别于常人的不是智力,不是勤奋,而是一种使命感。也许他自己也说不清这使命感究竟是什么,但是却始终存在,并且常常出其不意地叮咛他,折磨他。这是一种责任心,不是对他人,对人类,而是对自己的生命的责任心。 4 多数人属于家庭,国家,社会。天才属于有与无,最小于最大,自我与永恒。 5 对天才来说,才能是沉重的包袱,必须把它卸下来,也就是说,把它充分释放出来。“天才就是勤奋”,但天才的勤奋不是勉为其难的机械的劳作,而是能量的不可遏止的释放。 6 天才往往不是那些最聪明的人。如同大自本身一样,天才必有他的笨拙之处。 7 一个有才华有活力的人永远不会觉得自己找到了归宿,他永远在尝试,在探索。天才之缺乏自知之明,恰如庸人一样,不过其性质相反。庸人不知自己之短,天才却不知自己之长。 德拉克罗瓦在创作他的传世名画之时,还在考虑他是否做一个诗人更合适些。 8 我相信,天才骨子里都有一点自卑,成功的强者内心深处往往埋着一段屈辱的经历。 ………… (选自《周国平经典作品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版。原文31节,这只选了前8节。) 仍然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以“天才”为话题(或主题)的文章,它总是在回答一个问题:天才是什么。或者说,它的写作思维是构成分析。但如果你要问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是不是有些徒劳?本文表什么态?只有作者对“天才”的理解,并没有作者“赞成什么不赞成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因此文章没有表态,更不用说什么明确表态。没有表态,要去找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徒劳。 这里顺便指出,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也是一篇没有表态(没有关于斑点的表态)的文章。文章以话题“墙上的斑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自由联想;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或者说向四周辐射生长的仙人球)。文章的思维方式是:看见墙壁上的斑点我想到了什么。也就是说,这篇文章也是由话题生长而成,而不是围绕什么“中心思想”的写作。 三 通过以上几种文章模式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明了:文章必有话题(或主题),如“自由主义”、“师”、“墙壁上的斑点”;文章是由话题(或主题)而生长而成的,绝不是围绕“中心思想”写作。 所谓“中心思想”只是一种与话题有关的表态,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表态(或明确表态)。表态文章是批判性、斗争性、动作性较强的文章。强调“中心思想”与一元论与政治极权主义有关,也可以说,强调“中心思想”的写作,是一种政治意识在写作学中的渗透。 文章的写作目的或说理,或证明,或说明,或抒情,或游戏,或表现某种生存状态;但是,单纯表态的文章的存在是值得怀疑的。斗争必须考虑斗争的力量,表态必须考虑表态的根据,即是说表态必须有说理支持,单纯的表态只能是一种专制思维和强权话语,强权话语没有必要写成文章。《反对自由主义》也是为了说理(分析自由主义的诸多不是),如果《反对自由主义》只是为了表态,那么毛东完全只须发布命令——反对自由主义——即可。因此,表态文章必有非表态的因素,貌似“中心思想”的东西,仔细分析其实并非“中心”,它只是话题(或主题)的一个符带动作。 围绕“中心思想”写作的提出可能原于一种错觉,那就是认为,凡物总有中心,世界就像钟表。但是,实际情况并非这样。一棵茂盛的树中心在哪里?一座起伏的山中心在哪里?一朵飘逸的云中心在哪里?无边的宇宙中心在哪里?文章应该是千姿百态的树(包括仙人球),而不是围绕中心而做成的烧饼。 实际情况是,文章的写成必以话题(或主题)为前提,树的生长必以胚胎为前提。 因此,无论是从文章的生成(按写作思维生成)情况来考察,还是从人的生活常识来考察,都说明:文章围绕“中心思想”写作是不真实的。把一个谎言当作真理甚至当作规则(如高考作文要求中心明确),只能妨碍文章写作——这正是中小学生作文最大的绊脚石最可恶的紧箍咒,不移掉这个绊脚石,不解除这个魔咒,中小学生作文不可能有创造力的解放。许多中小学生就是因为这块绊脚石这个魔咒而视作文为畏途,使之终生不能品尝到写作这种精神创造的乐趣。但是,要解开这个魔咒又是多难,因为,中小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课几乎都在念这种魔咒,师生们都已中魔太久中毒太深. 最后,总结地说,所谓“中心思想”,只是文章的一种关于话题的表态倾向。文章并没什么“中心”,更没有什么真正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一个子虚乌有的说法,是一个谎言:这个谎言不仅是写作学谎言,也是阅读学谎言,也文章学谎言;因为“中心思想”这个陈年谎言,到现在还像幽灵一样弥漫在中小学的阅读和写作课堂。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心思想”几乎是一个恶贯满盈的扩散在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大谎言大毒瘤。揭穿这个谎言无疑是意义重大的。 参考文献: (1)马正平《写的智慧·写作行为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171页。 (2)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54页。 作者邮箱: wang si yong @vip. sin. 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