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内延伸课外——对语文课堂丰富化的探索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2016-02-23 手机版 | ||||
立足课内 延伸课外 ——对语文课堂丰富化的探索 摘要: 语文课堂的丰富不仅仅局限于对课文的分析,更重要的在于拓展延伸。延伸的基础是文本,通过对文本的分析、理解、感悟,既可以巩固知识,又可以丰富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延伸主要有三个方向与优点:延伸的实用性在于巩固学生的知识;延伸的广泛性在于扩充学生的知识;延伸的深刻性在于锻炼学生的情感思维。最终,延伸让语文艺术化,让艺术生活化。 关键词:延伸 巩固 拓展 锻炼 语文课堂必须丰富多彩。这种丰富多彩不仅需要我们把课文讲得生动形象,还需要我们能够让课堂充实,有真材实料。因为语文课文的多样化,又因为语文课的与时俱进,促使我们语文的课堂不能停留在分析文章上,而是要求我们扩充知识,扩充思维,这就需要课堂的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传统的语文课堂一般是就课文而讲课文,呆板地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思想,往往因为考试的需要而将一篇文章分析得很透、很全面,岂不知这正是将文章大卸八块,拆得七零八落,学生学到的也只是零零散散的知识,不仅将学生变成了识记知识点的机器,更囿住了学生的思维,即使学到一些知识,也不会运用它来分析文章,看待社会现实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延伸不仅仅是一种要求、一种教学方法,延伸好了会变成一种课堂艺术。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刻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求语文教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 课堂延伸是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①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课堂教学拓展延伸一般有两种方式: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这两种方式需要在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时间内进行,一般来说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是课堂讲解的一部分,而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则是课文学时的实际效用。 经过了新课改,我们的语文课堂好像变了很多,有趣了,活跃了,但是学生学到的东西是否有所变化呢?学生的思维是否变得活跃而深邃了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我们的很多教师却把它简单化了。以为在语文课上讲几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讨论一下,就是语文课改的成果了,这是很肤浅的。教师在课堂上拽着学生走马观花,让学生肆无忌惮、目的不明地讨论,只会让语文课变得愈来愈华而不实。语文课堂不仅仅是有趣、活跃这么简单,更应该充实、丰富。 充实、丰富的语文课堂离不了延伸,延伸是实用的、广泛的、深刻的。 一、延伸的实用性在于巩固学生的知识。 巩固,是对已学知识的再回顾。语文课本上很多文章无论在内容上、结构上,还是手法上所采用的方法都是相似的,所以在课文的讲解上需要回顾的东西是很多的。不过,回顾并不等于简单地重复,需要看到他们之间的区别,这样才能避免知识点的无效利用,也不会让学生对知识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 语文课本以单元编排为特点,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整体,有些是根据体裁编排,有些是根据题材编排,有些是根据思想感情编排。这种编排特点给语文的回顾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只要是抓住了单元重点,我们就可以把每一篇文章讲解好。就像《枣核》与《最后一课》,两者体裁相同,题材也相似,都展现民族情。只不过因为时代的不同,身份的区别,让两篇文章各有特色。但是在讲解的时候,对于民族情的把握是最重要的。再如《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侧重于展现爱国情,但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生遭际,会出现不同的情感体悟。对于手法来说,讽刺是《孔乙己》与《范进中举》都采用的艺术手法,但是作者的讽刺对象、范围、显隐都有所不同,在课文的讲解上也应该有所侧重。 有很多东西在不同的文章中是有变化的,不同的作者都有着独特的思维与角度,所以我们即使能找到相似点也会有所区别,但是手法则不一样,很多手法在不同的文章中都灵活的运用起来了。正如对比在《有的人》中采用的是横行对比,但是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则是纵横都有所对比。不过在教课中需要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一点,由横向对比来推测出纵向对比,这样才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延伸也就更有意义了。 正如上面所说,通过对知识的巩固,学生便会自己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收获与乐趣。正如渲染、烘托、衬托这三者都与景或人有关联,当学生真正明白了三者的区别也就懂得了运用这些手法,这种回顾就有了意义。 二、延伸的广泛性在于扩充学生的知识。 扩充学生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开阔自己的视野,积蓄自己的“财富”,不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求让学生不会一问三不知,因为语文知识积累得越多便可以渐渐地提高能力,这是一种基础。 在课堂上知识的扩充就是以课堂作为切入点,以此来联系、铺排自己的知识。这种扩充不仅让学生对课堂知识产生兴趣,而且收获课外知识,无形中也就将课本知识运用起来了。正如《人琴俱亡》中的兄弟情义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桃园三结义、《水浒传》中的聚义厅,这些正面的情义与课本是相通的,进而我们可以运用反向思维联想到曹植的《七步诗》,这又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感情有一种客观、理性的理解,情感的关联与分裂在这个时候全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又如《海燕》、《白杨礼赞》这种托物言志的散文就如同《在狱咏蝉》、《咏梅》、《咏柳》、《荷塘月色》这样的咏物诗文,会让人从自然万物中生出万种情愫,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感情生发了。而《爱莲说》、《陋室铭》这样的散文则让学生更进一步的走进文章,走进生活,学生不仅可以从文章中体会到抽象的感情,还可以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 学生知识的扩充离不开课本,但是不能局限于课本,课堂虽然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但是却限制住了学生的视野。我们只有通过这种延伸扩充的方式,让学生坐在课堂,走出课堂,变得充实丰富起来。 三、延伸的深刻性在于锻炼学生的情感思维。 深刻最主要的特点是让学生产生感情或引起思考,从而产生自己的思想,进而来分析、判断社会万事。程颐说过“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只有不人云亦云,才能有自己独立的情感思想,也就是价值观,这不仅需要课堂上的引导,更需要学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才是最好的学习。 情感的生发需要进入作品的情境。所谓情境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与境界,王国维曾说过:“境非所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否则谓之为无境界。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语文教学为了突出个性阅读感受,强调迁移升华,教学要让学生能进入作品的情境,学会感受、体验、揣摩,通过适当的拓展延伸,把课文的材料、情感和审美体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情感。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教师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领他们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去体验、捕捉作者瞬息万变的情感,引领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情感世界。 对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是情感生发的起点,要想升华更需要联系实际,提醒学生即使是读一本书也要对立面的人物看得清,看得透,这样学生的感情就不会是虚无缥缈,敷衍了事的了。现在很多学生感情冷淡,基本上没有动情之处,所以要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引导他们表现自己的感情,说出自己的感情。 思维首先需要体会作者的思想,其次才能由此引出感悟,进而用自己的理性进行判断,但是文学作品作者往往通过对人、事、景、物的描绘来表达爱憎、褒贬、取舍、抑扬等思想。许多时候作者的见解、意愿含而不露,隐藏其中。文本阅读就是通过不断地感知、品味、比较、思考、探究来感悟、挖掘作品的主题内涵。正如《黔之驴》、《马说》这样的文章我们比较可以看出张扬与不张扬的结果,联系诸葛亮、阮绍,学生可以思考两者之间的取舍,厚积薄发并且找准恰当的时机表现自己。这种延伸基于课本,高于课本,甚至可以延伸进生活。又如《登飞来峰》、《望岳》可以让学生对年轻的激情与向往产生动力,正如黄巢《题菊花》中所说的“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壮志,陈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讽刺,项藉“彼可取而代之”的感慨,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傲。这些都会让课堂上的少年产生激情,这正是榜样的力量。 在延伸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学生去探索,在比较、对照、引申、拓展过程中拓展思维的空间,提高思维质量,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这正需要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教学流程,不仅要善于引进“活水”,更要善于把课堂学习内容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位成功的教师不仅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更要在学生离开课堂时能带着新生成的、更精彩的问题去课外探究。这样才能做到叶澜老师所说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②。学生把语文学活,在生活中发现语文之美。 所有情感思维的形成都不会是只会高谈阔论,更重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而在语文方面来说,最切实的是能够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这是情感思维最近的表达途径。如在学习《变色龙》一文后,要求学生根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充分发挥想象,续写一个片段: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好小猎狗咬人事件的第二天,在街上碰到了将军的哥哥,你想他会说些什么。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既对文章解读透彻,又要对历史背景、社会情况等问题深入了解才能够写得出来。正如刘文典所说的写作文五字真诀“观世音菩萨” ③中的“世”,不了解世故人情是写不出有生活的作文的。 语文课堂的延伸虽然能让学生巩固以往知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引起学生思考,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打好基础才能变得有知识,消化知识,吸收其中的精髓变成自己的思想意识。教师在课堂上把语文课上得生动形象也离不开适当地延伸,但是因为延伸而脱离了课本,跑题太多太久,反而会将学生的思维搞乱,导致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脑子里却有着很多奇怪的想法,即使这样也不会形成有效的情感思想,学生的语文水平也不可能提高。 延伸不能激进,不能漫无目的,更不能仅仅为了活跃课堂,延伸的好坏决定了一堂课的质量优劣,要在恰当的时机,引入恰当的内容,引导学生萌发出来的情感思想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吕叔湘老师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④我们已经走上了科学之路,但是艺术还尚欠缺,尤其是延伸的艺术,所以只有延伸才能够不仅让课堂有趣,更有用。 参考文献: ①叶圣陶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②叶澜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教育研究》 1997年第9期 ③徐百柯 《民国那些人》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年版 ④吕叔湘 《吕叔湘文集》第一卷 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 岳毅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