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颗枸杞豆》教案(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许桂芬 本课预设用三教时完成。 一、目标要求: 1、继续学习写实文学和虚构作品的区别; 2、了解课文倒叙、顺叙、补叙、插叙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并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及层次结构; 3、理解本文的深刻含义,珍惜时光,热爱生命,勤奋学习,永不放弃。 二、布置预习 1、熟悉课文词语,把生字表上的词语在文中找出来,并注上拼音; 2、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想一想文章的顺序是什么; 3、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三、具体步骤: (一)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二)导入课文 有一句话这样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个成功的女人”,其实每一个成功人士后面都有一个或者几个人,这些人可能成就斐然,也可能是个可悲的失败者,正是这么一个人,指引着他走上成功之路。 什么是成功?努力过了,奋斗过了,可以不必为浪费生命而后悔了,那就是成功。至于能不能成就光辉伟大的事业,那是另一回事了。 (三)初步了解课文 1、文中的“我”是作者吗?为什么? 2、文章开头说“我是一个植物学家”,可主要内容写的是他小时候的一段经历,这种写法在写作上叫什么?(倒叙)根据这种叙述的特点,给本文划分段落。 板书一: 3、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写了我和三叔的几次相遇?(2次)这一部分文章以什么为顺序来叙述故事的?(以事情的发展为序)根据这一点,给这一部分划分层次。讨论发言。 (四)分析课文内容 第一层:1、指名朗读。思考:这时的“我”是个怎么样的孩子? (板书三:顽皮淘气,不爱学习,但很会观察事物,热爱大自然) 2、这一部分可以不写吗? 第二层:1、指名朗读,思考 (1)三叔是个什么样的人? (2)在与三叔相遇的过程中,我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 (3)说出这一部分的起因、经过、结果,并划分层次。 (4)“他狡猾地一笑”和“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两名中的“狡猾”是什么意思? 第三层:1、这一部分的起因与上一部分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2、读37-47,试着画一幅三叔的画,并模拟三叔的语气向同学解说画的意义。 解说前的指点:(1)三叔此时的身体状况如何;(衰弱) (2)三叔的语气是怎样的(悔恨自责痛苦) (3)三叔的神态是怎样的?(凄然一笑、微微一笑、滴下泪水) 4、听三叔解说的过程中,“我”有心理有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悲伤----沉默) 5、三叔为什么会这么痛苦?他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教训?“我”有没有领悟到这一点? 6、三叔为什么要对我讲这些?你理解他的用意吗? 7、对话朗读48-54,体会三叔的感情,辨别“太阳”的含义。 (1)太阳快要西沉了……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 (太阳象着征着时间不断地流逝,三叔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2)身边的三叔忽然喊道:“太阳!” (3)能!能呀!我以前老是忘记了去捉它,让它在我头顶上溜走了几千次,上万次,我仍没有想到要捉住它!(加点字能否删掉?) (4)有点烫手,还得费点力气。 (5)一个圆圆的金盘子,里面放满了五彩的宝石。 (6)太阳的光芒都是从这些五彩的宝石上放射出来的,所以才这么亮 (7)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 (8)秋天又来到了山沟,小树林的叶子变得殷红殷红,好像里边藏着一个发出红光的太阳。(这儿的太阳象征着三叔对“我”的期望,暗示着“我”在小树林里获得的重大启示和我的生命在这儿开始了一段新的历程,告诉读者小树林对我的不寻常的意义。) 第四层:1、朗读 2、这个谜语的答案是什么?三颗红色的枸杞豆是什么意思?“我”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4、读夸父逐日的故事,想一想,三叔和夸父有怎样的不同? 5、你从三叔的故事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五)总结课文: 本文通过叙述三叔的悲剧故事,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热爱生命,勤奋学习,永不放弃。 (六)诵读下列古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 陶渊明《杂诗》) 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 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明 文嘉《今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清 钱泳《明日歌》) (七)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和上述古诗,写一段学习本文的体会。 作者邮箱: xugf_380tom.com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