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训练 (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湘潭市一中 陈敏                       

题记:

    你如果一半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你是个合格的老师;如果2/3的时间让学生活动,你是一个好老师;如果3/4的时间都给学生,你是个优秀老师;你要是把全部时间都给学生,老师只是几句点到而已,最多1/10,你就是特级教师了。

关键词:阅读  阅读习惯  四遍读   阅读规范  

一、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借助文本和作者心灵对话;写作,是借助笔墨和自己心灵对话;上课,是借助教师和文本对话;交际,是自己和同学以及其他人的直接对话。通过各种卓有成效的对话,让学生乐学语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打好精神底子。

    在当今信息膨胀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有很多。但是阅读是不可替代的。看电影、电视时,你可能较少思考,更少想象,声音、图像……一切都是设定好的,你只是一个相对被动的接受者。而阅读的过程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语言文字可以为你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你的心灵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阅读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它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的确,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学生,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礼”就是说:通过阅读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使自己成为修养良好的人。

  

    此外,从提高写作能力来看,阅读是根本,是前提。抱怨写作没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书读得少。因为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抒发,是表达。自古便有“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警言在告诫我们。要广泛阅读。毕竟一个人的直接经验相对来说较少,需要间接经验来补充、丰富、激发自己的想象力,而阅读便是间接经验。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个“读”需要一定量的积累,长期地,持之以恒地,这样定能收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二、阅读教学现状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能力训练有如下规定:

1、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2、感受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3、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4、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5、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的语句。6、看出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7、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体裁特点阅读课文。8、从课文的内容中体会作者的态度或观点。9、就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10、体会课文中的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11、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12、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1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不动唇、不指读。15、用一定的速度(每分钟500字左右) 阅读浅显的文章,把握大意。16、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17、用摘录或制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的材料。18、写读书心得笔记。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实用性”、“应用性”说到底就是“应试性”,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具体体现,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弊端表现为教师是“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学生是“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学”。这必然导致我们有一些教师把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语文工具的掌握而置其它语文素质的培养不顾,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所谓的“基础训练”,上课过程可概括为:一注音,二解词,三分段,四主旨,五特色,六练习这种僵化的模式,。迫使学生无奈地沉浮于茫茫题海的无助与恐惧之中。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停滞不前,导致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下降,导致初中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去甚远。

  

三、阅读指导。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学生在阅读行为中针对阅读对象(即文本)所表现来的一种行为特征。它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并且也是不易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的。阅读习惯的指向是作品本身。阅读习惯的表征是阅读行为中的思维方式,以及适应这种思维方式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是“不待人教,自能读书”(叶圣陶语)。      

    首先要培养好的预习阅读习惯:速读课文直至熟读课文,提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提出难以理解之问题。我认为,读一遍文章,比读十遍提示有好处。 

    我们看到,有相当一部分的课前阅读提示是按启发性的原则来写的,学生在预习中读了这样的阅读提示,的确能收到迷途指津之功效。但是,即使这样的启发、点拨、指引,也应当是在学生对文章作了充分的阅读之后的事情,不应当在学生还没有阅读课文的时候,就告诉他应该注意什么,他在阅读中能学到什么。所有这一切都应当是由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自主的去探索,甚至只能是摸索。子曰:“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在学生还没有阅读课文,还不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还没有形成自己对作品的态度观点和看法,即还没有进入愤悱之境的时候,为什么要急着启发他呢?或者说,尚未迷途,何需指津!    

    习惯经反复训练可以成为天性中的一部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a) 培养查阅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难以认识、理解的字、词、句及时查阅工具书,直到弄明白为止。有辅助资料尽量参照、查阅,以加强理解。 

b) 培养下批注的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对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揣摩和探讨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划出来,以便过后再思考。同时,要求学生对领悟之处也作下特定的标识,以备忘却,必要时还可用几个简单的字进行旁注。 

c) 培养作读书卡片的习惯。将文章的内容浓缩在小小的卡片上,将书读薄;将优美的语句或新了解的知识摘抄下来,建立自己的资料库。 

d) 培养思考质疑的习惯。“学者先要会疑”(程颐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语)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从而提出新的问题并尽力去解答。 

e) 培养与他人交流阅读心得的习惯。“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交流心得可以领悟整体、体味局部,并充分体验到读书的乐趣。

f)培养速读习惯。即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不动唇、不指读 (每分钟500字左右)。

    学生要养成好的习惯绝非一日之功。习惯要靠培养和训练,才能知其要领,明其方法。教师必须注意科学地把握训练的环节,解决如何把零散的内容实行有效的组合,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网络的问题。

课内阅读训练----四遍读

   “语文教学读为本”,引导学生阅读,应在“读”字上下重锤,我认为可以采用四遍读的策略—— 

    读书四遍:用心阅读,可出声、可默读,可独立读、可小组轮读,因文因人因班情而异;在书的空白处笔录收获,可文字、可符号——所提要求,应尽可能地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就不至于过多地打断学生的思路,干扰其正常的学习。 

⒈感悟读:整体感知正文。在陌生化状态下,集中精力读正文,把握课文大意,感受作品内容,体验作者情感,生发阅读灵感,并及时记下阅读中忽然出现的感受和发现:包括联想想象、启迪感悟、豁然开朗的感觉等。 

⒉全程读:全程精读教材。包括单元提示、课前提示、正文内容、课下注释、课后练习及其他相关材料。之所以全程阅读,一是借助辅助资料,帮助学生换位思考,从作者的角度理解消化文章;二是让学生对课程标准、编者意图有所把握,从编者的角度认识作品;三是学习了解作品中新出现的词语——包括会认、会写、能理解、能运用;四是借助各种资料,深入理解作品,读出作品的原汁原味;五是质疑问难:用怀疑的目光审视课文:划下不理解的语句,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发表与作者或别人不一致的看法,对语言评头论足,给作品挑毛病。 

⒊思考读: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表述,让读书有所指向,使阅读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所谓问题,主要是学生自己读书中发现的问题,也包括课文编辑设计的问题、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提示的重点问题。带着问题去精读、研读、反复读,边读、边思、边记录,这是整个自学的核心环节。目的有六:①积累重要的信息(一般文章须积累六个方面的信息——作者的生活情思信息、所展示的生活社会信息、应包含的知识信息、文章所固有的章法信息、作品中颇具魅力的语言信息、学生自我指定的信息);②让学生养成读书品味、“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③结合上下文和读者自己的生活见闻、经验、阅历、体验等走进作品,与作者对话,对课文进行由浅入深、多角度、多层次的个性化的揣摩、领悟。④让学生从中悟出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在读书中学会阅读,学会写作;⑤实现阅读中学生自身认识上的飞跃,从中获得许多人生启迪:⑥有所质疑、有所探究。 

⒋鉴赏读:品味欣赏作品的美。既然是属于拿来教学的作品,里面一定有许多称道的东西,特别是语文味浓厚的语言。因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语言,学习值得学习的精品语言,对这些语言要引导学生学会去品味、去鉴赏(广义的)——包括对精美语言的鉴赏(遣词造句的妙处,言外之意的感悟)、行文结构的鉴赏,文体风格的鉴赏,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美与灵性的感悟,在开发自我观察力与想象力和生命灵性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现力。 

就一篇文章而言,亦可从以下一些具体的方面入手,来引导学生: 

⒈此文是否能引起你情感方面的共鸣?文章能让你受的哪些启发? 

⒉读罢此文,你感受(印象)最深、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⒊你喜欢文中哪些内容和语言?能结合生活阅历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吗? ⒋你若也有相应的材料,假如让你写篇文章,你将如何从所读文章中有所借鉴、有所创新?如何行文? 

⒌学习文章后,课文后面的思考探究问题你能自己解决到什么程度? 

⒍作品哪些地方引发了你的联想和想象? 

⒎你有文中类似的生活、认识和体验吗?说说看。 

8假如让你当老师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你将确立怎样的目标?从什么地方入手?选择哪些内容?采用什么方法? 

9.假如您想向你的好朋友推荐此文,你会怎样介绍? 

    这些方面,每次选择一部分展示出来,做到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所选择,有所取舍:因时而异——每次上课,每篇课文根据教学目的、教学时间、教学情景的差异,可以有所侧重,有所突出;因文而异——不同文体的作品,要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独特性。总之,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尽其所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一篇文章经过这样用心的、反复的阅读几遍,一般问题都能自读解决,同时对文本也能有自己的独到深刻的见解和感受。 

    在学生自读时,教师可作这四方面的事:①和学生一道读书,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不要忽视自我的存在,从自己的人文视野、生活阅历、性格习惯、心理状态、兴趣爱好出发,有所思考的读、有所联系的读:或主旨、或题材、或手法、或语言,或读有所启发、或读有所顿悟、或读有所联想、或读有所疑惑,进而再读、思考、探究、实践。此外教师的自我解读还有更独到的育人价值——以自己良好的习惯感染熏陶学生,进而让学生从中悟出求知做人的哲理。②采取个别点拨的策略,除学生自学中极个别的普遍问题外,一般采取谁有问题对谁辅导的个别方式,这样一来教师就能真正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又能避免因教师统一讲解而对学生个体的自学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③引导学生养成笔录灵感的好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将思考情况记录在案,能防止遗忘,保存思维轨迹,以便进一步的去拓宽、加深、完善、提高、创新;再说,每个学生性格不一,老师提问时,有的喜欢回答,有的不喜欢回答,若事先让学生记下自己的学习思考所得,教师不必再让学生举手而可以叫任何学生回答,从而达到面向全体的目的。④通过巡视等方式了解、督促全班学生向着既定目标认真自学,了解每个学生自学的情况,督促极个别的、心不在焉的学生,对那些过于偏离方向的学习行为予以提醒、约束和引导。

课外阅读指导—设计阅读笔记模式  

    要搞好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使语文教学真正踏准时代的节拍,必须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吕叔湘先生在总结了新时期语文教学得失后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我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二是指导学生理解和积累,三是帮助学生选择读物。兴趣的培养主要是挑选他们喜爱的读物,习惯的养成前面已经讲过了,重要的是持之以恒。理解和积累的指导我主要从建立阅读规范,设计读书笔记模式入手。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过程与方法却不能千篇一律,因为学生的阅读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行为。那么如何找到规律与个性的结合点,应该是我们建立阅读规范的突破口。略读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走马观花、读而无获”。针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我设计了这样一种阅读笔记。把阅读要求作为一个底线拉出来,使阅读目标具体化,适合学生操作;同时为了照顾到学生的阅读个性,在使用的过程中我给学生几点提示:  

1.在速读的基础上完成。每天用20分钟左右读一篇精美文章并做笔记。

2. 笔记里的内容不必每点都写,可以放弃2-3点;  

3每周设一节阅读讨论课(自习课),大家交流阅读体会,朗读佳作名篇,互相分享发现的乐趣。

我设计的阅读笔记模式如下:

文章题目

 

整体感知

兴趣点

疑难点

拓展联想

精品语言

 

结构提纲(特别针对议论文) 

   

    建立阅读规范,等于为学生搭建一个“脚手架”。把阅读分解为“读什么”和“怎样读”两个问题,“读什么”主要就文章的内容而言,包括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把握,对艺术形式与风格的领略和鉴赏,下面又设计四个“点”(、兴趣点、联想点、信息点、质疑点)予以支撑,使学生对内容有所把握又不落窠臼;“怎样读”主要就读书方法而言,我们力图引导学生“读进去”,还要“读出来”,以“趣”导入,以“法”约束,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到“无法”,最后进入独立阅读的自由状态。对学生来说这中间必然要经历一个痛苦的然而却是必需的规范过程,即养成“不动笔不读书,不思考不读书”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就会从中受益,他们带着明确的目的和愉快的心态进入阅读,阅读中有紧迫感但没有被动感,阅读之后把自己思考的过程和发现的问题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就形成了一套简便易行、实用有效的阅读笔记。  

    第三,学生在读好课本的前提下,我推荐读《语文报》《读者》《智慧背囊》《时文选粹》《精美散文》《上帝的笑》等书报。这些书报中的文章,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优秀的文章;课代表根据需要,还可以有计划地到图书室挑选一部分图书,让学生根据需要阅读。这样学生将读过的内容写到读书笔记上,并写出自己的体会及评价,老师定期检查,、督促,让学生读有所获,学有所得,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

小结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能作文”“自能读书”。语文学习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阅读也应该伴随人的一生。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忽视了阅读教学,就会使学生的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就成了无本之木。积极主动地练好精读、略读、快读的基本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的学习就会“源深而流远,根固而木长”,我们的学生就会成为未来书香社会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原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2期。 

(2)《从冗杂走向简约---我理想的阅读教学  》 

(3)《语文教学心理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 .9《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5)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 .9《论中学生主体性课外阅读的指导》

                                            

                                                                  

2003.9.25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