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代贬谪文学教学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安徽省当涂一中    陈帆 邮编243100   电话0555---6726918

当今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经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囿于文本的分析目前已到了穷途末路,语文教学培养出来的是一个个人文精神严重缺失的“机器学生”。辛勤的语文教学换回的是辛辣的嘲讽和批判。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人文精神?华师大的王晓明教授做了这样的解释 “提倡一种关注人生和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不断培植和发展内心的价值需求,并且努力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实践这种需求”这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要求。

具体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那是在上个世纪末重建人文精神大讨论中提出来的,并且有着深广的时代背景,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后,科学技术的统治地位迅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反映在我们的语文学科当中,那就是追求使用,重思维,轻情感,重形式,轻内容,忽视学生做人的生命的价值与尊严,对学生缺乏人文的关怀。

现在再让我们来看看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国古代贬谪文学教学。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最早的可上溯到战国时期的屈原赋《离骚》。下至明清时期的作家,其中有一大批人,他们或忧民疾苦,与当权者政见不合;或待遇不公,才高遭妒,再加上他们有才华的人,都有点清高孤傲,卓然不群。而大凡有点清高孤傲,卓然不群的人,总不会见容于当权者,他们或被贬斥,或被杀戮。因此他们都有身世浮沉,怀才不遇之感。尽管他们被无情地结束了政治生命,但他们文学生命的顶峰就出现在他们被贬的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文学最有意义的一部分,就是这些怀才不遇的被贬斥者的文学。,我们姑且称之为“被贬文学”。

就是这最有价值的古代贬谪文学,我们以往的教学忽略了它的系统性,尤其是忽略了它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意义,过去我们太多地引导我们的学生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揭露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却很少提到贬谪文学作家借助文学真实流露的人性,人情的一面,一句话,过于强调了政治性,极端忽视了人文性。这种唯理性的教学,学生能得到多少人文精神的培养?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呼吁中学古代贬谪文学的教学要从繁琐的文言串讲中走出来,从见文不见人的教学中走出来,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去教,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我们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掠过时空的隧道,直接与这些人格高尚的人们对话,从他们身上汲取有益的养分,去发展自己健康的个性,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这一`点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目的。

那么,古代贬谪文学作家通过文学所表露出来的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呢?

概括起来说,关注自我生命与人生,关注社会与人民,守正抗争,坚持自己独特的人格,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而这里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一个字“爱”

(一)关爱国家与人民,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受儒家入世传统思想的支配,贬谪文学作家大多怀抱“济苍生,扶社稷”的伟大志向,也正是因为他们太爱国忧时,关心民生疾苦,才导致了他们的被贬,但是,即使在失职无位的处境下,他们仍然痴心不改。爱国爱民情思以一种深广的忧患意识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这么说“忧国忧民忧时局”是他们最可宝贵,也最感人的一种品格。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均名列唐宋八大家,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都有同样的被贬经历。

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韩愈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唐宪宗元和14年(公元819年)唐宪宗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回宫供奉,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

柳宗元,与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是王叔文革新运动的支持者,“后因用事者得罪” 俱被贬。史称“八司马事件”。他们中的有些人出身贫寒,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有深刻的了解,社会现实和个人见闻使他们立志要“为民请命”。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他早就写成了《策论》75篇,向朝廷提出了改革意见,这些都像弩箭,直刺社会的黑暗,也刺痛了权贵们的心,为他后来的被贬埋下了祸根。

才高遭妒的代表是屈原,他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列传》。如此势必招致奸佞小人的嫉妒,尤以上官大夫为甚,几经他在楚怀王,楚顷襄王面前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屈原终被贬斥。另一方面,他又卓然不群,遗世独立,“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在那样一个“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以称恶”的社会中,他又怎能不被贬呢?

但就在被贬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中,他们仍然自觉地,主动地背负起沉重现实的十字架,明知再也没有施展自己抱负的政治舞台,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一种历史的责任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西汉的贾谊在被逐的情况下,仍时时关心国家的命运,《过秦论》总结亡秦的历史教训,想为汉代借鉴。

唐代的李白作为一代浪漫主义诗仙,被贬后“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后来又说“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案,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

宋代的苏轼在《江城子》中,为国效力的心情又是多么得迫切!

这一串长长的贬谪文人的名单中,我们想让学生知道的是:爱国主义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情,是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终身,至死不悔的一片赤胆忠心。关爱国家与人民,就不能仅以自己的荣辱为重,个人的理想要与国家,人民的命运结合起来,心中时时装着国家与人民,就不会自己的处境为意了。

(二)关爱生命,积极有为

对于中国古代贬谪文人来说,他们对生命看得越重,由此导致的痛苦便越深。越是执着于自我,便越是感到难以摆脱自我的焦虑与苦闷。越是痛感于生命中时间的无情,无情的时间便越是给他们的内心以沉重的打击。

所有的中国古代贬谪文人无不具有一种深刻的生命意识,他们不仅重视生命的生理时间,而且重视生命的现实时间。也就是说生命的生理时间是有限的,不可延长的,但他们想通过现实中的努力来增加生命的生理时间的有效性,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从挫折中奋起,努力抗争,以自我的顽强拼搏,为生命的发挥效用开拓出一条道路。

然而,贬所荒凉,穷山恶水的侵袭,使生命的生理时间可怕地缩短着,加上起复无望,生命耗费于穷山恶水之中,生命的现实时间也在飞速流逝。更主要的是,前途渺茫,打击沉重,壮盛之年就这样缓慢而又迅速地度过,取而代之的是惊心的白发,衰老的心境。

自我生命的被抛弃,被拘囚,乃至逐渐趋于荒废的感觉,始终啃啮着他们的内心。时而被压抑,忧郁所捆,时而又想竭力去挣脱。人的内心是受着怎样的一种折磨与煎熬呢?

让我们来举苏轼为例:

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多次被贬。曾被贬到黄州,密州等地。其间留下不少作品。仔细分析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会发现在苏轼的词中总有一个“从想不开到想开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就是受了优美景物的感染与启示,仔细看看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记承天寺夜游》《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等,都是这么个思路。都是一开始忧愤难解,辗转难眠,而后来见到了一个优美的景物,受到感染,摈弃了一切尘累,恢复了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他算是有着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被贬斥击倒,表现出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些贬谪文人都明白: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受之于父母,我们更应献之于国家和人民。因此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设想:面对一切的灾难,不必苛求每个人都成为英雄而失去生命,更不要动不动就以生命做抵押,而弃之如敝屣。要有这种意识:生命是人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一定要好好珍惜。

与之相反,现在我们的孩子心理素质已脆弱到了一定的程度,在他们看来,生命如同儿戏,一点点小困难,小误会,小压力就会使他们觉得活着没意义,生不如死。再加上他们怕吃苦,总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忍耐力极差。近年来三番五次发生的自残,自杀,吸毒事件,真应该令我们猛醒了,对学生加强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为什么那么多孩子不热爱生命,不珍惜时间?为什么他们那么怕吃苦?关键是对他们缺少反思生命的教育。生命是一条线段,起点是生,终点是死,中间的那段路程就是人生。可是到了有的人那里,生命变成了一条射线,起点是生,而终点没有了。于是他们觉得过了今天还有明天,过了明天还有后天,时间有的是,何必去珍惜?

学习了这些贬谪文人的作品,我们的学生应该明白,我们的生命的生理时间是有限的,不可延长的,我们生命的现实时间是无比美好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热爱生命,奋发有为。

(三)守正抗争精神,追求独特的个性完美

任何作家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中,受到时代与社会的深刻影响。然而,任何一位有独特个性的作家,必定努力追求与坚持自己独特的人格。只有坚持自己独特的人格,才能创作出有个性的文学作品。

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构成了贬谪文学的主要内容,他们内心都非常肯定“信非吾罪而弃逐兮”,《哀郢》因此,在思想行为上,便更加采取一种“自以为是”的态度,自信,自许,自怨,自傲,高扬个体意识和主体人格,呈现出一种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的精神状态。他们鄙弃流俗,对官场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看得更加清楚,并且采取一种批判抗争和进攻不妥协的态度。就是在心灵倍受摧残,人格蒙受污辱的外力打击下,他们的狂放傲世和抗争精神更加表现的悲壮感人。

屈原屡遭不幸,却不肯低下高傲的头颅,在《涉江》中说;“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其实,他也知道自己不幸命运的根源,“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可他还是要说“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唐代诗人李白被贬,曾经唱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古风》的悲怆之音。但是,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又激愤地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所有这些贬谪文人,他们对封建社会腐朽势力表现出来的狂放,傲岸和抗争,无不展现出一种峻洁,伟岸,挺拔,崇高不可侵犯的阳刚之美。他们用他们的人格给孟子的几句话做了很好的注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读着他们的文字,我们立刻觉得摆脱了鄙俗,懦弱猥琐的庸人心态,以自信的勇气和信心走向悲壮而崇高的人生。

时代在变,“正”的内容也在变。今天,我们让学生守的“正”就是崇高的理想,高尚的人格,充实而美好的精神的家园。然而,在目前的学校教育制度下,我们的学生习惯于做“精神的奴隶”,他人的东西,流俗的东西充斥着他们的头脑,他们精神的家园一片荒芜,杂草丛生。

上到《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有感于李白的精神,我问学生,他们身上有什么精神,他们面面相觑,四顾茫然。更为严重的是,在一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还是“饿死事大,失节事小”的大讨论中,我们的一大半学生竟得出“饿死事大,失节事小”的结论。

我们在惊叹学生太实用的同时,我们又感叹,曾几何时,激励着几代人成长的精神,在现代物欲与流俗面前,变得不如一张白纸。我们学生这一代人的价值观将何取何求,我们的社会将向何方向发展?

现在,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已经痛感问题的严重性,不说别的,综观历年来的高考中考作文题,俨然成了学生最后一道道德检测线,诚实,守信,助人,人格,良心,这些都是做人之正,但我们不明白的是,为什么非到高考中考去检测。

守住现代人之正,并不用我们冒着生命危险,用一腔热血去抗争,与古代贬谪文人相比,我们应该教育我们的学生更要守住做人之正,重建精神的家园,不要迷失在尘嚣与芜杂之中。

(四)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

世间万物中,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感觉到了自身的尊严与价值,在家庭中,我们有了家庭价值;在社会中,我们有了社会的价值。任何一个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感觉不到自己存活的价值的人,是不幸的,也是痛苦的。

古代贬谪文人就是这样的,政治上的失败,使他们明白,他们退出了政治舞台后,生命的政治价值已荡然无存,从此他们将沦落为浪迹江湖的迁客,但是他们不甘心于无声无息地老死于野落荒村,不愿屈从于命运的安排,相信只要自己是一块金子,总有放出光芒的那一天,因此,他们一致认为只有文学才是他们赖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最好武器,一方面文学可以用来抒写自己内心的愤懑,表白自己的人格,向黑暗的社会抗争。另一方面,文学还可以传世,不至于使自己的名声,文学才华被埋没,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文不值。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之所以在遭受腐刑后仍然隐忍苟活,不自引决,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屈原被贬以后,拿起了《楚辞》这个武器,抨击黑暗,表达自己的人格,为国家和人民的苦难而凄怆呼号。

正是政治上的失意被贬,造就了他们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司马迁早就指出了这一点“古

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我们也可以说,贬谪文学的巨大成就就是与古代贬谪文人不甘沉沦,努力追求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创造精神有关。他们的人生也因为他们的被贬而价值无限。

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过着怎样的一种人生呢?仅举一次题为《我生活在------中》的考场作文为例:

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填的是 忧虑 恐惧 孤独 ----尤其是一位学生的《我生活在失败中》读罢令人掩卷叹息,一而再,再而三的考试失败,使这个孩子几乎丧失了生活的信心,他的少年时期过着一种灰色的人生,还谈什么追求人生的价值。

我们现在迫切要做的就是,用古代贬谪文人的经历与精神,去激励我们的学生,告诉他们怎样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不幸,“另起一行,我就是第一!”寻求自己的长处,树立信心,创造美好的人生。

[研究后记]

研究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形成文字以后,一股莫名的疲惫袭上心头。过后,自己的灵魂得到一次洗礼。也决心去过自己的有价值的一生

安徽省当涂一中    陈帆 邮编243100   电话0555---6726918

                                        130---26081811

 作者邮箱: fcr32003@yahoo.com.cn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