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复习专题二课内文言文复习专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复习专题二课内文言文复习专题(七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部编语文期末分项复习专题二课内(教读篇目)文言文阅读专题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试题预览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部编语文
期末分项复习专题二
课内(教读篇目)文言文阅读专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字。
(1)卿今当 涂掌事当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涉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往事耳往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卿今者才略才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博士”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蒙辞以军中多务。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束全文,试谈谈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2分)


4、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孙权为什么劝吕蒙学习?

(2)孙权期望吕蒙学得怎样的结果?

(3)吕蒙用“军中多务”来推辞不学时,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和好处的是哪几句?
 
(4)最能说明吕蒙因“学”而才略有惊人长进的是哪个句子?

5、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什么?(4分)

6、想一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5分)








木兰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木兰当户织()昨夜见军帖()
旦辞爷娘去()万里赴戎机()
著我旧时裳()安能辨()()我是雌雄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愿为市鞍马  市:买东市买骏马    市:集市
B.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木兰不用尚书郎  不用:不愿作
C.朔气传金柝  朔:北方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
D.军书十二卷  十二卷:十二本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3.填空。
①.《木兰诗》选自朝(人名)编的《》,这是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的女英雄形象。
②.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③.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④.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⑤.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⑥.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
⑦.诗中的“、”一句,用和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⑧.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一句诗文。
4.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关山度若飞”:跨越飞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5.写出下面诗句的大意。
①.爷娘问女来,出郭相扶将
②.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6、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
(2)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3)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4)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卖油翁

1.给下列汉字注音。
矜()圃()睨()忿()酌()颔()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2)但微颔之(但)

(3)无他,但手熟尔(尔)

(4)尔安敢轻吾射(安)

3.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所说明的道理。

4.陈尧咨和卖油翁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5.哪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


6.陈康肃公“笑而遣之”写出了什么?


7.为什么要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


8、课文中的两个人物,哪一个是主要人物?为什么?


9、卖油翁对陈尧咨善射的本领是怎么评价的?凭什么作出这样的评价?


10、“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将句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为什么?


11、卖油翁“取一葫芦置于地……酌油沥之”的目的是什么?


1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的正确意思是(  )
A、见陈尧咨在射箭,微微点着头替他数靶数
B、见陈尧咨射出的箭十只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头赞许他的射技
C、见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不禁点头称赞
D、卖油翁见到陈尧咨射箭很准,点头示意
13、下列各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6分)
A、以:公亦以此自矜  以我酌油知之B、射: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C、去:睨之,久而不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D、自:公亦以此自矜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陋室铭 爱莲说
(一)[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谈笑有鸿儒 鸿:                 (2)无案牍之劳形 劳:
(3)可爱者甚蕃 蕃:                 (4) 亭亭净植 植: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乙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写莲,请以画线句为例(结合三种花的象征义)作简要分析。(4分)


4.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


(二)【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节选)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斯是陋室 (           )      (2)可以调素琴(            )
(3)陶后鲜有闻(          )      (4)宜乎众矣 (            )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3分)
 
4.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4分)


河中石兽
(三)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
③湮于沙上(         )                  ④但知其一(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写法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4、解释加点的词语。
一寺临河干(           )                啮沙为坎穴(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转转不已(             )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6、找出文中说明道理的原句 (122.240.206.35)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复习专题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专题』  下一个『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复习专题三名著阅读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