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质量检测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质量检测(高一必修三 粤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质量检测(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4分,共16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簿藉ù铜臭xiù僭越jiàn绿林好汉lùB.泊位ó恫吓dòng囹圄yǔ杀一敬百jǐngC.噱头xué肄业yì校对jiào濯濯童山zhuóD.札记zhá卷帙zhì粳米jīng拈花惹
试题预览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质量检测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4分,共16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簿藉bù      铜臭xiù     僭越jiàn       绿林好汉lù
B.泊位bó      恫吓dòng    囹圄yǔ         杀一敬百jǐng    
C.噱头xué      肄业yì      校对jiào       濯濯童山zhuó
D.札记zhá      卷帙zhì     粳米jīng       拈花惹草zhān
解析  A、藉—籍;B、敬—儆;D、zhān—niān
答案  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渔舟 瞑目 楼蓝 蓝田日暖
B.绸缪  踟蹰  烦燥  无可辩驳
C.凄怆  婉约  浩淼  芳草萋萋
D.松弛  纨绔  山坳  水泻不通
解析 A项蓝—兰;B项燥—躁;D项泻—泄。
答案 C
3.“望”字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为:①远望;②期望;③盼望;④回望。请给下列句中的“望”字选出正确的解释。
(1)望中犹记(  )
(2)不久望君来(  )
(3)怅然遥相望(  )
(4)君还何所望(  )
答案 (1)④ (2)③ (3)① (4)②
4.下列诗句中没有倒装现象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D.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答案 D
二、阅读理解(共5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5.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7分)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解析 A.原文中说的是“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而并没有说化解了这种冲突。B.原文是说“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而并未说这种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C.原文中并未提到“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
答案 D
6.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7分)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解析 D.对应原文“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可知是将“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全然荡去,而不是用它反衬生机。
答案 D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7分)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解析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C.题干中两者并未构成因果关系,且原文中并未提及中国画是听觉艺术。D.原文中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而并未说“静之寒就是空之寒”,且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
答案 A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 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 洲烟雨:指长满 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三句将难忘的戎马生涯与现在无人记起的寂寞凄凉作对比,表现自己理想成空的惆怅失落;后两句中终日酣饮、耽于享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存恢复的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
答案 上阕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像自己一样志存恢复的有志之士,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感慨。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角以示矜恤。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我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不可置我八尺之躯,谁又稀罕你“官家”的赐与?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
答案 ①运用贺知章请求归隐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对官家的轻蔑不屑之意,和不得已赋闲而归隐江湖的愤慨不平之情。②通过皇帝“多此一举”的赏赐,暗示作者不甘心作闲人,表达报效国家的理想愿望。
10.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
送廊之状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封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解答时一方面依据诗歌所显示的季节特点,另一方面结合诗歌中“新衣”这一意象及关键词语“凉”来分析,注意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2)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风格。解答时要结合豪放派特点,从意象与意境两个角度分析,“大鹏”“丹凤”“北海”“太阳”都体现了开阔的特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与前面的意象结合有形成了刚健有力的意境。(3)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指向性明确,实写一般指向诗歌中所描写的意象,虚写一般指向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分析时要把握虚实之间的关联性。
答案 (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名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1~12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抓住题目中的“异同”,在读懂两首诗、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要抓住关键词语“孤独”“恬淡”“凄冷”等。
答案 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1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侧重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答题时注意除了指出修辞手法之外,还要对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加以赏析,也就是要回答将什么比喻成什么,有何妙处或作用。
答案 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来环境的清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
竹轩诗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13.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题时要点明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的,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的给1分),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答案 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的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14.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诗歌的精神内涵,不能随意拔高,要结合内容分析作答。答出形象特征给2分,结合诗句分析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答案 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三、语言运用(每小题6分,共18分)
15.下面是陈毅元帅为鲁迅先生逝世十四周年撰写的一副对联。上下联各抽出了部分句子并打乱了顺序,请将正确的序号填入空格处。
上联:要打叭儿落水狗,________,懂得进退攻守,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不愧思想权威 ②一生最恨帮闲 ③临死也不宽恕
④莫做空头文学家 ⑤岂仅文坛闯将 ⑥敢于嬉笑怒骂
答案 上联:③⑤ 下联:④②⑥①
16.阅读下面几句话,给“飘色”下一个定义,不超过100字。
(1)飘色是一种融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古老民间艺术。
(2)飘色在不同地区又有抬阁、彩擎、高抬、彩驾、扎故事等各种名称。
(3)飘色的表演者站在被称为“色柜”的小舞台上,以巡游的形式表现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的片段。
(4)其神奇之处就在于,演员们通过精心伪装的钢丝凌空而立,利用巧妙的力学原理,营造出“飘”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飘色又叫抬阁、彩擎、高抬、彩架、扎故事,是一种利用巧妙的力学原理凌空表演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片段,以巡游的形式,融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古老民间艺术。
17.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春节假期从除夕开始,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一天。这表明了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某校举办了“推介中华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活动。
请你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中选择一个,介绍这一传统节日并描述节日的情景或气氛。
要求:①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②不超过7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及其后几天) 特点:贴春联,吃水饺,吃年糕,放鞭炮,压岁钱,穿新衣,拜大年,庆团圆,逛花市。
清明节时间:公历四月五日 特点:祭扫陵墓,烧化纸钱。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特点:庆团圆,吃月饼,点灯笼,赏明月。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特点: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情景一:端午节那天,几十名健壮的队员登上装饰一新的龙舟。随着一声鼓响,他们一起奋力划桨。龙舟满载人们对屈原的思念,如离弦之箭,驶向胜利的彼岸。
情景二:端午节那天,家家用嫩生生的芦苇叶将白净净的糯米包扎成各具情态的粽子,待蒸熟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芳香可口的粽子,一边追思爱国诗人屈原。
四、写作(60分)
18.请以“诗魂”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60.180.3.7)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粤教版 高一 必修三 单元练习


上一个『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质量检测』  下一个『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质量检测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