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2016届高三5月质量检查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福建省宁德市2016届高三5月质量检查语文试卷(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6年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10页,18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试题预览
2016年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语  文  试  题
本试题卷共10页,18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华夏文明自形成以来,其演绎空间一直是以黄河流域河洛地区为中心向外辐射,华夏先民常常以身处“地中”自居,周人已称“宅兹中国”(何尊铭文)。“中国”,首先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是指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另一方面,“中国”又具有政治、文化上的象征意义,常与“夷狄”并举,体现了华夏文明的自我认同。在此意义上,“中国”又指华夏文明主体所建立的政权。六朝之前,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中国”与政治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基本吻合,华夏政权控制的黄河流域核心区域才被视为“中国”。因此,秦汉时期江东虽在帝国控制之下,但并不被视为“中国”。
江东地区曾是“吴人”“越人”的居住地,其族属有中原人的因素,但总体上是古越人。秦汉时期,中原人不断南下,进一步改变了江东地区的族群结构,也有力地促进了江东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可以说,秦汉时期的中原移民为江东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六朝时期江东“中国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东汉末年,为了躲避战乱,大量中原移民进入江东,极大地改变了江东地区原有的社会和族群结构。孙策、孙权正是抓住和顺应了这一历史机遇,凭借移民力量,积极经营江东,建立了和中原相对抗的区域性政权。孙吴政权的建立,加速了江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原化”。与之相反,政权鼎力的格局反而强化了江东“吴人”的身份认同感,加剧了江东地区与“中国”的政治疏离。
西晋永嘉六年,为躲避战乱,中原地区民众又一次开始了大规模南迁。这次南迁的核心群体是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南下士人均是政治、文化精英;因此,永嘉南奔之后,“号洛阳为荒土”,“中国”虽在,而其人已去。至此,政治意义上的“中国”也就不在“中国”了。
南下的中原移民虽然被迫迁居他们曾经鄙夷的“卑薄之域”,但为了凸显政治、文化意义上的存在,他们强调自己的“北人”身份,强调学术、文化、习俗与“吴人”的差别,强调自己在政治、文化上的优越性,继而形成了垄断的门阀政治。因此,渡江南下的司马睿,在初期并没有得到南方世家大族的认同,经过王导等人的努力弥合,南迁的中原士族与江南大族之间矛盾有了一定的缓和,并获得“吴人”一定程度上的合作,司马睿也部分得到了南方士族的认同,在江东站稳脚跟并建立起了东晋政权。然而,南下的中原移民,一直保持和强调自己的“北人”身份;因此,“吴人”与“北人”之间一直存有浓厚的南北情结,相互诋毁、争斗之事时常发生,也影响了“北人”的“南化”。
东晋后期,刘裕集团开始崛起,并于420年建立了刘宋政权。与此同时,鲜卑人所建立的北魏也逐渐控制了中原地区,形成了新的南北对峙政治局面。在此情况下,“南人”“北人”有了新的历史含义。北方的魏人称江东人为“南人”,有时也称“吴人”。而江东地区,无论是中原移民的“北人”还是“吴人”,都以“中国”自居,称居住于中原地区的魏人为“北人”。此时,“南人”与“北人”已不完全是江东地区内部的族群之分,而逐渐演化为南北政权之间的“华夷”之分和“正统”之争。正是在这一历史语境下,江东地区实现了“中国化”。
(摘编自张齐明《移民与六朝时期江东的“中国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作为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原先是指以黄河流域河洛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周朝时期
     就有“中国”一词。
  B.“中国”具有政治、文化象征意义,与“夷狄”共同体现了华夏文明的自我认同,又指华夏文
     明主体建立的政权。
  C.“中国”在秦汉时期所含的地理空间意义与政治文化意义基本是一致的,指华夏政权所控制的  
     黄河流域核心区域。
  D.“中国”在秦汉时期并不包括“吴人”“越人”居住的江东地区,尽管那时江东地区也归秦汉
     帝国所控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秦汉时期的中原移民改变了江东地区的族群结构,促进了江东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六
      朝时期江东“中国化”奠定重要基础。
   B.借助中原移民力量,孙策兄弟在江东建立了和中原相对抗的区域性政权,客观上加速了江东
      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原化”。
   C.永嘉之乱,洛阳沦为荒土,中原地区的民众又开始了大规模南迁;从此以后,政治意义上“中
      国”也就不在“中国”了。
   D.刘宋政权与北魏鲜卑政权形成南北对峙后,此时“南人”“北人”演化为南北政权之间的“华
      夷”之分、“正统”之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嘉南奔之后,南下中原移民特别强调自己的“北人”身份和与“吴人”的差异,以及政治、
      文化上的优越,进而形成门阀政治。
   B.东晋政权之所以能在江东建立,是与南迁的中原士族与江南大族之间的矛盾的缓和,以及跟
      “吴人”一定程度上的合作等有关。
   C.秦汉以来,中原人移民江南是为了躲避战乱;否则,“北人”凭着自身的优越感,是不会主
      动迁居他们鄙夷的“卑薄之城”的。
   D.由于不断南下的中原移民始终抱有“北人”情结,常常与吴人发生争斗;因而,在一定程度
      上减缓了“北人”的“南化”速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卢恺,字长仁,涿郡范阳人也。恺性孝友,颇解属文。周齐王宪引为记室。染工上士王神欢者,尝以赂自进,冢宰宇文护擢为计部下大夫。恺谏曰:“古者登高能赋,可为大夫,求贤审官,理须详慎。今神欢出自染工,更无殊异,徒以家富自通,遂与缙绅并列,实恐惟鹈之刺,闻之外境。”护竟寝其事。
武帝敕诸屯简老牛,欲以享士。恺进谏曰:“昔田子方赎老马,君子以为美谈。向奉明敕,欲以老牛享士,有亏仁政。”帝美其言而止。转礼部大夫,为聘陈使副。先是,行人多从其国礼,及恺为使,一依本朝,陈人莫能屈。
开皇初进爵为侯。每有敷奏,侃然正色,虽逢喜怒,不改其常。八年,上亲考百僚,以恺为上。恺固让,不敢受,高祖曰:“吏部勤干,旧所闻悉。今者上考,佥议攸同,当仁不让,何愧之有!皆在朕心,无劳饰让。”岁馀,拜礼部尚书,摄吏部尚书事。会国子博士何妥与右仆射苏威不平,奏威阴事。恺坐与相连,上以恺属吏。宪司奏恺曰:“房恭懿者,尉迟迥之党,不当仕进。威、恺二人曲相荐达,累转为海州刺史。又吏部预选者甚多,恺不即授官,皆注色而遣。威之从父弟彻肃二人并以乡正征诣吏部彻文状后至而先任用肃左足挛蹇才用无算恺以威故授朝请郎恺之朋党,事甚明白。”上大怒曰:“恺敢将天官以为私惠!”恺免冠顿首曰:“皇太子将以通事舍人苏夔为舍人,夔即苏威之子,臣以夔未当迁,固启而止。臣若与威有私,岂当如此!”上曰:“苏威之子,朝廷共知,卿乃固执,以徼身幸。至所不知者,便行朋附,奸臣之行也。”于是除名为百姓。未几,卒于家。自周氏以降,选无清浊,及恺摄吏部,与薛道衡、陆彦师等甄别士流,故涉党固之谮,遂及于此。
          (选自《隋书•卢恺传》,有删改)
     [注]惟鹈:比喻小人在朝或在位者才德不称。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威之从父弟彻肃二人/并以乡正征诣吏部/彻文状后至而先任用肃/左足挛蹇/才用无算/恺以威 
     /故授朝请郎/
   B.威之从父弟彻肃二人/并以乡正征诣吏部/彻文状后至而先任用/肃左足挛蹇/才用无算/恺以威
     故/授朝请郎/
   C.威之从父弟彻肃二人/并以乡正征诣吏部/彻文状后至而先任用肃/左足挛蹇/才用无算/恺以威
     故/授朝请郎/
   D.威之从父弟彻肃二人/并以乡正征/诣吏部/彻文状后至而先任用/肃左足挛蹇/才用无算/恺以威
     /故授朝请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缙绅原指官宦的装束——将笏(上朝时手执的手板)插于腰带,后用为官宦的代称。
   B.礼部是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以及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的官署。
   C.爵指君主国家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文中的“进爵为侯”是说卢恺爵位升到了“侯”。 
   D.顿首指古时一种拜礼,俗称叩头;只用于下对上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起头或末尾。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恺为人耿直,敢于直言。宇文护想提拔染工上士王神欢,卢恺正言劝谏,极力反对。周武
      帝下令挑选老牛享士,卢恺直言此举有损仁政。
   B.卢恺勤政干练,谦逊推让。开皇八年,皇帝亲自考核朝廷百官,评卢恺为上等考绩,群臣百
      官也持相同意见;但卢恺坚决推让,不愿接受。
   C.卢恺不惧权势,秉持原则。他每次进奏,不管皇帝喜怒;皇太子欲升迁苏夔为舍人,卢恺认
      为苏夔不应升迁,竭力劝阻,苏夔终未获任命。
   D.卢恺忠于职守,遭谗除名。卢恺在掌管吏部时,仔细鉴别士人品流高下,革除了北周以来选
      官不分品行清浊的积弊,结果被诬为结党营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是,行人多从其国礼,及恺为使,一依本朝,陈人莫能屈。

(2)会国子博士何妥与右仆射苏威不平,奏威阴事。恺坐与相连,上以恺属吏。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
孤石
戴叔伦
迥若①千仞峰,孤危不盈尺。
早晚②他山来,犹带烟雨迹。
贞坚自有分,不乱ƒ和氏璧。
望夫石
刘禹锡○4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注]①迥若:非常相似。②早晚:几时,何时。ƒ乱:混杂。○4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后长流远州,与本诗写作时期相同的《历阳书事七十韵》诗中,有“望夫人化石,梦帝日环营”两句。
8.两首诗都描写了孤石的形象,所用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9.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氓》中“          ,          ”两句,以桑树的繁茂,比喻女子婚后美满幸福的生
        活。
   (2)《出师表》中“         ,         ”两句表明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无意于功名
        利禄。
   (3)杜牧《阿房宫赋》中以“         ,         ”两句,对秦统治者残酷掠夺、挥霍无度
        的行径作了有力的抨击。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茶杯温暖
许心龙
       时间不长,多数乡干部发现了个秘密,那就是新上任的黄乡长好喝茶,无论白开水还是茶叶水,手不离杯,杯不离手,大热天也从不喝矿泉水或纯净水。
      黄乡长的这只茶杯,是大号双层玻璃杯,能盛一斤多开水,且这只茶杯是他从县委机关带来的,从玻璃壁的模糊与茶斑看,应是有一段时间了。这只茶杯给人的印象很憨厚淳朴。
      老天爷的节气时令真准,刚入头伏,气温一下子就高达36℃,天地之间活像个大蒸笼。这天下村,因政府余秘书通知得紧张,黄乡长一时忘了带那大茶杯,出了浑身的汗,渴得他喉咙都嘶哑了。余秘书递他瓶纯净水,他却说,喝那水没劲,还是到办公室喝茶吧。回到办公室,一口气饮下那杯凉白开水,真个叫爽呀!可黄乡长又想,刚才在村里,应该喝哪怕半瓶纯净水呢,人,有时候是不能太呆板了,就像开展工作一样,要灵活机动。
    思想正开着小差,突然,黄乡长听到乡政府大院传来高腔大调的吵闹声。他忙迈出门口,发现院东边零零落落站着十多位群众,正围着孔副乡长闹腾争执。其中一个大头粗脖子的男人最凶,个头不高蹦跶不低,还指着孔副乡长叫嚷,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架势。
      黄乡长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大头粗脖子男人跟前,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笑着说,小伙子,这大热天的,急啥急,就像树上的知了,光瞎叫不行。自古是有理不在言高,你说是吧?大头男人扭头望着眼前这位文质彬彬、衣服湿透的干部,竟一时语塞了。这时孔副乡长忙介绍说,这是咱乡新报到的黄乡长。走,到我办公室说说咋回事,也凉快凉快,你看这天,热死人!黄乡长示意大头男人道。场面顿时安静下来。
    大头男人有些迟疑,望望同来的乡亲期盼的眼神,又望望有些可亲的黄乡长,就跟着黄乡长进了乡长办公室。俺叫牛大头。大头男人开门见山说,我就把牛尾村征地拆迁的前前后后,给您说个透亮。黄乡长微笑着点点头。
      虽有吊扇扇着,牛大头仍汗水不断,他就用食指不停地刮汗,还不停地干张着嘴。
      黄乡长心里猜想,这不醒事的主儿要骂娘了。
      这次,黄乡长猜错了。这不醒事的主儿干张嘴,原来是渴极了,竟伸手端起黄乡长的大玻璃杯,一口气来了个底朝天!
      恰巧被余秘书看个正着,余秘书忙喊,住嘴!你小子好大胆,竟敢喝乡长的茶!余秘书这一吼,一下镇住了牛大头。只见他嘴半张着,还有半口水没来得及下咽,端着茶杯的手也停在了半空。他局促地望望余秘书,又惶恐地望望黄乡长,半天,才发出“咕咚”一声闷响。
      黄乡长忍不住笑了,说,不碍事,谁喝了都解渴,你看这天热的。再说,我也失误,没给他倒茶。说着示意余秘书再续一杯。
      这倒让牛大头蒙了,干笑着解释,我错了,黄乡长,我……我……说着屁股离开了椅子。
      黄乡长站起来,仍笑说,没事,一杯水能解决渴的问题,不是很好吗?其实,当时黄乡长发现牛大头端起自己的茶杯喝水,很诧异。但看着他渴的那个狼狈样,也就释然了。他不渴急了决不会贸然喝别人的茶的。如不让喝,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呢?所以不能那么认真的。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难道不是对自己的信任吗?黄乡长想着想着心里乐了,真的,这并不是坏事。
      孔副乡长困惑地望着难缠的牛大头离去,又困惑地望着黄乡长转身进入办公室。
      翌日一大早,牛大头出现在了黄乡长办公室门口。手里还拿着个精致的红色礼品盒。
      余秘书敲开黄乡长的门,黄乡长看到牛大头,一愣,说,大头,咋了?还拿了礼品?
    牛大头把礼品盒轻轻放在茶几上,像承认错误的学生低声说,我媳妇听说我用您的茶杯喝了茶,说我不知天高地厚,就催促我,要我赶紧把这茶杯给您送来。这茶杯是我在广州的弟弟今年过春节时给我的,不锈钢的。我没舍得用。
      黄乡长“扑”地笑响了,说,大头呀,你小题大做了,有那么严重吗?这不,茶杯我不用得好好的吗?说着,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
      黄乡长拍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我是一乡之长,就是一家之主,一家人哪能说两家话呢,快把茶杯拿走。黄乡长叹口气,说,因种种原因,政府还有一些工作没做好,请理解,相信政府会解决好的。边说边弯腰从茶几上拿起礼品盒,我不能夺他人心爱啊。孰料,牛大头却夺门而出,逃也似的离开了。
      黄乡长兀自摇摇头,笑着示意余秘书把茶杯送去。
      黄乡长心里不禁一阵阵激越,是牛大头带来的激越吗?
      匆匆赶路的牛大头心里突感一阵阵温暖,是那大茶杯的水送来的温暖吗?
      这时,牛大头听到后面有人喊他,牛大头,你的茶杯——
      牛大头一回头,见是余秘书撵来了。他右手举着那红色礼品盒,不停地摇晃。他的长头发随风左一扬,右一飘,煞是可笑。牛大头望着望着,心里顿感一酸,眼里竟滚出了泪水……
(选自《小说选刊》2016年第1期)
(1)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叙写黄乡长好喝茶、从不喝矿泉水或纯净水、杯不离手等习惯,这样写为下文故事
       情节的展开起到了铺垫作用。
     B.“局促地望望余秘书”、“惶恐地望望黄乡长”、“干笑着解释”这些细节描写突出表现了
       牛大头怕官畏权,胆小怯懦的心理。
     C.牛大头为了弥补误用乡长茶杯的过失,主动将弟弟过春节时送给他的一个不锈钢新茶杯送给  
       黄乡长,黄乡长让余秘书退还给他。
     D.孔副乡长“困惑地望着”难缠的牛大头离去和黄乡长转身进入办公室,这些神态描写表现了
       他对自身群众工作不力的自责、愧疚。
     E.小说写余秘书“吼”住渴极而喝了乡长茶的牛大头,以及他替乡长退礼品等事,这样写起到
       衬托黄乡长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小说中黄乡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3)“茶杯”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小说末尾两段可以删去,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
姚昆德
六百多年前的一个仲秋季节,在安徽寿县的农村里,到处是秋收秋种的繁忙景象。一块块翻耕了的田地,散发着清新的泥土气息,刚卸了套的耕牛,悠然地在田埂上吃草。路边树荫下,坐着一位维吾尔族的中年男子,他身穿便服,面目清秀,正在和几位老农谈论着麦子的播种方法。他就是我国元朝杰出的农学家,《农桑衣食撮要》的作者鲁明善。
鲁明善自幼生活在中原地区,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很深;但是,作为一位维吾尔族人,要精通汉族文化,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为了掌握汉族文化,鲁明善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及当时人的著作,经常请教他的汉族同事,在他的幕僚中有很多文化修养很高的汉族知识分子。
鲁明善时任寿县监察官,兼管农业生产。他认为:“务农桑,则衣食足;衣食足,则民可教以礼义;民可教以礼义,则国家天下可久安长治也。”他主张作为地方官,最根本的是要做好“劝农”这件事,使老百姓能安心从事农业生产;而要做好“劝农”这件事,最重要的是要向农民传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元初司农司曾编纂、刊行《农桑辑要》,这部农书虽然编得很好,但文字比较难懂。鲁明善从指导农业生产的实践过程中深深感到,如能编纂、刻印一本适合黄淮地区农业生产特点、通俗易懂的农书,按月把农家要进行的重要农、副业生产项目和技术措施列在一起,使老百姓一看就知道,那该多好啊!他决心自己动手编一本这样的农书。
当时流行的农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按照一定的体系编写的,对前人材料一般只作一些简要的注解、删节;另一种形式是月令的体裁,即按月把要进行的农事活动,用简洁的文字分条列出。后者最早见于记载物候的书籍。用于农书的如: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这本书在宋代已经失传了。唐末韩鄂的《四时纂要》,也属于月令类农书,鲁明善大约是见到过的,但这类书一般流传不广。鲁明善编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留名传世,而是为了便于广大农民直接用于生产;所以采用月令的体裁,选材以实用为标准,不墨守成规,删去了一切华丽的辞藻和艰涩的字句,按照当时通俗的文体进行编写。他还大胆地剔除了以往农家月令书中不切合实际的内容及迷信糟粕。为了编好这本农书,他利用公余时间,到农村去实际考察,收集和整理老百姓中代代相传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措施。
他编纂的《农桑衣食撮要》约一万字,包括的农事项目十分丰富,农、林、牧、副、渔都有。鲁明善从农民家庭生活实际出发,把做酱、醋、豆豉,酿制咸菜、鸭蛋,做腊肉等食品加工,以及保存衣服、修理房屋等必需的家庭生活知识都写进了农书。
鲁明善经常去走访老农,亲自调查研究。在书中“八月种麦”这一项里,他写道:“白露节后逢上‘戊’日,每亩种子三升;中‘戊’日,每亩种子五升;下‘戊’日,每亩种子七升。”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在“白露”后第一个戊日种麦,每亩种三升;第二个戊日要增加到五升,第三个戊日则要种七升。这是因为小麦播种越早,年前幼苗的生长期越长,小麦分蘖越多,播种量要小;反之,播种期推迟,播种量就要增加。关于小麦的播种期和播种量,当时的《农桑辑要》没有记载。《齐民要术》等农书中虽有记载,但时过境迁,所记载的播种期和播种量,显然不适合当时、当地情况。鲁明善没有照搬前人记载,而是经过实地调查,把调查所得的材料写进了书里,弥补了这一不足。
鲁明善还十分重视农谚。农谚是广大农民长期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虽受地理条件的局限,但包含了许多科学道理。农谚还有好记、便于传播的优点。因此,鲁明善在写《农桑衣食撮要》时,采用了不少农谚。如“移树无时,莫叫树知;多留宿土,记取南枝”。他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对此加以发挥,提出:“宜宽深开掘,用少粪水和土成泥浆。根有宿土者,栽于泥中,候水吃定,次日方用土覆盖。根无宿土者,深栽于泥中,轻提起树根与地平,则根舒畅,易得活。3—4日后方可用水浇灌。上半月移栽则多实。宜爱护,勿令动摇。”鲁明善总结的这一条经验,在以后的许多农书中,都曾被反复引用。
鲁明善长期活动在淮河流域,对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十分熟悉。因此,在编写《农桑衣食撮要》的过程中,引用前人材料都尽量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为了补充《农桑辑要》的不足,增加了许多适宜于江淮地区的农事生产活动。《农桑衣食撮要》中包括的地理范围,较之前人的农书要广泛得多。
(摘编自《中国古代农业科学家小传》)
相关链接
    “明善此书,分十二月令,件系条列,简明易晓,使种艺敛藏之节,开卷了然,盖以阴补《农桑辑要》所未备,亦可谓能以民事讲求实用者矣!”(摘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苟为民者人习其业,则生财足食之道,仰事俯育之资,将随取而随足,庶乎教可行而民安于下矣,固久安长治之策也。其可以农圃细事而忽之哉?”(摘自《<农桑衣食撮要> 自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篇首写一位身穿便服的中年男子与老农谈论麦子播种方法的场景,并交代其身份、姓名;这
       样写生动形象,巧设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与唐末韩鄂的《四时纂要》这两种农书都采用了月令体裁来编写, 
       这种体裁,记载物候的书籍也曾采用过。
     C.关于小麦播种期和播种量,《农桑辑要》与《齐民要术》对此要么没有记载,要么不切实际,
       鲁明善经过实地调查,终于填补了空白。
     D.《农桑衣食撮要》涉及的地理范围,较前代农书要广得多,其原因在于鲁明善长期广泛阅读,
       旁征博引,认真总结各地农业生产经验。
     E.本文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和引用等说明方法,翔实地解说了《农桑衣食撮要》一书的特点;
       也表达了对元朝杰出农学家鲁明善的赞扬之情。
(2)作为元朝杰出农学家,鲁明善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农桑衣食撮要》一书有哪些优点?请结合材料简要陈述。(6分)
(4)鲁明善具有怎样的农业思想?这种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农业有哪些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阐述。(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我所陈述的都是        的事实,而有些人就是无视这些明显的事实,因为这些事实与他们头  
     脑中的偏见不符。
   ②政府打造众创空间出发点         ,但不能盲目跟风,应以产学研完备的龙头企业为核心,
     推动众创空间健康发展。 
   ③对于村民捉癞蛤蟆吃官司,执法是否过于严苛的争议,《中国青年报》认为,严格执法,     ,
     普法滞后更需反思。
   A. 无可非议  无可厚非  无可争辩     B. 无可厚非  无可非议  无可争辩  
   C. 无可争辩  无可非议  无可厚非     D. 无可非议  无可争辩  无可厚非       
14.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根据世界银行2015年7月公布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数据显示,中国以7380美元的人均收入,在
     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60。
   B.要树立正确的法治观,抵制干扰的定力,严格依法履职、依法办案,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  
     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C.八百里秦川,别看现在黄土飞扬,也曾是一方皇天后土,孕育过十三朝古都,滋养过71位帝
     王,护佑过中国最尊贵的传统与血脉。
   D.“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健康发
     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              ,           ;在科学的态度中,           ,             ;在美感的态度中,          ,         。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北京市西城区2016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个『广东省中山市2016年高三5月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