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六校201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与答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江西省六校201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与答案(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江西省六校201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命题人:宁都中学鲁骁陈庆文审题人:黎川一中王琼2013.10.17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遒劲(qiú)祷告(dǎo)混沌(dù
试题预览
江西省                              六校201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 文 试 卷
命题人:宁都中学  鲁骁  陈庆文     审题人:黎川一中  王琼
2013.10.17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遒劲(qiú)   祷告(dǎo)   混沌(dùn)     吉人天相(xiāng)
B.岑寂(cén)   矜持(jīnɡ)   歆享(xīn)     剜肉医疮(wān)
C.訾詈(zǐ)    蕈菌(xùn)   椽笔(chuán)   嘉言懿行(yì)
D.星宿(sù)    踯躅(zhí)   诟病(gòu)     不落言筌(qu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婆娑      褴褛      包身契      绿草如荫
B.渺茫      脚趾      椭圆形      责无旁贷
C.碧绿      遨翔      雄黄酒      不能自已
D.蠕动      落寞      吊角楼      图穷匕现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神舟十号飞船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它是中国第五艘       太空人的飞船。
(2)远处农家院里传来阎维文演唱的《咱当兵的人》,向往军旅生活的你        驻足谛听。
(3)在今年NBA季后赛中,热火在主场       95—88击败马刺,        夺得本赛季的总冠军。
A.搭载    不由自主    以    从而      B.搭载    身不由己    凭    进而
C.接载    不由自主    凭    进而      D.接载    身不由己    以    从而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纯粹讲历史故事没意思,讲历史关照下的今天的故事才有意思。”中青报总编陈小川说:“新《丝路》说的就是今天的故事。”
B.本报自即日起开辟《网络文学面面观》栏目,刊登系列文章,以求探讨并逐步形成符合网络文学创作和传播实际的审美评价体系。
C.在日内瓦举行的“感知中国•美丽云南”活动,全面展示了云南浓郁的地域文化、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风貌及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D.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各国转基因作物的生产和消费情况如何?我国对转基因技术怎样管理?日前,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林敏。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它是双方共同需要的体现,惠及区域内各国经济、世界经济乃至于东亚经济的增长。
B.据北大招办负责人介绍,今年招生工作中,北大高度关注教育公平,不断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政策倾斜,实现了招生工作的战略转型。
C.出境旅游者中确实存在大声喧哗、乱扔垃圾、随手题刻和不文明行为,但给少数游客的个别行为扣上“中国式旅游”的帽子无疑是上纲上线。
D.安倍政府再次否认二战侵略史,鼓噪修改宪法、将自卫队改为国防军,谋求国家战争权,其战略野心昭然若揭,必然引起周边国家高度警惕。
6.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能针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指导。冉有性格内敛,孔子就激励他;子路率性而为,孔子就让他有所节制。(《论语》)
B. 贾雨村因贾政的资助中了进士,做了知府,不久因贪酷徇私被革职。后来在巡盐御史林如海家做教师,教林如海的女儿林黛玉读书。(《红楼梦》)
C. 愚人节那天,卡西莫多准备劫持爱斯梅拉达,爱斯梅拉达奋力反抗,高声呼救。国王的近卫弓箭队队长弗比斯闻讯赶到,解救了爱斯梅拉达。(《巴黎圣母院》)
D.拉斯蒂涅为插足上流社会,写信给母亲和两个妹妹,要她们变卖首饰给他寄1200法郎,他要用这笔钱置办衣物。他在信中说,如果弄不到钱,他就准备自杀。(《高老头》)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变暖!变冷!谁在忽悠地球?
张保淑
媒体上科学家关于北极海冰完全融化的时间预言被研究报告不断提前,“最快2013年夏季”。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近日发布的监测数据则是:今年8月北极冰盖面积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60%。有科学家进而发出警告:世界正经历气温急速下降时期,必须为“全球变冷”做好准备。面对颇具戏剧性的反差,人们不免产生疑问:地球到底是在变暖还是在变冷?
“气候变暖”是目前最广为传播的观点。这一观点一步步被公众接受并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彼时,一些科学家发现,20世纪后半期,全球温度上升趋势非常明显。进一步研究揭示,20世纪全球大气层温度平均上升了0.74摄氏度,近50年观察到的气候改变速度是此前百年的两倍。研究成果影响逐步走出学术领域,进入公众生活,但与“臭氧层损耗问题”相比,全球“气候变暖”在这时还只是一个边缘话题。转折点在1988年。这年6月,美国气候科学家詹姆斯•汉森称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了温室效应发生。同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强调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促成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成立。IPCC成立后发布了4个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这四个报告指出了全球气温升高的危险,认为人类活动对推动气候变化影响的可能性在90%以上,直接推动了联合国分别于1992年和1997年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联合国围绕温室气体减排、环保技术转让等召开了气候变化巴厘岛会议、哥本哈根会议、坎昆会议和德班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在此过程中,气候变暖被科学家、政府和相关国际组织列为事关全球安全的重大问题并为广大民众所熟知。
在一些科学家论证气候为何会变暖及气候变暖带来的可怕后果时,全球“气候变冷”论如影随形。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一些科学家就从地球运转轨道周期变化规律出发,提出了盛行一时的“气候变冷”说,认为21世纪地球将进入“小冰河期”。1974年,欧美一批著名学者认为地球气温已开始下降,如果人类不加以干涉,暖期将会较快结束,全球变冷以及相应的环境变迁就会随之来临。一批俄罗斯、法国、美国的冰川学家认为,地球气温变化的一个完整周期为10万年至12万年,而地球气候变暖最近的一个高峰约在1.7万年前,现在已开始降温,人类活动以及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都不足以改变地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无独有偶,丹麦科学家丹斯加德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推算,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全球“气候变冷”将是主流。“气候变冷”论者在现实中似乎也能找到证据。近几年,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大面积持续的极寒天气;被认为地球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之一阿拉斯加,最近十年年均气温降低了1.3摄氏度;今年8月,北极冰盖不仅没有像预言的那样融化消失,其面积反而增加了60%。
有学者认为,地球气候有冷暖变换周期,对于地球约45亿年历史来说,用100年左右的时间纬度来衡量考察,进而得出全球变暖的结论是片面的;相对于自然界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言,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微不足道,把可能的气候变暖归结为人类活动是武断的。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也曾批驳一些苏联科学家的论调。他说这类1℃上下的变迁,过去5000年中极为普通,算不了地球变冷的证据,依据这种“极为普通”的温度波动妄下结论,纯属“杞人忧天”。
无论是预测地球“变暖”还是“变冷”,都反映了对气候变化和人类前途命运的关心,也正因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相关预测研究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研究方法、论证逻辑和结论等都必须经得起质疑和挑战。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09月04日  第08 版〉,文章有删改)
7.下列关于“气候变暖”和“气候变冷”两个概念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变暖”和“气候变冷”是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两个主要观点,这两个观点针锋相对、如影随形。
B.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气候变暖”的观点便被公众接受并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
C.“气候变冷”比“气候变暖”出现得更晚,它是科学家从地球运转轨道周期变化规律出发提出的。
D.“气候变暖”和“气候变冷”均被学者质疑,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就曾批驳气候变暖的论调。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有人预言北极融冰加快,有人警告全球气温骤降,两种关于气候变化的水火不容的观点,让人莫衷一是。
B.IPCC的4个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直接推动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通过。
C.近几年全球范围内出现的大面积持续的极寒天气现象,为持“气候变冷”观点的科学家提供了有力证据。
D.“气候变冷”说认为21世纪地球将进入“小冰河期”,这一观点得到了俄、法、美三国冰川学家的支持。
9.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气候变暖”是目前最广为传播的观点,这一观点已被科学家、政府和相关国际组织列为事关全球安全的重大问题。
B.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产生的二氧化碳与自然界产生的温室气体相比,微不足道,不能把气候可能变暖的原因归结为人类活动。
C.对于地球约45亿年历史来说,用100年左右的时间纬度来衡量考察,进而得出全球变暖的结论是片面的。
D.全球气候变化相关预测研究应该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研究方法、论证逻辑必须经得起质疑和挑战。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盲者说 
[清]戴名世
里中有盲童,操日者术①,善鼓琴。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矣?”曰:“年十五矣。”“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乎?吾方以为吊也!”
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之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夫盲者曷尝盲哉?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妄动焉。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利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卒蹈于罗网、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耶?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某生无以答。间诣余言,余闻而异之,曰:“古者瞽、史教诲,师箴,瞍赋,矇诵②,若晋之师旷、郑之师慧是也。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选自《南山全集》)
[注]①操日者术:掌握占卜者占候卜筮的技能。②瞽:“瞽”即太师,掌管音乐,一般都由盲人充任,故称“瞽”。“瞍”“蒙”皆为盲者。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何时而眇               眇:眼瞎
B.而亦无颠危之患           危:跌倒
C.邪正在前不能释           释:消除
D.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     伦:类、辈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        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C.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D.天下其谁非盲也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12.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说明“盲者曷尝盲” 和“不盲者之尽盲”的一组是
A.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
B.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利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
C.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
D.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若晋之师旷、郑之师慧是也

第Ⅱ卷(共114分)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之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4分)


(2)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4分)


(3)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4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空知返旧林”一句化用了陶渊明哪首诗中的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2)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从本诗中择句阐释你对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特点的理解。



15.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总角之宴,                。                ,不思其反。
(《诗经•卫风•氓》)
(2)居天下之广居,                 ,行天下之大道;                ,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
(3)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白居易《琵琶行》)
(4)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                       。
(苏轼《赤壁赋》)
(5)梦入神山教神妪,                  。吴质不眠倚桂树,                   。
(李贺《李凭箜篌引》)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画  晴
张晓风
落了许久的雨,天忽然晴了。心理上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天的蓝宝石和山的绿翡翠在一夜之间又重现在晨窗中了。
我起来,走下台阶,独自微笑着、欢喜着。四下一个人也没有,我就觉得自己也没有了。天地间只有一团喜悦、一腔温柔、一片勃勃然的生气,我走向田畦,就以为自己是一株恬然的菜花。我举袂迎风,就觉得自己是一缕宛转的气流,我抬头望天,却又把自己误以为明灿的阳光。
不知怎的,忽然想起住在郊外的陈,就觉得非去拜访她不可。转了好几班车,来到一条曲折的黄泥路。天晴了,路刚晒干,温温软软的,让人感觉到大地的脉搏。一路走着,不觉到了,我站在竹篱面前,连吠门的小狗也没有一只。门上斜挂了一把小铃,我独自摇了半天,猜想大概是没人了。低头细看,才发现一个极小的铜锁——她也出去了。
我又站了许久,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想要留个纸条,却又说不出所以造访的目的。抬头望去,远处禾场很空阔,几垛稻草疏疏落落地散布着。我信步徐行,黄绿不匀的草在我脚下伸展着,奇怪的大石在草丛中散置着。我选了一块比较光滑的斜靠而坐,就觉得身下垫的,和身上盖的都是灼热的阳光。我陶醉了许久,定神环望,才发现这景致简单得不可置信——一片草场,几块乱石。远处惟有天草相粘,近处只有好风如水。没有任何名花异草,没有任何仕女云集。但我为什么这样痴呆地坐呢?我是被什么吸引着呢?
头顶上有一棵不知名的树,叶子不多,却都很青翠,太阳的影像从树叶的微隙中筛了下来。暖风过处一满地圆圆的日影都欣然起舞。坐在这样的树下,又使我想起自己平日对人品的观察。我常常觉得自己的浮躁和浅薄就像“夏日之日”,常使人厌恶、回避。于是在深心之中,总不免暗暗地向往着一个境界——“冬日之日”。那是光明的,却毫不刺眼。是暖热的,却不致灼人。什么时候我才能那样含蕴,那样温柔敦厚而又那样深沉呢?
渐近日午,光线更明朗了。身旁有一袋点心,打算送给陈的,现在却成了我的午餐。我原来是带了一本词集子的,却一直没打开,总觉得直接观赏情景,比间接的观赏要深刻得多。饭后有些倦了,才顺手翻它几页。不觉沉然欲睡,手里还拿着书,人已经恍然踏入另一个境界。
等到醒来,发现几只黑色瘦胚的羊,正慢慢地啮着草,远远的有一个孩子跷脚躺着,悠然地嚼着一根长长的青草。看看那曲臂为枕的孩子,不觉有点羡慕他那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风度了。几只羊依旧低头择草,恍惚间只让我觉得它们嚼的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连它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有一群孩子走过,忽然见到我就停下来,互相低语着。
“她有点奇怪,不是吗?”
“我们这里从来没有人来远足的。”
“我知道,”有一个较老成的孩子说,“他们有的人喜欢到这里来画图的。”
“可是,我没有看见她的纸和她的水彩呀!”
“她一定画好了,藏起来了。”
远处有疏疏密密的竹林,掩映一角红墙,我望着他们各自走向他们的家,心中不禁怃然若失。想起城市的街道,想起两侧壁立的大厦,人行其间,抬头只见一线天色,真仿佛置身于死荫的幽谷了。而这里,在这不知名的原野中,却是遍地泛滥着阳光。人生际遇不同,相去多么远啊!
我转身离去,落日在我身后画着红艳的圆。而远处昏黄的灯光也同时在我面前亮起。那种壮丽和寒伧成为极强烈的对照。遥遥地看到陈的家,也已经有了灯光,想她必是倦游归来了,我没有走过去摇铃,我已拜望过郊上的晴朗,不必再看她了。
走到车站,总觉得手里比来的时候多了一些东西,低头看看,依然是那一本旧书。这使我忽然迷惑起来,难道我真的携有一张画吗?像那个孩子所说的:“画好了,藏起来了!”
归途上,当我独行在黑茫茫的暮色中,我就开始接触那幅画了。它是用淡墨染成晴郊图,画在平整的心灵素宣上,在每一个阴黑的地方向我展示。 
                                        (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有删改)
16. 本文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请概括说明本文的行文思路。(6分)



17.文中插入一群孩子的对话,有什么作用?(4分)


18.“画好了,藏起来了!”一句意蕴丰富,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5分)



19.请结合“画”和“晴”在文中的含义,从表达主题的角度分析“画晴”这一文题的妙处。(6分)





六、语言综合运用。(15分)
20.下面是《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的段落,请据此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易水送别”时的某一个人物形象,如荆轲、高渐离或太子丹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要求:(1)不得简单翻译原文;
          (2)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3)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等;
          (4)不少于200字。
七、(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为激励同学奋发图强,缓解心理压力,某校高三(1)班团支部在教室设置了一面“高考心愿墙”,让全体同学用便利贴将自己关于高考的美好心愿贴在墙上。与大多数抒发雄心壮志的心愿相比,下面四位同学吐露的“心事”引人注目:
韩光影:向任何一所愿意收留我的大学深情致谢!
柳青云:不记恨别人的讥讽,用行动和结果证明癞蛤蟆能吃天鹅肉。
谢庾信:不再担心考试崩盘,不再为排名揪心。
张子规:不再为天空总飘着细雨忧郁,让久违的笑容再次绽放。
请你以高三(2)班常江的名义,给其中一位同学写一封信,帮助其解开心结。
要求:(1)必须按书信格式作文;
(2)题目自拟;
(3)所有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
(4)不少于700字;
(5)不得抄袭、套作。
江西省                               六校2014届高三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C(A、吉人天相xiàng,B、矜jīn持,D、星宿xiù。)
2.B(A、绿草如茵,C、翱翔,D、吊脚楼)
3.A(“搭载”多指车船等载客,亦有配备、安装之意,“接载”有迎接、接收,装载之意。“不由自主”指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身不由己”指身体不由自己作主。虚词选用中,“从而”是连词,表示结果和目的,一般来说,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进而”表示递进。)
4.D(A、冒号应改为逗号;B、书名号应改成引号;C、第一个顿号应改为逗号。)
5.D(A、语序不当造成递进关系颠倒,应将“世界经济”与“东亚经济”对调。B、成分残缺:缺少与“加大”对应的宾语中心语。应在“倾斜”后加“力度”。C、不合逻辑之概念间关系不清,应将“和”字改为“等”。)
6.B(“因贾政的资助”错误,应该是“因甄士隐的资助”)
二、(9分,每小题3分)
7.A(B项与第2段第2行“始于”相悖;C项“比‘气候变暖’出现得更晚”有误,“气候变冷”说上世纪70年代初即已提出,而“气候变暖”说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D项“曾批驳气候变暖的论调”有误,竺可桢批驳的是气候变冷的论调。)
8.C(C项“提供了有力证据”与第3段中“‘气候变冷’论者在现实中似乎也能找到证据”相悖。A项与第1段文意相符;B项与第2段中“IPCC成立后……《京都议定书》”句句意吻合;D项与第3段文意吻合。)
9.D(A项偷换概念,第2段最后一句中的“气候变暖”是全球气候变化现象〈趋势〉而非关于气候变化的观点。B、C两项张冠李戴,这两项是质疑“气候变暖”说的学者的观点。)
三、(9分,每小题3分)
10.C(“释”与“贤愚之品不能辨”的“辨”同义,“分辨”的意思。)
11.A(A项两个“之”字均为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而:连词,表转折,然而/连词,表顺承;C、介词,把/连词,用来,表目的;D、副词,表反问,难道/代词,指代“单于”。)
12.B(A、前一句是“某生”认为“盲童”可悲的原因;C、前一句说明“不盲者之尽盲”,后一句说明“盲者曷尝盲”;D、后一句是文中的“余”举例说明“古者瞽、史教诲,师箴,瞍赋,矇诵”。)
四、(28分)
13.(12分)(1)像您所说的,这(是)只知道盲人是瞎子,却不知道(眼睛)不瞎的人全都(是)瞎子啊。(4分,“第”〈只、仅〉、“盲者之为盲”〈盲人是瞎子〉、句意和感叹语气各1分。)
(2)像这样久了就成习惯了,我对眼睛看不见并不感到烦恼。(4分,“如是”〈像这样〉、“无病”〈不感到烦恼、不忧虑、不担心〉、介宾结构后置句式和句意各1分。)
(3)你这位先生不替自己悲哀却为我悲哀,不安慰自己却安慰我!(4分,“乃子”〈 你这位先生、您〉、“吊”〈安慰、慰问〉、“不自悲”“不自吊”宾语前置句式和句意各1分。)
14.(8分)(1)(4分)《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表达了作者恬静淡泊、归隐山林的情怀。(篇名1分,诗句1分,表达的情怀中两个要点各1分。)
(2)(4分)王维的诗善于描绘优美的图景,使读者如置身画中。本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一联,就描绘了这样一幅生动形象的图画:幽静的松林中,一个隐者敞开衣襟,端坐弹琴;隐者的衣带在轻风吹拂下翩翩扬扬;山上的明月从树丛中探出头来欣赏美妙琴声。
(观点1分,择句正确1分〈也可选择“渔歌入浦深”进行阐释〉,解说诗句描绘的画面形象2分〈择句错误,解说不给分〉。)
15.(8分,每空1分。5题全做,按前4题答案给分,凡增、漏、错字均不给分。)
(1)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2)立天下之正位/得志与民由之
(3)弦弦掩抑声声思/低眉信手续续弹
(4)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5)老鱼跳波瘦蛟舞/露脚斜飞湿寒兔
五、(21分)
文字表达只求意似,不求雷同。
16.(6分)①开头交代出行的环境、心情;②中间按时间的先后写自己的观感;③篇末显志,揭示出主题。(每个要点2分)
17.(4分)用一群孩子生活所处的环境与作者生活所处的环境对比,突出不同的人生际遇;(2分)为后文揭示主题作铺垫。(2分)
18.(5分)
①“画好了”是指作者郊外之行的所见所闻,(2分)②“藏起来了”是指将郊外之行的所见所闻珍藏起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和宁静乡村的挚爱,希望能使自己更加乐观坦然地面对今后可能遇到的人生挫折。(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19.(6分)
①“晴”在文中意为“感受自然的美景,心情的愉悦,心灵的明净”;“画”有“发现”之意,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美;②文题饱含哲理,有一种美感,使人审视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拥有一颗平和、明净和温柔敦厚之心;③以“画晴”为题使主题更加突出、深刻。(每个要点2分)
六、(15分)
20.(15分)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七、(50分)
21.(50分)不符合书信格式扣3分,其他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立意参考】
(1)抛却自卑的包袱,扬起自信的风帆。
(2)用宽容融化隔阂的坚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过程比结果更为美丽。
(3)用平常心对待考试和排名,从容走过高三/学习是高三生活的主要内容,但不是高三生活的全部。
(4)阳光总在风雨后/挫折是成功的阶梯。

附:文言文阅读文段参考译文:
乡里有个盲童,从事占卜职业,善于弹琴。邻居某人,招呼并安慰他说:“你多大年纪了?”盲童回答说:“十五岁了。”邻居又问:“在什么时候失明的啊?”盲童回答说:“三岁的时候。”“那么您这失明就十二年啦!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赶。不知道天地的大、日月的光、山高水流、容貌美丑、宫殿的宏伟壮丽,岂不是非常可悲的吗?我因为这才安慰你啊!”
盲童笑着说:“像您所说的,这(是)只知道盲人是瞎子,却不知道(眼睛)不瞎的人全都(是)瞎子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中考语文分册复习试卷及答案(七年级上册)』  下一个『江苏省扬州市红桥高级中学2014届10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