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高2014届高一(上)语文测试卷•综合练习(四)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日常阶段测试
试题
名称
孝高2014届高一(上)语文测试卷•综合练习(四)(高一必修一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孝高2014届高一(上)语文测试卷•综合练习(四)第Ⅰ卷,共36分一、基础知识与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中不同读音最少的一组是()A.骇人听闻言简意赅形骸氦气B.戮力同心山川相缪绸缪荒谬C.笔迹潦草瞭望塔镣铐嘹亮D.越俎代庖狙击手咀嚼龃龉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A.坚韧不拔坚苦卓
试题预览
孝高2014届高一(上)语文测试卷•综合练习(四)

第Ⅰ卷,共36分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中不同读音最少的一组是(     )
A.骇人听闻        言简意赅         形骸         氦气
B.戮力同心        山川相缪         绸缪         荒谬
C.笔迹潦草        瞭望塔           镣铐         嘹亮
D.越俎代庖        狙击手           咀嚼         龃龉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A.坚韧不拔       坚苦卓绝       义愤填膺       莺歌燕舞
B.怙恶不悛       沽名钓誉       待价而估       春风骀荡  
C.责无旁贷       严惩不怠       浅尝辄止       如愿以尝
D.安如磐石       磬竹难书       崇山峻岭       严刑峻法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世博会中国馆展出的两幅《清明上河图》,一幅以建筑为主,人物为辅;另一幅以人物为主,建筑为辅。两幅画卷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B.一个选择了自己所珍视的职业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称职时就会战战兢兢——这种人单是因为他在社会上所居地位是高尚的,他也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尚的。
C.对曹操墓的研究已渐渐脱离学术范畴,演变成争论考古造假与否的口水仗,而国家文物局的置身事外和考古界的集体噤声,更让真相扑朔迷离。
D.中国的古典诗词,千百年来代代相传,许多篇章为人们熟读成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语音和谐优美,念起来朗朗上口,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B.虽然这一时期,他几乎没有什么创作,但一系列的社会活动使他对法国社会获得了直接感性的认识,并促使他对许多社会政治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这就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C.武汉铁路局介绍,按照“火车实名制”的规定,旅客须持车票与票面所载身份信息相符的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进站上车。
D.气候变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拯救地球家园、遏制气候变暖,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积极地行动起来。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B.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
C.表现美的事物,常常要用到抒情这种表达方式。因为“美是能够引起惊赞和快乐这两种情感的东西”。(伏尔泰语)
D.你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吗?如有兴趣不妨查查,看看是否来自于古老的氏族,看看你这一姓的郡望在哪里。

二、说明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译书与中国近代化       陈志勇
①早在汉唐时期,我国就发生过大规模的佛经翻译活动,由此涌现出的一大批译著多以佛教为主,兼有其他各教。其社会意义主要是宗教的传入,宗教的传播又往往同时伴随着文化的流通,文化交流愈广泛,宗教发展也愈益充分,日益广泛的文化交流推动了社会的繁荣。
②明末清初年间,西方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译著在中国出现。在耶稣会传教士中,利玛窦堪称杰出的代表。他入乡随俗,将基督教与儒教相联系,求说明基督教与儒教的一致性;他还“以学术为媒”,努力用知识与文化去争取中国的士大夫,向他们展示西方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借以抬高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地位。欧洲传教士远航东来,其社会意义已远不止于宗教,而是带来了有关西方世界的新信息,西学东渐由此拉开帷幕。
③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对中国的扩张,西方传教士再次来华,除了翻译《圣经》以外,他们还编译各国史地和制度方面的书。传教士们继续沿用传播科学的方法,以作为他们在中国活动的媒介。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少数教民及上层官僚士大夫中间流传,内容逐步推广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其影响也日益扩大。
④自洋务运动到戊戌维新时期的译书活动则由传教士逐渐转为以官方为主。尽管近代中国官方译书从林则徐便已开始,但是严格地说,由朝廷出面设置机构、组织人员,长时间比较系统地翻译西书,还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这时朝廷从事翻译工作的主要机构是同文馆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前者译书内容以世界知识,包括各国历史知识、国际法和有关史论为主;后者的译书以应用科学为主。1901年,刘坤一、张之洞奏请在南京设立江楚编译局。这样,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地形成了一个官方译书系统。官方译书主要还是以应用科学为主,重点是在兵学知识、工艺制造和自然科学理论,特别是数学、物理和化学方面,这和当时的国内需求和朝廷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⑤由于甲午战败,国运艰辛,救国之士从日本的崛起中,感到了西洋文明的力量,更欲从译书中寻求救国之道,到处兴起的译书社团,表明译书已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译书内容由自然科学扩展到社会科学。私家译书最著名的要数严复和林纾二人。严复的译书在思想界所起的作用最为深刻,他的《天演论》为当时的思想界敲响了救亡图存的警钟。林纾是第一位用古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的人,共译作品184种,包括许多国家的文学名著。“严林”的译著在近代西学东渐史上有着特殊的价值和重要的地位。
⑥民国以后的译书种类、数量愈来愈多。在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以鲁迅、周作人、陈独秀等人为代表一个译书群,陈望道《共产党宣言》的翻译,给中国思想界带来新的生机。
⑦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虽然路经多歧,千回百折,但总的方向是与世界日益接轨,向着近代化的目标艰难而又不可阻挡地前进,这其中,译书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选自《国学》总第39期)
6、下列有关译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一些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唐时期的一系列佛教译著其主要作用是在于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B.译书所带来的西学的传播与扩展,成为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化转型的动因。
C.鸦片战争以后,官方及私人的大量译作不断涌现,促成了西学东渐,促进了知识分子思想的变迁。
D.从一开始,西方传教士的大量译著就以传播科学知识为核心,不容置疑地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
7、下列对“西学东渐”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的文化思想最早通过汉唐时期大规模的佛经翻译活动传入我国,对当时社会的繁荣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B.从整体上讲,西学东渐应该值得肯定,因为它打破了封建士大夫的愚昧和麻木,使中国逐步迈向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C.“严林”译著所彰显出的价值和地位说明,西学东渐很成功的一点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社会科学思想,进而更新了民族的社会心理机制。
D.欧洲传教士远航东来,不仅向中国传入宗教文化,还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等信息,这标志着西学东渐的开始。
8、下列说法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译书的最早活动,始自介绍外来宗教,时界分明,先是佛教,然后是基督教。
B.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于国内的需求和朝廷的政策,官方开始比较系统地翻译西书。
C.在西方文化的启迪和催化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选择、编译。
D.作者认为社会科学方面的译著在促进中国社会变革方面起到的作用显然要大于自然科学译著。
9.简要概括近代译书活动中先后出现的三支主要力量以及各自译书内容的特点。(3分)
                                                                           

三、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            莫:通“暮”,晚上
B.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大概
C.汝识之乎                               识:知道
D.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赴:去         
11、下列各组句子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B.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是说也,人常疑之
D. 今以钟磬置水中                余是以记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
B. 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也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C.苏轼与长子苏迈亲身探访石钟山,发现石钟山中水石相击,发出窾坎镗鞳之声,噌吰如钟鼓不绝,找到了石钟山得名原因,从而证实了郦道元和李渤认识的错误。
D.本文与一般游记不同,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第Ⅱ卷,共114分
四、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名言名句和文学常识默写填空。(24分)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3分) 
(2)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4分)
(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3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公子行   孟宾于
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1) 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请举二例说明。(4分)
(2) “诗言志,词抒情。”这首诗写了什么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5、填空。(6分,每空1分)
(1)《巴黎圣母院》作者是         。 
(2)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 
(3)纵一苇之所如,                   。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

五、现代文阅读。(18分)
灯下草虫鸣   潘纤云
① 倚灯夜读,有虫声自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内竟是温暖得很。
②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这四种声音里,春夏的鸟声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天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孤寒,会掀起人的忧伤往事。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心内不由自主地跟着柔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③“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远古的《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虫语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啊——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过,她俯首聆听,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④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也是文学里的抒情美,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让人回味有加。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首音韵动人的美好诗篇。幼时在乡下,跟着婶婶去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现眼底。红苕、山药、玉米的藤蔓黑黝黝的,静静地伏在野地里。伴着习习的凉风,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出来偷食。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哪是蚂蚱,哪是蝈蝈……有的声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地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中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的肃穆听众。那晚我着迷于这秋之天籁,到黎明方才睡去。
⑤有时觉得,尘世萧瑟的秋里,因了虫音而生动起来。一个秋夜经过小区的桂树下,听几个女子唱小曲。她们都是乡下来的保姆,夜晚得闲,唱一些做姑娘时的俚曲消磨时间。在桂花香的包围中,我坐在她们中间,陶醉地听。其中一个唱着唱着,却突然静默下来,发现她眼里有泪花闪烁。问原因,她说,听到草丛里的虫子叫,想起年轻时一个秋天的晚上,和邻村的二牛哥在田埂头唱《摘石榴》,当时虫子就这样唧呀唧呀地叫个不停。她的脸上闪过一丝羞涩笑意,又继续唱:“听说下扬州正中我心头,打一个包袱跟上你就走……”她有没有和她的二牛哥下扬州,我没有问;但阵阵的虫鸣声,让她记忆中的爱情倏然被唤醒,让她回到了曾经的某个美好时刻,已使得这个秋夜温馨满满。
⑥我钟情秋天的虫声,还因为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的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去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沏一杯滚烫的茶,捧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一起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选自《散文》2011年第2期《清秋书简》,文字略有改动)
1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第2段用春天的鸟声、夏天的蝉声和冬天的雪声衬托出秋虫声的独特魅力。
B.《诗经》的诗句以及叶圣陶的话,拓展了秋天虫鸣的意蕴。
C.第5段写乡下保姆秋夜唱歌闻虫声而泪花闪烁,是为了突出爱情的温馨美好。
D.作者引用刘墉的话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内心宁静用心灵触动生活琴弦的有心人。
17、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钟情秋天的虫声”。(5分)
18、请分析第6段在划线句子中的作用。(4分)  
19、第4段写了作者幼时在田野里守秋时的情景,让人印象深刻。试从描写角度、句式特点、修辞手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分析。(6分)

六、语言运用题。(12分,每小题4分)
20、把下面的一个长单句改写成两个前后衔接短句,其中一个是主动句,一个是被动句。
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并不看好女作家步非烟放言要以自己的的作品“革”前辈作家金庸的“命”做出颠覆传统的新武侠小说的“壮志”。
                                                                              
                                                                             
21、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低碳经济”下定义。
①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是实行低碳经济的基础。
②低能耗、低排放是低碳经济所具有的基本经济特征。
③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④这是可持续发展理念所提出的要求。
低碳经济是                                                                    
                                                                             
22、请从语文课本一、二册所学习了解的人物中选择一人为对象,仿照下列示例写一段话。要求:写出人物特点,富有文采,句式基本一致。
屈原是寂寞的,在权贵的排挤下,在世人的不解中,独自苦苦寻觅;但他却在寂寞中坚守着高洁忠贞的灵魂,为世人皆醉的社会点亮了一盏上下求索的灯。
                                                                             

七、作文。(60分)
23、请以“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孝高2014届高一(上)语文测试卷•综合练习(四)•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10 11 12 16
答案 C C A B C B A C D B C C
1.选C.  A.hài  ɡāi  hái  hài              B.lù  liáo  móu  miù  
C. liáo  liào  liào   liáo        D.zŭ  jū   jŭ   jŭ
2.选C.  艰苦卓绝  待价而沽  严惩不贷  如愿以偿  罄竹难书
3.选A. “相得益彰”本是指相互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的意思,根据语境来看,两幅画并不是在“互相帮助,互相补充”,而是互相呼应,互相衬托。这里用“相映成趣”恰当。
4.选B.   A.来得特别的清,来得特别的静,来得特别的悲凉。   C.旅客须持车票和与票面所载身份信息相符的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进站上车。   D.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
5. 选C.  表现美的事物,常常要用到抒情这种表达方式。因为“美是能够引起惊赞和快乐这两种情感的东西”(伏尔泰语)。
6.选B.  A项“主要作用”误,原文是“宗教的传播又往往同时伴随着文化的流通”,主要作用应是传播宗教。  C项“促成了西学东渐”误,“西学东渐由此拉开帷幕”是在明清时期。D项“以传播科学知识为核心”误,主要目的是传播宗教。
7.选A. 答非所问,因为此时没有进入西学东渐阶段。
8.选C. A项“先是”“然后”错误,文中没有提及此时如此明显的界限;  B项应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D项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9.①传教士译书:以宗教为主,内容逐步推广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领域。
②官方译书:以应用科学为主。   ③民间译书(私家译书):由自然科学扩展到社会科学。(3分)
10.选D。 赴:古义,就任;今义,去
11.选B.     A即使;虽然       B都是介词      C“者”与“也”构成判断;句中表停顿      D介词,把;介词,因为
12.选C.  在苏轼看来,郦道元没有错误,只是太简略。
13.(1)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3分)
(2)我慢慢地观察,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4分)
(3)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3分)
14.(1)以明媚彩霞衬托华丽锦衣。火红彩霞、明媚春光与后两句马蹄踏过麦田、青青麦苗被踩烂的残破景象形成对比。公子王孙的闲逸与农夫的辛劳形成对比。(4分)
(2)诗歌描写了贵族公子在春游中,全然不顾百姓的辛劳,纵马踏坏麦苗的恶劣行为,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荒淫腐朽、骄纵行为的憎恶和愤慨。(4分)
15.(1)雨果(维克多•雨果)     (2)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
(3)凌万顷之茫然     (4)齐彭殇为妄作    (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6分,每空1分)
16.选C。
17.①秋天的虫声让作者自心充满温暖和愉悦。②秋天的虫声使作者感受到诗情画意。③秋天的虫声让作者着迷于秋天之天籁。④秋天的虫声使作者感受到生活的温馨。⑤秋天的虫声使作者内心充满宁静。
(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四点给5分)
18.照应标题和开头,强化了在灯下一边阅读一边听秋虫鸣叫的美妙体验。(4分)
19.①描写角度:作者从视觉、嗅觉和听觉等角度全方位地传达出夜听虫鸣的美好感受。
②句式特点:此句以整句为主,兼有散句,语言典雅,富有感染力。
③修辞手法:综合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夜虫鸣的动人情景。(6分)
20.女作家步非烟放言要以自己的作品“革”前辈作家金庸的“命”做出颠覆传统的新武侠小说。此“壮志”并不被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看好。(4分)
21.低碳经济是一种借助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以达到低能耗、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的新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4分)
22.如:鲁迅是寂寞的,在悲凉的黑暗中,在麻木的民众中,独自彷徨呐喊;但他却在寂寞中找到了民族真正的病根,为愚昧的国人开出了一剂解救自我的良方。(4分)

《水经注》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于是能够观察所说的“石钟”。庙里的和尚叫小沙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就是笑,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竖立着,有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阴森森地想要打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发出磔磔地鸟鸣声;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一样,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着水的中流,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因此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把小船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但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219.138.203.250)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日常阶段测试


上一个『孝高2014届高一(上)语文测试卷•综合练习(三)』  下一个『孝高2014届高一(上)语文测试卷•综合练习(一)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