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抒情手法专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诗词鉴赏——抒情手法专练(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诗词鉴赏——抒情手法专练1、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二首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1)诗歌中有两个字透露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这两个字是什么?诗人是怎样表达的?有何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预览
诗词鉴赏——抒情手法专练
1、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二首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歌中有两个字透露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这两个字是什么?诗人是怎样表达的?有何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头两句以嫩绿、鹅黄两色来点染明媚春光的目的是什么? 
答:从反面衬托无法驱遣的“愁”“恨”之强烈。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③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任意两点得满分) 
(2)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村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这个变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宋诗醇》称白居易的《村夜》:“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你认为这样的评价合理吗?为什么? 
合理。本诗采用白描手法。(指向表现手法。)描写了乡村秋夜的凄清和村外田野月光朗照的优美(指向诗歌内容。)用自然景物的变换来体现诗人情感的变化,写得不着痕迹,朴实无华,余味无穷。 
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钟陵禁烟寄从弟
李中
落絮飞花日又西,踏青无侣草萋萋。
交亲书断竟不到,忍听黄昏杜宇啼。
注:①禁烟:指寒食节,这一天,家家禁止烟火,进行祭祖、踏青等活动。
(1)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就诗歌首句中“落絮飞花”和“日又西”两个意象加以分析。(4分)
答:“落絮飞花”,描绘了柳絮漫天飞舞、飘荡不定的情景,(1分)寄托了作者远离亲人的飘零之感;(1分)“日又西”,写日出日落,日复一日,时间漫长,(1分)突出了作者一。天处在思念亲人的情感煎熬之中。
(2)试分析诗歌结句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耒阳溪夜行 
戎 昱 
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 
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 
(1)试分析本诗前六句,体味作者在诗中寄寓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并说明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  最后两句诗运用了衬托(反衬或以哀写乐)手法。猿声凄惨,但在这归家的晚上,听到它,唤起的不再是离愁别绪,从而衬托出心中的喜悦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①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②,晴光转绿苹③。
忽闻歌古调④,归思欲沾襟。
【注】 ①晋陵:即今江苏常州。②黄鸟:即黄莺。③绿苹:指水中浮萍。④古调:在这里指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1)结合诗句,简要说说早春“物候新”的表现。 
答:  海上朝霞灿烂,江边梅开柳绿,天气和暖,黄莺欢鸣,阳光明媚,浮萍泛绿。 
(2)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桑子•彭浪矶①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①:这首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 
词的上片和下片在感情抒发上各具特点,试分别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满庭芳  秦观 宋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樽。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1)本诗中“山抹微云”中“抹”字历来为人称颂,请根据语境进行赏析。 
“抹”字写出了林外的山痕和山间的云迹,诗中有画;“抹”字突显云淡山远之貌,与后文“天粘衰草”一同勾勒出一片暮霭苍茫的境界,渲染了离别的愁绪。
(2)试简要分析此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念奴娇•登多景楼① [南宋]陈亮②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注】①多景楼,在江苏京口(镇江);②南宋孝宗15年,陈亮因反对南宋统治者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定势”为借口而放弃北伐的主张,亲自到京口一带考察。 
(1)“河洛腥膻无际”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借代;用“腥膻”代指(充满了腥膻之气)的敌占区,暗含对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恢复(收复失地)的批判(讽刺)。
(2)全词感情起伏变化很大,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答:  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 
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抒情手法答案:
答:“愁”“恨”。是通过埋怨、迁怒于毫不相干的“东风”和“春日”来表达的。将深愁苦恨表达得更加深切。
①别渚孤乌,数帆归舟,晚风劲吹、红叶凋零,寒云阴沉、楼阁昏暗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②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或尾联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不复应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
孤独寂寞--想排遣烦闷--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感情的变化。
答:古人多用杜鹃啼鸣表示思乡,黄昏时分,杜鹃哀啼,自然引发诗人思归之情;(2分)“忍听”,即“不忍听”,表现了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愁情。(2分)
答:  作者在诗中寄寓了一种归家的喜悦之情。作者把这种喜悦之情融入一幅清幽独绝的月夜旅行图里。作者在夕阳中登上归家的船,心里自然充满了喜悦。路转船行,来到幽深的溪谷。此时万籁俱寂,只有溪水在船下流淌;明月已升起,挂在高高的山岭上的树梢上,望着那轮明月,诗人心中溢满了回家的喜悦。即使岚气飘入船间,霜华沾湿了衣服,诗人也没察觉,或者说没有去理会,完全沉浸在回家的喜悦中。
答:  归思(思念家乡的感情)。二、三两联借景抒情,最后一联直抒胸臆。
答案 ①上片侧重记事抒情。词人独驾扁舟,避乱江南,如同失群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兴起浓重的羁旅孤寂之感。回首北望烽烟弥漫的中原大地而泪洒“满巾”,直接抒发了无限的国破家亡之痛。②下片偏重写景抒情。暮色笼山,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景色冷清黯淡,表露了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的情绪。日落时分,作者的寂寞感、凄凉感更加强烈;江面平缓恰恰反衬了词人难以平静的思乡心绪。
(2)此词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表现男女分别时难分难离的情状。借助景物渲染凄恻哀怨的离情,如开篇的: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为全诗笼罩上浓浓的苍凉的气氛,诗人又借“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的景物描写,通过“移情”表现手法抒发了悲凉的心境。 
(2)由开头对无人领会登临意的慨叹,对统治者只知借天险以求苟安(南宋朝廷如六朝统治者一样出于自私的打算而苟安于一隅)的郁愤,转到对南宋有些人(“王谢”)空发议论(空谈)却无北伐(收复)行动的讽刺,再到最后转为抒发破敌取胜的豪情(收复失地的必胜信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由开头对无人领会登临意的慨叹,对统治者只知借天险以求苟安(南宋朝廷如六朝统治者一样出于自私的打算而苟安于一隅)的郁愤,转到对南宋有些人(“王谢”)空发议论(空谈)却无北伐(收复)行动的讽刺,再到最后转为抒发破敌取胜的豪情(收复失地的必胜信念)。 
 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 (122.94.168.198)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诗词鉴赏——内容概括、用典手法专练』  下一个『诗词鉴赏——虚实借代双关手法专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