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描写手法专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诗词鉴赏——描写手法专练(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诗词鉴赏——描写手法专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 杨炯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牙璋②辞凤阙③,铁骑绕龙城④。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⑤,胜作一书生。【注】①西京:唐朝都城长安。②牙璋:古代皇帝调兵的符信。③凤阙:皇宫的代称。④龙城:匈奴名城,泛指敌方要塞。⑤百夫长:泛指低级
试题预览
诗词鉴赏——描写手法专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牙璋②辞凤阙③,铁骑绕龙城④。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⑤,胜作一书生。
【注】 ①西京:唐朝都城长安。②牙璋:古代皇帝调兵的符信。③凤阙:皇宫的代称。④龙城:匈奴名城,泛指敌方要塞。⑤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 
(1)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答:  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 
(2)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 句 石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 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1)抒发深沉的乡思旅愁,是古往今来诗歌的常见主题,然而石 的这一首绝句在写法上却力求新巧,读来情感突出,诗意盎然。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为了避免抒情空洞干瘪,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羁旅之愁,而是触物起兴,借杨花之随风漂荡、不能自主,比拟自己往来赴任,离别家园。化虚为实,把羁旅愁思溶化在具体的形象之中,读来情感突出,诗意盎然。另外,诗人不仅将自己的转徙生涯和飘荡的杨花作比,而且还要比出程度高低。“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结构上递进一层,使离情旅愁得到有力反衬,更显深切感人。 
 
(2)诗歌在刻画杨柳的形象上,亦有独到之处,请以开头两句为例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蔺相如墓① [宋]范成大
玉节经行虏障深,马头酾酒奠疏林。兹行璧重身如叶,天日应临慕蔺心。
咏蔺相如 [明]高启
危计难成五步间,置君虎口幸全还。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
注:①乾道六年(1170)秋,范成大于奉命使金,途经已陷入金人手中的邯郸,写下此诗。 
首诗歌在写法和感情倾向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写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情倾向:①范诗写面对着如当年的秦赵对峙一样的局势,决心以蔺相如为榜样,大义凛然,宁死也要保全国体。②高诗意在吟咏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功绩,以赞颂蔺相如的神勇。 
4、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注】。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简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诗人早年希望能够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遂生归隐之心(就产生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想法),从中可见内心的愤激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①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②。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旅居洋州时写的。洋州,今陕西洋县,在汉水北岸。 
②泛觞:是一种游戏。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描写景物有什么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 
②扣诗题“旅次”(或呼应首联的“非我有”,或“故山”)。 
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 过多景楼 周文质
滔滔春水东流,天阔云闲,树渺禽幽。山远横眉,波平消雪,月缺沉钩。 
桃蕊红妆渡口,梨花白点江头。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 
⑴本曲在景物描写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人别层楼,我宿孤舟这两句写的是一个怎样的情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描写了送别人凭高而望尽天涯,我远走他乡而夜宿孤舟的情境。抒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⑶本曲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 采用了反衬及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位出游的主人公从舟中远观到了一派壮美幽丽之景。当低下头来细想时才感觉自己已是孤单一人行走在江中,浓浓思念之情溢于言外。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这首词描写了钱江涌潮的壮丽景象,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词中的“弄潮儿”形象。 
钱江潮水排空而来,汹涌澎湃,弄潮儿却在惊涛骇浪中踏浪立涛、履险如夷,连手中的红旗都未被打湿,表现出英勇无畏、奋力拼搏的豪迈气概。
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对此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失落情绪。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答: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5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居处之“幽”?(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3分) 
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 
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分) 
答:  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 ,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 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 酴醿:一种观赏植物。 
(1)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手法答案
1.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天昏地暗,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酷。“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烘托出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2.对于杨柳形象的刻画,既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绘。上句“弄”字刻画出杨柳的动态,在飘荡的春风里袅娜摇曳的形状宛然眼前;下句“满”字看似描写静态,而在这静态中包含着过去飞落、现在仍在飞落、数日内还要继续飞落这整个过程的动态感。角度多变,刻画生动形象。“轻黄”一词,更巧用通感手法,颜色本无轻重,却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有“轻飘飘”的感觉。用触觉来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 
3.①范诗触景生情,以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进而借蔺相如典故言志,坚定信念。②高诗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正面直接吟咏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功绩,侧面以屈原极力反对楚王与秦王会盟之事衬托蔺相如的过人胆识。 
4.(从听觉的角度写,)以声衬静,“孤灯无焰”,闻声才知“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行走,由此衬托出深夜的静谧,刻画了诗人夜不能寐的形象,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 
5.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的孤寂、冷清景象。运用了视觉听觉结合(或绘形绘声)的技巧。诗人眼耳并用,写出了鹤盘旋之形和蝉鸣之声,传神逼真。 
6.在描写手法上,本诗采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的美景:春水、天、云、树、禽、消雪、缺月、桃红梨白,色彩艳丽。在描写角度上,诗人由低而高至远,手法多样。 
7.间接描写:开头部分描写人们倾城而出,到钱江边争碧潮涌的盛况,为写钱塘潮作铺垫:结尾处,写梦醒后仍觉心有余悸,从侧面来珙托潮水的雄壮气象。 直接描写:中间部分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钱江潮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 
8.从视觉写声:“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衬托:远近分明,动静结合。
9.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0.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1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 ②以动衬“幽”(“下鹭”) ③以声衬“幽”(“鸣蛙”)  
12.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的嫩叶及小红英与动态的蜂儿及燕子相衬。 (122.94.168.198)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诗词鉴赏——炼字专练』  下一个『诗词鉴赏——内容概括、用典手法专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