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阅读专项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阅读专项练习(八年级下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当语言死亡时①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本世纪消亡,80%—90%则在未来的200年灭绝。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慢得多。②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③中国虽然
试题预览
当语言死亡时
①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 《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本世纪消亡,80%—90%则在未来的200年灭绝。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慢得多。
②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
③中国虽然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的黄成龙博士介绍说,中国有129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活力都很低,至少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甘肃的裕固语、中部的土家语等。
④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人数。小的语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语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国有1000万满族人,但能说满语的人如今只剩下100多人,随着最后一批会说满语的老人的死去,满语将彻底死亡。也许它的书面语言还会继续存在,但没有了代际的传承,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
⑤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灭绝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亚马孙森林被砍伐,人们会非常气愤,并且想尽办法去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可能性,无限的搭配可能性,它们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手建的任何建筑更伟大。”   
⑥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第二,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过去200年间,殖民主义是最大的破坏者,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消灭了150多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300多种土著语言;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之下。
⑦据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你在任何图书馆或者数据库里都找不到它们的资料。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尤其脆弱。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同时也失去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哈里森教授把这些统称为“人类知识库”。
⑧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在去世之前谈到她对于这个世界最大的忧虑:“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或许,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而是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的可能性。
1.围绕“语言的死亡”,文章从__________________→语言死亡的原因→                       
_________→                       四个方面做了说明。
2.请说明语言死亡的根本原因。     

3.第③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一句中“绝大多数”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5.想象一下,当语言死亡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哪些变化?请写出你的感受。

当语言死亡时
1.语言死亡的现象    语言死亡的方式  语言死亡的后果
2.语言死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了代际传承。
3.举例子、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语言的濒危现象。
4.不能去掉。用了“绝大多数”表明还有少数是有文字记载的。去掉后,就不能准确、严谨地表达这一意思。
5.示例:世界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想象力被囚禁,世界不再丰富多彩。
动物的忧伤
(1)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
(2)人们长期以来就知道,不光只是人才有感情,动物也有。例如:雌天鹅死了,雄天鹅就会表现出极大的悲痛;如果把小狗从母狗身边拿走,母狗就会恼怒;受到宠爱的狗对主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如果主人不在家,它就显得闷闷不乐,盼望主人早点儿归来。在米兰,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有一只狗十二年如一日,每天都到火车站去接它的主人,但它的主人早就死掉了。它每一次到火车站去,都要在那里耐心等待,一直要等到火车进站,等到乘务员全部离开火车站,它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垂着头,怏怏不乐地往回走。
(3)对高等动物来说当然也不例外。那么更原始的生物情形如何呢?它们是否也有某种类似的感觉呢?直接去问蝴蝶看来是得不到答案的,惟一的办法是,在相同的环境下对不同动物的习性进行研究。譬如,把它们与同类分开,不让它们接触,看它们的表现如何,观察它们是怎样忍受孤独和寂寞的。
(4)对人来说,孤独和寂寞是一种可怕的折磨。有许多人都知道鲁滨逊的故事,鲁滨逊在一个孤岛上经受了长时间的折磨。有些人曾由于过度寂寞而患精神病。这并不奇怪,因为人有社会性。
(5)至于动物,因为它们处于原始的群居状态,寂寞对于它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当原始生物离开“集体”以后,它们会感到非常难过。高级动物还比较容易适应寂寞的环境,有许多动物觉得跟人在一起的时候是一种安慰。譬如猴子也喜欢把我们人当成它们的兄弟。这种动物有些古怪,它跟我们人很合得来,即使不跟它们的同类在一起,却也能生活得很好。
(6)寂寞对于低级动物来说就更难忍受了。我们人是无法和它们在一起的。有些小鸟,如戴菊鸟和长尾巴山雀被关进笼子以后,它们就会感到很忧郁、很孤独,因而它们很快就会死去。但是,如果你把很多只相同的鸟放进同一个笼子里喂养,谈很就会生活得很快活。
(7)有许多鱼也喜欢群居。把一条鲱鱼单独放在水族箱里,只几天的时间它就会因为孤独而死。这并不是因为它想回到大海里去而又回不去气死的(过去人们就是这样想的),而是由于没有其他鲱鱼的陪伴而死的。
(8)有些昆虫没有同类的陪伴也会死亡。在欧洲,变蛾子的毛虫(它是林业的一大灾害)就是群居生长的。它们一个个紧挨着,排成长长的纵队,从这根树枝爬到另一根树枝,从一棵树爬到另一棵树。它们所到之处,一切绿色的树叶都会被吃得精光。但是,爬在后面的毛虫如果跟不上队伍而迷了路,就一定会死亡。当它知道自己掉队以后,它就感到垂头丧气,从此萎靡不振。它的食欲消失,代谢速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再也不能长为成虫。但是,如果让它隔着玻璃看见它的毛虫朋友(哪怕只是一个毛虫的模型),它的情绪马上就会好起来,代谢也就会恢复。
(9)这种社会性昆虫还有蜜蜂、蚂蚁和白蚁。在孤独的环境里,它们根本就不能活。只要它们单独在一起,或者有时只是朋友少了一些,它们就会不吃不喝,很快死亡。只有等到它们的伙伴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它们的某些机能开始恢复。蚂蚁和蜜蜂的伙伴不能少于25个,如果少于25个,这些习惯于正常群居的动物就会感到非常忧伤。
1.这篇说明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

2.如果把文章开头一段“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改为:“动物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第(2)段画线部分是为了说明什么?

4.(5)—(8)段都依次说了那些动物的寂寞情形?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说明?

5.第(6)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6.由文中的信息得知蚂蚁和猴子哪种动物更难以承受孤寂?为什么?
动物的忧伤
1.动物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
2.原文用问句开头,提起人们注意,引发读者思考,又引起下文•,改为陈述句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
3.动物也有感情。
4.猴子、小鸟、鱼、昆虫。(2分)是按照从高级动物到低级动物对寂寞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下降,忧伤程度逐渐加重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5.举例子。举戴菊鸟和长尾山雀被关进笼子以后,就会很忧郁,很孤独,因而很快就死去。以此说明对低级动物来说寂寞就更难以忍受了。
6.蚂蚁更难以承受孤寂。相对蚂蚁,猴子是更高级的动物,它们可以尝试把其他种类的动物<比如人)作为自己的伙伴。
巩固拓展:
食素拯救地球
(1)餐桌上的肉类原来是碳密集型产品!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研究,人们每生产1公斤肉类,就会排放出36.4公斤的二氧化碳。不吃肉、少吃肉,成了环保分子的呼声。 
  (2)素食者的理由很多:健康、瘦身、动物保护、宗教信仰……现在又多了一条:拯救地球。 
  (3)不少生态科学家认为:人工饲养牛、羊等动物会产生巨大的温室气体甲烷,这将加速全球变暖进程。相对于减少汽车使用量,普通民众减少肉类消费,对遏止全球变暖的作用更大。早在2006年底,联合国粮油组织就公布了:肉类食品生产向大气层排放的温室气体大于交通业,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8%。而在这当中,全球10.5亿头牛排放出的废气,                     
(4)根据“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CIWF)组织的调查数据,全球的肉类消费在显著增长,在过去的40年中,欧洲肉类的人均年消费量由56公斤上升到89公斤,而美国则由89公斤上升到了124公斤。日益富裕起来的中国成为“心腹大患”,40年前,我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仅4公斤,这一数字现在已经达到了54公斤,并且仍在继续增长。
(5)不过仍有一些好消息要给那些坚定的肉食主义者们。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正在澳大利亚推动“吃袋鼠救地球”运动。袋鼠之所以被送上餐桌,是因为它放的是“环保屁”,袋鼠的胃里有一种特殊的细菌,帮助它排放不包含甲烷的废气。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目前正计划把袋鼠胃中的这种细菌移植到那些释放大量甲烷的牛羊体内,不仅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还促进牛羊对食物的消化,进而减少饲料用量。 
  (6)农场动物如何影响全球气候,这一研究领域曾经被认为是“小题大做”,但现在日益严峻的全球变暖局势证明了它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投身其中。
1.选文用               顺序说明了                          。
2.第(3)段空缺部分有以下两种说法,试比较哪种说法更为合理?为什么?


3.本文第(4)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低碳减排•绿色生活。要做到低碳减排,除了减少肉类产品生产,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食素拯救地球
1、逻辑  食素有利于减少废气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或食素拯救地球(2分,每空1分)
2、我认为第(1)句合理。(1分)因为第(1)句中的“也许”说明了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牛排放的废气所致,语意客观,与前文的“约18%”“约10.5亿头”相照应,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第(2)句中的“一定”语意太绝对化,与实际不符。(1分)
3、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2分)准确地说明了全球的肉类消费在显著增长的事实,表明肉类产品对气候的影响呈加剧之势。(1分)
4、开放性题目,无唯一答案。示例:(1)减少使用汽车,提倡使用自行车。(1分)(2)控制或减少厂矿企业废气的排放量等等。(1分)

【巩固拓展】
光污染不容小觑
①华灯溢彩,霓虹闪烁。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夜景绚丽多彩。然而夜景灯在使城市变美的同时也给都市人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城市建设和环境专家提醒说,城市亮起来的同时就伴随着光污染,而“只追求亮,越亮越好”的做法更是会带来难以预计的危害。 
   ②从广义上来说,光污染是指过量的光辐射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主要指可见光污染,又叫噪光。可见光污染比较多见的是炫光,如汽车头灯等。目前,由于城市中高楼建筑大量使用玻璃幕墙而使市区内到处充斥着炫目目的噪光。光污染的另外
一种形式一一视觉污染,指城市环境中杂乱的视觉环境,如杂乱的电线、电话线、垃圾废物、乱七八糟的货摊以及五颜六色的广告招牌等。激光污染也是光污染的一种特殊形式,近年来,由于激光在医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环境监测、天文学以及工业等多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激光污染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③首先提出光污染的是国际天文界,他们认为光污染是城市室外照明使天空发亮造成对天文观测得负面影响;后来英、美等国称之为干扰光;日本称为光害。普遍的看法,光污染是城市夜间室外照明产生的溢散光、反射光和炫光等干扰光对人、物和环境造成的干扰或负
面影响的现象。
    ④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时候,绝对想不到在21世纪的今天、光污染会成为人们不可小觑的一个环境问题。光污染首先破坏了幽美的城市夜空,使天文观测深受其害。A、当天空中星星可见度为7级时,能看到的星星有7000颗。可是在一些光污染特别严重的大城市内,天空中星星可见度为2级,只能看到25颗星星。为此,国内外不少天文台只好被迫迁址。而且光污染还使天文望远镜贬值,B、一台价值5亿元的4米口径的大型望远镜的使用价值变成只等于原来天空亮 度背景下的价值2000 万元的一米口径望远镜。
    ⑤有的高功率泛光灯或路灯还能透过窗户,把室内映得通亮。这种光污染使人昼夜不分,打乱了正常的生物节律,使人晚上难以入睡或失眠。据德国一项社会调查,有三分之二的人认为人工白昼危害健康,84%的人反映影响睡眠。刺眼的路灯和沿途灯光广告及标志,还使汽车司机感到开车紧张。此外,光污染对我市气候、环境和城市动植物的生长都有一定的危害……灯光过多、过亮产生光污染,也造成能源浪费。我国照明耗电量为1433.25 ~1719.9亿度,其三分之二为火力发电。火力发电中,又有四分之三是使用燃煤。按每生产1度电产生的污染物二氧化碳为1100克、二氧化硫为9克计算,每年要排放7~9 千万吨二氧化碳和60~70万吨二氧化硫。因此,城市照明中的光污染,不仅耗电过多,也消耗了资源,污染了自然环境。
    ⑥如今人们已经注意到公共场所的照明所产生的污染与干扰,也了解到危及行人和司机安全的炫光,盼望照明的光污染、光干扰和光害能早日得到解决。
1.“据德国一项社会调查,有三分之二的人认为,'人工启昼'危害健康,84%的人反映影响睡眠”一句中加点部分删除后影响表达效果吗?为什么?

2.下面有关说明方法的判断及作用的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是为了说明光污染形式多样。
B、第④段画线A句仅用了列数字的方法,说明光污染破坏幽美的夜空,使天文观测深受其害。
C、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说明光污染造成能源浪费。
D、第④段画线B句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说明了光污染使天文望远镜贬值。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对的打√,错的打×。
①光污染主要指可见光污染,有噪光、视觉污染和激光污染三种形式。(   )
②英、美等国称光污染为干扰光。(   )
③天文观测深受光污染影响的是望远镜贬值。(    )

光污染不容小觑
1、去掉后会影响句子表达效果,(1分)因为它强调句中的数字是有依据可循的,(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l分) 
2、D(A.作用是为了具体说明什么是视觉污染。 B.除了列数字之处,还有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C.说明光污染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严重。)
3、①×(视觉污染和激光污染不属于可见光污染。) ②√  ③×(天文观测深受光污染影响的是星星可见度明显下降。) 

话说风筝
①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古书中称“风鸢”,南方叫“鹞子”,北方称“纸鸢”。早期用木料制成的叫“木鸢”。由于社会不断进步,风筝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陆续出现了帛鸢和纸鸢。如今也有人选用质轻、不易破损和经久耐用的化纤来替代纸和绢。
②“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大约唐、五代时风筝已由最初的军事工具和宫廷娱乐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一种艺术性和观赏性很强的娱乐游戏,同时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每年的腊月初八到清明前后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据说这一时期放风筝可以去晦气,祈平安。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很强的民俗活动。
③风筝种类繁多,造型各异。中国制作风筝技艺精湛,经验丰富,《南鹞北鸢考工志》将制作风筝的技艺概括为扎、糊、绘、放“四艺”。其中扎、糊、绘是风筝制作的关键环节。扎是用竹子扎制风筝的骨架。一只风筝能否飞得高、放得远,关键看骨架的扎制。要根据风筝的大小来选择竹子的粗细软硬,还要做到对称均衡。从风筝的骨架结构可以把风筝分为硬翅、软翅、长串、筒式、平挑、拍子、微型风筝等。按形象分有人物、鸟兽、水族、草虫、器皿等。糊是用纸、绢、绸、无纺布等糊在风筝的骨架上。糊的的技艺要求也很高,一定要平整,松紧适度,对称的部位要一致,这样才能保持风筝的平稳。绘是在风筝上绘上各种吉祥如意的美丽图案,有的是凰好后再糊,也有的是先糊好后画,制作技艺高超的多选择后者。
④中国各地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风格各异,有的粗犷豪放,有的活泼精巧,有的色彩绚丽,有的清淡素雅。
⑤北京风筝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借鉴、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真正形成流派乃至高潮的兴起,还是从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开始的。大约乾隆二十年(1755年),曹雪芹所创图式的风筝出现在京城,自此迎来了北京风筝的鼎盛时期。
⑥天津风筝以造型优美、人物生动、色彩艳丽、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其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骨架扎法和绘画上。杰出代表为魏元泰,人称“风筝魏”。
⑦山东潍坊旧称潍县,是著名的民间美术之乡,不仅风筝名扬四海,杨家埠也是木版年画的产地之一,“家家能染墨,户户会点青”。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与风筝艺术相结合,更加突出了潍坊风筝的地方特色。
⑧江苏南通风筝又称“鹞子”,其造型优美,工艺精巧,音响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主要有“板鹞”和“活鹞”两大类。
1.题目“话说风筝”指明了本文的什么?
2.读第①段,看看风筝在材质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由“木”到“        ”,到“        ”,到“        ”。
3.第⑥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说明方法                
作用                        
4.第②段中加点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5.北京风筝和山东潍坊风筝各有什么特点?
北京风筝特点:                
山东潍坊风筝特点:                

 
 
今天你“低碳”了吗
    ①盘点2009年的关键词,“低碳”无疑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之一。“低碳经济”、“碳交易”、“碳汇”等概念正日益进入公众的生活。
    ②所谓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实现“低碳生活”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每个公民都应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并落实到吃、穿、用、住、行等各个消费领域。
    ③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一个人节约一度电、一杯水,意义可能并不显见,但是,人人都自觉践行,汇聚起来,其效益就不可低估。以塑料袋的使用为例,自限塑令执行一年多以来。超市塑料袋使用量减少了2/3左右,相当于节约石油240万一300万吨,减排了二氧化碳120万一l50万吨。再以去年夏季提倡的调高空调温度为例,据测算,当空调从24℃提高到26℃。仅北京就可以节约4亿度以上的耗电量,减排二氧化碳35万吨。单纯的数字只能说明集腋成裘的效益,广泛的宣传发动则会激发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回顾2009年“为地球熄灯一小时”的活动,我国民众表现出空前的关注与支持。在2009年3月28日晚20:30_-21:30。诸多夜景工程绚烂的灯光瞬间熄灭,突然的漆黑与静谧却更让人感到美丽与震撼,也展示出广大民众对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无声的支持。也许这一活动所节约的能源无法精确统计,但由此而产生的宣传示范效应却远远大于单纯的数字所体现出来的意义。
    ④低碳生活是一种观念引领,也是一种自觉行动。不论是政府主导,还是媒体参与,都应当努力营造“低碳”环境的舆论氛围,向每一个市民普及低碳生活的科技知识,倡导公民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比如,妓励“公交优先”,推广示范节能和斯能源汽车;少开私家车,完善试点城区自行车租借服务体系;编制“低碳生活家庭行为手册”。不仅告诉人们,你可以为低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你可以怎么做。中国人自古就有勤奋节俭的优良品质,只要稍加引导就会形成一种文化自觉,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对地球家园的关心与爱护实际上是对人类自身的关心与爱护,这正是低碳生活的价值所在。
    ⑤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环保理念。当下不妨先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对个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的7项小建议做起——使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每天可减少大约48克的碳排放量;使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每天可减少48克碳排放量;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减少将近l000克的碳排放量: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比采汽车减少l700克的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可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午餐体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除省电外还可将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改用节水型淋浴喷头,不仅可以节水,还可把三分钟热水淋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低碳生活不仅能够精确计算出人们生活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且能够以自己的生活细节的改变来证明:气候变化不只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1.本文是事理说明文,其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第③段中连举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说明其作用。


4.(1)结合原文,用简洁的语言阐释链接材料中政府提倡的“低碳减排”的含义。

  (2)请你为“六•五”世界环境日写一条倡导“低碳生活”的宣传标语。


今天你“低碳”了吗
1.倡导人们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
2.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3.作比较。突出说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举例子。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具体说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列数字。通过列举数字准确有力的说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写出其中两种即可)
4.(1)减少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意思对即可)
    (2)示例:
    ①清爽地球靠大家,低碳走进你我他。
    ②少坐汽车多行走,低碳健康我拥有。
    ③低碳走进千万家,节能环保我参加。

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
○1沙漠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区域之一。为什么沙漠如此荒凉?按照我们一贯的理解是,沙漠地区缺乏生命所需的水,所以鲜有生命能在那些地区生存。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不少沙漠地区并非干得不能生长植物,而是肥力不够,因为沙漠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不过,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沙漠地区土壤中含量可怜的氮还会不断挥发,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从而导致生长在沙漠里的植物越来越少。
○2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韦沙漠地区选了几处试验点,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气温升降而变化的。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耀沙漠,当土壤温度达到40℃至50℃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从土壤中迅速释放出来。而在沙漠中,地表温度达到40℃以上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释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也将越来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将越来越少,沙漠会变得越来越荒凉和贫瘠。
○3研究人员还表示,除了沙漠地区,在世界任何高温干旱的地方都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近年来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实验田地,虽然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但是土地的出产还是不尽如人意。
○4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和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在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氮肥回到土壤中。然而,干旱地区很少会有雷雨天气,也就很少会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正是因为干旱地区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花再大的代价,比如不计成本地往其中施放氮肥,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除非,我们可以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下来。
○5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那样令人绝望的未来,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1、文章认为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文中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2、第○3段画线句子中“头疼的现象”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3、第○4段主要说明了什么意思?文章是怎样把这层意思说清楚的?


4、第○5段中画线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任选一处加以分析。

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
1、因为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在沙漠地区选试验点,通过精密仪器测量,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发现沙漠地区长时间气温较高,土壤中的氮以气体形式不断挥发,而最终不能回到土壤中。
2、干旱地区种植田地,在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的前提下,土地的出产不高。
3、沙漠中土壤里的氮为何不可返回。作者采用总分的说明顺序,将干旱地区和气候温和地区进行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八年级 下册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阅读专项练习』  下一个『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中考阅读专项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