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南京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南京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2011.03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卡的密封线内。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横线上。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处方
试题预览
南京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2011.03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卡的密封线内。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横线上。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处方/处变不惊       忖度/暗度陈仓       里弄/弄假成真
    B.强劲/干劲十足       少尉/少安毋躁       和煦/曲高和寡
    C.应届/应接不暇       哄闹/一哄而散       数说/数见不鲜
    D.肖像/不肖子孙       因为/为虎作伥       参与/与人为善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A.很多场所的中央空调长期不清洁,管道成为藏污纳垢之地,细菌、灰尘等随着空调风吹入室内,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B.南京风光宣传片中,摄影师抓住了中山陵音乐台上光线、角度、白鸽飞舞的姿态浑然天成的那一刻进行拍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C.不少省市片面追求GDP,无节制地开采、出口稀土等资源,这种行为无异于为渊驱鱼,为丛驱雀,长此以往,稀有资源将消耗殆尽。
    D.2月14日,罗纳尔多宣布退役,虽然他离开了驰骋多年的绿茵场,但那些一蹴而就的精彩射门让无数的球迷们记忆犹新。
  3.新闻点评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请任选一个角度,运用一种修辞方法,对下面的新闻事件进行点评。(4分)
         出身农村,一直在地铁通道卖唱,因天使般的声音而走红网络的“西单女孩”任月丽,出现在2011年春晚的舞台上。她的成功点燃了奋斗在底层的草根人群的梦想。然而她刚刚亮相春晚,就引来了中国歌坛实力派女高音歌唱家马梅的炮轰:“正规的艺术学校学生学了四五年上不去春晚,一些老艺术家一辈子也上不去,但一个在西单地铁卖唱的女孩,只因为媒体的报道,就成为名人上了春晚,这是一种走捷径的做法。”
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答:                                 ▲                                   
4.某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一位学生按照学校要求和研究程序,开始认真搜集资料、展开社会调查。工作进行到一半时,家长知悉,以高考不考为由,要孩子敷衍了事。如果你是这位学生,将如何劝说家长?(不超过50字)(5分)
    答;                                 ▲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寓山注》序
祁彪佳

       予家高士里,固山阴道上也。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曰“寓”。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予时亦捧土作婴儿戏。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古,季超兄辄弃去,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予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此开园之始末也。
       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而止。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朝而出,暮而归。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两年以来,橐中如洗。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
       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与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险者夷之,夷者险之。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园开于乙亥之仲冬,至丙子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迨于中夏,经营复始。凡一百余日,曲池穿牗,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乃可以称园矣。此开园之岁月也。
       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此予亦不暇缕述之矣。
                                                                    (有改动)
高三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两兄以斗粟易之                    易:换取
   B.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          勃;兴起的样子
   C.险者夷之,夷者险之                夷:使……平坦
   D.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            堪:堪称
6.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作者“卜筑之兴”的一组是(3分) ( ▲ )
①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
②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
③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
④朝而出,暮而归
⑤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作者和家旁的寓山好像有夙缘,儿时哥哥在山中劳作,他也在旁边游戏,经历变故引病南归后,偶过而有所感,便一步步将它建成了景色优美的园林。
B.山园兴建之初,作者仅想造三五间房子,对客人的建议也漠然,但万壑千岩的丽景和哥哥未罢的工程使其兴趣愈发浓厚,不惧奇寒酷暑,耗尽了家财,建园成痴。    
   C.园巾水石、花木互相映衬,桥、榭、径、峰参差点缀,轩斋深幽宽敞极尽情趣,各类房屋各显其妙;园内外的景色,赏,心悦目,令人陶醉。
D.文章从“始末”“痴癖”“营构”“岁月”等方面介绍开园的过程,虽然每节各述一个方面,但“兴”“趣”贯穿始终,各节叙事互为补充,似断实连。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3分)
        译文:                                 ▲                                   
   (2)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3分)
        译文:                                 ▲                                   
(3)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4分)
        译文:                                 ▲                                   

高三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1)“自是长安日下影”中。“长安”和“日”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答:_  ___      ▲    _______、_  ___     ▲     _______
     (2)词中抒情主人公“踟躇”的原因有哪些?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答:_  ___                          ▲                              ____
     (3)“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中“满”和“新”二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4分)
       答;_  ___                         ▲                             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鹏之徙于南冥也,_  ___ ▲  ____,_  ___ ▲  ___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2)_  ___ ▲   ___,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3)千呼万唤始出来,_  ___ ▲  ___。转轴拨弦三两声,_  ___ ▲  ___  。(白居易《琵琶行》)
     (4)八百里分麾下炙,_  ___   ▲     ___。(辛弃疾《破阵子》)
     (5)黄钟毁弃 ,_  ___  ▲     ___。(屈原《卜居》)
     (6)博观而约取,_  ___   ▲     ___。(苏轼《稼说送张琥》)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1~14题。
秋祭
刘建超
“小戏妃”是红酒小说里的人物,红酒写小小说,故事都以相思镇为背景。
高三语文试卷第4页(共8页)
    当年,相思古镇有个唱青衣的女演员,演皇妃爱由着自己的性子,她忘了自己是身穿日月龙凤衫的金枝玉叶,只要一出场,手端玉带侧身站定,就冲观众丢媚眼儿,师姐给她起了个绰号“小贱妃”。“小贱妃”的戏非常出彩,观众喜爱。县里的一个头头儿想对“小贱妃”非礼,岂料“小贱妃”戏里戏外两样人,义正词严地拒绝,全没了往日的妖媚。
    我赞叹红酒笔下的人物形象,也很想见识一下“小贱妃”的原型。红酒认为我的想法可笑,那“小贱妃”是把舅舅讲的故事加工后虚拟出的人物,怎么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
    我和朋友相约去相思古镇寻访一座明末清初的古戏楼。时至晚秋,天已渐凉,道旁的白杨树在秋风中抖索着,枯黄的落叶萧瑟地飘零。垂暮泛黄的野草却显得精神饱满,摇曳着坚韧婀娜的身姿,不卑不亢地凄凉着。
    古戏楼孤零零地出现在村口,看上去比我想象的还要沧桑。戏楼是两层土木结构硬山式建筑,下面的一层据说是演员起居和放置道具的场所,二层就是演出用的戏台了。台子上的楼板已经破裂,围栏也腐朽不堪,两根柱子上有楹联一副,字迹依旧遒劲飘逸:“是虚是实当须着眼好排场,非幻非真只要留心大结局。”
    村里人见有陌生的面孔来访,便三三两两地聚过来,好像也是第一次看到古戏楼子,与我们一起转悠着看。
    这里唱过大戏吗?我觉得这不过是民间艺人的杂耍地方。
    唱过!全本的《穆桂英挂帅》《西厢记》《铡美案)都唱过,你们不知道,听老人说原先这戏楼子对面是东大庙和昭帝寺,再往前两里地就是清代商铺一条街,繁华得很。每逢大集这儿都唱大戏,一唱就是七八天,热闹着哩。
    噢,那你们听没听说过,当年剧团里有个绰号叫“小贱妃”的在这里唱过戏?
    村人摇摇头,这是明清的戏楼,几十年前被当作学校,后来成了危房,学校早搬走了。
    我走到二层的戏台前,凭栏眺望,想象着当年的繁茂风华,怂恿我的朋友唱了一段《梅妃》:下亭来只觉得清香阵阵,整衣襟我这厢按节徐行……
    朋友喜欢戏曲,大学里曾修过此类课程,程派的韵味还是有的。我叫了声好。
    村民都是在豫剧曲剧窝子里泡大的,对京剧没有多少概念。唯独一个背着柴草的老婆婆似乎听得很专注,还轻轻地点着头合着节拍。
    婆婆,一看就知道您懂戏啊。我这位朋友唱得怎么样?
    婆婆说,程派,唱得还中,就是神态不像。
    哈,真遇到行家了。婆婆,您给指点指点。
    婆婆环顾四周,犹豫着。
高三语文试卷第5页(共8页)
    婆婆,我们从城里来,专门来访古戏楼。看这戏楼子多年没有琴鼓声了,它寂寞着哪。我看您老懂戏,也来一段吧,也不枉这戏楼子在咱村口矗立了几百年。
    婆婆让我说动了心,放下柴草,掸掸褂子上的浮尘,伸手捋了捋头发,蹒跚着走上戏楼。就在她往台中央一站的那个瞬间,我们都惊呆了,只见她全没了不安和拘谨,一个亮相,开口唱的是《西厢记》里的红娘:
        怨只怨你一念差,乱猜诗谜学偷花。
        若打官司当贼拿,板子打、夹棍夹、游街示众还带枷。
        姑念无知初犯法,看奴的薄面就饶恕了他。
    一曲唱罢,竟然往台下丢了个飞眼。我们大声叫好。
    村民说,还不知道怡萍她娘会唱戏哩。她闺女怡萍在剧团唱戏,多少年也没唱出个啥样法。听说傍了个大款,立马就出名了。在城里买了房子买了车,要接她娘进城享福,她娘死活不去还把闺女给骂走了。
    婆婆走下台,朝我笑笑,又佝偻着身子,背起柴草郁郁而去。
    品咖啡时,我把经过告诉了红酒,我说她肯定就是当年的“小贱妃”,假如她当初能灵活些,别去得罪权贵,现在也不至于落到这种地步,没准还在舞台上风光呢。
    人,总要活个气节吧。说完,红酒不再搭话,凝神望着窗外,轻轻地唱了两句。什么词没听清,只是觉得那曲调除了低回婉转外还有些许惆怅忧伤……
11.结合小说品味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垂暮泛黄的野草却显得精神饱满,摇曳着坚韧婀娜的身姿,不卑不亢地凄凉着。
        答:  ___                          ▲                              ____    
   (2)婆婆走下台,朝我笑笑,又佝偻着身子,背起柴草郁郁而去。
        答:  ___                          ▲                              ____      
12.简要分析红酒和朋友这两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4分)
    答:(1)红酒:  ___                      ▲                              ____
      (2)朋友:  ___                      ▲                              ____
13.本文以“秋祭”为题,“祭”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答:  ___                            ▲                              ____      
14.婆婆是不是红酒小说中“小贱妃”的原型?请加以探究。(6分)
  答:  ___                            ▲                              ____      
   
高三语文试卷第6页(共8页)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记忆灾难也是累积文化财富
柯倩婷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是典型的中国式灾难故事片。电影巧妙地通过亲情的离合来诠释灾难带来的痛苦,催泪的同时售卖廉价的亲情安慰剂。电影的结局,女儿埋藏了三十二年的对母亲的恨,融化为忏悔的泪水。这种浪漫抒情的灾难叙事,以虚幻的和解、团圆、安顿来逃避现实与心灵的重负,无助于我们理解灾难、治愈创伤。那些忘却了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故事,就像一场覆盖了坑坑洼洼的烂路的大雪,积雪融化之后道路加倍泥泞。
    灾难的毁灭力量在于它不仅摧残生命、夺走我们熟悉的家园,更在于它摧毁了我们对世界的信任,拆解了生命意义得以确立的信仰。灾难带来的创痛并不因遗忘得以抚平,而是潜藏在幸存者的内心最深处。对灾难的记忆应直面这个“伤口”,只有理解灾难,才可能有勇气去面对灾难,从而治愈创伤。如果幸存者的经历不为自己所理解,或者不为聆听者所认同,他就会如祥林嫂那般变得加倍恐惧与麻木。
    万万千千的幸存者的记忆以什么方式保存,又以什么方式为后世的人所记起呢?个体的记忆一定要发生在集体的情境中,否则就等同于做梦。记忆如果要产生意义,就需要有人听到。因此,灾难记忆如果仅是幸存者的独白,会很快消失;它需要成为“集体记忆”,在社会框架中获得意义。历史事件要转化成为社会的“集体记忆”,就要进入到“文化记忆”的循环之中。只有幸存者的记忆进入了文化,例如口述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纪念活动、文学、电影等等,它才开始进入“文化记忆”的循环,并为后辈所记起。“文化记忆”的方式越具有震撼力和创造性,越有可能在历史中留存,并获得丰富的意义。
    物证是激活记忆的最有力量的媒介。印度的英迪拉•甘地纪念馆展出了她和她儿子被刺杀时的血衣;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从“万人坑”中挖掘出的遇难者遗骨;二战期间纳粹党卫军屠杀了奥拉都尔的六百多名村民,战后法国政府保持了该村的原貌,没有进行修复,只是在村口立了一块写着“记住”的牌子。血衣、尸骨与废墟并不美丽,但真实而有力。
    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灾难,我们在震惊之后,又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记忆?关于汶川地震,我的一些艺术家朋友是这样记忆的:把遇难的孩子的名字刻在孩子们喜欢玩的弹珠上;收集死难者生前的用品、照片、文字,辅以他们的生平资料,让他们的生命变得丰富,而不仅仅是死难数字中的一个。这样的记忆方式,让我想起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把二战时犹太受难者的名字和他们的生卒年月刻在黄铜上,将城市街道的砖头翻开,换上这些刻有
高三语文试卷第7页(共8页)
名字的石头。
    没错,灾难是人类发展的“绊脚石”。暂停赶路的脚步,关注脚下的“绊脚石”,倾听那些逝去灵魂的声音,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价值,我们才不致再次摔倒,才会知道该往哪里走。
                                          (原载《书屋》2010年第12期,有删改)
15.灾难记忆可以概括为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6分)
答:  ___                            ▲                              ____    
16.分析作者以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为例所表明的态度。(6分)
    答:  ___                            ▲                              ____     
17.作者认为记忆灾难如何才能累积成文化财富?(6分)
答:  ___                            ▲                              ____    
七、作文题(70分)
18.义务教育免费,老人乘车免费,公园免费开放,商品免费试用……免费,已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对此,你可能会有切身的体验,也可能会有独特的感悟。请以“免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122.194.95.1)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渔亭中学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下一个『九年级(上)语文11月份月考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