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化州二中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璺�闁插秶顥婇幒銊ㄥ礃閿涙艾顦幋锟�2021閿涘矂鐝懓鍐х鏉烆喖顦叉稊鐘侯嚔閺傚洩鐦0妯哄瀻缁绗呮潪锟�      璺�2021妤傛ǹ鈧啩绔存潪顔碱槻娑旂姴鎮曠敮鍫n唹鎼囱冨帳鐠愮鐦崥顒婄礉缂冩垹缍忛幍鈧張澶愬櫢闂呭墽鍋�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2010年化州二中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高二必修五 粤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0年化州二中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妇孺/懦弱料峭/刀鞘打折/折本B.惊蛰/真挚碑文/裨益着陆/着急C.蜗牛/女娲灼热/斟酌风靡/奢靡D.簇拥/箭镞刚劲/干劲纤细/纤维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
试题预览
2010年化州二中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妇孺/懦弱   料峭/刀鞘   打折/折本
    B.惊蛰/真挚   碑文/裨益   着陆/着急
    C.蜗牛/女娲   灼热/斟酌   风靡/奢靡
    D.簇拥/箭镞   刚劲/干劲   纤细/纤维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以色列以首先遭到黎巴嫩真主党的袭击为由,公然对黎巴嫩南部地区狂轰滥炸,物伤其
       类,引起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B.2007年1O月,琼斯事件使美国竞技体育名声扫地,美国乃至运动员的诚信被质疑,人们
       也开始怀疑他们以前一言九鼎的所谓诚信体育的话语了。
    C.中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常委会会议中作有关说明时表示,将减除费用标准确定为每月
       两千元,既可满足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支出需要,也统筹兼顾了财政承受能力。
    D.12月20日,冯小刚战争大片《集结号》上映,第二天在央视一套播出的“新闻联播”中,
       出其不意地出现了关于这部商业大片的报道,这一举动在网友中引发了巨大争议。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   ) 
    A.目前,新疆已经形成了“大地质、大矿业”的格局,新疆国土资源厅今年接受探矿权申
       请己超过六千余件,超过2006年之前五年来探矿权申请量的总和。
    B.与阿里巴巴的马云只做对人类有益的生意不同,史玉桂选择了备受争议的保健品和网游,
       是用来作为他重出江湖的跳板。
    C.郎朗成为第一个提名格莱美“最佳演奏家”的中国钢琴家后,他的《贝多芬协奏曲》专
       辑再创佳绩,荣登2007年度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十佳。
    D.贝•布托的死是对各方的沉重打击,而且这一打击的影响仍在蔓延:油价为之大涨,全
       球各地股市也纷纷应声下跌,当然,受打击最重、最深的,只能是巴基斯坦的政局和民
       生。
4、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有一次,葛新爱在电影上看到了张燮林的直拍削球,简直被迷住了。于是,她就放弃横
        拍削球,遥拜张燮林为师。1973年,在武汉举行的全国乒乓球比赛中,这一对没有见过
        面的师徒见面了,__________________。
   (2)语言的丰富多彩,往往就是思想的丰富多彩的反映。__________________,很难写出生
        动活泼、严密周到的文章来的。因此,不从训练自己的思想着手来加强辞章修养,将很
        难有大的效果。
     ①一个无心,一个有意            ②一个有意,一个无心
     ③一个思想僵化、粗枝大叶的人    ④一个粗枝大叶、思想僵化的人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2分)
    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栻时以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间以军事入奏,因进言曰:“陛下上念宗社之仇耻,下闵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臣谓此心之发,即天理之所存也。愿益加省察,而稽古亲贤以自辅,无使其或少息,则今日之功可以必成,而因循之弊可革矣。”孝宗异其言,于是遂定君臣之契。
会史正志为发运使,名为均输,实尽夺州县财赋,远近骚然,士大夫争言其害,栻亦以为言。上曰:“正志谓但取之诸郡,非取之于民也。”栻曰:“今日州郡财赋大抵无余,若取之不已,而经用有阙,不过巧为名色以取之于民耳。”上矍然曰:“如卿之言,是朕假手于发运使以病吾民也。”旋阅其实,果如栻言,即诏罢之。
知阁门事张说除签书枢密院事,栻夜草疏极谏其不可,旦诣朝堂,质责宰相虞允文曰:“宦官执政,自(蔡)京、(王)黼始;近习执政,自相公始。”允文惭愤不堪。栻复奏:“文武诚不可偏,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而所用乃得如此之人,非惟不足以服文吏之心,正恐反激武臣之怒。”孝宗感悟,命得中寝。然宰相实阴附说,明年出栻知袁州,申说前命,中外喧哗,说竟以谪死。
栻为人表里洞然,勇于从义,无毫发滞吝。每进对,必自盟于心,不可以人主意悦辄有所随顺。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天下传诵之。栻有公辅之望,卒时年四十有八。孝宗闻之,深为嗟悼,四方贤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而江陵、静江之民尤哭之哀。嘉定间,赐谥曰宣。
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此栻讲学之要也。
                                   ——选自《宋史 卷四百二十九》(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密阁  除:免除
 B.于是遂定君臣之契            契:契约
 C.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           右:崇尚
 D.申说前命,中外喧哗           中外:国家内外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愿益加省察,而稽古亲贤以自辅   而所用乃得如此之人
 B.非取之于民也             栻为人表里洞然,勇于从义
 C.不过巧为名色以取之于民耳       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
 D.正恐反激武臣之怒           而江陵、静江之民尤哭之哀
7、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栻)也
 B.愿(上)益加省察
 C.(孝宗)旋阅其实,果如栻言
 D.明年出栻知袁州,(栻)申说前命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栻少年老成,才能卓异,应对得体,使幕府的人都自叹不如,因而深得皇上信任,让他
   担任直秘阁。
 B.发运使史正志推行皇上支持的“均输”方案,张栻和士大夫们都极力反对,且言辞激烈,
   使皇上感到不快。
 C.宰相虞允文任命宦官张说担任签书枢密院事的职务,张栻坚决谏阻,并责备虞允文,终使
   虞允文收回任命。
 D.张栻担任公辅时很有名望,可惜英年早逝,孝宗皇帝深感叹息。他去世时,士大夫和江陵、
   静江的百姓都很伤心。
9、断句和翻译。(10分)
 ⑴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文段断句。(4分)
   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此栻
讲学之要也。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如卿之言,是朕假手于发运使以病吾民也。
 ②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杏帘在望 (林黛玉)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注:这首诗是林黛玉替贾宝玉为大观园中“杏帘在望”一处景点所作题诗。
(1)联系学过的诗词,分析颔联景物描写的突出特点。(3分)
答: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作者采用了什么的抒情手法?(4分) 
答: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烟笼寒水月笼沙,             。商女不知忘国恨,            。(杜牧《泊秦淮》) 
(2)彼童子之师,             ,             。(韩愈《师说》) 
(3)沧海月明珠有泪,           。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4)老夫聊发少年狂,            ,             。(苏轼《江城子•猎词》)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看到罗丹雕刻以后(节录)
宗白华
①自然无往而不美,因其处处表现这种不可思议的活力。照片无往而美,以其只摄取了自然的表面,而不能表现自然底面的精神(除非照相者以艺术的手段处理它)。艺术家的图画、雕刻却又无往而不美,以其能表现自然的精神,使艺术的创作,如自然的创作。
    ②什么叫做美?……“自然是美的。这是事实。诸君若不相信,只要走出诸君的书室,仰头看那檐头金黄色的秋叶在光波中颤动,或是来到池边柳树下俯看那白云青天在水波中荡漾,包管你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这种感觉就叫做美。”我前几天在此地斯蒂丹博物院里徘徊了一天,看了许多荷兰画家的名画,以为最美的当莫过于大艺术家的图画、雕刻了,哪晓得今天早晨起来走到附近绿堡森林中去看日出,忽然觉得自然的美终不是一切艺术所能完全达到的。你看空中的光色,那花草的动,云水的波澜,有什么艺术家能够完全表现得出?所以,自然始终是一切美的源泉,是一切艺术的范本。艺术最后的目的,不外乎将这种瞬息变化、起灭无常的“自然美的印象”,借着图画、雕刻的作用,扣留下来,使它普遍化、永久化。什么叫普遍化、永久化?这就是说一幅自然美的好景往往在深山丛林中,不是人人能享受的;并且瞬息变化、起灭无常,不是人时时能享受的。艺术的功能就是将他描摹下来,使人人可以普遍地、时时地享受。艺术的目的就在于此,而美的真泉仍在自然。
    ③那么,一定有人要说我是艺术派中的什么“自然主义”、“印象主义”了。这一层我还有申说。普遍所谓自然主义是深化自然的表现,入手细微。那么能够细密而真切地摄取自然印象莫过于照片了。然而我们人人知道照片没有图画的美,照片没有艺术的价值。这是什么缘故昵?照片不是自然最真实的摄影么?若是艺术以纯粹描写自然为标准,总要让照片一筹,而照片又确是没有图画的美。难道艺术的目的不是在表现自然的真象么?
    ④罗丹说:“果然!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这话含意深厚,非解释不可。
    ⑤我们知道“自然”是无时无处不在“动”中的,物即是动,动即是物,不能分离。这种“动象”,积微成著,瞬息万变,不可捉摸。能捉摸者,已是非动;非是动者,即非自然。照片于物象转变之中,摄取一角,强动象以为静象,已非物之真象了。况且动者是生命之表示,精神的作用;描写动者,即是表现生命、描写精神。自然万象无不在活动中,即是无不在“精神”中,无不在“生命”中。艺术家要想借图画、雕刻等以表现自然之真,当然要能表现动象,才能表现精神、表现生命。这种“动象的表现”,是艺术的最后目的,也就是艺术与照片根本不同之处了。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美的真泉仍在自然”,是说自然是一切美的源泉,是一切艺术的范本。
    B.“若是艺术以纯粹描写自然为标准,总要让照片一筹”的意思是说,在细密而真切地摄取
   自然印象方面,照片比不上艺术。
    C.“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是说照片没有艺术地处理自然,只是实录;而艺术地处理自然
   才能真切地表现自然之美。
    D.“强动象以为静象,已非物之真象了”,是说照片只能取静象,不能表现其动象,所以照
   片上的“象”非自然之真象。
    E.善用对比手法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点。通过对比,把要阐述的问题说得更清楚。
13、下列对文意的叙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A.艺术能将自然描摹下来,使人人可以普遍地、时时地享受,这是艺术高于照片的地方。
    B.艺术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艺术能表现自然的精神,使艺术的创作,如自然的创作。
    C.艺术的作用在于让人们能欣赏到空中的光色,花草的动,云水的波澜。
    D.“细密而真切地摄取自然印象”,照片往往能表现自然之美。
14、宗白华先生在第二段中先后用极精练的笔墨描写了室外和绿堡森林中的美景,这两处描写抓
住了自然景物的什么特征,试从第五段中摘句回答。(3分,20字以内)
15、作者认为,照片和艺术相比,有哪些缺陷?请从文中概括作答。(5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
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
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㈠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迷 失(朱宏)
何玲在幸福街上穿过的时候就像一只孔雀,那样从容和骄傲。
尽管每天早上出门的时候幸福街还处在昏睡中,没有多少人欣赏她晨风中的倩影,何玲还是要把自己仔细地打扮一番,那是为她九点钟以后开始的工作而打扮的。
何玲熟悉那几盏昏昏欲睡的路灯,尽管幸福街边上的岔路纵横交织,就像电影里高家庄的地道,但在路灯的指引下何玲总能顺利地走出幸福街。向左转,百米之外有公交站牌,何玲在那里乘车前往公司。在车上,何玲可以拥抱着自己的皮包小睡一会儿,然后在到达目的地的前一站准时醒来。此时,车流让大街变成了一条河,何玲紧三慢四地趟过这条河,公司就到了。
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何玲顺着原路返回,到达幸福街的时候已经华灯齐放,幸福街的夜生活开始了。何玲接受着在路两边大排挡吃饭喝酒的男人们的注目礼,随脚步摆动的长发把小伙子们的目光都扫乱了。过了天香烩面馆,再过了左邻右舍超市,左转就看到了老四烧烤的灯箱。躲过那呛人的浓烟,再七拐八绕地经过几个店铺,何玲就停在一个馒头摊前,拎上一兜子馒头,转过身就进了楼洞,然后钻进租住的房子里。
工作日里天天如此。何玲就这么从容地在幸福街上走了一个月了。何玲的生活是这么单调,到了休息日也绝不像其他女孩那样逛街,而是睡个天昏地暗。
但是有一天,何玲的生活秩序被打乱了。
那天下午何玲刚刚处理完一份文字材料,楼下的保安忽然打电话来,说何玲的母亲来了。本来何玲的精神是没有光彩的,那一份份文书就像海绵吸干了她的快乐,这会儿听见母亲来了,精神头就仿佛沐浴过,滋润且饱满了起来。
告了假,乘电梯下楼。见母亲已经在大堂等着,何玲唤了一声“妈”,香瓜似的脆甜。
何玲在母亲的脸上亲了一口。母亲说,这死丫头,已经不是学生了呀,还这么不稳重。何玲说,稳重,稳重,我平时可稳重了。
她们登上了公交车,何玲说,今天晚上又能有妈睡在一起了。
一个多小时以后,幸福街到了。何玲拎着行李在前面带路,此时她的步态不再像一只孔雀,却如小鸟那样蹦蹦跳跳。母亲埋怨道,怎么住得这么远,上班多不方便。何玲说,城郊这些地方房租便宜呗。何玲说完这句话就突然止住了脚步,实在不知道该往哪条岔街里拐了。她领着母亲摸索了几次,始终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她凑向一个商铺的老板,问自己的住处。老板诧异地说,我怎么会知道呢。何玲索性把母亲安置在商铺的凳子上休息,自己则焦急地四处张望。
冬天的傍晚仿佛是突然到来的,太阳一跌入远处的楼群,天就黑了。这时候,何玲尖叫了起来,看,老四烧烤,对了就是那里。母亲顺着何玲的手指望去,老四烧烤的灯箱果真在路那边立着呢。何玲拽起母亲就走,然后又是一阵欢呼,看水清的馒头摊。
何玲一路欢呼着,带着母亲向前走。母亲跟在何玲后面,眼里盈满了远远近近的灯火。
(选自《羊城晚报•花地》)
16、作品运用象征手法,写何玲“迷失了回家的路”。请说明这“迷失”的寓意及作者的写作意
    图。(4分)
17、在作品中,何玲先后被比喻为“孔雀”和“小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18、在母亲到来之前,何玲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你是怎样看待何玲的这种生活?请结合作品,
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严文井:一口柔和的井
林天宏
许多拜访过严文井的人,都在文章里描写他和他养的猫。其中最为传神的文字如下:
“穿着深蓝色中山装的严文井,衣襟上有着明显的油渍,肩上散落着头皮屑。一只黑花猫不停地在我们俩周围踱来踱去,在他身上爬上爬下。他任凭这只猫不断地在身上腻,偶尔耐心地和它说两句话……就像猫是他溺爱的一个孩子。”
严文井爱猫,最多的时候,家中曾养过7只猫。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自己吃清汤面,却给猫开鱼罐头;送人照片,也是他和猫的合影。他还不时借猫幽默一下,说猫和人一样有感情,但人有时候还没猫伟大。比如,“我们家的猫寻找爱情,会毫不犹豫地从三楼跳下去,人有这样勇敢吗?”
有人问过严文井,喜爱小动物和写童话,两者有什么关系。他回答道:“没有孩子,没有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没有美丽的幻想,没有浪漫的精神……则一定不会有童话。” 
柔和,是严文井最爱用的一个词,在他的作品中频频出现:“我的心是柔和的”、“妻看着我,目光渐渐转向柔和”、“我们的心很柔和,还要继续保持柔和”。
他的代表作《啊,你盼望的那个原野》,写给他去世的爱人,他们在投奔延安的路上相遇,然后相爱,直到他生命的尽头。时至今日,还有读者感叹:“奇怪,一个老头,怎么能写出那么唯美、感性的文字?”于是,便有文学评论家把这个有着“苏格拉底似的谢顶”,长着又圆又大额头的“童话爷爷”,比喻成“一口井”,“那种流淌出的柔和的美感,好像是底色,铺陈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 
但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这样的“资产阶级情调”,无疑不合时宜。尽管长期担任作协的领导,但在旁人眼中,严文井似乎属于“刻意被权力边缘化的角色”。“文革”中,他的一次检讨竟这样开头:“春天,我看见一个穿红衣的少女骑着自行车从林阴道上过来,我感受到一种诗意和美……”作家阎纲回忆,“5•16”之后,他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白天干活儿,晚上接受批斗,用强烈的灯光照着,不让睡觉。一天夜里,他经过严文井床头,蚊帐中突然伸出一只手来,塞给他几颗水果糖,使得他“原本绝望的心,顿生出强烈的感激”。  
在韦君宜出版了《思痛录》后,许多人劝严文井也写写那段岁月的回忆,他却拒绝了,因为“不好说”,而且“会伤害许多人”。他宁愿用一幅自画像来解剖自己,并郑重地钤上了自己的印章,分赠给同事和朋友。于是,这幅嘴和脸都扭曲了的自画像,被人视为“他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 
严文井留世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一篇不到300字的散文。向他约稿的编辑回忆,严文井反复修改,整整写了一年零八个月。他用这样的笔调写道:“……我本来就很贫乏,干过许多错事。但我的心是柔和的,不久前我还看见了归来的燕子……” 
2005年,严文井离世。一个前去他家采访的记者惊讶地发现,这个中国儿童文学泰斗的家,只是一套不到70平方米的“陋室”。除了老旧的单人床和书桌,剩余的空间都被书本占满。屋内能见着的唯一的光亮,就是窗外的一棵绿树。树下,埋着他亲手安葬的爱猫“欢欢”。
(选自《中国青年报》)
[注]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散文家,儿童文学作家。
19、根据文意,怎样理解标题“严文井:一口柔和的井”?(4分)
20、为什么严文井拒绝写回忆录,而宁愿画一幅嘴和脸都扭曲了的自画像分赠给同事和朋友?分别体现了严文井怎样的思想性格?(5分)
21、文章从描写严文井和他养的猫开始,篇末以严文井亲手安葬爱猫结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进行简要分析。(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下面是<<南方周末>>推出的,不同时期公认的中国青年偶像标志性人物及其人生语录,阅读
    后将后面相关解说性文字补充完整,要求所补写的部分与前后词句连贯,衔接。(6分)
   (1)六七十年代(第一代): 标志性偶像
   王进喜(工人)——我甘愿为党、为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
   雷  锋(士兵)——我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2)七八十年代(第二代): 标志性偶像
   陈景润(数学家)——攀登科学高峰,就像攀登珠穆朗玛峰,要克服所有的艰难险阻。
   张海迪(残疾作家)——一个人要奋斗,内在的力量才是永恒的。
   (3)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第三代): 标志性偶像
   马 云(商人)——要赢得世界的尊重,就必须有社会责任感。
   姚 明(球员)——把自己交给球队,把球队扛在肩上。
    解说:回顾中国社会近半个世纪以来青年偶像的变迁, 我们能够看到其中所折射的中国
几代青年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      A     是那一代青年的主
流价值;七八十年代的青年则突出地表现为面对困难的意志坚强坚定;上世纪末特别是新世
纪以来,      B    。而从职业特点的角度来看,第三代经济型娱乐型偶像与第一代生产型
英雄型、第二代      C      明显不同,表明今天的青年观念更加开放,思想更加多元。
23、“山寨”产品诸如“山寨手机”“山寨相机”“山寨笔记本”风靡大江南北,它颠覆了传统的
行业潜规则,挣脱了牌照的束缚,以极低的成本快速模仿主流品牌的外观或功能,加以创新,
最终接近或超越这个品牌,某种程度上它使得囊中羞涩的人也可以共享相对高端的科技。至
于最近出现的“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则是“山民”利用名牌栏目的名气和名人的良好
社会形象,借以表达自己某种情感或愿望。而制作者审美情趣雅俗、文化品位高低,“作品”
格调哗众取宠也罢,孤芳自赏甚至玩弄低俗也罢,一般不会受到约束,也没有影响这种“非
主流文化”的流行。
    滨海中学高三⑴班拟于近期举行大辩论,“挺山寨”(正方)和“剿山寨”(反方)双方
将展开辩论。请你根据上述材料,替双方其中一方的主辩陈述主要观点。(不超过60字)
 




(6分)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我们许多人常常被生活中的人、事、景深深感动,也有人在当今浮躁的世风熏染下,淡漠乃至丧失了“感动”。 ……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感动”为标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全文不少于800字。 (116.27.45.197)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粤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期末试卷


上一个『重庆南开中学高2011级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简阳市石桥中学语文月考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管理员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话:13958889955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