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_语文卷(六)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_语文卷(六)(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卷(六)(150分钟15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吮吸(shǚn)勋绩(xūn)谑而不虐(xuè)敷衍塞责(sè)B.趑趄(jū)荆杞(qī)嗟来之食(jiē)天崩地坼(chāi)C.伉俪(kàng)崔嵬(wěi)扪心自问(mén)妍媸毕露(chī)D.咨询(
试题预览
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卷(六)
(150分钟  15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吮吸(shǚn)    勋绩(xūn)    谑而不虐(xuè)    敷衍塞责(sè)
    B.趑趄(jū)      荆杞(qī)     嗟来之食(jiē)    天崩地坼(chāi)
    C.伉俪(kàng)    崔嵬(wěi)    扪心自问(mén)    妍媸毕露(chī)
    D.咨询(zī)      羞赧(nǎn)    宵衣旰食(gān)    疾首蹙额(c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规定,未经请假不能出校门,因擅自外出、放假后不按时归来或久假不归等造成人身安全事故的,一概由学生本人负责。
    B.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的作家们以如椽大笔,描绘了人的跌宕命运,呼唤时代精神,重铸民族灵魂,抒发赤子胸襟,挖掘了现实生活的意义。
    C.2007年10月,琼斯事件使美国竞技体育名声扫地,运动员们乃至美国的诚信受到质疑,人们也开始怀疑他们以前一言九鼎的所谓诚信体育的话语了。
    D.2007年“嫦娥奔月”,2008年“神舟七号”升空,2009年中俄开展火星联合探测,2012年“夸父计划”……中国太空探测计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往前推进,真是大快人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根据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从明年起,把全体公民放假节日的时间从之前的10天增加到11天,并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B.大家普遍认为发达国家长期历史排放和当前高人均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历史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极少,却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受害者。
    C.这项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事关国计民生。它要求承担者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胜任。
    D.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官员警告说,中国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制止艾滋病的传播,否则不采取紧急行动,在今后10年里还会有1000万人成为感染者。
4.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                  使所有的色调融合为浑然一体, 使所有的声音汇成合唱,那是多么奇伟的声音,多么壮观的景象!
    ①各种声响使这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谐
    ②鸟喙击橡树干的笃笃声
    ③可是,当微风吹进丛林,摇晃这些飘浮的物体,使白色、蓝色、绿色的生物混杂交错
    ④野兽穿越丛林的沙沙声
    ⑤动物吞啮食物或咬碎果核的咂咂声
    ⑥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嗓
    A.③①⑥⑤②④    B.⑥②③⑤①④     C.⑥②④⑤①③    D.③②①④⑤⑥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我国历史上,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开始大创造的时代,黄帝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黄帝崩,葬桥山”,就是今天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每年清明时都会在这里进行黄帝陵祭祀。
    重视祭祀祖先,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品德,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
    先秦道家学派的《道德经》(《老子》)、《庄子》两部书则从反面说明了礼仪形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揭示了礼仪的不足。《道德经》认为,礼仪产生于“道德”废弃以后的时代。《庄子》继承了《老子》对礼仪的观念。《庄子》记载,老子去世时,好朋友秦失来悼念,和一般人的悲哀痛哭不同,秦失是“三号而出”。有人不理解,问他。他解释说,人出生,可谓应时而生;人去世,可谓顺命而行。人只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哪里会有悲痛的情感呢?这说明,老子、庄子通过对自然“天道”的深刻体悟,主张在现实生活中超越礼仪形式的约束,甚至认为礼仪所表示的正常感情也不必要,一切顺其自然才好。当然老庄的看法也使得后来祭祀礼仪没有完全被神化。
    这里需要指出,在我国古代,从人文角度正面肯定祭祀礼仪的意义,并且认为礼仪所表现的应当是一种人文精神,这才是占主导地位的观念。
  关于古人祭祀对象的基本原则,在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清楚的表述。春秋时期出现的“三不朽”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有人将家族世代做官看成“死而不朽”,鲁国大夫叔孙豹不同意这个解释,按照叔孙豹的意见,官位高,俸禄多,世代为宦,,都不足以不朽,只有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才可能“虽久不废”,永垂不朽。
    这里应当提到孔子的贡献。众所周知,孔子重视“礼”,特别强调“礼”必须以“仁”“爱”为基础,“礼”的实施,又是表达人本思想的“仁”“爱”情感的有效途径。比如,孔子感慨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他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人们在进行礼仪活动时,内心还应该有真实感情。在孔子看来,在各种礼仪活动中,礼品、礼仪等,都是有形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是礼仪形式所蕴涵的礼仪精神。
    孟子则进一步将孔子所说的“仁”解释为人的“本心”,他认为真正的礼仪是人本心的自然流露。在政治活动中,如果不遵循礼仪原则,就是“失其本心”。又如,一个人去世后,按照古代礼仪,应该用棺椁装殓。孟子解释说,这不是为了好看,而主要是为了“尽于人心”,表达后人对死者的哀思感情。
    根据孔子、孟子的观点,祭祀仪式所表达的,主要就是基于人们对生命的传承,后人对祖先的追思缅怀之情。《礼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这正是孔子“人而不仁如礼何”之义,也体现了孟子礼仪要“尽于人心”的意思。    .
    充满人文精神的祭祀祖先礼仪,一直延续下来,演变成为后人祭祀黄帝的精神基础。确实,黄帝之所以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后人的祭祀,与黄帝时代取得的巨大文明成就有密切关系,与先民们所立的大功大德紧密相连,后人祭祀黄帝就是在追思他的不朽功德。
                                           (《光明日报>>2007年8月6日,有删改)
5.下列对中国古代祭祀的特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重视祭祀祖先,并把它作为实现社会教化,维护宗法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B.礼仪形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存在矛盾,礼仪形式繁琐,违反人的自然性。 
    C.把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之人作为祭祀对象是祭祀的一个基本原则。
    D.强调祭祀必须由人的内在情感作基础,礼仪要“尽于人心”,心祭重于行祭。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远古先民祭祀黄帝,不是把黄帝当成神灵来祭祀,而是在一种庄重的仪式中,追思他如何创造文明,如何造福子孙。
    B.中国古代祭祀,有着一定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祭祀不是一味祭祀鬼神,也不是一味盲目崇拜,而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C.中国古代祭祀礼仪的形式和理念,完全受到孔子和孟子的思想的影响,祭祀礼仪充分表现出儒家的传统文化精神。
    D.中国古代祭祀活动大多是用来表达人本思想的“仁”“爱”情感的有效途径,不重礼仪形式,看重的是蕴涵的礼仪精神。
7.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庄等人对礼仪的批评,也是使得我国后来礼仪形式没有完全被神化,保留了一些理性因素的重要原因之一。
    B.古代祭祀基于人们对生命的传承,对祖先的追思缅怀之情。这样,中国古代的祖先祭祀礼仪便充满了人文性。
    C.今天我们应当肯定祭祀活动对人文精神的陶冶,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对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有着它独特的价值。
    D.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人们的祭祀,延续至今,这为后人祭祀先祖的礼仪具有人文精神提供了精神基础。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邡。邡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邡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明敏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而益治兵          治:治理
    B.数顾大臣问治道      顾:召集
    C.以谓平定僭乱        僭:超越本分
    D.世宗临其丧          临:面临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明敏而多材智”的一组是
  ①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②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③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
④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⑤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
⑥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②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来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B.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并被派征伐江淮,回来后,被提拔为户部侍郎。
  C.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哲学、音律、历法,还善于搞城市建设,他规划京师规制,将开封改造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D.王朴视察汴河口,返回时到原来的丞相李谷家拜访,发病,倒在座位上,回家后就逝世了。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120分)
四、(23分)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5分)
  译文:                                                                     
(2)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5分)
译文: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8分)
晓抵九江作[注]
陈三立
藏舟夜半负之去,摇兀江湖便可怜。
合眼风涛移枕上,抚膺家国逼灯前。
鼾声邻榻添雷吼,曙色孤篷漏日妍。
咫尺琵琶亭畔客,起看啼雁万峰颠。
    [注]这首诗作于1901年,当时清朝政府已同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1)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请说明理由。(4分)
答:                                                                       
                                                                            
(2)试从“虚”与“实”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4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彼童子之师,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小学而大遗,                   。
(韩愈《师说》)
(2)其志洁,                   ;其行廉,,                   。(司马迁《屈原列传》)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                   。(《迢迢牵牛星》)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姜夔《扬州慢》)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古城行吟
卢云芬
    ①离开古城临海到别处谋生已有些年头。不知从何时起,一汪心绪受那方山水的羁绊,竟有了“剪不断”的滋味。
    ②古城有一种淡定的力量,抗拒着现世的浮华躁动,一路延伸传统文脉和历史卷轴。古城有一种沉厚、典雅、温存的东西,这种东西如麦香、如混沌的月色,弥漫着,繁绕着,仿佛渗透在空气中,让人无法抗拒。古城的风神韵格使我魂牵梦萦,灵江的波光水色让我思绪飘忽,于是,我的灵魂再也找不到更好的“码头”登岸了。
    ③总想给古城找一个恰当的比拟,左思右想,还是把古城比作一位婉约、内敛,且不乏悠远风情的少妇吧。清韵有致的少妇如同一篇美文,读起来韵味十足,意境幽远。岁月把少妇打磨成了一块温润的羊脂玉,质感、色泽都无与伦比。少妇的步态有些散漫、随意,甚至稍显慵懒,但她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她疏离“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现代观念,诠释一种独特的人文意识:固守优雅,不急不躁,安之若素。少妇的体内流淌着闲适、恬淡的血液。于是,她便有了一种境界,一种韵致,一种诱惑力。
    ④把古城比作少妇似乎有点俗,那么,就把古城比作一幅气韵生动、笔墨疏淡有致的水墨画吧。尤其是在雨季,烟雨朦朦中,穿行旧城的巷陌,踩着石板拼接成的幽长幽长的古街,看青砖灰墙、雕梁画栋、飞檐斗角,看四合院里拄杖的老人、摇拔浪鼓的幼童及挽袖搓衣的少妇,看漫上台阶的青苔、尘埃落定的木格花窗、粱上燕子弃置的旧巢,历史洇染而成
的痕迹竟是如此入画、养眼,人便有了恍如隔世之感,旧日的情愫便同这丝丝缕缕的细雨一起润湿心房。历史遗存,历史言说,承袭的千年风情,浓郁无华的本色生活,远离时尚的生活方式和节奏,这些显然不是一座城市的亮点,但这些东西就是城市的本质,足以垒起城市的厚度,诠释城市的深度。
    ⑤“要挣那么多钱干吗?…“钱是人生的终极追求吗?”在古城,你会不经意间听到这样的话语。然而,生活毕竟离不开钱,钱多了也不烫手、不咬人。闲适不等于懒散。在这座城市里,同样可以看到忙碌的身影。忙碌与悠闲共存,现代与传统兼容,这是古城的一大特色。也许,在闲适的人群中,大多数人曾经忙碌过,挣钱的重负让人感悟到什么,然后解脱出来,成为知足常乐的一员。闲适,终于成为人们的终极追求。泡茶楼、喝咖啡、玩古董、养花鸟、练太极、拉二胡、习书画、搓麻将、晨练、爬山、垂钓、闲聊……古城的人们总能寻找到一种闲适的生活方式。
    ⑥也许,有人并不赞同这种散淡的生活态度和悠闲的风情,但我欣赏。悠闲、散淡,说不定是新一轮的时尚。在这块土地上,疲惫的身心可以找到柔软的温床,得到疗养;在这方山水里,你会感受到王维山水诗般至淡的禅意。记得一位官员曾这样说过:“双休日无论如何要回临海,到那里,我有一种舔伤口的感觉。”我惊讶于这位官员的话语和感触。也许,看上去很强大的人站在风口浪尖也会受伤。而这里的柔风细雨及安详的氛围便是疗伤的良药。
    ⑦一座城市如同一个人,有内涵就不必过于张扬、喧闹,淡雅、深沉倒有一种含蓄美,而这种美会渐渐打动人、撩拨人,让人迷醉。
    ⑧有人问我:“双休日回临海做些什么?”
    ⑨我说:“找一家能看风景的茶楼,约三五老友,跷起二郎腿,喝茶,闲聊,看浮世烟云。或者,起个大早,用双脚和心灵去抚摩古长城。”
                                                     (选自《文学报))2007.4.27)
14.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亮点…‘本质”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每点不超过22字)(6分)
  答:“亮点”是指                                                            
“本质”是指                                                               
15.有人认为文章写到第⑦段就可以结束了,作者却还要再写上两段,这样写有怎样的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答:                                                                      
16.本文文笔典雅,语言明丽清新,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列举两个例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其表达效果加以分析。(6分)
  答:                                                                        
17.作者在文中体现出的生活态度和古城人的生活方式是否有悖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理念,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六、(15分)
18.2007年11月6日经过近276万份居民问卷的推选,杭州、宁波、北京、上海、沈阳、中山、青岛、台州、珠海、成都(排名不分先后)等l0座城市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请为其中一个城市写一段颁奖词。要求紧扣城市特点,主题鲜明,语言简洁生动,富有文采。(不要求与示例句式字数完全一致)(5分)
  示例:上海——姚明代表了一种高度,刘翔代表了一种速度。上海, 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志,一颗充满了活力与魅力的东方明珠。
  答:                                                                         
                                                                               
                                                                           
19.谜语又叫灯谜,是训练思维和学习语言的一种巧妙形式。猜谜不仅可以训练我们联想、想象、推理的能力,还能增进我们对文字、词语、文体、文化等方面知识的了解。中秋之际,在南昌工作的大龙给远在兰州的恋人兰花发去一条谜语短信:(5分)
二人有意在一起,乞求月老一线牵。
恋人无心又来陪,今日伤感两滴水。
呆人一起有呆福,千里有缘来相会。
欲射大雕失方寸,人本一家要和气。
  该谜语的谜底为:                                       
20.由于受中国中南部地区恶劣雨雪天气的影响,交通受阻,大量返乡过节旅客滞留在广东。虽然在各方努力下,众多滞留人员得到较好安置和疏导,但形势仍然严峻。一方面,据气象预报,寒冷雨雪天气仍将持续,交通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好转;另一方面,时近年关,旅客返乡高峰即将到来,运输压力进一步加大,抗灾救灾工作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为夺取抗灾救灾的全面胜利,请拟写一条标语。诚恳地邀请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留在这片洒下了他们辛勤汗水的地方,过一个特别的春节。(5分)
  标语: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陕西“华南虎照”的真伪事件,让当地政府身处舆论的风口浪尖,面对外界疑虑,相关人士和相关部门,做出了种种应对,虎照事件“真相逼近”。而真相之所以能被如此“逼近”,是因为在过去40多天里,无数公众的主动参与和积极追问。公众质疑政府部门的信息,不仅是在行使表达权和知情权,更是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甚至决策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它见证了时代的进步。
    华南虎事件在人们的一片质疑声中落幕了。于是有人以怀疑华南虎照片的态度、以怀疑当年美国探月活动的视角,也开始怀疑“嫦娥一号”的月球成像照片的真伪。但是在人们倡导个性、独立和多元化的今天,仅仅发表不负责任的所谓有“个性、独立和多元化”的言论  是不够的。当怀疑成了一种习惯、当怀疑成为一种惯性思维的时候、当怀疑一切成为人们一种普遍共识的时候,那随之而来的会是什么呢?当两个看似毫不关联的事件放在一起的时候,它们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思考呢?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A(坼chè;C嵬wéi;D旰gàn) 。
2.B(A久假不归:指长期借去不归还。用在此处望文生义。B如椽大笔:像椽子一般粗大的笔。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C一言九鼎:形容话的作用大、不能形容诚信。D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令大家非常痛快。用在此处褒贬失当)
3.B(A残缺主语,删除“把”。C句式杂糅。改为“要求……”或“……才能胜任”。D“否则”后的”不采取紧急行动”赘余)    .
4.C(⑥句作为横线前“万籁无声”的转折.是写“骚动和聒嗓”,应放在首位。排除A、D;再看横线后的句意,“使所有的色调融合为浑然一体”,应和③句衔接,故应选C)
5.B(原文是“可能存在矛盾”)
6.B(A从第1段和最后一段分析可以看出以后祭祀黄帝,才不是把黄帝当成神灵来祭祀。而是追思他的不朽功德;C“完全受到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影想”说法过于绝对;D从文章第6段可分析得出“不重礼仪形式”不合文意)
7.D(前提与结果倒置,原文是说“充满人文精神的祭祀礼仪,一直延续下来,演变成为后人祭祀黄帝的精神基础”)
8.D(应为“凭吊”)
9.B(③说的是世宗,与王朴无关;⑤世宗悲痛,说明两人关系密切。不能作为王朴明敏才智的证明;⑥是说人们对王朴性格刚毅果断的反映。与王朴明敏才智无关)
10.B(张冠李戴。征伐江淮的是世宗。王朴当时做东京副留守,留守京师)
11.(1)周世宗从前就了解王朴,看到他高妙的论述后,更加认为他有奇才,召来他一同商讨天下大事,都符合自己的想法,于是决心采用他的建议。(“雅”“伟”“益”各l分,句子大意2分,共5分)
    (2)王朴性格刚毅果断,又被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谁敢责备的,然而也没有谁能能超过他。(“见信于”翻译出被动句特点1分,“难”“莫”各1分,句子大意2分,共5分)
   
12.(1)最喜欢第1句,因为这句意趣最浓。第l句不仅夜间行船,而且有一种自己不知不觉被载在船上背负去(偷去)的感觉。(可选其他几句。但要言之成理)
(2)“虚”与“实”相结合在此诗中表现得相当突出。诗中句句写“实”,构成“实境”仔细揣摩,诗句背面还有一种“虚境”。诗面写乘船到九江的夜间旅途实境,同时叠映出对国势恶化的深重忧虑,构成诗面的虚境。(要结合诗句分析)
13.(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或师焉  或不焉  吾未见其明也  (2)故其称物芳  故死而不容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纵豆蔻词工’    .  .
14.“亮点”是指现代化的建筑和设施,时尚的生活方式和节奏。
    “本质”是指一个城市的风俗民情、轮统文化和历史底蕴。(答“历史遗存,历史言    说,承袭的千年风情,浓郁无华的本色生活,远离时尚的生活方式和节奏”给一半分)
15.文章写到第⑦段看似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却再写上两段,这样写承接上文,照应开头,总结全文。使得文章的主旨更加鲜明、突出。更鲜明生动地表现了作者淡定、从容。悠闲的生活态度和对淡雅质朴、超然脱俗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16.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的鲜明特色就是大量运用了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使得形象生动鲜明。描写细腻,富有韵昧。如:“古城有一种沉厚、典雅、温存的东西。这种东西如麦香、如混沌的月色,弥漫着,缠绕着。仿佛渗透在空气中,让人无法抗拒。”这句话运用了通感(比喻的一种)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从嗅觉和视觉的两个方面表现了古城的韵味和特色。同时文章还把“古城比作一副气韵生动、笔墨疏淡有致的水墨画”,让人联想到古城古朴悠远,淡雅别致的风韵以及充满的诗情画意,再如:文章第③段运用比拟的手法,“把古城比作位婉约,内敛,且不乏悠远风情的少妇”。这一比拟从古城内在的神韵方西充分表现了古城的境界,韵致和魅力。
17.作者在文中体现出的生活态度和古城人的生活方式不会有悖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理念,因为作者并不反对现代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并没有逃避现代生活,刻意追求古人的生活方式,古城在现代文明进步中只是保留了它的历史文化传统,作者说“闻适不等于懒散”。在这座城市。同样可以看到忙碌的身影。忙碌与悠闲共存,现代与传统兼容,这是古城的一大特色。反而古城的古朴、淡雅,悠远的风情和它的文化传统更体体现古城的本质,为现代人提供精神的栖息地和心灵的慰藉。现代与传统一的结合更能让在生活中打拼的人保持着一份淳补的灵魂。(也可以谈相反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18.示例:青岛…一座帆船上的城市,一座分享着2008北京奥运会灿烂梦想的城市。在这里,你会感受到青春的魅力,友爱的魅力。青岛,一座洋溢着青春和幸福表情的美丽的海滨之城。
    宁波…一座活力四射的现代商都,一座爱心洋溢的文明城市。博纳兼容、充满生机、创业创新的理想之地,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成都…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璀璨悠久的古蜀文明,时尚与传统交相辉映,发展和保护水乳交融。成都,一座洋溢着幸福暖流的城市,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08-09学年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下一个『浙江省五校200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