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09届高三二模三模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安徽省2009届高三二模三模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安徽省2009届高三二模三模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2009年马鞍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一)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梅兰芳与京剧之美傅谨电影《梅兰芳》的上映,使京剧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其实京剧在清代出现的背后是时代的大变局。汉代以来大一统的汉文化
试题预览
安徽省2009届高三二模三模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
2009年马鞍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梅兰芳与京剧之美
傅谨
电影《梅兰芳》的上映,使京剧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其实京剧在清代出现的背后是时代的大变局。汉代以来大一统的汉文化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格局,逐渐让位于错综复杂的新的多元文化格局。
京剧诞生之前,昆曲在名义上得到了满清宫廷与文人的高度推崇。昆曲是典型的文人艺术,它所达到的不菲成就,足以代表汉族雅文化的艺术巅峰,但昆曲并没有在北京城走红。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后,来自南方的“四大徽班”先后进京,为京城的宫廷输入正宗的昆曲人才,更以丰富多样的声腔,增添了北京戏剧演出的内容,最终催生出京剧这个新剧种。京剧汲取了满汉文化、雅俗文化、南北方文化的养分,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最奇特的结晶。
京剧在戏曲音乐唱腔上不仅有着最丰富的声腔,而且形成了多种板式,极大地增强了唱腔表情达意的能力,而且还在多个行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唱方法,给予不同的表演艺术家充分展现个人风格的机会。京剧虽然不像昆曲那样经历文人数百年的精雕细琢,但却受到京城内独一无二的高端观众群更大的推动,不断走向精致化。
京剧文化角色的复杂性,来源于北京这个清代都城的文化内涵的复杂性。从家国情怀、公案神魔到儿女私情,都成为它所擅长表现的题材;文人士大夫所倡导与坚守的文化价值和美学趣味,民间的伦理道德以及审美取向,还有皇家贵胄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偏好,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体现。所以京剧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也远远超越了单纯欣赏技艺表演的娱乐层面,它实为昆曲之后中华民族表演艺术的又一座奇峰。
从程长庚到谭鑫培,是京剧第一个全盛时期,而从谭鑫培到梅兰芳,京剧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市民社会的发育、女性观众的增加以及现代传媒的影响,为这个时代的京剧注入了新的动力与内涵,尤其是梅兰芳的声誉,超过了当时中国的任何一位表演艺术家。他拥有深厚的传统艺术积淀,他受到观众爱戴,并不是因《牢狱鸳鸯》之类的新编剧目,而是由于在《贵妃醉酒》《霸王别姬》这些传统戏的表演中,既恪守规矩,又能超越前人。他虽因大众媒体的鼓动,经历过一段“除旧布新”的喧嚣时光,却终因回归传统风范而成为一代宗师。梅兰芳对京剧的贡献意义重大,他不仅使京剧的影响遍及大众,而且使京剧以其最经典的形态,进入了世界主流艺术界。
京剧用“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构成一个完整的表演艺术体系。不过说到中国戏曲表演体系是不是可以用“梅兰芳”命名,则需做一番辨析。中国戏曲有两三百个剧种,京剧不见得就是唯一重要和具代表性的剧种。客观地看,梅兰芳伟大的一生,留下了辉煌的舞台艺术,理论体系却并非他所长。如果我们想为这个体系找一个易记的名称,那么,以梅兰芳命名也并无不可。但中国戏曲表演体系是上千年来,数百个剧种的无数表演艺术家共同创造的,“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只是在象征的意义上存在。
                                  (选自2009年1月《光明日报》,有删改)
1.依据文章内容,下列不能够揭示“京剧之美”内涵的一项是(    )。
A.京剧汲取了满汉文化、雅俗文化、南北方文化的养分,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最奇特的结晶。
B.京剧虽然不像昆曲那样经历文人数百年的精雕细琢,但却受到京城内独一无二的高端观众群更大的推动,不断走向精致化。
C.京剧在戏曲音乐唱腔上不仅有着最丰富的声腔,而且形成了多种板式,极大地增强了唱腔表情达意的能力。
D.京剧用“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构成一个完整的表演艺术体系。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四大徽班”进京,意味着京剧的诞生,从那时起至今京剧已走过了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是雅俗共赏的戏剧形式。
B.京剧文化角色的复杂性表现在它所擅长表现的题材具有新的多元化特色,它与文人士大夫所坚守的文化价值和美学趣味无关联。
C.梅兰芳能够成为一代戏曲宗师,是因为他拥有深厚的传统艺术积淀,并且在传统戏的表演中既能恪守规矩,又能超越前人。
D.梅兰芳使京剧的影响遍及大众,而且使京剧进入世界主流艺术界,梅兰芳的功劳超出了中国的戏剧界和娱乐业。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要总结中国戏曲的表演体系,作者认为还有像京剧一样有资格成为中国戏曲代表的剧种,比如代表汉族雅文化艺术巅峰的昆曲。
B.昆曲没有在清代北京城走红的深层原因之一,是京畿汇聚的大量满清贵族,他们既努力接受与学习汉文化,可能又从内心深处排斥汉文化。
C.大众传媒与明星艺人的关系是微妙的,传媒对明星们的影响也是实实在在的,即使如梅兰芳这样的一代戏曲大师,也曾不自觉地陷入过传媒制造的浮躁中。
D.电影《梅兰芳》的上映,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人们在电影银幕上重新认识和欣赏舞台戏曲,将使京剧进入第三个黄金时代。
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B  2.C  3.D

安徽省安庆市2009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
语  文  试  题
一、 现代文阅读(34分)
(一) 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
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
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
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1、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古琴是中国古代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琴乐也因此具有高度的文化属性。
B、“和雅”、“清淡”的琴乐追求“味为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
C、古琴虚静高雅的韵味要球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二为一。
D、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要求的言论诠释了这一点。
2、下列对“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提倡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儒家主张入世,重视人生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琴者,禁也”旨在止邪正心。
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乐与道家追求正好合拍。
D、庄子推崇“天籁”,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依次阐述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古琴的韵味和演奏时应有的规范,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B、伯牙在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便拿出古琴,弹奏起来。他意识到古琴演奏应达到天、人、琴合一的意境。
C、儒家入世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琴决》阐发的正是这一点。
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清淡”审美情趣形成的原因,作者引用李白的诗句,增强了说服力。
参考答案
1.(3分) D(林黛玉关于弹琴的言论论述的是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
2.(3分) D(错在“这深深影响了以后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相关文字在最后一段,其中并没有薛易简,前段引用过他阐述古琴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的文字,但这与庄子道家思想无关)
3.(3分) B(A项主客颠倒,应是儒家和道家对古琴的影响,C项《琴诀》宣扬的是琴曲的道德功用,D项无中生有)

安徽省蚌埠市2009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
一、 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每小题3分)
红豆小史 
红豆入诗,始于王维《相思》。王维诗中的相思,是指爱情,还是泛指爱情及友情,或有不同理解。根据王维以前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已经流传于世,以及用王维诗红豆相思之典故的唐代诗词,如敦煌曲子词《竹枝子》、温庭筠《南歌子》、韩偃《玉合》等,其中相思特指爱情,可知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传说为王维《相思》诗所汲取,王维诗中的相思是指爱情。 
    红豆象征相思、爱情。这是红豆意象的本义。红豆的形象,红艳艳、亮晶晶,红豆的性格,热烈、温润、玲珑、精致、坚贞,也确实是爱情的绝妙象征。诗中“此物最相思”之句,意味着红豆象征相思、爱情,已经是盛唐人普遍的默契。 
    红豆的象征内涵,在王维以后的唐诗宋词中获得显著发展。如赵崇嶓《归朝欢》:“交枝红豆雨中看,为君滴尽相思血。”比较王维诗与其后的唐诗宋词,红豆意象同是象征相思、爱情,但是王维以后唐诗宋词中的红豆相思,往往写出了相思双方之间的被阻隔。这一特点。在王维诗中只是潜在地涵有,而在王维以后的唐宋诗词中,则获得显性化表现。这种红豆相思的典型品格,其实更为符合《古今诗话》所载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原型。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豆的第二象征意义是故国之思。红豆意象象征意义从男女相思到故国之思的这一转变,发生于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发展于明末清初时期。红豆意象的第二象征意义,包含唐朝人的故国之思,明遗民的故国之思。 
就在王维作《相思》诗之后不久,红豆意象象征意义的发展演变,超越了红豆相思的本义。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龟年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唱“红豆生南国”,“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在这个故事中,红豆象征唐朝人的故君之恩、故国之思。乐工李龟年本是唐明皇的梨园弟子,王维红豆诗作于唐明皇的盛唐时期。这是李龟年唱红豆诗,歌唱者与满座听众联想起明皇与盛唐,为明皇的失位和盛唐的毁灭而惨然的原因之一。红豆热烈、坚贞的品格,红豆所象征的相思、爱情,与故国之思、爱国热情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这是唱红豆诗而触发起故国之思的原因之二。 
    明末清初遗民诗人群体,充分地开发了红豆象征爱国这一虽故犹新的资源,创作出一大批隐喻象征忠爱故国的红豆诗,宛如百花怒放。而且明末清初红豆诗,往往具有诗人亲自参与复明运动的背景和内容,故不同于一般单纯抒情的遗民诗。常借李唐时事,以暗指明代时事,并极其用心抒写己身在明末政治蜕变中所处之环境,而且有意改变古典之细节,以确指今典。 
    红豆相思的本义,在明末清初红豆诗中也同时获得表现。女性爱国志士参与反清复明的政治活动和文学活动,使明末清初红豆诗兼有象征男女相思和故国之思的双重意蕴。明末清初红豆诗因此而格外鲜艳夺目。在中国诗歌史上,这是红豆意象的第三层象征意义。 
1.下列说法,不能证明王维《相思》中的“相思”是指爱情的一项是 
A.王维以前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已经流传于世。 
B.一些唐代诗词能用王维红豆相思之典,其中相思特指爱情。 
C.相思、爱情是红豆形象给人的直观感受,也是红豆意象的本意。 
D.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传说为王维的《相思》诗所汲取。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红豆”意象有三种象征意义,这三种象征意义分别是是“相思”、“爱   情”和“故国之思”。 
B.王维用红豆表达相思,其“相思双方之间被阻隔”的潜在内涵在以后的唐代诗词中获得显性化表现。
C.李龟年唱红豆诗,歌唱者与听众为明皇的失位和盛唐的毁灭而惨然的原因之一是乐工李龟年本是唐明皇的梨园弟子。
D.“交枝红豆雨中看,为君滴尽相思血。”比王维《相思》更符合《古今诗话》所载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演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豆的象征意义从男女相思转移到了故国相思,由此可见,意象的意蕴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好表现主题相关。 
B.红豆的象征意义表明,一个客观事物进入诗人的视野,进而成为诗的意象,同它自身的形象特质关系很大。 
C.我国古代诗人把意象作为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他们特别注重意象的象征性、隐喻性,因此,古诗大都耐读。 
D.红豆意象的历史演变给我们的启示是,鉴赏诗歌,要注重意象的多重意蕴,并要从意象的本义去品味、评价。
参考答案
1.C   2.B   3.D  

安徽省黄山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职业道德与市场经济
温家宝总理最近在视察奶制品市场时,批评一些企业缺少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现实的情况促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职业道德与市场经济是什么关系?没有起码的职业操守的市场经济将会是怎样的市场经济?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或者说如果没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职业操守,就不会有市场经济的效率和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对二者的关系作过研究,认为个人必须履行他的工作或他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
  如果说职业规定着人们的社会角色,那么,职业道德则是这种角色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底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道德,则是在市场经济的架构中,社会依据不同个人、单位所处地位和职业赋予个人、单位的责任和义务。例如,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理所当然地应当追求盈利,但同样理所当然地不能置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于不顾而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不能不讲诚信。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应当遵守职业规范,不能为了挣钱而让患者重复检查,开大处方。政府部门的职责是监管和服务,应当严格执法、尽职尽责,不能明知有问题而不作为。诸如此类,都是基本的职业操守,是不能突破的道德底线。
  为什么市场经济不仅没有淡化反而更加强调职业道德呢?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是通过分工和交换组织社会经济运行的经济体制。而交换就会产生交易费用。这里所讲的交易费用,是指与生产无关的包括搜寻交易对象、辨别真假、签订契约以及维护权益等的费用。如果交易费用过大,这样的市场经济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在极端的情况下,这会迫使人们退回到没有交易的时代(现实中的表现就是不买不信任的东西)。因此,高效的市场经济必须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费用。而大家都遵守职业道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费用,最终使自己、也使整个社会获益。如果突破道德底线的现象普遍存在,整个社会就会无序,无序的社会对谁都没有好处。因而,遵守职业道德是市场经济高效运行的基本保证。
  虽然从理论上看,市场经济离不开职业道德,但有的个人和企业仍然存在这样的担心:遵守职业道德会吃亏。事实上,他们可能会在一个时期或某些方面吃亏,但从长期和总体上看并不一定吃亏。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是不断重复进行的,那些缺乏职业道德、没有良心的企业和个人最终会遭到唾弃。例如,在这次“三鹿”奶粉事件中,人们纷纷购买没有检出有毒物质的企业的奶制品,就是对遵守职业道德的企业的最好褒奖。当然,除了人们对遵守职业道德的企业给予的这种褒奖,社会还应当严惩那些丧失职业道德、没有良心者。没有惩罚就没有约束,就难以铸就职业道德。
1759年,亚当•斯密出版了他的《道德情操论》,为他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奠定了伦理学基础。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阐述了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比如借债还钱等。他认为,这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就是正义,人们对于正义准则应当给予最神圣的尊重。他还指出:“不折不扣并且坚定不移地坚持一般正义准则的人,是最值得称赞和信赖的人。”从亚当•斯密提出这些观点到今天,时间已经过去了200多年。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人们,在实践斯密的《国富论》所揭示的原理时,一定不能忘了市场经济是有道德前提的。对于我们来说,既然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培育与之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也是一个艰巨紧迫的任务。
1. 下列关于“职业道德与市场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不但不能弱化反而应该加强。
B.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理所当然地应当追求盈利,但同样理所当然地不能置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于不顾而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不能不讲诚信。
C.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道德,则是在市场经济的架构中,每个个人、单位都有相同的责任和义务。
D.市场经济的效率和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如果离开了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职业操守是不行的。
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亚当•斯密认为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必须遵守道德准则,这是一种美德,人们对于它应当给予最神圣的尊重。
B.交易费用过大,这样的市场经济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因此,高效的市场经济必须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费用。
C.企业不能不讲诚信。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不能为了挣钱而让患者重复检查,大开处方。政府部门不能明知有问题而不作为。这些都是基本的职业操守,是不能不突破的道德底线。
D. 交易所产生的交易费用是指与生产无关的包括搜寻交易对象、辨别真假、签订契约以及维护权益等的费用。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遵守职业道德的个人和企业可能会在一个时期或某些方面吃亏,但从长期和总体上看并不吃亏。
B.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而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的联系也必然越来越紧密。
C. 培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也是一个艰巨紧迫的任务。
D. 人们对遵守职业道德的企业应当给予褒奖,还应当严惩那些丧失职业道德、没有良心的企业。没有惩罚就没有约束,就难以铸就职业道德。
参考答案
1.C.此项说法与“社会依据不同个人、单位所处地位和职业赋予个人、单位的责任和义务”不相符,不同的个人与单位,他们的责任与义务是不一样的。
2.C.“不能不突破的道德底线”是双重否定,表达肯定的含义,与原文的说法不相符。
3.A.说法绝对化,“但从长期和总体上看并不吃亏”与原文表述不相符。

安徽省宿州市2009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线”是人们对外界最早又最朴素的表达方式,遍及世界各处的原始壁画、岩画,其生动质朴的线条,无论经历多少年,都会让观者心动不已,因为那质朴的线条表达出了祖先的环境、祖先的世界、祖先的生活,这就是线之最初的强大表现力。在中国,历经数千年文化的浸染,“线”变得越来越深不可测了,这个变化,少不了工具材料的因素,例如毛笔的使用。宋代苏东坡曾说“笔软则奇妙生焉”,同朝的米芾强调笔的“八面出锋”,想来毛笔使线之形态有了无穷变化的可能,而注入“线”中的文化又是“线”内涵丰富的关键。
  原始岩画的“线”如何代代演化成后来的“线”的各种形态,现在已不得而知;但有了文字的明确记录以后,“线”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内涵变化,我们还是能理出一条粗略的脉络的。
     孔子入周都看到周的明堂,感叹曰“尧舜之容,桀纣之象,名有善恶之状,以垂兴废之戒焉”,想来孔子看到的壁画同一千多年以后唐朝阎立本所画的《凌烟阁功臣图》《历代帝王图》多少有些联系吧。虽然现在已无从猜测孔子当年在周的明堂所看到的壁画的模样,但我们从敦煌及其它各地保存的壁画中不难看出“线”是历代壁画的核心语言。只是“线”在各朝各代的壁画中所赋予的气质是大相径庭的。两汉的是朴拙雄浑,魏晋的是风流飘逸,唐朝的是雍容大度,宋朝的是形态多样,元朝的是风格粗犷、气势恢宏;到了清,“线”渐入机巧。
    壁画如此,而落在纸、绢本上的“线”则更是形态万千,神采多样。如果说从“曹衣出水”中能窥出中国的“线”有西域印度的踪影,那么“吴带当风”则全然是“线”在中国本土自然长出的花。正是渊源多种,才有顾恺之线的行云流水,曹仲达线的“曹衣出水”,吴道子线的“吴带当风”,阎立本线的大家风范;有张萱、周舫线的宫苑风范,有周文矩线的“战笔”,也有顾闳中线的绵劲,李公麟线的典雅,当然,还有陈老莲线的凝练等等。总之,纸、绢本上的“线”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形态、各种各样的风格的。
   “线”之所以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上表现得多姿多彩,是因为这里有历史的一脉相承,有国外的风格影响,有宗教的滋养,有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有画家的天份秉性的不同,也有中国书法的影响。本来在世界各地先民中皆有运用的线,在中国开出的花最茂、结出的果最盛,这应是不争之实。
    当然后来有好事者,把中国浩繁多样的线总结出“十八描”来,这也未尝不可;但要仅认为线之形态就是这十八种样式就大错特错了。而要描绘心中所想、眼中所看的万千世界,也断然不能仅仅只靠“十八描”。如同中国的十八般兵器,真正解决对手的也许是锄头、也许是绳子,当然有枪更好使。“十八描”的境况也该如此。传统“线”的瑰丽之花,其美不只在线之形态还在画者之心。画者之心也是时代气质、时代情境的缩影,明人再有大度的心料也难画出唐人那样恢宏大度的线,当然唐人虽恢宏却也无法画出晋人的风流。一言以蔽之,能画出真性情,画出真自我,也就能画出时代之魂。装腔作势,只能徒劳而已。而画出真性情真自我的“线”也绝非易事,其中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在悟,在读,在行,在思,在心里,也在手中。
                                        (束新水《游走与游离》 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关于“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原始壁画、岩画上生动质朴的线条,表达出了祖先的环境、祖先的世界、祖先的生活,这就是线之最初的强大表现力。
B.在中国,“线”的形态有了无穷变化的可能,甚至变得越来越深不可测,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古代的书写工具“毛笔”其制作材料具有相当的独特性。
C.原始岩画的“线”如何演化成后来的各种形态,现在已经无法知道;但据文字记载,“线”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内涵变化,我们还是能约略知道的。
D.“线”是历代壁画的核心语言,但是各朝各代的壁画中的“线”,其气质却是大相径庭的;不仅如此,纸、绢本上的“线”更是形态万千,神采多样。
2、下列对“传统‘线’的瑰丽之花,其美不只在线之形态还在画者之心”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汉的朴拙雄浑,魏晋的风流飘逸,唐朝的雍容大度……”都是线条形态发展的结果。
B.“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不仅体现了线条的美态,而且浓缩了时代气质情境。
C.“十八描”是“线”的十八种形态,可以描绘心中所想、眼中所看的万千世界。
D.传统“线”的美,不仅美在“线”的外在形态,还美在它能画出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安徽省2009届高三二模三模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下一个『安徽省2009届高三二模三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