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沁园春•雪》《芦花荡》练习测试与作文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七年级下册《沁园春•雪》《芦花荡》练习测试与作文(七年级下册 鄂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鄂教版七年级下【沁园春•雪芦花荡】练习测试与作文(设计:张慕元)11.沁园春•雪12.芦花荡一、课文聚焦【基础演练】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惟余莽莽()成吉思汗()分()外妖娆()数()风流人物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l)惟余莽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须晴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预览
鄂教版七年级下【沁园春•雪 芦花荡】练习测试与作文
(设计:张慕元)
11.沁园春•雪    12.芦花荡
一、课文聚焦
【基础演练】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惟余莽莽(     )     成吉思汗(     )      分(     )外妖娆(     )
数(     )风流人物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l)惟余莽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须晴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略输文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俱往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数风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2)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
(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
(4)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    )
    (5)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了。(    )
5.下面对《沁园春•雪》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意境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雄伟的气魄。
B.这首词的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后三句写的是虚景。
C.下片中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一概否定了他们。
D.下片开头两句,“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
6.请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
锐不可挡(   )     张皇施措(  )     永锤不朽(  )
转弯末角(   )     鞠弓尽瘁(  )     月明风青(  )
7.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   ),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
②夜晚的风吹得长期发烧的脸也(   )多了,就更睡不着。
③发烧的手浸在(   )的水里很舒服。
A.清爽  清凉  清香     B.清爽  清凉  清香     C. 清香   清爽  清凉、
8.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的一项是(    )(2分)
A.望/长城内外    B.数/风流人物
C.山/舞/银蛇    D.欲/与天公试/比高
9、对“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这歌声可以想见抗日队伍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战斗风貌。
B  从这响亮的歌声可以想见老英雄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体壮,信心十足。
C  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D  傍晚时候,人们吃饱喝足,悠闲自得,不由得唱起了歌。
10、选出有语病的一项(  )
A  通过理论学习,全体干部进一步提高了认识水平。
B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C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这所学校当英语教师。
D  据有关专家鉴定认为,这一科研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家先进。



【阅读点睛】
1、《沁园春•雪》中的景物描写极有特色,请赏析“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一诗句美在哪里?
答: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2“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么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答: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3、探究:对杰出的历史英雄人物,诗人用了一个“惜”字,你能品味出它丰富的含义吗?
答:“惜”字定下了批评的基调,意味丰富。“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影响;“惜”中含贬,委婉批评他们的不足,他们不善“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涵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5、《芦花荡》中精彩的写景句如诗如画,思考:下面这些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②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③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④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答:作用有:渲染环境气氛;烘托抗日民众人物高尚的精神境界;增强抒情韵味,增添小说诗情画意美;揭示了热爱美丽的家园是中国人民群众奋起抗日的力量源泉。

6、《芦花荡》使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A肖像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品味:
  一方面表现老人常年穿梭在芦花花荡里,辛苦劳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人为革命工作后心情愉快,精神矍铄。白描手法: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外,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有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了了数笔,便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B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这是他的豪言壮语。表现了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信。
  C动作描写: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品味:
  老艄公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写老艄公剥莲蓬,船围着鬼子转圈,假装溜,张皇失措,其用意都是让鬼子上钩。果然鬼子被钩子咬住了,这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老艄公举起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很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却置十几个鬼子于死地,可以说是一位智勇双全的传奇英雄。
  D心理描写: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E细节描写:“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②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老艄公知道后“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
F景物描写:例如: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品味: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作者抓住“水鸟飞动和唱歌”有什么深沉的含义?“才”字有什么表现力?
  答:这是自由的生灵,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才”字含蓄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这美好的景物只有在夜晚才有。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答.表现了苇子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烘托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此外,还有:
G正面描写: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品味:
  写出了他熟悉地形,神出鬼没的特点。
  K侧面描写: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小女孩子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品读:
  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写出他的功劳。
  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令人难以置信。
  

7、《芦花荡》中的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你从他以及大菱、二菱身上感受到了什么?
   答:老头子是一个具有爱国抗日(保家卫国、抗击日寇)的一腔热血;老当益壮、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特点;智勇双全的传奇行为的人。我们的老英雄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特别是他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从他的身上,从大菱、二菱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们全民皆兵。我们再一次分明感知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文段鉴赏】
(一)、阅读《沁园春 雪》,回答文后问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烧。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这首词分上下两阕,请分别写出两阕的主要内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总写祖国北方冬天雪景的诗句,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望”和“惜”领起的诗句分别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柱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下列各句加点词与原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原句: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
A他虽然很瘦,但精神很好。
B雷锋精神值得我们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C你今天在领奖台上最精神了。
D老头子就有这种不怕输的精神头,有时连年轻人都比不上他。
2、文章强调老头子花白胡子特别精神,眼睛特别亮,目的是                         。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应该怎样理解?
                                                                              
3、 老头子为什么能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像一个没事人”一样,心情悠闲地来回出入?
                                                                     
4、 本文段描写老头子这个人物时主要用了       描写、       描写、        描写的方法。

(三)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
“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⑴“我没脸见人。”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在路上也遇见过这样的带路人,带到半路上就不愿带了,叫人为难。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进了苇塘的深处。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那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⑵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⑶“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明天,你们看吧!”
小女孩子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⑷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1、 第四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 文中划线的四个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分别表现了老英雄什么样的性格? 
⑴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__⑷______________
3、“谁知到了这里,反倒……”句中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__
4、“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一句用了          修辞,作用是          。
5、最后一段加点词“热闹”的原意是          ,在文中的意思是          。


【课外链接】
一、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请概括选文上阕和下阕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的前三句,点明了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让你给这首词配乐朗诵,你会选择哪一首曲目?说说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的第四句到第十句,描写了湘江大自然的寒秋景色。一个“________”字,领起了下文景色的描写。写景层次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次写来;远眺、近看、仰视、俯视、上下、高低、动静结合,写出了寒秋中国江山呈现的美丽画面和万物在寒流里争取生存自由的斗争情景。请仔细体会揣摩。
5.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________作用。
6.你认为哪些词句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极端蔑视,表现出他们大无畏的战斗气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采蒲台的苇
孙犁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我来得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像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能是一个。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
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1
                          1947年3月
1.“人和苇结合得是那么紧”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请具体回答。

2.选文的对话有什么特点?表现了采蒲台人什么样的性格?

3.“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分析这句话的意思以及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仇恨是一个:
爱是一个:
智慧是一个:
作者的感情:
4.如何理解“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这句话?


5.抗日战争虽已远去,当你看到这如歌如泣的故事时,有些什么感受?



(三)学法指津
方法:改换式语言鉴赏法。
讲解:这是一种有效的阅读鉴赏方法。指的是在我们阅读中,发现了独具魅力的词语或句子,我们很想揣摩出其中的丰富的意蕴,想欣赏出其中的出色的艺术美感;可是我们有力不从心,很品味出其中的奥妙,比如,“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中“呆望”一词好在哪里?……怎么办?其实,这时候只要我们运用“改换式语言鉴赏法”,困难就迎刃而解了:把“呆望”改换成“眺望”“遥望”,就会理解——呆望表现了敌人拿游击队没有办法的无可奈何的心理,有良好的讽刺作用,而“眺望”“遥望”就只能表明敌人在欣赏风景,表达效果相差很大。
类似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词使用的妙处,我们也可以用改换式鉴赏法,很轻松地鉴赏出来。不信,你试一试?这种阅读方法是不是对我们提高阅读鉴赏水平大有帮助哇?

(四)文言阵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 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馔(zhuàn):准备食物。④果蔬:泛指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⑦啖: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因谒(    )公                     (2)觉饥甚而不敢去(     )
(3)旁置(  )菜羹而已               (4)公取自食(  )之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方命坐( 才 )                          B.萧氏子颇骄纵(很、非常)
C.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只 )                D.其人愧甚而退(但是)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4.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五)佳作展台
写作训练:
文题:抓住景物特征,写一段描写自然景物的文字。400字左右。
【写作点拨】:
写景的前提是观察,观察得细致、充分,写起来才得心应手。但“观察”并不仅仅指运用视觉“看”,还包括用听觉“听”,用嗅觉“闻”,用味觉“尝”等等。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才能准确地捕捉住观察对象的特征。什么是特征?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与人,事与事,景与景,物与物,都有差异。只有发现差异,才能准确地抓住特征。
思路一:描写春景。春又分早春、暮春等,所以写作前,首先要结合生活体验及平时的观察,找出不同时期春景的细微变化,从而获得清晰的印象和丰富的感受,然后以饱含感情的语言描写家乡春天的美景。开头可先通过四季不同的景色对比,突出家乡的春在你心目中的地位,点出“最喜欢”这一感情基调;然后浓墨重彩描绘春景图,注意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表现春之生机勃勃,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字里行间要饱含深情;最后由四季之春联想到家乡改革开放的春天,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思路二:描写夜景,如乡村的夜。“乡村”与喧闹的城市相比,自然要安静得多,而乡村的夜景更静谧。所以写作时表现的中心是一个“静”字。如何来表现静呢?可写的内容很多,如风声、雨声、鸟叫声、虫鸣声,或咳嗽声、啼哭声、喂牲口的声响等等。这叫做以有声写无声。结构上,开头可直抒胸臆:“乡村的夜好静啊。”然后围绕一个“静”字进行描写,写天空、月亮、星星、房屋等的静,用风声、虫鸣声等声音衬托夜的静。最后以自己的感受作结:“我融化在乡村的静静的夜色中……”
例文一:
春景
(河北  陈国华)
春天的景致一天有一天的特色,时序进入了清明,大地又有了另一番景象,那就是梅雨。每当气象局宣布梅雨季来临之时,春天的景色马上有剧烈的转变。那有如牛毛的雨滴,遍撒大地。远处的青山,蒙上了一层轻纱,梅子在潮湿的空气中结果;日久沉积下来的雨水,使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大家的游兴大减。街上、郊外再也看不见汹涌的人潮,
真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感受。家中的湿衣服没地方晒,只好挂在屋中,有如万国旗一般。空气中的小伞兵——霉菌,降落在桌上、地上……使屋内一片白茫茫的,别有一番特色。室外的树木花草,被细雨洗得异常清新。在梅雨季节中,太阳是难得一见的,一直要到春季过了,梅雨季节也过了,才能看见那有如金盘的太阳。`                    摘自《全国初中生三星作文》
简评:小作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鄂教版 七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武汉市2009九年级四月调考语文卷』  下一个『七年级下册《思想的声音》《技术年表》练习测试与作文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