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鄱阳中学08-09年度高三第二次月考试卷(附详解答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江西省鄱阳中学08-09年度高三第二次月考试卷(附详解答案)(高三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鄱阳中学2008-200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命题人:吴长发审题人:詹保胜第Ⅰ卷单选题(45分)一、基础知识(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曩者(nǎng) 诎体(qū) 被箠楚(èi) 放失旧闻(yì)B、肉袒(tǎn) 汤镬(huò)前倨后恭(jū) 刎颈之
试题预览
  鄱阳中学2008-2009届高三年级
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命题人:吴长发   审题人:詹保胜
第Ⅰ卷 单选题(45分)
一、基础知识(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曩者(nǎng) 诎体(qū) 被箠楚(bèi)  放失旧闻(yì)
B、肉袒(tǎn) 汤镬(huò)  前倨后恭(jū)  刎颈之交(wěn)
C、惨怛(dá) 濯淖(zhuō) 温蠖(huò)  怀瑾握瑜(yù)
D、睥睨(nì)      馁虎(suí)    负韊矢(lán)   嚄唶宿将(zè)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不管你用多么高明的手段来    ,假的终归是假的。
②1月7日,一艘黄河河务部门的船只在冰凌密集的地方行驶,    自大幅度降温以来黄河的凌情。
③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绝大部分都已     ,有了很大的进步。
④得到高考落榜的消息,他     地回到家里。
A、掩饰、观测、脱胎换骨、失魂落魄 B、掩饰、观察、脱胎换骨、魂不附体
C、掩盖、观察、洗心革面、魂不附体 D、掩盖、观测、洗心革面、失魂落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巴甫洛夫整天忙于做条件反射的实验,他总是把动物用绳子绑在实验室的架子上。
B、毒品泛滥不仅会诱发大量刑事犯罪,而且会影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C、这句话后面,包含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
D、其实,胡适先生美文文章也写了不少,连同这一百几十件信札,都应该收集成书,供中外学者阅读之便。
4、填入下面横线的四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顺序是(   )
要普及法律常识,增强民主法制观念,使人们懂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①依法办事 ②依法律己 ③懂得自己工作和生活有关的法律 
④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二、科技文阅读(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上。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的呼应。当然,任何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形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粒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是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况就是: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5、对“儒家文化的现状”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没有了。
B、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衰退,几乎消亡。
C、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被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选择。
D、独特语言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尚有残存,但已陷入生存危机。
6、对“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没落,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也是一种浓重悲凉的文化悲剧。
B、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已经“板结”,形成了“文化荒漠”。
C、在全球化趋势和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就是保持民族的独立,对此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感、紧迫感。
D、“中国向何处去?”不只是政治化的问题,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种迷惑。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地交流、沟通,尽管我们现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出现文化的断裂和异己文化的顶替。
B、一场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往往比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恢复的势头更劲,“文革”结束后西方文化思想迅速涌入中国就是其例证。
C、未来世界将不再只是西方中心话语和文化霸权,东方文化将与之平分秋色,所以保护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独立生存,不受西方文化影响,也是实现世界文化多元化和一体化的重要工作。
D、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也就是人们追求西化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自身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不断失去,长此以往,中国必将失去自己的文化。
三、文言文阅读(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封伦,字德彝,观州人。父子绣,隋通州刺史。伦少时,其舅卢思道每言曰:“此子智识过人,必能致位卿相。”开皇末,江南作乱,内史令杨素往征之,署为行军记室。素将营仁寿宫,引为土木监。隋文帝至官所,见制度奢侈,大怒曰:“杨素为不诚矣!殚百姓之力,雕饰离宫,为吾结怨于天下。”素惶恐,虑将获谴。伦曰:“公当弗忧,待皇后至,必有恩诏。”明日,果召素入对。独孤后劳之曰:“公知吾夫妻年老,无以娱心,盛饰此宫,岂非孝顺?”素退问伦曰:“卿何以知之?”对曰:“至尊性俭,故初见而怒,然雅听后言。后,妇人也,惟丽是好,后心既悦,帝虑必移,所以知耳。”素叹伏曰:“揣摩之才,非吾所及。”素负贵恃才,多所凌侮,唯击赏伦。骤称荐于文帝,由是擢授内史舍人。大业中,伦见虞世基幸于炀帝而不闲吏务,每有承受,多失事机。伦又托附之,密为指画,宣行诏命,谄顺主心。外有表疏如忤意者,皆寝而不奏。决断刑法,多峻文深诬;策勋行赏,必抑肖之。故世基之宠日隆,而隋政日坏,皆伦所为也。宇文化及之乱,逼帝出宫,使伦数帝之罪。帝谓曰:“卿是士人,何至于此?”伦赧然而退。化及寻署内史令,从至聊城。伦见化及势蹙,乃潜结化及弟士及,请于济北运粮,以观其变。遇化及败,与士及来降。高祖以其前代旧臣,遣使迎劳,拜内史舍人。寻迁内史侍郎。萧瑀尝荐伦于高祖,高祖任伦为中书令。太宗嗣位,瑀迁尚书左仆射,伦为右仆射。伦素险诐(bì,不正),与瑀商量可奏者,至太宗前,尽变易之。由是与瑀有隙。
史臣曰:封伦多揣摩之才,有附托之巧。党化及而数炀帝,或有赧颜;托士及以归唐朝,殊无愧色。当建成之际,事持两端;背萧瑀之恩,奏多异议。太宗,明主也,不见其心;玄龄,贤相焉,尚容其谄。狡算丑行,死而后彰,苟非唐临之劾,唐俭等议,则奸人得计矣。
  ——选自《旧唐书•卷六十三》,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制度奢侈 制度:规模和尺度
B、然雅听后言 雅:平素,向来
C、伦见虞世基幸于炀帝而不闲吏务 闲:空闲,清闲
D、使伦数帝之罪 数:列举罪状加以责备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为吾结怨于天下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B、伦见虞世基幸于炀帝而不闲吏务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C、外有表疏如忤意者,皆寝而不奏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D、请于济北运粮,以观其变              思垂空文以自见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素营建仁寿宫,工程规模宏大,奢侈浪费,引起隋文帝的不满,杨素非常害怕。封伦深谙皇后的爱好及文帝与皇后的关系,劝杨素不必担心,结果,正如封伦所言。
B、大业年间,虞世基受到隋炀帝的宠幸。由于虞世基不懂政务,因而失误颇多。但得到封伦的帮助,他日益显贵。
C、宇文化及反叛,逼帝出宫后,让封伦列举炀帝之罪状。
D、封伦阴险狡诈,行为不端。与推荐自己为官的萧瑀同朝共事,在太宗面前,经常把两人事先商量好的上奏的内容任意改变,导致二人有了矛盾。
11、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史臣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家的眼光,辩证评价封伦既有才智过人的一面,又有善于察言观色、投机善变的一面。
B、借用封伦的事例,说明明君、贤相在使用人才时也难免被迷惑。
C、封伦身为隋、唐两朝的大臣,其奸佞行为至唐朝时才被发现,可见炀帝的昏庸,太宗的英明。
D、启示后世君王,用人时应当从封伦身上吸取经验教训。
四、诗歌鉴赏
(一)阅读王安石《孤桐》,完成第12、13两小题。
孤      桐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①王安石,宋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先后两次主政实行变法,企图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②愠,疾苦,怨愤。③五弦琴,《孔子家语》: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民之愠兮”。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就体裁而言,《孤桐》既是一首近体诗(五律),也是一首咏物诗。
B、颔联以比喻手法,说桐枝直冲云霄而巍然屹立,植根大地而虚心待物。
C、颈联对仗工整,副词“弥”、“更”前后呼应,突出孤桐坚强不屈,愈挫愈奋。
D、尾联表明孤桐献身作成一张五弦琴,生活于政治清明的时代,解除苍生的疾苦和怨恨。
13、下列对“孤桐”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咏赞的孤桐是一个自视甚高,正直向上,坚强不屈,愈挫愈奋,愿意献身于清明盛世的人物形象。
B、孤桐所象征的人物天资很高,枝繁叶茂,高耸入云,远出于它树之上,可见其狂妄的一面。
C、“不屈己”说明了象孤桐的人“孤”的原因:不肯委屈自己,事事都争第一,永远不知足,所以无法与他人合作。
D、“愿砥五弦琴”说明他又希望不经过艰苦努力,只要轻轻松松弹弹琴唱唱歌就把天下治理好。这种想法显然是天真可笑的。
(二)阅读陶渊明《移居(其二)》回答14、15两题:
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记,力耕不吾欺。
14、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仿徨。
D、最后两句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15、对这首诗所表现的生活乐趣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这种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B、这种生活乐趣主要是通过第3-第8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C、诗人认为相思虽苦,但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
D、诗人是以多镜头,多画面来共同表现田园生活的乐趣的。
第Ⅱ卷  综合题(115分)
五、古诗文表述题(25分)
(一)阅读苏轼词《鹧鸪天》,完成16-17题。(6分)
鹧 鸪 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6、词的上阕写景,请就作者写景的角度变化作简要分析。

答:
17、总观全词,你从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赏析。

答:
(二)阅读贯云石曲《[双调]蟾宫曲送春》,回答18、19题(6分)
[双调]蟾宫曲•送  春
问东君何处天涯?落日啼鹃,流水桃花。淡淡遥山,萋萋芳草,隐隐残霞。
 
随柳絮吹归那答,趁游丝惹在谁家。倦理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纱。

18、这首曲子前六句,除第一句为问句之外,其余5句均描写暮春景色;

有动景                    ,也有静景           ;

有远景         ,也有近景              。(4分)

19、这首曲子所表达的感情是:

。(2分)
(三)古文翻译与填空题(13分)
20、翻译下列句子(9分)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答:



                                                           
21、默写(4分)
(1)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2分)
(2)自疏濯淖于污泥之中,自疏濯淖于污泥之中,                  ,
                      。(2分)
六、现代文阅读(20分)
人的折旧率
我读一篇文章、一本书,抑或一个人,读罢之后,总想抽出一两个关键词,这在公文写作中被称为主题词。读罢台湾“第一才子”“最后的贵族”张继高的散文后,我抽出的关键词之一就是:人的折旧率。
什么是人的折旧率?依我们的生活经验来看,这个世上的东西倒是会折旧的,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那么,什么是人的折旧?张先生的回答是:人的资质也是一样,“经久耐用”的人越来越少。在台北冷眼旁观,人的折旧率比什么都高。可见张先生所谓的人的折旧,是指人的品位、人的情操、人的精神。
人为什么会折旧?张先生分析的原因是:二战以后,一切东西包括文化教育都沦为大量生产化,一切都拓展了普及面,而降低了水准。人也一样,这不禁使我想起每每外出坐在火车上,看到道路两旁无尽的垃圾的情景。有一次,我坐在火车上看到前方一片浩渺的白花的海洋,我还以为那是一块墓地,走近了才知道,原来是一片果园,果树上披麻戴孝的全是一个个白色的塑胶袋。张先生的意思是说,现在,人的质地太不牢靠了,他们在成批生产商品的同时,不小心把自己也当作原料投入了生产,他们在追求所谓消费文明的时候,不小心把自己也给消费了。但是我想,这事还不仅仅发生在二战以后,也不仅仅发生在台北,“冷眼旁观”,自从有了人以后,这事就在发生;而且一切有人的地方,这事都在发生。
不是吗?古往今来,有多少东贤西哲不在思考着人的心灵?甚至穷经皓首,思考着人类的道德与灵魂?道、仁、礼、契、约、博爱、上帝,这一杆杆秤,一台台天平,无不是用来称量人的精神,无不是在想方设法抵御人的折旧。《增广贤文》所云“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是中国人对人的折旧的具体防范措施之一。看来,人的折旧率,古已有之,现在更盛。或可说,人的折旧率与生俱来,早就埋下了种子,因为人要生存,就不得不用心。用心正,则愈发光明;用心不正,则折旧灵魂,甚至杀戮灵魂。不信,你可睁眼看看你身边的兄弟朋友,说不定就有一二个可以作为折旧的例证。
那么,那些永垂不朽的灵魂,他们是如何保鲜的呢?张氏也在高论,“声音不是音乐”。这就是说,人不一定是人。“藏在声音里的感情、意境才是音乐”。即深入人心的崇高、精致才是人。镶在马桶上的黄金宝石,是一种昂贵的堕落。物质的丰富,消费的文明,目的不在于人的折旧;而恰恰在于人们在富足之后,有过见识之后,被某种“博大”观照过之后,以那些不曾折旧的灵魂为典范,对自己的精神境界实施可能还有些残酷的提升。
是的,人不可能不折旧,但我们应该考究的是人的灵魂的质地。一种真实的文物,历尽岁月的沧桑,愈发光彩流溢。一部《红楼梦》,随着时世的变迁,愈发昭示着人间真理。一位真正的伟人,不管风吹浪打,永远像泰山和星斗一般巍然屹立,令人景仰。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一篇小文的题目,叫“擦亮自己的名字”。其实,面对现代文明,面对网上世界,面对昂贵的堕落,我们不必怀着被丢弃的恐惧,也不必怀着贫穷的丑陋,我们完全可以变恐惧和丑陋为压力,去竭力擦亮自己的名字,刷新自己的人生。也许这样也是一种痛苦,但痛苦值得痛苦的痛苦,我们才会有效地抵御人的折旧率。
22、下面对于“人的折旧率”的理解,请你在后面续写,使其说法正确、完整。
答:在现实的诱惑和磨难中,                                           

                 

     

                                                        。(5分)
23、依照本文作者的原意,人的折旧原因至少有以下三点:

(1) ;

(2) ;

(3) 。(6分)
24、对“镶在马桶上的黄金宝石,是一种昂贵的堕落”一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       



                                                           。(5分)
25、下面是就本文所涉及的范畴而引出的一些看法,其中与作者的观点完全相吻合的两项是(   )
A、所谓“折旧”,就是对原本就具有的一种“本”的耗损和毁坏,这个“本”大概就是人性。人性本来就是善良,且这善良又具有“经久耐用”的魔力,不然,何来折旧?
B、人之会折旧一如物之必折旧,其势不可挡,除少数“永垂不朽的灵魂”和“质地”特异的灵魂外,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擦亮自己的名字”,才能防止折旧。舍此而外,难道还有别的办法么?
C、在火车上亲见的“景观”恰好用来证明作者的一个观点,即人们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消费的同时,把自己也给消费掉了。
D、防止折旧的办法之一就是“保鲜”,可是,“鲜”的“底”是什么?在哪里?“鲜”的“底”是可以因人而异的,那么,各人所“保”之“鲜”岂不是不一样了?
E、“折旧”是绝对的,但也有能“保鲜”者,“保鲜”就是不“折旧”,如此说来,“折旧”又是相对的。同一个范畴的问题,怎么可能同时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呢?
六、作文(60分)
26、“志愿者”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自愿为社会公益活动、赛事、会议等服务的人。其实,只要我们拥有一颗自愿为社会服务的热心,何时何地不能做一名志愿者呢?
请以“我是志愿者”为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鄱阳中学2008-2009届高三年级
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卷

一——四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总分


五、古诗文表述题(25分)

16、                                                                 

                                                              (3分)

17、                                                                 

                                                              (3分)

18、                                                            

                                                              (4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人教版七年级(下)期中测试卷』  下一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