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必修(一)第三单元测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必修(一)第三单元测试(高一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必修(一)第三单元测试单元目标:本单元学习社科、科普类作品,自古时起,我国已有此类作品。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反映科技成果、传播科学知识的作品大量涌现。阅读此类作品,以感受科学精神,把握科学方法为目的,汲取先进观点。这就需要学生能理清作品思路,掌握写作顺序,(由近及远,
试题预览
  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必修(一)第三单元测试
单元目标:
    本单元学习社科、科普类作品,自古时起,我国已有此类作品。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反映科技成果、传播科学知识的作品大量涌现。
    阅读此类作品,以感受科学精神,把握科学方法为目的,汲取先进观点。
这就需要学生能理清作品思路,掌握写作顺序,(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还要求学生在准确迅速地抓住关键句的基础上,筛选、提取出重要信息,培养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结构的能力,与此同时,要引领学生体味作品中的人文色彩。

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丰腴(yǜ)     毋庸赘言(yòng)  擎着(bí)
B.迥然(jiǒng)   玉笏(hù)       回溯(sù)
C.攫住(jué)      驰骋(chéng)     匀称(chēng)
D.捅坏(tǒng)     譬如(bí)        峪口(y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臂膊     娇揉造作    豁然开朗    销魂钩魄
B.勾通     融汇贯通    不可思异    迷惑不解
C.娇姿     迥然不同    驰骋想象    精美绝伦
D.建义     饶有兴趣    暗然失色    惟妙惟肖

3.填入空白处恰当的词语是 (    )
①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_______追求。
②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_______是做过客观_______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的。
③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_______。
A.偶尔 原形 推论 精美绝伦  B.偶然 原型 推论 美轮美奂
C.偶尔 原型 推定 美轮美奂  D.偶然 原形 推定 精美绝伦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王是个远近闻名的音乐迷,经常听得出神入化,有时听起来竟忘了吃饭和睡觉。
B.加入世贸组织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C.舞台上,她的舞姿矫揉造作,优美动人,博得了一阵阵掌声。
D.他说的话,倒也顺理成章,但总让人有些忐忑。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素质可以理解为人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在家庭、社会的影响下,经过后天的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格。
     B.很少有以7毫米以下口径制造狙击步枪的国家,因为狙击要求威力大,精度高,但中国狙击步枪偏选择了小口径。
     C.几组蝴蝶展框吸引了参观者,大家都以为这是标本,看到展框上方“仿真蝴蝶微型风筝”的标志,使大家恍然大悟。
     D.在翻阅中国话剧100周年纪念活动资料时,他萌生了创作一台寻找中国话剧源头的剧本的意念。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察,中午12时,_____________________。
A.在家里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抓获
B.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抓获
C.犯罪嫌疑人在家时被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D.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7.选出破折号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头——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B.我只是想强调胳膊——说得更准确些,是手——在人的存在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C.而且可以进一步驰骋想象——会不会其实她不是一座单身像,而是群像中的一个人物,她的左手搭放在恋人的肩头。
D.“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①  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在出神入化地②着作品。

1.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是①:          ②:       

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    )
A.这是作者的一个荒唐的想法
B.这句话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C.必须失去双臂是因为她的双臂雕刻得与秀丽的身姿不协调
D.双臂的丧失会使雕像的整体美更加突现,还增加了她的神秘性
3.文中“美术作品的命运”指:                                        
“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是: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是随着我们生活在一起越来越拥挤,我们的通讯系统越来越复杂,我们彼此发出的声音变得更像噪声,是偶然的或无关紧要的,我们很难从这噪声里选择出有意义的信号来。当然,原因之一,是我们似乎不能把通讯仅限于携带信息的、切题的信号。假如有任何新的技术来传播信息,我们好像一定会用它来进行大量的闲聊。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
使人聊以慰藉的是,听说较新的学科生物声学须得研究别的动物相互发出的声音中存在的类似问题。不管它们有什么样的发声装置,大多数动物都要发出大量含糊不清的嘟哝声。需要长期的耐性观察,才能把那些缺乏句法和意义的部分加以剔除。为保持聚会进行而设计的那些无关紧要的社交谈话占了主导地位,大自然不喜欢长时间的沉寂。 

1.第1段中的“废话”指的是(    )
A.通讯信号         B.大量的闲聊 
C.噪声             D.人类的声音

2.第2段中的“类似问题”是指(    )
A.生活拥挤         B.发声装置很复杂
C.闲聊的时间长     D.发声含糊不清

3.对第2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界的所有动物,不管发声部位在哪,结构如何精妙,都要发出噪声。
B.谁都不喜欢长时间的寂寞,大自然中的噪声可以打破这种沉寂,给人快乐。
C.从动物发出的含糊不清的声音中选择出有意义的信号来,是艰巨的、复杂的。
D.人类经过长期的观察,运用新的技术,是可以消除动物发出的噪声的。

4.本文主要说明动物世界的“音乐”,第1段却从人类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声音写起。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蝙蝠必须几乎连续不停地发出声音,以便借助①声纳来察知周围所有的物体,它们可以在飞行时准确地发现小昆虫,并像有②导向装置一样准确无误地向喜欢的目标快速前进。有这种③高超的系统来代替眼睛的扫视,它们必定是生活在一个常伴有工业声、机器声的蝙蝠的超声世界里。然而,它们也彼此交流,也发出咔嗒声和高调的问候。另外,有人还听见,它们在树林深处倒挂身体休息时,还发出一种奇异的、孤凄的、清脆如铃的可爱声音。
几乎所有可被动物用来发声的东西都被用上了。草原松鸡、兔子和老鼠用脚爪发出敲击声;啄木鸟和其他几种鸟类用头部梆梆地敲打;雄性的蛀木甲虫用腹部的突起敲击地面,发出一种急促的咔嗒声;有一种小甲虫叫做Lepinotus inquilinus,身长不到两毫米,却也发出隐约可闻的咔嗒声;鱼类发声靠扣动牙齿、吹气或用特殊的肌肉来敲击定音用的、膨大的气囊;甲壳纲动物和昆虫用生有牙齿的头部使固体振动而发声;骷髅天蛾用吻作洞箫,吹奏出高调的管乐声。

1.对第1段中加序号的三个概念的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同与③不同                  B.①③与②不同
C. ②③同与①不同                  D.①②③都相同

2.对第1段内容的解说,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蝙蝠是靠接纳周围动物发出的声音察知周围物体的,它们可以在飞行时准确地发现并快速捕捉昆虫。
B.蝙蝠之间常常进行交流,但这种交流只限于高调的问候。
C.蝙蝠几乎连续不停地发出声音,即使是在树林深处倒挂身体时,只不过此时发出的声音与前进及交流时不同。
D.蝙蝠生活在一个伴有工业声、机器声的超声世界里,所以它们有高超的系统来代替眼睛的扫视。

3.对第2段内容的解说,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有动物都可以用身上的东西来发声,如脚爪、头部、牙齿肌肉等。
B.不同的动物发声部位是不相同的,老鼠用脚爪发出敲击声,鸟类用头部梆梆地敲打,蛀木甲虫用腹部的突起敲击地面。
C.鱼类发声部位及方式可谓与众不同,它的主要发声部位是气囊,发声方式是吹气。
D.与众多动物发出的“打击乐”不同,骷髅天蛾的发声别具一格,极具浪漫色彩,它们用吻作洞箫,吹奏出管乐声。

(四)思考题
米洛斯的维纳斯
请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
1.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年代。


2.我对此无法再持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3.我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这个世界的音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作者的观点,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创作音乐的原因是什么? 



2.对文章的标题“这个世界的音乐”怎样理解?



3.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中,作者对动物“音乐”的产生过程作出解释,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话。

4.根据课文内容归纳出动物音乐特点。 




5.作者把音乐创作视为人类的生物性本能,把动物与人类看作有某种质的类同,是否抹杀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对这一问题,你是如何认识的? 
    


三、作文
一个青年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者,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者反问:“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遭透了。”老者听后说:“你快走吧,这里同你家乡一样糟。”
    后来又来了一位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者也同样反问他,年轻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人也好,景也美……”老者说:“这里也是同样的好。”
    旁观者觉得很诧异,问老人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当你以欣赏的眼光去看人或事时,你就会看到许多优点;假如你以批评的眼光去看待某一个人或事时,你便会发现无数缺点。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它给你的感觉却因你的眼光不同而完全不同。
    请以“学会欣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 2.立意自定。 3.题目自拟。4.文体自选。5.不少于700字。  6.不得抄袭。

综合拓展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龙城”还是“卢城”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传诵千古的《出塞》,抒发了王昌龄追昔抚今的感慨。一般认为,诗中的“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长期戍守北部边境,以勇敢善战著称,匈奴呼之为飞将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畏惧、惊退。那么,诗中的“龙城”又指何处呢?
    历来唐诗集多作“但使龙城飞将在”。清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持此说,认为“唐人边塞诗中所用的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此处的“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就是说,“龙城”不过是象征性的地名,并非特指某一具体城邑。
    宋朝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将“龙城”改为“卢城”。为何做此改动呢?阎若璩《潜邱札记》作了解释:“李广为北平太守,匈奴号曰飞将军,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唐时有卢龙府、卢龙军。”所以龙城就是右北平,应为卢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诗选》即取此说,将“但使龙城飞将在”改作“但使卢城飞将在”,认为卢城即现今河北卢龙。但是,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只有《汉书•西域传》中有一个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显然,此卢城不是右北平。况且,《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的那次威震敌胆的龙城大捷是卫青指挥的,并未提及与李广有关。
    清朝孙洙《唐诗三百首》引《晋书•张轨传》的记载:匈奴曾筑姑臧城,“地有龙行,故曰龙城”。据此说,“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
   张际在《“龙城”考》中则认为,据《史记》《汉书》等多处记载,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汉代史籍往往采用音译,分别写成“龙城”“笼城”“龙庭”,“龙城”可能是音近而误讹为“卢城”,两词实为同义。西汉初年,匈奴连年犯境,汉朝无力抵御,直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起来,才命卫青、霍去病等实施反击。元光六年的龙城一战,首战告捷,一扫汉朝70多年的屈辱,大大振奋了军心民心。龙城之战成为汉朝军民心目中扬威敌境、雪耻大胜的象征。李广是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的英雄,是汉家大将的杰出代表。因此,王昌龄将大捷的象征――龙城,冠于西汉名将的象征――李广头上,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王昌龄取“龙城”一词,还出于音律的需要,而且字面又瑰奇雄丽,选用了它,使诗句达到了音、义、色俱佳的境地。

1.《唐诗选》不取“龙城”而用“卢城”,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诗选》中将“龙城”改为“卢城”。
     B.李广曾做右北平太守,右北平在唐为北平郡,治所卢龙县就是“龙城”。
     C.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编写者们认为,“卢城”就是今河北卢龙。
     D.汉代史籍采用音译,“龙城”与“卢城”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

2.从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寓意的角度看,以下表述中不含象征意味的一项是(     )
     A.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
     B.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
     C.“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陵。
     D.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沈德潜认为,“龙城飞将”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不能过于拘泥。
     B.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
     C.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内统称为“龙城”。
     D.王昌龄用“龙城”一词,除着眼于诗句的深刻寓意、字面的瑰奇雄丽,也是出于诗歌音律的需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瓦斯的开发和利用
    ①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瓦斯突出的矿井约占煤炭矿井的一半。瓦斯是煤矿安全的最大威胁, 全国煤矿重大安全事故70%以上都与瓦斯爆炸有关。 
    ②其实,瓦斯是储存于煤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又名煤层气,它并非仅仅是人类需要驯服的“杀手”。人们常把瓦斯利用喻为“变废为宝”——将本来空排的废气变为清洁能源。长期的能源短缺和能源价格上涨是中国经济增长中一个抹不掉的阴影,所有可以利用的能源都是宝贵的。但是,瓦斯开发利用的意义远远超过单纯的“变废为宝”。
    ③瓦斯中的甲烷含量很高,甲烷的温室效应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份额为15%,仅次于二氧化碳;而且,等量甲烷造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煤层气利用率仅为23%,这意味着大多数的煤层气正朝天排放,其温室效应不容忽视。
    ④有研究认为:从20世纪中期至今,观测到的大部分温度上升与人类活动生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可能性超过90%。据估计,受气温上升影响,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可能会下降5%—10%;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洪涝灾害都将加剧。
    ⑤要缓解温室效应,瓦斯的开发利用已刻不容缓。而且,这一工作可获得国际上的财务支持——“情节发展机制”(CDM)支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温室气体交易”。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各减排义务国可以选择内部消化减排目标,也可以从市场上购买排放额度。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代价较低,发达国家可以用资金或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减排,减排的数量可用于抵扣本国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⑥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目前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获中央特许权的煤层气开发企业有全国相当面积的煤层气开发权和对外合作权。约占山西省含煤面积60%以上的煤层气气权都被两家中央企业登记。这种气权、矿权分置在现实中引发了诸多利益冲突,有媒体曾对此进行报道,并借用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割肉不许流血”的难题来形容气权、矿权之争。
    ⑦实践证明,瓦斯开发的特许权造成了瓦斯开发的垄断,增加了瓦斯开发利用的难度和成本。气权、矿权分离为煤炭生产的“先抽后采综合利用、采气与采煤一体化”设置了障碍;气权、矿权合作的艰难也影响了煤层气开发利用的速度。瓦斯与煤炭伴生,气权、矿权分置使煤矿企业的地面预抽无法实施,“先抽后采综合利用”和“采气与采煤一体化”也就无法进行。
   ⑧瓦斯的开发利用在安全和环保方面的效应远大于单纯的资源收益,所以不能简单的将瓦斯作为一种能源来进行开发。政府应以有效的政策支持来加快瓦斯的开发利用,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并让瓦斯从“夺命杀手”成为战略资源。
 
1.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积极开发和利用瓦斯,不仅能将本来空排的废气变为清洁能源,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能源价格上涨。
   B.积极开发和利用瓦斯,不仅能将白白排放的废气变为清洁能源,更重要的是这样有利于降低瓦斯对煤矿安全的威胁,并能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C.积极开发和利用瓦斯,不仅可以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避免瓦斯开发的垄断,并有利于获得国际上的财务支持。
   D.积极开发和利用瓦斯,不仅有利于消除煤矿安全的最大威胁,更重要的是这样有利于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促进我国解决煤矿的气权、矿权分置问题。

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我国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所导致的煤矿企业可以采气却无法采煤的情形,有媒体用《威尼斯商人》中“割肉不许流血”的难题来形容。
   B.有研究认为: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所能观测到的90%以上的温度上升可能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
   C.获得中央特许权的两家煤层气开发企业,目前在全国拥有相当于陕西省含煤面积60%以上的煤层气开发权和对外合作权。
   D.煤矿企业对储存于煤层中的瓦斯采用朝天排放的方式,能够降低煤矿发生爆炸的危险性,但将产生温室效应,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决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问题有利于促进我国煤矿企业对煤层气实施地面预抽。
   B.发达国家将资金用于减少我国煤矿瓦斯的直接排放所获得温室气体减排数量可抵扣其温室气体减排量。
   C.实现“采气与采煤一体化”就能够使我国煤矿企业加快瓦斯开发利用的速度并获得显著经济效益。
D.税收、价格等政策支持可以引导我国煤矿企业提高瓦斯开发利用率和瓦斯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Core Competence”通行的中译是“核心竞争力”,但它的准确译法应该是“核心能力”。所谓“核心能力”,不是公司独有的某种技术或工艺,也不是公司内部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能力,而是指公司整合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技术后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公司集体学习、运作的结果。核心能力是内在的、无形的、本源性的,它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一个公司凭借核心能力才能持续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才能不断催生新产品、开辟新市场。
    了解了“核心能力”的基本含义,我们就能发现目前将“Core Competence” 译成“核心竞争力”的误区所在。人们常常说,“渠道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某营销人员一年销售业绩上千万,他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这里,“核心竞争力”的译法把人们的注意力过多地引向了“渠道”“劳动力资源”等外在的、有形的因素,而忽略了核心能力的内在性与本源性。一个公司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并不一定表明该公司核心能力强,特别是当竞争的环境不公平,或当该公司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的时候。
    进一步说,当一个公司过分依靠外在因素在市场上表现出巨大的“竞争力”的时候,往往是这个公司的内在能力开始蜕化、衰减的时候。优越的资源对于一个公司、一个国家来说的确是一种福音,但同时也可能是一种“诅咒”。这让人想起西方学者关于“石油的诅咒”的说法。由于可以卖石油,一些富油的国家不追求高效的经济体制,不追求创新,他们就躺在石油上坐吃山空,对于这些国家而言,石油资源就成了一种诅咒。一个公司如果一味依靠外在优势进行竞争或只专注于当下的竞争(如打价格战),就难以逃脱这种被“诅咒”的命运。
    因此,公司必须从关注外在、表层、有形和现在,转向关注内在、深层、无形和未来。“核心能力”的概念体现的正是这种追求。核心能力的形成是一种由表及里的、动态的、精益求精的过程。公司必须注意保持核心能力的活力,否则也难逃“被诅咒的命运”。能使公司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强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一旦让公司形成路径依赖,也会产生核心能力硬化的问题。当环境发生巨变时,公司因难以应对而猝然倒下。这就是“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上册 单元练习


上一个『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  下一个『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必修(一)综合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