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怀宁中学2006-2007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安徽省怀宁中学2006-2007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下册 语文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怀宁中学2006-2007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命题人金盛林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融洽拭目以待通货膨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B.赋予汗牛充栋弥天大谎家有蔽帚,享之千金C.振幅墨守成规英雄辈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D.通谍寻物启事韬光养晦嬉笑怒骂,皆成文
试题预览
  怀宁中学2006-2007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命题人  金盛林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融洽   拭目以待    通货膨涨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B.赋予   汗牛充栋    弥天大谎    家有蔽帚,享之千金 
C.振幅   墨守成规    英雄辈出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D.通谍   寻物启事    韬光养晦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洪战辉展示了当代中国青年崇高的人生追求,对那些逆境厄运加身,总是觉得低人一等,自嗟自伤、怨声载道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 
 B.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紫禁城”的王家大院,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群,还保存了大量卓尔不群、璀璨夺目的“三雕”——砖雕、木雕和石雕艺术精品。  
 C.以分发给每人一百元钱然后遣散的方式来应对民工集中追索欠款,德龙建筑公司的这种做法也只能是扬汤止沸,对问题的解决是毫无帮助的。  
 D.著名导演李安凭借《断臂山》获得7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配乐、最佳编剧三项大奖。一个华人导演能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上获此殊荣,真是匪夷所思。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春晚是中国人的“年夜饭”,是明星大腕们的“名利场”。凭借这个平台,新人可以一夜成名,老面孔可以保持“常青”,历来是明星大腕们的“兵家必争之地”。
       B.2006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已于2007年1月20日晚在北京揭晓。当选人覆盖了证券、IT、航空、新能源等行业和领域。解读这份名单,我们可以清晰地辨认出2006年中国经济的热点和脉搏。
       C.专家指出,城市的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和人口增加,使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持续增加,许多城市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垃圾围城”的局面。
       D.坊间盛传2007年是60年一遇的“金猪年”,华人社区将会全面再度继千禧龙年后掀起结婚与生育的热潮。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无论对于奥运史还是建筑史,2006年9月17日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举世瞩目的国家体育场“鸟巢”今天上午完成了它工程建设中最富有悬念的一道程序——钢结构卸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过两年,奥运会的开幕式将在这里举办,大约50多块奥运金牌将在这个伟大的建筑中诞生。
①中国人能不能把“鸟巢”建起来
②一个建筑史上的世界之最,由此诞生
③这就意味着,“鸟巢”重达42000吨的钢铁枝蔓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支撑起来
④而今天的顺利卸载意味着“鸟巢”建设成功了
⑤几年前曾经有这样一种质疑的声音
    A.⑤①④③②                B.③②⑤①④    
C.②③⑤①④                D.⑤①④②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12分,每小题3分)
汉语“新词”漫议
     语言从来就处在变动不居之中,随着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而加快加深。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 
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同样,“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如不少北京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极易成为“普通话”,自因其为政治、文化中心。近代许多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则因其为商埠首开之地,总是风气先得,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通”、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像煞介事”、“阴阳怪气”……若查书一看,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日粤语的情形亦颇有些类似,自打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买单”、“搞定”、“生猛”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种吗?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其实,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嘻!”就是“呜呼哀哉!”的时代。何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呢? 
     万众瞩目的“胡连会”新闻公报就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不是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成为我们的“普通话”吗?事实说明,我们的最高领导人并不拒绝来自台湾的词汇。其实,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对此,彼岸则有不愿统一的人认为这会增强台湾青少年对大陆的认同而“后果堪忧”。这恰恰说明,两岸语言在互动中越来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语言视为有害的洪水猛兽而渐行渐远,实在是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国家、民族统一的幸事。
     而大量“外来语”在近代随西学东渐,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为发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八代“根红苗正”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新词的引进当然不能离开翻译,音译意译,本无定论。但每见一些音义兼容的漂亮译法,总使人击节不已。如果将“Coca-cola”意译为“古柯叶饮料”或“碳酸类饮料”,它在中国一定不会有今日“可口可乐”的骄人业绩。“Pepsi-cola”如果译为“皮斯克勒”或“屁事可乐”之类,“百事可乐”在中国也不会如此畅销。“Benz”是驰名世界的德国名车,以前曾译作“苯茨”,有音无义,如同化工产品,“感情零度”。现在改译为“奔驰”,音义俱有,汽车奔驰之状跃然欲出。
有的翻译还使原有的词汇“增义”,如船停为“泊”,但香港用“泊”来翻译英文“Parking Lot”(停车场),停车位也译为“泊位”,现在此译也传入大陆,使汉语的“泊”不专指船停,同时也可指车停。以“泊”字译英文停车“Parking”,音义皆备,且有独特生动之感。
新词的使用,自然而然,非人力能强迫。如祖国大陆将“Taxi”译为“出租汽车”,香港早就根据粤语将其译作“的士”,将“take a taxi”顺势译为“打的”。从1980年代起,“打的”在大陆口语中亦极流行。不过当时报上曾多次有文章劝人不要说“打的”,要说“乘出租车”。并说香港是殖民地(当时还未回归),“打的”是殖民地语言,而我们若用“打的”一词是等而下之的被“殖民地”“殖民”,所以是“自我次殖民地”化。陈义不可谓不高,无奈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直到现在,出门即要“打的”者仍不在少数。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雷颐文  有删改)
5.对第一段文字中“中心”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指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的地区
       B.指能接纳其它方言并处于通用语言的主流地位。
       C.指商埠首开、风气先得之地。
       D.指能够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的核心地位。
6.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
       A.外国产品要想占领中国市场,必须要有一个响亮的译名,比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
       B.将“出租汽车”改为“的士”、“乘出租汽车”称为“打的”是汉语退化的表现。
       C.有的翻译新词还丰富了汉语的含义,如“泊”原来只有停船的意思,而现代还有停车的意思。
       D.“港台腔”十足的“耶——!”“哇——!”与“打的”一样,都是殖民地语言。如果使用这样的语言,就是“自我次殖民地”化。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在交流、演变中的“势利”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应该接受它,利用它、利用它,而非人为改变它。
       B.对语言的演变现象应持坦然接受心态,因此我们应主动吸收一切外来词汇。
       C.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言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一定时代的语言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D.语言既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这使得我们今天学习古代典籍,既有一定难度,又是非常必要的。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①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  ①会计:指征收钱谷之事。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独大王之雄风耳  独:仅仅
    B.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遇:遇到
    C.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穷:穷尽
    D.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胜:经得起
    9.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亭子命名为“快哉”原因的一组是(    )
    ①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②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③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④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⑤其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⑥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③⑤⑥           D. ①③⑤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自然段交待了“快哉亭”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命名“快哉亭”的原因。
    B.第二自然段写出了在快哉亭上所能见到的让人感到愉快欢乐的长江美景、山川草木及故城遗迹。
    C.第三自然段写楚襄王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君王富贵者的那种快乐,不是普通百姓所能共享的。
    D.文章最后写张梦得不以贬谪为患,表达了作者对他遭“不遇之变”而自放山水之间的旷达行为的赞许之情。

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4分)
译文: 
   (2)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6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一剪梅  杨佥判
襄樊四载弄干戈,不见渔歌,不见樵歌。试问如今事若何?金也消磨。谷也消磨。《柘枝》①不用舞婆娑。丑也能②多。恶也能多。朱门日日买朱娥③。军事如何?民事如何?
注:①《柘枝》:一种舞曲。宋时发展为多人队舞,宫乐有《柘枝》队。②能;方言,如许、这等之义。③朱娥:美女。
   (1)从全词来看,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4分 )                 答:                          。
(2)“军事如何?民事如何?”这两句其实在词中可以找到答案,请就词的内容具体回答这两个问题。(4分)      答:                       。                                                      13.写出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5分,每空1分)
(1)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有“昆山玉碎凤凰叫, __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形容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像,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
 (2)、其文约 ,___________ ,其志洁,其行廉。其志洁,_______________;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______________,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_______________者也。推此志也,____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 》)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22分)
柔 软         朱以撒
   暮秋经过这一大片河滩的沙石地,效果比春日好多了。已经通体枯黄的芦苇枝条,头上都顶着一丛丛的银灰色芦花。时光使每一株芦苇的生命都达到极端,以柔软出现,毛茸、蓬松,还有一种轻如蝉翼的分量。顺从着风力,像敷衍开来的云层,夕阳打在一部分芦花上边,看着有些恍惚,这些全然在自然环境中生生死死的植物,走到生命的终端,可以说已修成正果了。再过一些时日,许多芦花将随风飘散,风把它们的子孙携到天涯海角,开始新一轮的生命旅程。
  如果不是有事,真想停下车来,剪一束芦花,带它们回家。
  一种毫无人工介入痕迹的植物,要走到这一步,可以想见生存的艰辛。青年时代结束后,我越发喜爱柔软之物,比较松竹梅的坚硬,我更对芦苇有好感。柔软是一切生命际遇中最原始之性,以适应著称。如果这一大片芦苇改插旗杆,美感肯定是另一类。柔软的腹中,显然潜藏着生存的策略,否则,无数次狂风从此处扫过,早已荡然无存。当一个人坚硬的笔尖与这些柔软之物猝然相遇时,的确有一种顺服的美感升起。
  有时返回老家,会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庵里走走。仅仅一墙之隔,把嘈杂的市声隔在另一个世界里。眼前清幽静谧,有袅袅暗香浮动。有一位我少年时的出家妇人在这里度着晚年。当年她住在与我隔壁的邻居家中,静静修行。家中收拾、涮洗一尘不染,从不与街邻有瓜葛,也不高声大嗓。一个人诚心向善,许多言行就简洁而且低调了。那个时节,人性中充满着冲撞、对峙的坚硬,她看起来就越发轻柔了。有的人是不可改造的,她的柔性就是如此,尽管事佛的仪式停了下来,落满尘埃,但是她的内心一定在继续着,没有放弃。她以一种柔软的形态,不动声色地继续自己的精神生活,在成群结队的人甩动着有力的臂膀疾行,她的徐缓迟疑一眼可见。她干脆住到庵里,心境环境更为默契。几十年过去,有不少人如风中树摧折委地,而更多像她这般柔软的人留存了下来。
   肉体是物质的,物质是时光的信物,时光最终让生命破绽百出,这是没有疑义的。
    不珍惜生命,只能从自身寻找答案。我认识的长者多半以教书为业。这些上一辈的教书先生,此时已垂垂老矣。当年将智慧和知识传递给众门徒时,站在讲台上,一副挥洒自如状,善于板书的右手,在黑板上三下两下,文字奔涌而出。静坐下边的听讲者,会心对视,充满钦佩。一个场景改变了,肯定是与这个生命的能力相关联——过度的劳心、劳力,以为青年时期生命透支满不在乎,结果许多疾患都热闹地集合到了人生的晚景。这个最需要安息静养的时日,变得举家不宁。一位师长坐在床里,盖着被子吃鱼,与我断断续续地说话,品咂鱼骨后信手就扔在床下。这个举动,我判断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我的心里难过起来。完全可以追溯到当年的生活目标,把自己当作一匹不知倦返的马,承载生理限度以外的劳作,促使自己成为一名硬汉。当年不按生命科学的规则蛮干,如今病痛缠身。我们常说人富有睿智,不会在一块石头上绊倒两次,实际上我们已经多次被绊倒。淮南王刘安说得痛快:“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把两种毫无可比性的生命放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生命过程,不同的生存方式,都能尽其圆满。想来,遵循生之规则者,善莫大焉。
    除了对命数的敬畏外,对于自然界外在情绪上显示出的风水、阳光、雨露,我都持抱敬畏之心。我向来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采取了躲避、顺应的策略——我通常是一位旁观者,站在安全处,看风来风往潮起潮落。我在芦苇丛里欣赏到的随风俯仰舒展自如的美感,这种姿态一直让我迷醉。是否都要像遮挡风沙的木麻黄那般伤痕累累?每个人的答案都是截然不同的,它窥探着我们隐秘的内心。很庆幸的是,我们居住在这个滨海城市,靠山而临水,风起而水涌,周而复始地为我们直接地体验,不能不说是大自然有意的昭示与启迪。
   此时,应该看得更清晰了。
14.请赏析“风把它们的子孙携到天涯海角,开始新一轮的生命旅程”这句话。(5分)
答: 

15.“我更对芦苇有好感”,请简要概括作者对芦苇更有好感的原因。(6分)
答: 
 16.“肉体是物质的,物质是时光的信物,时光最终让生命破绽百出,这是没有疑义的。”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5分)
答: 
 17.作者认为“柔软”可胜“坚硬”,请结合文章材料加以说明。(6分)
答: 
六、(15分)
18.校团委拟在校报上开辟一个“知荣辱  树新风”的专栏,第一篇文章谈的就是节约水电的问题。请你写一段文字放在文章前面,要求联系文章内容阐述专栏的意义。(不超过80字) (5分) 答:                                    
19、把下面画线的长句改写成短句,并使各短句格式协调一致。(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 (5分)
      有人把学习基础知识比作从“一”做起。没有第一块基石、第一条小溪、第一步前进,就没有高楼的耸立、滔滔的大河、万里的征程。 
  答:                                                                         
20、仿照示例(图①),根据图②内容写一句话揭示漫画寓意。(5分) 
示例:  图①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语文版 高二 下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苏东完全中学高三第一次练考试题(第五、六单元)』  下一个『2007年丰泽区初三年适应性考查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