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解析汇编)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试卷
试题
名称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解析汇编)(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六、(诗歌鉴赏题解析汇编)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泸州天立国际学校郑涛全国1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十家。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注]①超然台:
试题预览
    六、(诗歌鉴赏题解析汇编)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泸州天立国际学校   郑涛

全国1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 
答案:(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解析:本题考察了对宋词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结合背景和词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全国2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解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了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便把此情此境真切地再现出来。而且将读者也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 
纵目四望,周围是一片多么秀丽的景色啊!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这在平时都不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毕竟显得有点空旷,缺乏活力。王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是深深懂得这一点的。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便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北京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7分) 
芣 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 ⑦(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作品语译】 

(之一)
车前子儿呀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余冠英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诗经选》)
(之二)
采呀采呀车前子,赶些快快来采它。采呀采呀车前子,赶些快快占有它。
采呀采呀车前子,赶些快快拾取它。采呀采呀车前子,赶些快快捋取它。
采呀采呀车前子,翻过衣襟装着它。采呀采呀车前子,插好衣襟藏着它。
(周振甫译 中华书局《诗经译注》)
(之三)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骆玉明、顾伊译 上海辞书出版社《先秦诗鉴赏辞典》)
(之四)
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使力地采摘哩!
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堆放在一起哩!
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的吊吊拾起哩!
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的籽籽捻捋哩!
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装进衣襟里哩!
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放在腰带内哩!
(蓝菊荪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诗经国风今译》)
(之五)
颜色灿灿车前子,快快采呀采起来。颜色灿灿车前子,快快把它收起来。
颜色灿灿车前子,快快把它捡起来。颜色灿灿车前子,快快把它抹下来。
颜色灿灿车前子,提起衣襟装起来。颜色灿灿车前子,扎起衣襟兜回来。
(唐莫尧译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诗经新注全译》) 
    【文本解读】
    《芣苢》这首4言12句的古代民歌,将女子劳作的过程和劳作的心情,自然且有味地表达了出来。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是整个劳作过程的总述。“采呀采呀采得来”的歌声,现出见到芣苢的无限欣喜。由此,奏响了劳作的进行曲。
    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和真切反映。从一颗一颗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主人公干得起劲,唱得便起劲。可谓一路辛劳,一路欢歌。在与自然相交响的情态中,她们情绪饱满,歌诗高昂。
    由“薄言袺之”到“薄言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提起衣襟装起来”“扎起衣襟兜回来”,将收工时“打包”的情形表现得十分细腻。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此时再度高唱“采采芣苢”,情绪达到高潮。人虽已远去,歌声却在山谷中回响,飘散到四方。
    综观《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又通过反复叠唱,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1分)
    本题考查对作品艺术手法的赏析,侧重在知识方面。
    关于“赋”——
①郑玄:“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周礼•注》)
②挚虞:“赋者,敷陈之称也。”(《文章流别论》)
③刘勰:“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
④钟嵘:“直书其事,尽言写物,赋也。”(《诗品》)
⑤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诗集传》)
综上所述,归纳来说:赋,即铺写叙述客观事物以抒发主观思想感情的创作手法。其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对话,或议政,或兼而有之。
关于“比”——
①郑玄:“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周礼•注》)
②挚虞:“比者,喻类之言也。”(《文章流别论》)
③刘勰:“比者,附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者也。”(《文心雕龙•比兴》)
④钟嵘:“因物喻志,比也。。”(《诗品》)
⑤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集传》)
综上所述,归纳来说:比,是借助某些客观事物的形象作比喻,以比附主观思想感情的创作手法,一般称前者为喻体,后者为本体。其主要表现方式有三:明喻,如“瞻望弗及,泣涕如雨”(《邶风•燕燕》);隐喻,如“哀今之人,胡为虺蜴?”(《小雅•正月》);借喻,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魏风•硕鼠》)。
    关于“兴”——
①郑玄引郑司农语:“兴者,托事于物。”(《周礼•注》)
②挚虞:“兴者,有感之词也。”(《文章流别论》)
③刘勰:“兴者,起也。……起情者,依微以拟议。”(《文心雕龙•比兴》)
④郑樵:“凡兴者,所见在此,所得在彼,不可以事类推,不可以理义求也。”(《六经奥论》)
⑤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
⑥姚际恒:“兴者,但借物以起兴,不必与正相关也。”(《诗经通论》)
    综上所述,归纳来说:兴,亦是一种创作手法,即借助其它事物开头,通过联想,触景生情,再转到本题。其主要表现方式有三:借物起兴,与后文诗意无关,如“扬之水,不流束楚”(《郑风•扬之水》);借物起兴,与后文诗意有关,如“有兔爰爰,雉离于罗”(《王风•兔爰》);以描写自然景物起兴,渲染气氛,寄寓情思,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风•蒹葭》)。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作品中,赋、比、兴三者并非彼此毫不相关,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互运用、综合表现的,故有“赋而兴”“兴而比”“赋而兴又比”等较为复杂的情况,如《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这首写情人不期而会(一说君主与贤臣之遇)之作,起首的“蔓草”“零露”既可实指二人相遇之所的景况,又可引发读者对下文美人、美丽情事的怀想。这是朱熹所说的“赋而兴也”的一例。
    基于以上的这些认识,我们再来看《芣苢》这首作品。
    《芣苢》用明白如话的一副笔墨将采摘过程描绘叙写的清清楚楚,不但有形亦有情。因此,说本诗运用了“赋”的写法,毫无问题。但,只有“赋”吗?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涉及对“采采芣苢”中“采采”二字的理解。
    《诗经》中叠字用得颇多:《周南•葛覃》中“维叶萋萋”、《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等,叠字用作形容词;《周南•关雎》中“关关雎鸠”、《小雅•伐木》中“伐木丁丁”等,叠字用作表情态的副词。至于“采采”的叠用,历来有不同的诠释。上面所选五种译文中,前三种将“采采”释为动词,采集之义,表劳动者的动作行为;后二种将其释为形容词,灿灿光华之义,表劳动对象(即芣苢)的状貌。“采采”能否作形容词,《秦风•蒹葭》给出了合理的解答: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一诗,三节分别以“苍苍”“萋萋”“采采”开头,意思其实是可以互通的,均可作“鲜盛貌”讲,均可用来形容所写之景的状貌。
    由此,我们也可以说,“采采芣苢”中的“采采”二字,作形容词诠释似乎更符合诗句本义:一来避免与下文的“薄言采之”重复,二来表现了芣苢之美。闻一多《风诗类钞•乙》中说:“采采,犹粲粲。”陈子展《诗经直解》中说:“采采,花叶色彩鲜明的样子。”便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
    假设“采采”的形容词之说成立,首句“光华灿灿的芣苢哟”便含有“兴”的作用——以芣苢之光鲜引出劳动女子的美好。“赋而兴也”的说法也就此成立。
    综上所述,本题考查诗学知识,将答案锁定为单纯的“赋”,略显苛严。对于上古先民的东西,对于表现复杂的事类,统一认识,恐怕很难。因此,对于《芣苢》的手法,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界定:这是一首以赋为主,兼及起兴的古代民歌。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2分)
    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手法的赏析。“怎样具体表现”这样一个设问,至少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二是手法,作者在用词造句、设计经营等方面采用的手段、技巧。
    就《芣苢》而言,“采”“有”“掇”“捋”“袺”“”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是其特点,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情绪与情感。抓住动词,与诗意联系稍加分析,应该不难。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分)
    本题考查对诗意的理解。本诗通过采表达人物内心情感,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生成诗意。所谓“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成。“妇女”“采摘”“芣苢”“山野”以及主人公通过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心情。“概括描述”,将前面这些基本信息整合起来,便是此题答案。由于本诗语言较为直白、内容相对单纯,故理解起来不应很难。
    附两位鉴赏大家的“答案”,供参考、玩味: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间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而歌,犹有此遗风云。”(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揣摩那是一个夏天,芣苢都结子了,满山谷是采芣苢的妇女,满山谷响着歌声。”(现代•闻一多)
    考场满分答案:
1.妇女一边唱着歌,一边在野地里摘取野菜,动作娴熟,十分快乐。
2.妇女们聚集山间,三个一群,两个一对。她们个个笑容如靥,欢快地唱着民歌,弯下腰去捡拾野菜。
3.在采摘野菜的田地里,一群辛勤劳作的妇女们在晴朗的天气里,以歌声为伴,在散发着野菜清香的田地里辛勤而快乐地采摘。
4.我眼前出现了在广阔的野菜地里,勤劳辛苦的劳动妇女们边摘取野菜边歌唱的劳动景象,表现出那种在自然环境中无比欢乐的场景。
5.我眼前出现的是在收获的季节里,妇女们戴着草帽,手持竹篮,在山上细心地采集野菜,口里哼着小曲,脸上浮现着笑容,一片祥和的景象。

天津
16.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第一小题考查关键词的表达作用,对于问作用的题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叠音词一般都有音韵上的作用,也可以增强表达效果。  第二小题是对关键句的情景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

上海、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6题。(8分)
阮郎归•初夏  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4.“词”这种体裁的别称(1分)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3分)()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未完,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16.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四)(8分)
14、(1分)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
15、(3分)D
16、(4分)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2分),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2分)。

重庆
1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参考答案 
13.(6分) 
(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安徽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H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古诗词鉴赏选用的材料是清代陈维崧的《醉落魄 咏鹰》,设题两道,分别考查对古代诗词中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分析,题干中明确要求结合上片和下片的内容,指向明确。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附补充注释和讲解
①词借咏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作者在郁闷中进发之愤慨。词大概作于作者旅寓河南期间。②堵:一般为用于墙的量词,词中形容山高。③“风低”句: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犹“划破”。 ④寻呼处:行猎地方。寻呼,即呼鹰逐兽。杜甫《壮游》:“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⑤身手:指才能、本领。和谁赌: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 ⑥轩举:昂扬貌。 ⑦汝:指鹰。
讲解:词的题目为“鹰”,故多有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然细味词情,其“咏物”的成分并不多,而是抒情主体“我”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在词篇中的比重也更大。故作借物咏怀题材来认识似更恰当。开篇“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下得极新颖而重拙,有此二字,凌厉激荡的气势喷薄欲出,堪称炼字的典范。接数句以“袒貂裘”、“略记”写出词人浩茫风度,为后文铺垫。下片兴感,“男儿”三句极豪迈,又极悲愤,精警无匹,如干将出匣,寒光射人。此等句是他人想不到、写不出者,最能代表迦陵词“鼓舞风雷”、“蹈扬湖海”的特色。末二句以荒莽景象收束全篇,于奔放之后作含蓄的一折,特别凸现词人九曲黄河般的积郁之情,力量沉厚。陈维崧在诸多作品中皆以鹰自比,他所看中的是鹰的轩举的“猛气”与矫捷的“身手”,用以抒发自己疾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与人生理想。读本篇不仅令我们体察到“声色俱厉”(陈廷焯语)的雄健之美,尤其可感受到“顽者警、懦者立”的精神震撼。

福建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德思想感情?(3分)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9、(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广东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答案:(1)用“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的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答案:(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立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附林景熙《溪亭》鉴赏材料: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 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 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首联破题。“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句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初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
    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无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试卷


上一个『四、(现代文大阅读题解析汇编)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个『广东省茂名市2007年中考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