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套卷_河南)详评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试卷
试题
名称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套卷_河南)详评(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套卷┢牢?第Ⅰ卷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淤积绿茵场娇健独占鳌头B.联结抠字眼引申拾人牙惠C.融资殊不知传诵委曲求全D.繁衍冠名权坚韧磬竹难书【命题点密】全部选取了音同、形近、异义而考生易用错的词,符合这几年的命题传统,这突出
试题预览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套卷┢牢?                          第Ⅰ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淤积  绿茵场  娇健  独占鳌头     B.联结  抠字眼  引申  拾人牙惠
C.融资  殊不知  传诵  委曲求全     D.繁衍  冠名权  坚韧  磬竹难书
【命题点密】全部选取了音同、形近、异义而考生易用错的词,符合这几年的命题传统,这突出了高考命题从实用的角度,考查考生实际运用文字的能力。
【解题指津】命题设置的三处错误,都属于音同形近异义,其中“娇”与“矫”,“磬”与“罄”都是考生因其音同而形近易出现误用的字; “拾人牙慧”是拾取别人的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话,其中的“牙慧”,指别人说过的精彩的话,而此对不少考生还是陌生信息。
【参考答案】C(A项“娇健”应为“矫健”;B项“拾人牙惠”应为“拾人牙慧”;D项“磬竹难书”应为“罄竹难书”。)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些战士虽然远离家乡,远离繁华,每天过着艰苦单调的生活,但是他们一个个甘之若饴,毫无怨言。                                   
B.近几年,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C.故乡变化真大,高楼拔地起,小路变通衢,不毛的小山被夷为平地,建成了现代化的开发区,真是沧海桑田啊!         
D.我国的智力残疾人已有1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缺碘造成的,所以坚持食用含碘盐并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
【命题点密】成语考点同样突出考查考生在特殊语境中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每年的成语考点题目,都会出现对考生带有陌生信息的成语,今年的四个成语并不生僻,并且设置的选项仅考查了具体语境中成语的感情色彩的运用能力,难度较小。
【解题指津】“甘之若饴”也说“甘之如饴”,意思是把它看成饴糖那样甘甜,针对前面“艰苦单调的生活”,转折表现正面肯定,符合语境;“沧海桑田”也做“桑田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符合语境;“无足轻重”,不足以影响到事物的轻重,用于否定之否定的语境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B(“蠢蠢欲动”感情色彩是贬义,本意原形容虫子蠕动的样子。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准备捣乱。本句语境是指学生多数选择热门专业,不是做坏事,用讽刺显然不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与人之间总会有不同的邂逅和相逢,正是不同的人的生活轨迹不停地相交,才编织成这大千世界纷繁的生活。                                   
B.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一年比一年多,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国内研究开发水平和社会公众专利意识在不断提高。
C.这里,昔日开阔的湖面大部分已被填平,变成了宅基地,剩下的小部分也在以10%的速度每年缩减着,令人痛心。         
D.由20多个国家的生物学家参与的“生命百科全书”研究项目,计划将世界上180万种已知物种的所有信息编纂成册。
【命题点密】在高考大纲所列的六种错误中,避开了连年考查的热点“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被突出考查,这就提醒考生对六种病句的复习都不可掉以轻心。
【解题指津】解答病句考点题目,首先要学会“抓主干,理枝叶”,“ 抓主干”就是将句子的主干、中心词提取出来,以免受干扰信息的影响。“理枝叶”是指研究中心词的修饰限制部分。
【参考答案】D(A句“邂逅和相逢”语意交叉重复;B句“专利申请”后缺少“数目”,或者将“的”前提到“专利”之后;C句“以10%的速度每年缩减着”词序不当,应该是“以每年10%的速度缩减着”。)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天鹅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它时而在水上遨游,                ——它似乎是很喜欢接近人的,只要它觉得我们不会伤害它。
○1时而沿着水边,        ○2回到有人的地方,
○3时而到岸旁嬉戏,      ○4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
○5时而离开它的幽居,    ○6藏到灯芯草丛中,
A.○3○1○6○5○2○4  B.○1○4○5○6○3○2  C.○1○2○3○6○5○4  D.○3○2○1○4○5○6
【命题点密】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语言贯通、连贯的能力,对语境的把握关键是注意分清前面的伏笔、接引、铺垫、过渡和后面的照应、总结、归纳。
【解题指津】6个句子,其意思分为3对承接的句子;与“在水上遨游”相对应的是“到岸旁嬉戏”;再承接“沿着水边”“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前两对句子都是照应“喜欢”,因而剩下“离开它的幽居”“藏到灯芯草丛中”就放在了最后。
【参考答案】D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强调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二是“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所有这些形式都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并且这种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以古琴为依托的,所以不仅深邃感人,而且历久弥新。可以说,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于是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都互相沟通。而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又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净淡远融汇于乐曲之中。
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符号(比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相对于物质符号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更具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其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
5、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是被群体或团体认同的文化遗产,也可以是被个人认同的文化遗产。
B.随着人们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断创新的特点。
C.对于世界上那些已经被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群体和团体都应该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
D.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体现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命题点密】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这是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现代文阅读分析考查必出的题型。
【解题指津】这类题目都要提取、改造原文中的句子,设置的问题往往会篡改关键处的词语,回答问题时就需要将各选项与对应的句子比较,特别注意被改造后的部分是否意义与原文一致。
【参考答案】C(原文有“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可见并非“各个群体和团体都应该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有多少表现形式,都应该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B.古琴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的是它所蕴含的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而非其乐器本身、曲目及弹奏技术。
C.包含着儒家中正平和旨意和道家的清净淡远韵味的古琴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大音希声”的境界。
D.借助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一个民族及其日常生活。
【命题点密】本题目是对应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着眼点是考查考生筛选和处理陌生信息的能力。
【解题指津】要在原文中找到与各选项相对应的阅读区间,梳理比较原文中信息的含义与对应选项的含义是否吻合,凡有不一致的地方,都是需要认真斟酌的。
【参考答案】B(原文有“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可见是包括而并非排斥“其乐器本身、曲目及弹奏技术”。)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雅士阶层之所以能够将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沟通,正是由于他们具有欣赏古琴艺术的水平。
B.一个实物,如果不与非物质的形式,如表演、表现形式、技能等相联系,就不能独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C.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所以它比其他形式的文化遗产更值得保护。
D.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所以每个人身上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命题点密】本题目是对应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也是现代社科类或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分析考查必考的一道题。考查的是考生整体把握、综合概括的能力。
【解题指津】A项“正是由于他们具有欣赏古琴艺术的水平”,与原文中“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和“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表达的内容观点不一致;C项“比其他形式的文化遗产更值得保护”在原文中并没有比较;D项“每个人身上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述与原文中的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不一致,并非“每个人身上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答案】B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郡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道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均迁司隶校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宋均传》)
译文:宋均,字叔庠,是南阳安郡的人。靠着父亲被任命为郎一职,当时年龄才十五岁,爱好经书,每到休息天,就向博士求教,学通了《诗》和《礼》,善于辩论。到二十多岁,调任辰阳长官。辰阳的民俗是少读书人却相信巫神鬼说,宋均为那里设立学校,禁止迷信敬神,百姓都得到了安宁。提拔为上蔡县令,当时禁止百姓丧葬奢侈,宋均说:“为死者送终超过了规定,这种过失轻微。现在有不懂大义的百姓,还没有”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          失:过错。
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        祠:祭祀。
D.帝善其不挠,均迁司隶校尉      挠:阻碍。
【命题点密】第8题是对常用实词的能力考查;所选4个实词都属于“常用”的,难度不大。
【解题指津】对实词的考查,都是通过具体的语境设置的,尽管该实词可能有多种义项,但放在特定语境中就只有其中的一个义项是恰当的。
【参考答案】D(“挠”有“扰乱”、“阻碍”的义项,还有“弯曲”、“屈服”的义项。联系语境,显然此处用的是后者。)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1禁人丧葬不得侈长      ○2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3百姓耆老为祷请        ○4其为民爱若此
○5使中黄门慰问          ○6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A.○1○2○5        B.○1○3○6       C.○2○3○4      D.○4○5○6
【命题点密】本题是对考生重要信息筛选和处理能力的考查。做此类题目,需要先对所给句子逐句概括归纳,在此基础上再选项。
【解题指津】○1是陈述宋均到任之前的地方规定,应排除;○2是写宋均获罪后当地百姓几千人为之向朝廷求情,符合“感动民众”; ○3是写宋均重病,百姓都为他祈祷求神保佑,符合“感动民众”; ○4是复指宋均重病,百姓都为他祈祷求神保佑之事,当然符合“感动民众”;○5是表现宋均受到皇帝的宠信,应排除;○6是表现宋均死后皇帝对他的追思怀念,应排除。
【参考答案】C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宽厚的风格。
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们,应屏除贪欲,撤除槛阱;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
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绩,因而深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命题点密】本题考查考生对整篇理解把握的能力。当然也要注意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解题指津】原文中“苛察之人”与D项中“烦苛的人”意思相差甚远,前者指苛于要求别人的人,后者指多事苛刻的人。D项属于明显曲解了原文的“苛察之人”。
【参考答案】D


                              第Ⅱ卷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译文:                                                                      
【命题点密】本题对古文翻译赋分10分,突出了对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视。古文翻译的原则是直译,其中凡是关键词语处都是给分点。译出大意给2分;“咎”、“劳勤”、“忧恤”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题指津】有考生将“咎”误答为“原因在于”“原因是”“主要是”“在于”“责备”“归其原因”“归根到底”等。将“劳勤”误答为“频繁”“劳作勤快”“徒劳”“勤快”“勤劳”等。将“忧恤” 误答为“忧患”“担心”“改善生活”“抚帖安稳”“担忧挑衅”等。
【参考答案】(1)(5分)如今成为民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役吏,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的根本办法。
补充细则:(1)“咎”译为“过失”“过错”“错误”“错”也可以。
(2)“劳勤”译为“辛苦”“辛劳”“辛勤”“费力”也可以;但译为“劳苦”错。
(3)“忧恤”译为“体恤”“怜悯”“怜惜”也可以。
(4)大意:每小句1分,对一句即可给1分。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译文:                                                                      
【命题点密】译出大意给2分;本句主要给分点是“执义”、“失正”、“虽”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题指津】有考生将“执义”误译为 “执行正义”“伸张正义”“讲义气”“正直敢言” “职责”“献计策”“掌握大权”等;将“失正”误译为“失去正义”“失去正直”等;将“虽”误译为“虽然”。
【参考答案】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
补充细则:(1)“执”译为“固守”“坚守”“执持”“执守”,“义”译为“正义”“大义”“真理”也可以;没译不给分。
(2)“失”译为“丢失”“丢掉”“失去”,“正”译为“正义”“公平”也可以。
(3)“虽”译为“即使”“就是”“纵然”“即令”也可以。
(4)大意:两大句每句1分,错一小句不扣分。
总原则:关键词语与全句大意的翻译不重复扣分。
11题平均得分为6.2751。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1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2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1 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2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 从词中的“咨嗟”“ 休对”“ 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命题点密】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1)小题侧重于对其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实际上也是将审美评价的难度降低的体现。
【解题指津】首先要重视语言的表层含义,由此入手再挖掘其深层含义,是得分的有效方法。对于这种主观题,越没有把握,越要多答,不排斥套话、俗话,可有效地提高得分率。有考生误答如○1“且将”表现作者要趁着年华尚在,要有所作为,不虚度时光。○2表现诗人豁达的胸怀,超脱,乐观的心情。○3表现了由悲而喜的积极乐观的心情。○4抒发了一种欢快、愉悦、明快的心情,以乐景抒乐情。等等。
【参考答案】(4分)
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
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
答出什么样心情,给2分;能作简析,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补充细则:(1)心情的基调:低沉。所答凡符合此基调的词均可,如“惆怅”“低落”“郁闷”“忧愁”等。
(2)简析:是对无奈与思乡之情的具体化,只要其分析与前面所答心情的基调一致即可。
(3)写豪放旷达的心情(苏轼性格总特征),如只答豪放旷达不给分,在答出低沉的同时又答豪放旷达不影响得分。

(2)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                                                                            
                                  &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试卷


上一个『高一语文月考试卷』  下一个『2006---2007高一语文下册期末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