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学年第一学期闵行区高三质量测试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2006学年第一学期闵行区高三质量测试语文试卷(高三上册 沪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6学年第一学期闵行区高三质量测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卷上用钢笔或签字笔将学校、班级、姓名等填写清楚。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填写在答卷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卷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3.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80分(一)阅读下文
试题预览
"2006学年第一学期闵行区高三质量测试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卷上用钢笔或签字笔将学校、班级、姓名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填写在答卷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卷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8分)
①迈克尔•克莱顿的科幻小说,许多都拍成了电影。著名的如《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重返中世纪》等,皆有同名电影,而且这些电影也都闻名遐迩。事实上,他迄今出版了14部小说,其中13部被拍成了电影,还没拍电影的那一部,大约是最新的《猎物》——但从内容看,这部小说被拍成电影也只是时间问题。而且他本人还组建了电影软件公司,甚至自当导演。
②克莱顿最初在哈佛读文学系,后来转入考古人类学系,最后在哈佛医学院拿了学位。由于他所受的科学教育中,主要偏重生物医学方面,而物理学等较“硬”的科学成分相对少些,所以写《侏罗纪公园》、《猎物》等对他来说更为驾轻就熟。当然,他也不是不敢涉及时空旅行之类较“硬”的主题,比如《重返中世纪》。克莱顿1987年出版的科幻小说《球》,也有同名电影,中文片名《深海圆疑》,则涉及了一个更为玄妙的主题——今天,我们人类能否消受某些超自然的能力?
③中国有民谚曰:“没受不了的罪,有享不了的福。”如果将罪理解为饥寒、贫困、愚昧之类,人类当然早就“受”了几千年,确实都受得了;如果将“罪”理解为无力长生不老、无力时空旅行之类,当然更不难受。如果我们今天忽然可以时空旅行了,可以长生不老了,许多人则会视之为大大的“福”;但是,仔细想一想,这样的大“福”,我们真的能消受得了吗?
④逢到这种时候,科幻作品的思想有没有深度,就要见真章了,优秀的作品可以借助精彩的故事,来帮助我们思考这类平日通常不去思考的玄妙问题。《深海圆疑》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⑤美国科学家在太平洋的深处,发现了一艘来历不明的巨大飞船。看样子这是一艘外星文明的宇宙飞船,而从船体上的珊瑚(珊瑚每年都有着相当固定的生长速度)看,飞船是在300年前坠落在地球上的。美国当然对此大感兴趣,“半个太平洋舰队”都集中到了这片海域,各种特殊人才被秘密接到考察船上。考察队进入飞船,没有发现生命的迹象。飞船上的种种设施,倒是都与预想中的吻合,这确实是一艘坠落的外星宇宙飞船。但是,当海面出现风暴,考察队不得不滞留在飞船时,越来越多的怪事出现了——有剧毒的海蛇的袭击、莫名其妙的火灾、考察队员一个个死去,最后只幸存下来三个人:心理学家诺曼、数学家哈里和年轻的女生化学家蓓丝。
⑥现在,三位幸存者相互之间也无法信任了。幸好心理学家诺曼的人格较为健全,在他的努力下,他们经过多次相互试探、检验和推理,终于将怀疑的目光集中到了飞船中一件神秘的物体上。在飞船中,有一只神秘的大球,没有缝儿,没有文字,只有表面上那闪烁不定的金色波纹,似乎暗示着它是有生命的。考察队不止一人在他面前久久驻足,沉默不语,若有所思。事实上,三位幸存者都曾经有意无意地进入过这只神秘的大球,只是无意进入的似乎会忘记,有意进入的似乎想隐瞒。而不管怎么样,只要进入过这只神秘大球的人,就获得了一种超自然的能力——可以梦想成真!诺曼、哈里和蓓丝都拥有了这种能力。他们这才知道,原来海蛇、火灾等等,都是他们心中的恐惧或梦境造成的。但是这种梦想成真是真实的——火灾真的能烧毁仪器设备,海蛇真的能咬死人!
⑦《深海圆疑》的故事很有启发性,我们想一想,其实今天被视为人类大“福”的许多能力,比如长生不老、预知未来、梦想成真等等,都可能是人类永远无法消受的,至少眼下是无法消受的。这使我想起丹•布朗(《达•芬奇密码》的作者),在他的又一部幻想小说《天使与魔鬼》中,借教会人士之口所说的话:“人类头脑进步的速度要远远快于灵魂完善的速度。”虽然听起来比较玄,也有类似的意思。所谓“超自然的能力”,也是随时间变化的概念。在飞机还未被发明出来之前,说人类飞行就是超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可以创造、而且正在创造着人间奇迹。今天的科技奇迹,往往就是昨天幻想中的超自然能力;今天地球人类心目中的某种超自然能力,可能就是昨天外星智慧生物的科技成就。克莱顿在《深海圆疑》中借神秘金球的故事表明,某些未来的科技成就,今天的人类是无法消受的。或者说得更明白些,对于享有神秘金球所能提供的梦想成真的能力,我们还未准备好。
⑧对于“我们还未准备好”的思考,诺曼、哈里和蓓丝后来终于明白了。他们知道自己实际上无法驾驭这种超自然的能力,人类更是没有准备好面对这种能力——要是被邪恶的人掌握了这种能力怎么办?那人类将面临什么局面?影片的结尾是这样的:随着诺曼、哈里和蓓丝六手相握,一起数到三,大家心中想的是——“我要忘掉我曾经见过这个大球。”突然,一道金光自深海涌出,直上天际,神秘的金球消失了……
⑨人类告别了我们天天挂在嘴上的梦想成真的能力,因为我们还未准备好。
⑩那么,对于其他某些将要出现或者已经出现的科技奇迹,                     
                                                                            。 
1.第②段画线句中,“硬”一词的意思是       。(2分)
2.在作者看来,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或电影必须有                         。(3分)
3.根据文意,对电影《深海圆疑》“玄妙的主题”概括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介绍了神秘的外星文明。    B.讲述了虚幻的故事情节。
C.阐释了神奇的心理效应。    D.寓示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克莱顿是一个有着良好科学素养的作家、电影导演。
B.人类无法梦想成真,是因为普遍缺乏足够的想象力。
C.世间没有绝对的“福”,有时“福”也会变成“罪”。
D.“超自然能力”是一个相对于现实科技水平的概念。
5.文中认为“我们还未准备好”,理由是                    (整合文中信息回答)。(3分)
6.请根据文意,在文末的空缺处补写一段文字(80字左右)。要求:意义完整,观点明确,语言连贯。(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严冬,荒野,松柏
(台湾)郭枫
①在黄淮大平原上,冬天,是风和雪撒野的世界。风,从塞外卷着严寒而来,猛烈地袭击我们荒凉的小山村。除非在落雪的时候,天地才会静寂下来,至于无风无雪而又有暄和的太阳温暖着咱们的日子,这是不多见的。
②北方冬天的风,是贼,是无孔不入的恶贼。可恶的风,对于贫苦人家,从来不会停止无情的摧残。走在风中,单薄而破弊的冬衣,怎么裹紧也包不住全身的抖,凛烈的寒气,一直就吹透到骨子里去!到了夜晚,寒风摇撼着茅屋,门窗吱吱作响,屋子颤抖着仿佛要被寒风席卷而去。在凄厉的夜风呼啸中,屋外,不时传来树枝折断的声音,冬夜,谁知道有多么漫长?
③落雪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雪花的美丽呢?真让我们傻里傻气的庄稼人,无法明白。不错,庄稼人也喜欢冬天下几场大雪,那是为了期待,期待明春的麦苗可以长得茁壮,真正在大雪天,还是冷得使人没处躲。尤其在化雪的天气,多少人都冻裂了皮肤,冻坏了身子,谁还会赞颂雪花呢?在那种年头,谁能拥有围炉赏雪的雅趣?
④不用说,在风雪的旷野里,所有的树都失去了颜色;只有松柏,才能挺立在严寒中擎起一树蓊郁的墨绿。可是,小时候,只记得松柏总是种在一些大户祖茔的墓地上,每回经过,就觉得雪地里的黑松林,特别神秘,特别恐怖,黑黝黝里面藏着什么?心里认定那些松柏不是属于我们的。读书之后,书中有数不尽的松柏赞歌;不管书上怎么说,我还是喜欢活在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树。我喜欢:柳的娇柔、榆的粗犷、白杨的潇洒。我喜欢槐、椿以及各种常见的树木。我还是不喜欢松柏,总觉得松柏不是我们的。直到我走出了家园,跋涉过千山万水,看遍了人世的冷暖沧桑,渐渐地,我才懂得,松柏,是多么可傲的树!
⑤松柏,挺立在山峦的最高处,与白云絮语,与天风唱和,在苍茫的天地之间,树立出一种生命的风范来。而站在高处,超脱于红尘之外,让群树仰望,仰望而无法企及,松柏,虽然享有无数的赞颂,却也承担着千古的寂寞啊!在红尘之中,那些不甘寂寞的人,却想借着松柏的风采,让自己伟大起来,崇高起来,这是何等的自私与愚昧啊!因此,一想到老家的原野上的那些松柏,被种在坟地里,我就为它们感到屈辱与难堪。可是,我也更懂得:为何在大风雪的旷野中?松柏要傲然挺立,擎着一树墨绿抗拒严冬的淫威了。是的,冬天的淫威,可以让柔弱暂时低头,却永远征服不了顽强的生命。
⑥想念北方,想念老家的那些树木,当然,我更想念老家的人。想起那劳苦而沉默的人们,许多熟悉的面孔,就浮现在我眼前!那些与我血肉相连的亲人,您们可好?三十多年的岁月,可曾把你们摧折?知道吗?今天,对你们,我是如何地想念!
⑦想念北方,想念老家的树木,想念老家的人。老家的人是憨厚的,可是不要以为憨厚得什么都不懂了!那些面孔,在笨拙的憨厚中,也含蕴着细腻的清韵。那些心灵,在敦厚和善中,自有一份刚烈在!凡是以暴力加给我们的,我们会坚强地反击出去,这是永不屈服的族类。
⑧想念北方,想念老家的树木,想念老家的人。
⑨要是没有那些茁壮的树木,那莽莽荡荡的大平原,该会多么寂寞!
⑩要是没有那些劳苦而沉默的人呢?没有那广大的善良的人群,谁来撑起中国的天空!
                                      一九八三年三月十日在台北木栅
7.第②段中,作者将北方冬天的风比作“恶贼”,是为了                     。(3分)
8.第④段多处运用了对比,请概述其中的两组:(1)         ;(2)         。(4分)
9.想起那些被种在坟地里的松柏,作者感到“屈辱与难堪”,是因为           。(2分)
10.下列对本文的最后五段(第⑥段—第⑩段)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直抒胸臆,反复咏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深切、诚挚的思乡之情。
B.松柏是家乡人精神内核的写照,更是永不泯灭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C.以写树为明线,以写人为暗线,时断时续,文势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D.在苍莽的大平原,生活着一个拙朴暴烈、粗蛮狂野、永不屈服的民族。
E.使用呼告、反复、反问、比拟、象征等手法,营造了深沉郁积的风格。
F.与前几段相比,这几段文字句式更整齐,语言更清新,感情也更炽烈。
11.本文的题目是“严冬,荒野,松柏”,若改为“松柏礼赞”,效果怎样?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 
12.请仿照、借鉴文中画线句子的写法,任选一种植物(“松柏”除外)作为写作对象,写一组描写性或抒情性的句子(40字左右)。(3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13. (1)是故无贵无贱,            ,道之所存,               。(韩愈《师说》)
(2)思厥先祖父,           ,斩荆棘,                  。(苏洵《六国论》)
(3)               ?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
(4)               ,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5)清风徐来,             。(苏轼《赤壁赋》)
(6)而庭阶寂寂,                 ,人至不去。(归有光《项脊轩志》)
(四)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4—16题。(8分)
小  园
清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窥:偷视;寒花:菊花;小立:静立片刻。
14.诗末句“新月似新霜”,化用了李白的诗句“            ,            ”。(1分)
15.首联中“动”、“窥”两词颇可品味,请选择其一进行赏析。(3分)
16.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表露了诗人怎样的情趣?请联系诗境具体解说。(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开元初,山东大蝗。姚元崇请分遣使捕蝗埋之。上曰:“蝗,天灾也,诚由不德而致焉。卿请捕蝗,得无违而伤义乎?”元崇进曰:“臣闻《大田》①诗曰‘秉畀炎火’②者,捕蝗之术也。古人行之于前,陛下用之于后。古人行之,所以安农;陛下行之,所以除害。臣闻安农,非伤义也。农安则物丰,除害则人乐,兴农去害,有国之大事也,幸陛下熟思之。”上喜曰:“事既师古,用可救时,是朕心也。”遂行之。时中外咸以为不可,上谓左右,曰:“吾与贤相讨论已定,捕蝗之事,敢议者死!”是岁所司结奏捕蝗虫凡百余万石,时无饥谨,天下赖焉。                                   唐•郑綮《开天传信记》
【注】①《大田》:《诗经》中诗篇名。②秉畀炎火:就是烧草灭蝗。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元崇进曰  (2)臣闻安农  (3)幸陛下熟思之  (4)捕蝗虫凡百余万石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得无违而伤义乎          B.       陛下用之于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古人行之,所以安农      D.       除害则人乐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少年强则国强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蝗,天灾也,诚由不德而致焉。
(2)事既师古,用可救时,是朕心也。
20. 文中画线句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请用一句成语概括“上”的性格特点:□□□□(2分)
21.唐开元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开元盛世”。请依据本文信息,推断“盛世”的成因。(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祭欧阳文忠公文
王安石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①,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②,立定大计③,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注】
①顾念后事:仁宗无子,欧阳文忠公议立仁宗侄子赵曙为皇子。②指顾:手指眼看,形容动作极其迅速。③大计:指立赵曙为帝一事。

22.王安石,字        ,号半山;文题中“文忠”是        的谥号。(2分)
2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蕴含遭受贬谪之意的一项是(2分)
A.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    B.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
C.既压复起,遂显于世        D.功名成就,不居而去
24.对文末“而其谁与归”一句的作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抒发自己内心的痛苦与迷茫。      B.赞颂逝者高远的追求与归宿。
C.寄托自己对逝者的哀思与缅怀。    D.感慨世事的无常与命运的多舛。
25.首段说“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从全文看,“公”的不朽主要表现在
                                     (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26.本文第二段的语言很有特点,请简要评析。(3分)












二、70分
2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的《生活》杂志把“大学”视为近一千年中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延续整个世界文明的场所,也培养了大量全面了解这个世界的智者”。曾有人说,18世纪的大学,是重温苏格拉底的智慧与但丁的风采的地方,是一个培养知识渊博、性格完美的绅士的地方;19世纪的大学是创造现代科学、探索人类未知领域的地方,是一个聚集了热情的年轻人,对世界进行讨论的地方;20世纪的大学,是人们批判地继承一些具有永恒价值的思想观念的地方……
那么,对今天我们这些离大学之门仅一步之遥的高三学子而言,“大学”又意味着什么?“大学”又能给予我们什么?一个娱人娱己的游乐场?一份体面且收入可观的工作?一张寄自海外名校的录取通知单?还是……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谈谈你的思考认识,题目自拟。















 
2006学年第一学期闵行区高三质量测试语文试卷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一、80分
(一)(18分)
1.(2分)艰深、复杂、玄妙、学科性强等
2.(3分)要点:有精彩的故事(1分)能帮助我们思考深刻的人生问题(2分)
3.(2分)D
4.(3分)B
5.(3分)要点:人类无法驾驭超自然的能力(1分);人类的灵魂、精神没有随科技的进步而完善(2分)。
6.(5分)观点符合文意,语势得以顺承或递进(4 -5分);观点基本明确,语意相对完整(3分);观点模糊,语句凌乱(0-2分)。附原文:那么,对于其他某些将要出现或者已经出现的科技奇迹,我们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了呢?如果对于是否准备好这一点,我们还没有把握,为什么还要整天急匆匆地忙着追求那些奇迹呢?为什么不先停下来,思考一下,或者唱一支歌儿呢?
(二)(20分)
7.(3分)表现北方冬天的风的凛烈、肆虐(2分),以及贫苦人生活的艰困(1分)。
8.(4分)严寒中松柏的蓊郁与其他所有树的凋零形成对比;书本中被赞美的松柏与生活中自己所喜爱的杨、柳、槐树作对比;先前对松柏的排斥、不喜欢与后来对松柏的理解、赞美形成对比。(写出一处得2分)
9.(2分)松柏象征着生命的风范,应该生长在远离世俗的地方(1分),而不能长在坟茔这样地方来为别人装饰崇高(1分)。
10.(4分)B、E(答对一项得2分)
11.(4分)能紧扣文章内容或写法加以阐述,语言流畅(4分);能结合文章内容或写法加以阐述,语言通顺(3-2分);偏离文章内容或写法(1-0分)。(答效果好或者不好均可。)例如①改后效果并不好。作者以严冬、荒野来反衬松柏的傲岸和顽强。严冬和荒野的描写越充分,对松柏精神表现得越充分。同时松柏是北国人的象征,严冬和荒野是北国人的生存环境,严冬和荒野的描写越充分,对北国人的赞颂就越深刻。②改后效果更好。如同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样,本文礼赞松柏,必然要用“严冬”、“荒野”等来烘托。谁都明白礼赞松柏,其实是为了赞颂一种人的精神。因此“松柏礼赞”这样的题目更加简洁明了。
12.(3分)语言形式上的仿照1分,思想内容上的仿照(情境的设计、拟人的手法、象征的意味等)2分。例如:荷花,伫立在一潭碧水中,与蛙鸣相伴,随清风摇曳,在沉默无言里,展现自己不染不妖的生命姿态。
(三)(5分)
13.(5分,对1空得1分)(1)无长无少/师之所存也(2)暴霜露/以有尺寸之地(3)问君何能尔(4)稻花香里说丰年(5)水波不兴(6) 小鸟时来啄食。
14.(1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5.(3分)①“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这是静景;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浓黑的树影也随之荡漾,这是动景。(2分)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1分)②窥”: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2分)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斜晖的眷恋之情,十分有趣,亦反衬出小院景色的美丽。(1分)(任选一个均可)
16.颈联“幽竹”“寒花”等意象表现了诗人的孤傲坚贞;尾联“新月”“新霜”等意象表现了诗人的清逸高洁。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节操高尚、胸怀澄明,心与景谐的形象跃然纸上。(意象作用2 分,诗人情怀2 分。)
17.(4分,每字1分)(1)进:进谏  (2)安:使……安定  (3)熟:仔细,深入  (4)凡:总共,一共 。
18.(3分)B 
19.(1)(3分)蝗灾是一种天灾,的确由于(我们)不施德政而招致。(“判断句”1分,“德”1分,通顺1分)/(2)(3分)这种做法既效法(学习)古人,用它又可以解决眼前的困难,这是(符合)我的心愿。(“师”1分,“救时”1分,通顺1分)
20.(2分)当机立断、斩钉截铁、从善如流等。
21.(2分)能依据文本自圆其说者均可,如:大臣敢于进谏,皇帝善于纳谏,重视民生体察民情,开拓进取励精图治等。
22.(2分)介甫/欧阳修。
23.(2分)D. 
24.(2分)C. 
25.(3分)①学识精微、文章灿烂;②气节刚正、品德高尚;③有安邦定国之才略。(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3分)
26.(3分)角度有:语言风格上雄浑豪放;句式上整散结合;修辞手法上有比喻、对偶、排比等。(任选一个角度,特点1分,举例1分,作用1分)

二、70分
27.作文
一类卷(63-70分)基准分67分
    紧扣材料,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二类卷(52-62)基准分57分
    符合材料,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分)基准分45分
    基本符合材料,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分)基准分29分
    偏离材料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沪教版 高三 上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有关四大名著的歇后语』  下一个『2006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学习能力诊断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