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学习能力诊断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2006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学习能力诊断卷(高三上册 沪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6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学习能力诊断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2007.1此卷为试题卷,答案请做在答题卷上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7题。(21分)易中天走红的背后记者:刘萍(以下简称为“记”)对话嘉宾:时评专栏作家鄢烈山(以下简称为“鄢”)文化批评家王晓渔(以下简称为“王”)[
试题预览
"2006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学习能力诊断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2007.1
此卷为试题卷,答案请做在答题卷上
阅   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7题。(21分)
易中天走红的背后
记者:刘萍(以下简称为“记”)
对话嘉宾:时评专栏作家 鄢烈山(以下简称为“鄢”)
              文化批评家 王晓渔(以下简称为“王”)
[背景回顾]
易中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2005年4月,走上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汉代人物风云”即获热评,后结集出版《品三国》热销于市。但正当易中天如日中天之时,学者们却对“易中天现象”展开了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学术”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是精英文化还是草根文化,是少数人的还是大众的?
就这些争论,记者同两位嘉宾展开了交流——
记:易中天现象本身负载了深层次的意义。有人从中欣喜地看到,中国老百姓还是挺崇尚学术的,学术应该走向大众;另一批人则看到了危机与担忧:易先生给学术研究带来了不严肃、不严谨的倾向。孰是孰非,众说纷纭。两位认为这场争论的实质是什么呢?
鄢:我没有看过央视易中天的节目,但我很认真地看过一本人物杂志对易先生的专访。据报道,《品三国》是央视那个节目组精心策划的,易教授原先想谈的并不是“三国”,“三国”也不是他的学术研究领域。也就是说,整个事情原本就是电视这个大众媒体的带商业性的文化产品生产和营销。
王:我认为“易中天现象”是一系列现象,包括学者上电视现象、高价版税现象,还有所谓学术娱乐化现象。其中每一个现象都不是今天才有,但是一个学者集中了这么多现象于一身,在中国尚不多见,所以引起公众的特别关注。……至于学者能否走上大众媒体?问题不在于“能否”而是“如何”走上大众媒体,它没有标准答案。
记:从易中天的走红,学术严肃性的坚守者与学术走向娱乐化的拥护者就始终在交锋。学术到底应该怎样与大众接触?学者能否走进大众媒体?面对大众追“星”族,学术明星是坚守学术严肃性还是将学术娱乐化?
鄢:我觉得这些都不是问题。学者当然可以走进大众媒体,成为知识精英和普通大众的桥梁。这样的学者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王:学术严肃性还是学术娱乐化,精英还是草根,大众还是少数人?必须面对这些二元对立的问题,说明我们至今还没有摆脱“站队”的思维,许多学者亦是如此。
记: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走红后,其畅销书《品三国》也开始热销,并开出天价稿酬,他百万身价的学者身份,令学界大哗,招致指责声一片,这又是为什么呢?
鄢:学界有什么必要“大哗”?……当然,易中天也要清醒,要明白自己的走红确是与当下的学术现状和人们的心态有关,所谓“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王:百万身价的娱乐明星人们早已见怪不怪,倒是易先生开个高价稿酬,就引来哗然一片,这说明学界尚未“脱贫”。据说易中天的版税可以在厦门市最漂亮的海滨买一套房子,易中天住那样的房子有什么不可以吗?难道只有歌星、影星才有住豪宅的专利?
记:百万“意粉”、“乙醚”(易中天的“粉丝”)追星,学者成为明星,有人担忧学术界会因此刮起浮躁之风,你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鄢:“康乾盛世”出了一批考据大家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这样的训诂大师,这些人对传承中国文化的贡献,是谁也不应抹杀的。社会是多元的,文化也应是多元的。只要有人愿意做“乙醚”,就让他们去追星,这没什么不可以。
王:学者成为明星,一呼百应,这有什么不好吗?相反,我不认为抨击易中天的部分学者就是“严肃学者”,他们不像易中天的反对者,更像竞争者。
[相关链接]
北京大学的张颐武教授对易中天现象解释为“浅思维”的成功。他认为,这种浅思维其实有两个关键点:首先,是对知识的巧妙的“软”性处理,将知识变为有趣的叙述和充满具体可感的素材,故事是这类思维的核心,浅层的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是这类思维的支柱。只需浅出无需深入;只要攻其一点,当然不及其余。引人入胜的趣味和漂亮的表达是这些浅思维的中心。形式当然大于内容,也必然让这样的文化形态有其完全不同于传统知识分子的宏大叙述的新的特点。其次,这些浅思维的思路其实也切切实实地契合了当下的问题。今天的“草根”并不仅仅需要感性的宣泄和满足,他们见多识广,多为“网络”草根,他们更需要“有用”的“知性”文化。张颐武认为,易中天现象自有其独特的价值,也有值得反思的问题。                     
(原载《河北日报》)
1、在“背景回顾”当中,“如日中天”一词表达的意思是                。
2、“这样的学者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一句中,“这样的学者”是指           的学者。
3、从上下文看,王晓渔提到的所谓“‘站队’的思维”指的是                   。
4、嘉宾鄢烈山提到:“‘康乾盛世’出了一批考据大家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这样的训诂大师,这些人对传承中国文化的贡献,是谁也不应抹杀的。”你推测他说这些的意图是为了表明什么?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嘉宾观点的一项是(   )。
A、《品三国》的节目,从根本上说是商业行为而并非学术行为。
B、学者需要走上大众媒体,但其方式应该是严肃而非娱乐的。
C、当下学术界的平庸是使易中天迅速成名的一方面原因。
D、一部分学者对易中天的批评其实是出于嫉妒的心理。
6、根据“相关链接”的内容,对“浅思维”这个概念作简要的解释。
7、易中天在2006年12月27日举行的第七届“文化讲坛”上作了题为“现代化是文化传承的目标”的演讲,阐释了他对文化传承的理解和主张。在被问及关于他的浅薄和注水的争论时,易中天幽默地回答:“浅未必薄,深未必刻,历史是一个发酵的过程,端出来是热气腾腾的白馒头。我这馒头本来就不是给专家吃的。”读了上文的访谈,你对易中天的这种说法有什么评论?(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8——13题。(17分)
停止与开始  彭程
①在这个人人争先恐后日夜兼程的时代,有谁肯逆风而行,想一想有关停止的话题么?
②停止,和躲避、放弃、失败等字眼一样,在通常的理解中,似乎总带有某种消极、贬抑的色彩,不怎么讨人喜欢。然而停止却是宇宙间的节奏。在宽泛的意义上,停止包含了拒绝、关闭等涵义,是当下生活的中止,同时也潜伏了新生长的可能性。从自然物事到社会人生,停止划出了一道分界线,分隔开两种明显区别,甚至是极端对立的状态。
③黑夜停止之时是白昼,陆地停止之处是海洋。狂热的意识形态运动停止之处是安定正常的社会生活。放下屠刀,才可能立地成佛。隔了数百年的遥远距离的两个哲人都曾仰望天空。帕斯卡尔感叹:这无边苍穹的无穷寂静使我战栗!灵魂都颤抖了,语言只能遁隐,于是试图解释的动机最终让位给了皈依,前后的性质完全不同;康德读出了启示,由“头上的天空”联想到“心中的道德律”,在他眼里,二者是同样的庄严整饬。他倒是说了什么,但前提是一定也沉默过,而沉默当然是语言的停止。语言停止处,是“道”的边界,是老子“恍兮惚兮”的“精”或者“真”,因此连一向信奉实用理性的孔子都不禁表示:“子欲无言。”
④停止每每意味着变化,至少是变化的前夕。停止的落脚点是在新与旧的结合处,充满了辩证法的精神。想一想夏天骤雨前的天气吧!树叶忽然纹丝不动,万籁俱寂,安静得古怪,然而即刻就会电闪雷鸣,将世界重新安排。
⑤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视听关闭时,内心生活的生动活跃才有可能,那是外界声色形相在灵魂之门前的停止。去了一趟新疆西藏,置身高天远地的风景和善良淳朴的人们中,会有一种生命更新的感觉,那是拥挤喧嚣冷漠狭隘的都市生活的暂时停止。当追名逐利的脚步停歇时,才有心境欣赏大自然的美,体会月色溶溶,杨柳依依,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停下来也才能返归内心,与真实的自我对话,才能重建与大自然的和谐,才能思考千百年来哲人的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⑥在歌德笔下,一生求索的浮士德博士最后喊道:美呵,请为我停留!对于今天的我们一种加以改动的表述也许更为恰当:美呵,请让我为你停留!
⑦即便目标明确,停顿也是必要的。毕加索一生高峰不断,齐白石衰年变法艺臻极境,奥妙之一,便是他们在绘画艺术之外,还不断温习停止的艺术。在停止中才能反省,才能酝酿着突变,完成对自我的超越。
⑧现代生活的一大弊端是匆促。欲望太多,同时又太急切。“快速”成为时代的美学,于是生命遭到异化荼毒,目标为手段所替换。日子仿佛一辆狂奔的马车,然而驾车人在哪里?
⑨快并不是唯一目的,如果方向错误,越快只能是越远。“梯子应该搭对墙壁”,西方一位管理学大师这样比喻。我国一位诗人说过一句话: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要给这件事定位,找到它的坐标,算出其半径和周长,停下来是必不可少的。此时,停止是一种调整和校正。在新世纪的喧嚣纷乱中,守护什么?放弃什么?我需要和众人一样么?即便没有资格谈论对时代负责,总该对自己负责吧。不再有救世主和导师,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立法者。试一试停止吧,停止是为了重新上路。在现状与超越之间,停止是一座桥梁的名字。
⑩据说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口立着这样的标牌,提醒人们留意两侧的风景:“慢慢走,欣赏呵!”慢慢,也就接近停止了。只有停下来才能欣赏到、读懂一些好的东西,试一试停止吧!如果我们嘱望于新的开始的话。
8、从文章内容看,第一段中所谓的“逆风而行”是针对              的风气而言的。
9、第三段中,作者用帕斯卡尔、康德和孔子的例子告诉我们                     。
10、第六段划线句“美呵,请让我为你停留!”所包含的意思是                      。
11、第九段中引用西方管理学大师的比喻“梯子应该搭对墙壁”,其用意是           。
12、上文阐释了“停止”的意义和作用。下列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停止是当下生活的中止,包含了新生长的可能性。
B、停止总是意味着新旧的变化,充满了辩证法的精神。
C、停止可以帮助人们反思自我,以求得更便捷的成功。
D、停止是对人生的一种调整,也是对超越自我的准备。
13、本文的题目是“停止与开始”,若换成“开始与停止”如何?请简要阐述你的理解。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多填不得分)。(5分)
14、(1)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
  (3)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4)人恒过,然后能改;          ,衡于虑,而后作。(《孟子》)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荀子《劝学》)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其为惑也,        。(韩愈《师说》)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和一段文,完成15——17题。(8分)
瀑布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庚溪诗话》载:“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檗禅师同行,因观瀑布。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曰:‘当为续成之。’黄蘖云:‘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宣宗续云:‘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其后宣宗竟践位,志先见于此诗矣。”
15、这首诗对瀑布作了人格化的描写,能体现这种拟人写法的词语有     和     等。
16、“联句”是古代作诗的方式之一,即由两人(或多人)共作而成,所表达的意思有所相关。上面这首诗就属于联句。从内容上看,上下两“联”中        和        的意思是相照应的。
17、《庚溪诗话》中说唐宣宗“志先见于此诗矣”。你读出《瀑布》一诗中包含了他怎样的“志”?请联系具体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五、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7分)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出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我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辞而行。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急[注]闻之,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急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选自刘向《说苑•立节》)
[注]急:即子思。子思,孔子之孙,名急。
1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2)其不知丘亦甚矣
(3)吾假人,遂忘之           (4)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
19、下面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B、曾子衣弊衣以耕
C、请以此修衣。               D、不忍以身为沟壑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2)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21、孔子认为齐景公“其不知丘亦甚矣”。从上文内容看,齐景公不了解的是         。
22、上文将孔子、曾子和子思三人的例子放在一起,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阐述。

六、阅读下文,完成23——26题。(12分)
养兰说   (明)陶望龄
①会稽多兰,而闽产者贵。养之之法,喜润而忌湿,喜燥而畏日,喜风而避寒,如富家小儿女,特多态难奉。予旧尝闻之,曰他花皆嗜秽而溉,闽兰独用茗汁,以为草树清香无如兰味,洁者无如茗气,类相合宜也。休园中有兰二盆,溉之如法,然叶日短,色日萃,无何其一槁矣。而他家所植者,茂而多花。 
②予就问故,且告以闻。客叹曰:“误者子之术也。夫以甘食人者,百谷也;以芳悦人者,百卉也。其所谓甘与芳,子识之乎?奥腐之极,复为神奇,物皆然矣。昔人有捕得龟者,曰龟之灵不食也。箧藏之旬而启之,龟已几死。由此言之,凡谓物之有不食者,与草木之有不嗜秽者,皆妄也。子固而溺所闻,子之兰槁,亦后矣。”
③予既归,不怿,犹谓闻之不妄,术之不谬。既而疑曰:物固有久而易其嗜,丧其故,密化而不可知者。《离骚》曰:“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夫其脆弱骄蹇,衒芳以自贵,余固以忧其难养,而不虞其易变也。嗟乎!于是使童子刈槁沃枯,运粪而渍之,遂盛。万历甲午五月廿五日。
23、第一段中作者所说的“溉之如法”具体是指        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24、从第二段的内容看,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作者养花失败的原因?(   )
A、盲目地相信听说得来的方法。
B、采取了完全错误的养花方式。
C、不知道所谓“甘”与“芳”究竟是什么。 
D、不懂得“奥腐之极,复为神奇”的道理。 
25、第三段中说:“予既归,不怿……既而疑……”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予”为何“不怿”?又“疑”什么? 
26、从作者养兰的经历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请就一点进行简要阐述。

写   作  (70分)
七、根据要求作文。
舒伯特有一首名为《未完成》的交响曲。这部作品堪称舒伯特创作生涯中突起的奇峰。它的第一和第二乐章风格非常特殊,以致连舒伯特本人都无法最终完成这部作品。他也曾经尝试创作了第三乐章的一些片段,不过,这些片段反而破坏了前两章统一的风格,给人以画蛇添足的感觉。因此,舒伯特最终还是放弃了第三乐章的构想,选择了以不完整的形式使作品传世,却赢得了空前的赞誉。
这部“不完整”的杰作是否也对你有所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800字;③不要写成诗歌。
 
2006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学习能力诊断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阅   读  (80分)
一、21分
1、易中天广受瞩目、声名显赫(2分)
2、走进大众媒体,成为知识精英和普通大众的桥梁(2分)
3、学术是属于少数精英的专利,大众(草根)的兴趣是等而次之的(3分)
4、(1)能踏实地做学问从而真正有建树的学者,他们的贡献是无法抹杀的;而学术界的浮躁之风终究不会长久。(2)社会是多元的,文化也是多元的。有被娱乐化(明星化)的学者,也有严肃的学者,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写出一点即可,3分)
5、B(2分)
6、浅思维是通过形象的故事,将知识转化成实用的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具有内容浅近有趣、表达生动华丽的特征,契合了目前大众(草根)对“有用”的“知性”文化的需求。(4分)
7、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5分)

二、17分
8、人人争先恐后日夜兼程 / 现代生活的匆促,欲望太多,同时又太急切 (2分)
9、无言只是表达上的暂时停止,内里蕴蓄着思想上的顿悟和升华(思想的变化、新思想的产生)(3分)
10、我们应当停下追名逐利的匆匆脚步,去发现和欣赏美丽的风景和人情(2分),重建与自然的和谐,回归真实的自我(1分)。(共3分)
11、说明做事要找准目标,找对方向(因此,适当的停止是必要的)(2分)
12、C(2分)
13、不好(1分)。本文的主旨是启发人们思考关于停止的话题,将“停止”置于“开始”之前,包含了“停止是为了重新开始,为了更好地开始”的意味。若换成“开始与停止”,表面看来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顺序,但却不具有上述一层含意,不能充分地体现本文主旨(4分)。(意思对即可,共5分)

三、5分
14、(1)惊涛拍岸              (2)心远地自偏
  (3)敏而好学              (4)困于心  
(5)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惑而不从师  终不解矣
(选填5空即可,多填不得分。每空1分,共5分)

四、8分
15、不辞(劳);留(得住);(终)归(“作波涛”亦可)(2分)
16、“千岩万壑”和“溪涧”/“不辞劳”和“终归(大海)”/“出处高”和“作波涛”
(2分)
17、“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溪涧式的安逸不能使瀑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体现出豪情壮怀。这一联寄寓了唐宣宗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情怀。尽管暂时地位不显,但决不满足现状,志存高远,并且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能结合具体诗句的分析,写出主要意思即可,4分)

五、17分
18、(1)送,赠送    (2)厉害    (3)借    (4)胡乱 (各1分,共4分)
19、B(2分)
20、(1)先生不是向别人索求东西,是别人主动赠献给你,你为什么不接受呢?
(于、奚为,3分)
(2)即使国君有所赏赐而不傲视我,(但是)我能不畏惧吗?
(纵、不我骄,3分)
21、孔子是出于道义,而不是为了谋求个人的利益才来游说景公(2分)
22、三人的行为都很好地阐释了儒家在“义”与“利”面前取舍的标准。他们都是重义而轻利,安贫乐道,宁可忍受贫乏的物质生活而寻求精神世界的富足。(意思对即可,3分)
[参考译文]
孔子拜见齐景公,景公赠廪丘邑,把这块地方作为孔子的供养之地。孔子拒绝接受赠地,从景公那里出来后对弟子说:“我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才能受奖赏。现在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于是,孔子辞别景公而去。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在田间耕作,鲁国国君派人前去送给他封地,说:“请你用这封地的收入添置一些衣服。”曾子不接受,鲁国国君几次派人去,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先生不是向别人索求东西,是别人主动赠献给你,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东西的人会畏惧送东西给他的人,赠与别人东西的人会傲视接受他赠与的人;即使国君有所赏赐,而不傲视我,但是我能不畏惧吗?”最终没有接受封地。孔子听说这件事之后说:“曾参的话,足以成全他的节操了。”子思住在卫国,穿着破破烂烂的袍子,二十天里只吃了九顿饭,田子方听说后,派人给子思送去白狐裘,又担心他不接受,就叫人对子思说:“我借给别人的东西后就会忘记;我给别人东西,就如同我丢掉了一样。”子思拒绝,不肯接受。田子方说:“我有,而您没有,您为什么不肯接受呢?”子思说:“我听说,与其胡乱送给别人东西,不如把东西丢到沟里去,我虽然贫困,但还不愿意把自己当作是丢弃东西的沟壑,所以不敢接受。”


六、12分
23、用茶水浇灌兰花(2分)
24、C(2分)
25、“不怿”是因为自以为正确的养兰之法在别人看来是完全错误的。(2分) 
“疑”的是兰花在生长中已经悄悄丧失了它原有的特性(原先需要用香茶浇灌而现在喜污秽的粪土)。(2分)
26、可以从实践的重要性、懂得变易之法方能灵活贯通等方面谈。(4分)
[参考译文] 
会稽有很多兰花,而福建产出的最为名贵。培养它的方法,要湿润却又不能太湿,要稍微干燥却不能暴晒,要通风却不能寒冷,就有如富家的少爷小姐,情况特别复杂,很难奉养。我曾经听说过这种花,说是其他的花都是喜欢在污秽的泥土中被灌溉生长,只有福建的兰花要用茶水浇灌,就认为是草树中最清香的是兰花的气味,最清新的是茶的气味,两者性质相同,放在一起十分合适。我在休园中养了两盆兰花,按照这个方法灌溉,叶子却越来越短,颜色越来越憔悴,不久就枯死了一盆。而其他人家的兰花却很繁茂,开了很多花。
我向他询问缘故,并将我听到的都告诉了他。他感叹说:“误了事的正是你所用的方法啊。因为味道香甜而被人食用的,是百谷。因为气味芳香而取悦人的,是百花。这里所说的香甜和芳香,你知道是什么吗?最腐朽的东西又会化为神奇,万物都是这样的。曾经有一个人捕到一只龟,说龟有灵性不用吃东西。于是用盒子装起来,十几天后拿出来看,龟已经快死了。由此看来,凡是所谓有动物不吃东西,有草木不喜污秽,都是胡说。你固执地相信你所听到的方法,那么你的兰花枯萎,也是理所当然。” 
我回去后,很不高兴,还是认为听说的不是胡说,方法也没有错。接着又有怀疑:万物也有时间久了就改变了它的喜好的情况,丧失了它原有的特性,并且是暗暗地变化而不被人知道。《离骚》上说:‘兰芷变得不香了,荃蕙变成了茅草。”兰花娇嫩脆弱,因为芳香而娇贵,我原来担心它难养,而没有考虑到它的特性容易改变。哎!我于是让童子去除了枯枝,用粪水浇灌,于是兰花长得很茂盛。写于万历甲午五月廿五日。

写   作  (70分)
七、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分)基准分67分
    紧扣提示,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n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沪教版 高三 上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2006学年第一学期闵行区高三质量测试语文试卷』  下一个『2007年虹口区高考语文练习卷(一)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