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2006—2007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湖南师大附中2006—2007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湖南师大附中2006—2007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近黄金行情看涨,一些道行不深的人也涉足黄金交易这一风险极大的领域。(héng) B.为了加快工程进度,项目承包方挑
试题预览
"湖南师大附中2006—2007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36分)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最近黄金行情看涨,一些道行不深的人也涉足黄金交易这一风险极大的领域。(héng)
B.为了加快工程进度,项目承包方挑选精兵强将到施工一线,挑灯夜战。(tiāo)
C.目前,北京为大学应届毕业生举办了专场招聘会,应用科学专业的学生签约率较高。
(yīng)
D.一些被托付给亲戚照看的农村留守儿童,因托管人看护不力,出现了意外伤害、逃
       学等问题。(kā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有敢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否则,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
       齐威王善所的耳朵,也是白废唇舌,枉用心机。
B.蜿延流过一千多公里的大运河不仅发挥了防洪、灌溉、航运作用,给两岸人民带来
       了极大福祉,还孕育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运河文化。
C.大自然的馈赠是丰厚的:春风、夏雨、秋月、冬雪,享不够的良晨美景;绿叶、花
       瓣、青山、秀水,写不尽的画意诗情。
D.文学工作者一生对语言的追求,如同一个忠实勤劳的农夫对土地的耕耘:种植对人
       生有益和禾苗,锄刈那些妨碍禾苗生长的莠草。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尽管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但中国人作客他乡时,乡恋这种感情是不会褪色的。
B.朝非子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法制思想对秦王朝的建立起了很大的作用。
C.现在办杂志可真不容易,来稿虽多,可多的不刊之论,有分量的稿子太少了
D.学习语文重要视平时的积累,要多阅读并养成钩玄提要、寻章摘句的好习惯。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中国南海发现的天然气储量达到6万亿到4万亿立方英尺的大型气田,将成为中国
       海上最大的气田之一。
B.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和河南殷墟分别作为文化遗产和自己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引发了新一轮的“申遗热”。
C.中国舰艇编队,在结束对巴基斯坦为期3天的友好访问后,首次在阿拉伯海北部海
       区举行了以搜救为主要内容的演习。
D.天津市妇联最近进行一项千户家庭阅读情况调查显示,市区只有12%的家庭有读书的习惯,比5年前下降了3倍。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生物节水潜力巨大
中国是缺水大国,国家对生物节水这一新兴这科非常重视“生物节水”一语是中科院山仑院士1991年提出的。生物节水概念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作物生理节水、作物遗传节水、生物(包括动植物、微生物)节水三个阶段。广义的生物节水是指利用森林和草原进行水土保持,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狭义的生物节水是利用抗旱和高水分利用效率、高产优质的动植物品种,特别是以农作物为主的生物节水,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高水效农林复合型农业,才能使中国农业走向世界,才能保障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水资源研究的不断深入,水资源的概念也不断发展。2000年以色列的Uri Shamir等提出了“蓝色水”“绿色水”“金色水”和“灰色水”的新概念。“蓝色水”指地上海、江河、湖泊、冰川等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包括土壤水)的总和。“绿色水”一般也称为“虚拟水”,指整个生物界生物体内的水分,包括森林、草地、海洋生物、农作物里的水。1977年,联合国水会议文件中指出,全球生物水资源储量为1.112亿立方米,占总水储量的0.0001%,淡水量的0.003%。“金色水”指水资源的价值和水资源利用及循环利用后的效率及经济价值。“灰色水”是指利用各种科学技术进行科学调配管理及加工改造的水资源。
我们需要保护更多的“蓝色水”资源,通过人工调配和管理及加工改造,将更多的“蓝色水”转化为“灰色水”和“绿色水”(生物水),建立“绿色水”库,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产生更多的“金色水”。生物也是淡水资源的一个水库。
生物节水有三层含义:一是利用生物覆盖减少水土流失,多保持水分;另一层意思是利用抗用抗旱耐旱节水植物品种,减少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和对灌溉用水的需求,即节约用水;第三层意思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让每一滴水产出更多的粮食和提高经济效益。因此,生物节水研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生物水转化为中心的五水转化体系。“五水转化”指降雨、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和植物水分之间的转化。但目前对植物水在“五水转化”中的功能及机理研究重视不够,更没有重视动物水和微生物水转化,因此,生物水转化作用和机理研究是一个重要缺陷。水资源是可以流动的资源,是一个循环系统,应该加强生物自身对水分的及时、高效利用研究特别是利用生物改良不良水资源。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沙产业”,这是生物水分高效利用的典型例证。
二是植物高效用水研究。通过不同植物的布局与种植制度的改变和生物抗旱节水品种的选育推广,生物节水和水分高效利用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三是作物自身水分高效利用的生理遗传机制和育种改良研究。通过自然进化和人工改良进化,特别是现代的分子遗传基因技术可以将“水猪”(如水牛、水稻等)驯化和改良成“水吝啬鬼”(如骆驼、谷子等)。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
(摘自《新华文摘》2006年每13期,有删改)
5.对“生物节水”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广义的生物节水是通过植树种草进行水土保持,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B.狭义的生物节水是利用抗旱和高水分利用效率、高产优质的动植物品种产生更大的
       经济、生态效益的农作物节水。
C.生物节水概念经历了作物生理节水、作物遗传节水到生物节水的发展阶段,即由工程措施节水发展到生物措施节水。
D.生物节水有利用生物覆盖保持水分、利用抗旱耐旱节水植物品种节约和提高水分利
       用效率三层含义。
6.对“生物也是淡水资源的一个水库”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可以通过人工调配和管理及加工改造,将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成生物水,生物
       就像一座水库,具有贮蓄功能。
B.人类可以利用各种科学技术生物体内的水直接变成淡水资源供人们使用,生物就像
       一座水库,可供人们操控。
C.1977年的联合国水会议中指出,全球生物水资源储量为1.112亿立方米,占淡水储
       量0.003%,生物就像一座水库,拥有一定的淡水资源。
D.人类可以利用生物节水措施来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改善不良水资源,生物就像一座水库,可调节水资源。
7.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A.“绿色水”包括森林、草地、海洋和农作物里的水,“金色水”则是水资源的价值角
       度提出的一个概念。
B.在生物水转化作用的机理研究中,目前只重视植物水的研究,未重视动物水和微生
       物水的转化研究。
C.不同农作物的布局、种植方式的改变的抗旱节水农作物品种的选育,都属于植物高
       效用水研究的范畴。
D.通过自然进化和人工改改良,特别是利用现代分子遗传转基因技术,将可以把水牛、
       水稻变成骆驼和谷子。
8.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物节水”一词是中科院的山仑院士首先提出来的,可见,目前中国的生物节水研
       究已处在世界领先水平。
B.要保障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高水效农业,因此,抗旱耐旱节水植物
       的研究,将成为农业科研的一项重要课题。
C.钱学森提出的“沙产业”是生物水分高效利用的典型例证,可见,我国的生物节水
       由理论研究进入了实践检验阶段。
D.一旦我们培育出抗旱节水分高效利用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品种,我们就能解决水资源
       危机。
三、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袁随园君墓志铭
(清)姚鼐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①。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陵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檽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典。成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涌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少年,无吏能,度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不为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始,君葬父母于居小仓山北,遗命以己祔②。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宁,从君游最久。君殁,遂为之铭曰:“粤③有耆庞,才博以丰。出不可穷,匪雕而工。文士是宗,名越海邦。蔼如其冲,其产越中。”载官倚江,以老以终。两世阡同,铭是幽宫。
【注】:①报罢:未考中;②祔(fù):祔葬,合葬;③粤:助词,用于句首。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再起,发陕西       起:被起用 B.必造随园投诗文:   造:造访
C.其考自远来县治     治:治理 D.试匿名访诸野       野:民间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11.下列各句中,不能体现袁枚的文学才能的一项是 (    )
A.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 B.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C.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D.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
1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墓志铭的首段交代了墓主的姓名、籍贯、世系、仕履、专长等,点出“随园”,
       紧扣标题,又为后文作了铺垫。
B.第二段写袁枚仕途不顺,绝意仕宦,纵情于山水,潜心文辞歌诗,而且还写了袁枚
       的为人,如热情待客,疏财仗,奖掖后进等。
C.作者对袁枚诗文的主人用词考究,“皆能自发其思”是说袁枚散文、骈文有自己的个
        性特色;“通乎古法”是说他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
D.文章注意前后照应,如第四段“在江宁尝朝治事……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写在
       江宁的为官情况,这和第一段“调江宁知县”相呼应。

第Ⅱ卷(共114分)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赏析和古诗文默写(21分)
13.把文言文新闻记者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皆以贫游幕四方
译文:                                                                   
   (2)世人心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
译文:                                                                   
   (3)出不可穷,匪雕而工
译文:                                                                   
14.阅读下面不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玉楼春  春思
严仁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泳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
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1)这首词的上阕采用什么艺术手法写思妇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答:                                                                                  
                                                                                    
                                                                                    
   (2)试比较“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与柳永《凤栖悟》“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惟悴”的异同点。(3分)
答:                                                                                  
                                                                                    
                                                                                    
                                                                                    
15.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上书谏寡人者,受人中赏;               ,              ,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              。(曹操《短歌行》)
   (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                。
(陶潜《归园田居》)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秋的感怀
孟超
①据说桂林是没有秋的,因为秋老虎过了之后,便就快到冬天了;可是事实也不尽然,在八九月间,一阵热雨之后,到了晚上,也总有一些和夏天不同的凉意。
②当你走到树底下,也照样的飘下了一两片树叶,虽然用不到猛然的一惊,但秋的感念多少是存在的。
③除此,街头上、庭院里,我也找不出秋的征象了,这大约是那些人认为是没有秋的原因。
④记得在上海时,秋一到,马上路口里就有敲着木梆的卖白果的声音,它像候鸟一样,才准确哩,那声音真使人有说不出的寂寞之感啊,尤其是热天还没有过完,大商店、小商店、百货公司,都挂出“秋季大减价”的市招,触目惊心,使你任管怎样的热中,总不会不觉秋是在心里哆嗦的。
⑤北平,我也曾去过,秋更容易感到的,且不必说西山的红叶、北海的残荷;就是东来顺、便宜坊等处的涮羊肉、烤鸭,都按时上市了,即使天气还热燥燥的,那你能说他不是秋天吗?
⑥我的故乡——青岛,更是一个最好的秋的圣地。那里,山,在初秋,被翠绿的草色点染得更加清秀妍丽,遍山的爬山虎的叶子,红的像胭脂一样,不用三杯两盏也也就心醉了。自然海浴场是阑珊了,软沙的轻梦,也快到了醒的时候,但晚间的山高月小,秋涛击着岩石,南海沿人迹还不冷落,在煦煦的余温中,临着海去听秋声,的确会使人心情奔放的!
⑦那都是抗战前的事,不谈它也罢。
⑧不过,有人告诉我,在关外,秋高马肥的时候,听到了一声旅雁的唳声,总有一点苍凉之意,那情景是介乎悲爽之间,很可代表了秋那种使人捉摸不定的味道,可惜我没有到过关外,还得留待失地收复之后,再去领略吧。
⑨抗战之后,我也曾在初秋的夜晚,在大别山作过随军的长征;我也曾在黄鹤楼头,对着秋的江流,作过夏口汉阳的远瞩;我也曾突破敌寇的包围,登过武胜关,偷越了鸡公山的脚麓;我也曾在襄江的古渡,看过落日,吊过三国的遗迹;……然而,那些时候,秋似乎不在心上似的,虽然也倏忽地过去了,可没曾留下了凄凉的感觉。
⑩桂林,不似上海,不似北平,不似青岛,更不似皖鄂各地,画家虽也曾画出了“漓江秋渡”的画意,但我站在中正桥头,感不到桂林同别处哪里有什么不同呢?
○11往年秋天一来,总要举行一次筹募寒衣大会,那可使人气短的,抗战已经四个年头了,不但我们的力量,应该愈磨愈壮,而且心情也需要更健强些,哪里能受了时令的摇动呢?
○12秋天,只低徊于欧阳子的《秋声赋》,那总不免使人气短的,抗战已经四个年头了,不但我们的力量,应该愈磨愈壮,而且心情也需要更健强些,哪里能受了时令的摇动呢?
○13让我来摸拟一下吧,新谷是在收割中,无边的大野,撒下遍地的黄金;农夫农妇们,纷忙在田亩里,都辛勤地露出了笑脸;没有作战的部队,也放下了枪杆,帮助着他们秋收,田垄里唱起生产的歌声、收割的歌声,这是多么自然的,美妙的、使人兴奋的,抗战中的欢愉的画面呵。
○14再想下去,秋收之后,食粮是充实了,人民生活是安定了,士气也增加了,抗战是在无形中添加了不少的劲儿,我不能卑薄秋,两满怀喜悦,正为着秋而鼓舞哩。
○15这样,这样,我飘飘然地赞颂着秋的来临!
○16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心稍微一沉,又似乱梦被打破了一般。到处都闹着米价的高涨,正如秋潮般的汹涌,物价也像与米价竞赛似的,只见它不断地升起,没有低落的希望,大家都皱着眉头,喊出了困苦的呼吁,秋没曾使人悲戚,人倒使秋添上了不少的苍凉了。
○17今晚,踏着凉月的影子,想到秋,也感到秋了;但心实在飘不起来,生活下坠着,气压铅样般地低沉着,紧压着,不知为什么忽然记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旧诗:“曾惊秋肃临天下,”反复了多时,以后是什么,却记不起来了。
写于1941年  桂林
(原文有删节)
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的含义(4分,每小题2分)
   (1)自然海浴场是阑珊了
答:                                           &n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6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成绩检测八年级语文试卷』  下一个『八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