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复习检测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复习检测题(八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检测题一、基础知识训练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阡陌交通(2)惟吾德馨(3)黄发垂髫(4)濯清涟(5)陶后鲜有闻(6)花溅泪2、下面的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晋/陶渊明/独爱菊3、填写下表。题目 出处 作者 朝代 名句爱
试题预览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检测题
   一、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阡陌交通       (2)惟吾德馨         (3)黄发垂髫
   (4)濯清涟         (5)陶后鲜有闻       (6)花溅泪
   2、下面的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晋/陶渊明/独爱菊
   3、填写下表。
  
题目 出处 作者 朝代 名句
爱莲说
 陋室铭   
桃花源记
望岳   
春望
   4、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你怎样理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的“世外桃源”?
   
   6、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这首五言律诗,前两联写“感时”,后两联写“恨别”,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B、首联言明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着一“深”字,叫人满怀凄然。颔联以一特写镜头,将无情的花鸟化有情,更突出了诗人悲痛之深切。
   C、一个“望”字统领了前四句的内容。诗人的视域由远而近,由小到大,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像也由部分到整体,由浑沌到清晰。
   D、颈联结构工整,感情浓郁,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又盼家书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尾联以诗人望后情态作结,用一“搔”字,更显示了涛人的愁苦之心。
   7、用课文原句填空。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
写村中人厌恶战争的句子是                                                    。
   (2)《爱莲说》中最能体现莲花洁身自好的名句是                                         ,
表现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 
   (3)《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
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虽身居室,却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的句子是               。
   (4)《望岳》中表现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               。
 
 二、 创新能力运用
                                    (一)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文后的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课文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用了 个“     ”字说明是偶然发现的。发现后,“渔人甚异之”,其中“之”字具体指代的内容是                                           。(用文中句子回答)
   9、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用“                   ”说明它不易被发现,而渔人之所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舍船,从口入”,是因为“            ”。接着作者用“ ”一词总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感受,用“                                            ”概括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情状。
   10、第三段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的原因有哪些?
   
   11、用“||”将第三段分为两个层次并概括大意。
   第一层:
   第二层:
   12、第三段写渔人在桃花源          和         的经过,写出了桃花源中                    。
   13、为什么桃花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15、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虽是虚构的,但却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下面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们和平安宁、富足快乐,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 
   B、这种美好境界,是作者不满现实的流露,也是他政治理想的寄托。
   C、这一理想境界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它只是一种空想,但它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D、作者虚构这一理想境界,意在激励受压迫受剥削的人民去为之努力奋斗。
   16、本文中后来成为成语的三个短语是                  、             、                  。
   17、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句是 ( )
   A、初/极狭,才/通人。    B、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C、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1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A、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得到一座山。)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个渔人为他们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D、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束,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9、文中的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莲的高尚品质。
   2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可爱者甚蕃(多)            ②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③亭亭净植(种植)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⑤陶后鲜有闻(陶渊明的后代、后裔) ⑥宜乎众矣(适合)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21、翻译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2、本文作者是       朝的        家 。
   23、《爱莲说》将莲人格化,把它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赞美它是“花中君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莲的形象的?
   

   24、《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课文中以牡丹比喻什么人?莲花比喻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有些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2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 、 。这句话作者讥讽了 的世态。
   26、下列诗句中咏菊的有    ,咏莲的有    ,咏牡丹的有     。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B.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C.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D.惟有绿荷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27、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概括喜爱的原因。
   (1)最喜爱的花: 。
   (2)喜爱的原因: 。
   
                                       (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8、《陋室铭》的作者是       ,     朝人 。
   29、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词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馨:
   (3)可以调素琴  调:
   (4)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30、“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与下面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忘路之远近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水陆草木之花   D、处处志之
   31、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孔子云:何陋之有?
   
   3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3、请用原句写出本文的主旨,并说明本文是如何通过设喻来突出主旨的?
   
   
   34、本文除比喻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5、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36、《爱莲说》和《陋室铭》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请分别说明两篇文章是托何物言何志的?
   
   
   
                            (四)
   阅读于谦的诗,回答问题。
                                     吟
                   千锤百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7、这首诗的体裁是           ,韵脚是             。
   38、解释文中的词语。
   (1)锤          (2)等闲:
   (3)浑          (4)留:
   39、本诗也是托物言志的佳作,本诗所咏之是什么?请填空在诗题的横线上使题目完整。
   40、请说说诗中写出了什么样的工序?
   
   41、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精神?
   
   三、写作
   42、以“我喜爱的一种花”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答案   1、略 2、A 3、略 4、略 5、言之成理即可 6、C 7、(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遂与外人间隔 (2)出淤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南阳葛诸庐,西蜀子云亭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8、忽 忽逢桃花林……缤纷 9、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豁然开朗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为外面的世界如此黑暗、动荡不安叹惋.也为外面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11、……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第一层:写渔人受到村人的热情接待。第二层:写渔人与村人的交谈 12、做客、告别 淳朴的社会风尚 13、桃花源人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和苛捐杂税 1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却又“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假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15、D 16、豁然开朗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17、B 18、A 19、“莲,花之君子者也” 20、C 21、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2、宋哲学 周敦颐 23、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作看主要从莲的生长环境、形象、清香以及高洁的风度诸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并加以赞美。文章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五个方面写出了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飘逸的风度,赞美了莲的高洁、质朴的品格 24、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莲花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看法: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行为表示鄙夷和厌恶,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 25、爱慕富贵的人多 作者的知己少 追逐名利 26、B、C D A 27、略 28、略 29、(1)出名。(2)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3)调弄,这里指弹(琴)。(4)官府的公文。 30、B 31、(1)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32、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文章以“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作比喻,突出了品德高尚的重要性。 34、对偶 对比 反问 借代 35、作者志趣高雅,品德美好,生活充实。 36、《爱莲说》托“莲花”的形象突出自己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德 《陋室铭》托“陋室”表达自己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志趣。 37、七言绝句 山 闲 间 38、(1)锤打(2)平常(3)全、都(4)保留 39、石灰 40、写出了如何千辛万苦地从深山中开采石灰石,又如何经过烈火的焚烧将石灰石制成洁白的石灰的过程 41、借咏石灰以言志,表现自己为国忠诚,不畏艰险,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121.68.150.221)"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单元练习


上一个『2006~2007学年度(上)辽宁省沈阳四中高二语文月考』  下一个『2006~2007学年度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