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射阳中学2007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江苏省射阳中学2007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三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射阳中学2007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命题人:严德才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惬意书箧配合默契锲而不舍提纲挈领B.拮据狙击拘泥成说鞠躬尽瘁囤积居奇C.湖泊脉搏日薄西山英姿勃发斑驳陆离D.枭雄骠勇门庭萧瑟甚嚣尘上骁勇善战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
试题预览
"射阳中学2007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命题人:严德才

一、(15分,每小题3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惬意    书箧    配合默契    锲而不舍    提纲挈领
B.拮据    狙击    拘泥成说    鞠躬尽瘁    囤积居奇
C.湖泊    脉搏    日薄西山    英姿勃发    斑驳陆离
D.枭雄    骠勇    门庭萧瑟    甚嚣尘上    骁勇善战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精萃    度假    挖墙脚    天翻地覆    迫不急待  
B.打蜡    凭添    水龙头    鼎立相助    额手称庆
C.幅射    凑合    入场券    出奇不意    世外桃园
D.九霄    坐镇    大拇指    走投无路    声名鹊起
3.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字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粗糙(zào)  僭(jiàn)越   绿树成茵          出奇致胜
B.座落luò      通牒(dié)    融会贯通         关怀倍至
C.翰藻(zǎo)  慰藉(jiè)     波谲(jué)云诡  风情缱绻(quǎn)
D.祥和(huó)  颔(hàn)首    委屈求全         一筹莫展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治哮喘的新药疗效显著,但是副作用较大,人吃了后,手就会情不自禁地发抖。
B.奥运会期间,为了方便人们按图索骥,不遗漏每一场比赛的观看,报纸特别登出了转播时间表。
C.此次投资体制改革,既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家加强对整体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其实投资体制改革与宏观调控并行不悖。
D.有媒体分析,此项计划所面临的最大困难,莫过于何处去找这每年230亿台币的巨款,目前台湾当局预算捉襟见肘,即使只拿出23亿都恐不易。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农民一方面向化肥厂提出合理的要求和建议,另一方面化肥厂积极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保证化肥的供应。
B.正太路的路轨窄,敌人把平汉路的车头无法移用到这里。 
C.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高。
D.面对拥有五名具有NBA打球经验的球员的美国队,中国队并不怯阵,整场比赛打得气势如虹,最终以三分优势险胜对手。 

二、(每小题3分,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8题.
鲁迅笔下的阿Q,对于自己进监狱并不烦恼,而以为“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不仅如此,鲁迅用一百多字详尽描写“阿Q立志要画得圆”却未能如愿的过程,其用心又是什么?
鲁迅在《阿Q正传》中并没有解答的问题,却在其杂文中暗示了解读的钥匙。鲁迅认为,圆滑是中国国民的特征之一,大团圆是中国小说、戏曲的重要特征,甚至自然景观的欣赏也有“十景病”的圆满心理,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乱一治”’,也就是原地不动地转圆圈。
阿Q所画的圆圈,不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国民希求圆满的象征。阿Q的地位一降再降,面对种种不幸,心理上仍能够圆满,精神上仍能够胜利,就典型而近乎夸张地凸现了国民希求圆满的心态。
阿Q的“革命”是传统的画圆圈式的“革命”的翻版。阿Q式的革命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另换一个皇帝甚至暴君,“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因此,不能简单地在阿Q革命与辛亥革命之间画等号。
具有团圆心理的国民,只能演出一场圆圈式的革命,结尾也应该是大团圆才对,所以鲁迅为小说的最后一章命题为“大团圆”。当然,它没有重复传统小说和戏曲的大团圆,而是以具有象征意味的反语技巧,来打破大团圆。阿Q所希望的圆圈,把阿Q送上了杀头示众的路。鲁迅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控诉是最令人惊心动魄的,在小说中只有《狂人日记》中的古旧传统“吃人”,可以与之相比。
用这把钥匙,也可以解决阿Q一名的争论。
不确定阿Q的姓名,在于增强其普遍性。用Q是因为它是一个拖着小辫的头,鲁迅所解剖的正是“国民的灵魂”。更重要的是,Q作为一个圆圈,正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不过,它已经不圆满了,因为有新的东西侵入,所以鲁迅选择了Q而不选择O。
6.对“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这个比喻理解错误的是(    )
A.“革命”即使成功,也只是推翻某一皇帝,建立的仍然是封建王朝。
B.“革命”即使成功,阿Q的政治、经济地位也不会改变。
C.“革命”即使成功,也只是有所破坏,而没有新的建树。
D.“革命”即使成功,基本上仍然是沿袭旧的统治制度。
7.作者认为“解读《阿Q正传》”的“钥匙”是(    )
A.鲁迅杂文。                   B.圆滑是中国国民的特征之一。
C.圆圈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D.阿Q的“革命”是传统的画圆圈式的“革命”的翻版。
8.作者以鲁迅杂文所暗示的钥匙,解答了《阿Q正传》中的许多问题。从以下几项中,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                               (    )
A.解答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根源。
B.分析了阿 Q式“革命”的实质
C.解释了中国小说、戏曲为什么以“大团圆”作结  
D.解释了阿Q命名的重要原因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1题。
   徐有功,名弘敏,避孝敬皇帝讳,以字行,国子博士文远孙也。举明经,累补蒲州司法参军,袭封东莞县令。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更相约曰:“犯徐参军杖者,必斥之。”迄代不辱一人,累迁司刑丞。时武后僭位,畏唐大臣谋己。于是置总监牧院诸狱,捕将相,俾相钩逮,朝野震恐,莫敢正言,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劳。
   韩纪孝者,受徐敬业伪官①,前已物故,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诏已报可。有功追议曰:“律,谋反者斩。身亡即无斩法,无斩法则不得相缘。所缘之人亡,则所因之罪减。”诏从之,皆以更赦免,以此获宥者数十百姓。
   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为人诬构,有功争不能得。秋官侍郎周兴劾之曰:“汉法,附下罔上者斩,面欺者亦斩。在古,析言破律者杀。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后不许,犹坐免官。
   起拜左司郎中,转司刑少卿。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久之,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或曰:“彼尝陷君于死,今生之,何也?”对曰:“尔所言私忿,吾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
尝谓所亲曰:“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词,以求苟免。”故有功为狱,常持平守正,以执据冤罔,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
(选自《新唐书•徐有功传》)
注:①徐敬业:即李敬业。李勣之孙,光宅元年与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等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临朝,后为武后所派大将李孝逸击败,被部下杀死。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迄代不辱一人                      迄:到……(时候)
B.于是置总监牧院诸狱                置:设置
C.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                籍:查抄
D.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按:按照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律,谋反者斩           ②析言破律者杀
③不可以私害公           ④后以此重之
A.两个“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两个“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D.两个“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有功为政仁慈,深得百姓敬服,武则天当政时,株连钩捕,大开杀戒,朝廷上下没有人敢主持正义出来说话,只有徐有功多次犯颜力争。
B.韩纪孝在接受徐敬业伪职之前就已经死去,他家还是受到牵连。圣旨已下,徐有功仍进谏,坚持依法办事。有类似情况的“数十百姓”也因他这次说情而得以赦免。
C.徐有功为李仁褒兄弟辩冤不成,反遭周兴弹劾致最终被免官。待重新起用后,又遭同僚皇甫文备诬陷。但在皇甫文备被捕入狱时,徐有功仍依法公正无私救出了他。
D.徐有功断案,总是坚持平等公正的原则,坚持依靠事实凭据来判决冤屈诬枉的案子,不曾以私废公,因而深受武后器重。

四、(22分)
12.将下面文段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①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得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②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③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国语•周语》)
①                                                                   (2分)
②                                                                   (3分)
③                                                                   (3分)
1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绝句     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1)联系诗意,分析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4分)
                                                                                
                                                                               
(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6分)
   (1)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                   。
(3)                  ,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怀  疑  与  激  变
——解读毕加索
    ①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我们常常只有惊叹。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或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地咀嚼——品咂其中的苦味和甘甜,以及咸涩。
    ②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是难以超越的,他们本来就是这样一些强大特异的生命。这些生命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一生可以纵横涂抹而不知疲倦。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一个长长的生命、漫漫的创造历史:从很早即开始起步,直到最后才缓缓终止。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是十岁左右画出的,如十四岁的《裸脚女孩》、《老渔民》等杰出的作品——仅此一条就决定了这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
    ③纵观他一生的无数作品,可以从中找到各种风格倾向各种情绪,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其中繁星闪烁,风云变幻,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更有惊涛骇浪,那种动人的美,让人过目不忘的最为独到的呈现与表达,简直比比皆是。我们可以一口气列举出《站在球上的孩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喜肖像》、《持扇的女子》……多到一时难以穷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心底从来都是充斥了不安:怀疑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大痛苦;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疯,傲世与自卑,欺世与自欺……这一切综合一起,让后来人去清理和辨析,去极为困难地分拣。后来人常常是不知所措的,在这亘古未见的一大堆斑驳灿烂面前,大半只有叹息,而没有能力去鉴别——他们甚至在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
    ④有人不止一次指出他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巨灵”,除了“野兽派”以外,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它们使当时和后来的艺术处于激活状态,它们也使各种尝试变得可信和可能。但当我们面对一大堆千奇百怪、巧思百出,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一些怀疑吗?是我们错了还是当年的大师错了?追问的结果是:大概谁都没错,是时代错了。在一个人类正被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作为个体,一个生命,你尽可以呼号,但没有回音,更没有应答……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窥见毕加索当年的伤痛。面对那样的时代,人们所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像当时的大师那样,做下这疯癫无忌的大喧哗和大游戏了。他要可意地尽情地嘲讽一番,既嘲讽自己,又嘲讽时代;既嘲讽去者又嘲讽来者。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全部感触、百缠纠结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⑤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虚荣的时代。看来—个艺术家被逼到了尽头,就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偏要以此为乐——他与另一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自觉与清醒。毕加索兴之所至任意涂抹,像儿童一样嬉戏不休,上下游荡,四方徘徊,进入化境般的流畅自如,实际上却是隐含了一个生命的全部悲凉无告。这儿有泪水,有傻笑,更有绝境的哀求,在他这儿等于是以歌当哭。
    ⑥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来说,毕加索是消极的。
    ⑦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他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屈服。我每一次看到他的不可征服的创造,就在心里悄悄发出叹息: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
注:毕加索(1881-1973年)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派主要代表,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
15.文中说毕加索的作品“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毕加索的作品中有这些“奇迹”的原因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第③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一句中的“双重悲剧”指什么?请结合文意从艺术家和受众两方面分析作答。(4分)
  艺术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  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开头说,毕加索是一个“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毕加索的“伟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作者认为毕加索是伟大的,也是屈服的,请问:毕加索屈服的表现、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意分析作答。(6分)
   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六、(13分)
19.下面一段话标注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第三单元质量检测题』  下一个『中考语文模拟题二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