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八年级下册 语文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一、释词。1、古今异同。①、鲜美古:鲜艳美丽;今:(味道)新鲜②、交通古:互相通达(或交错相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总称③、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指男方的配偶④、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地方⑤、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⑥、缘古:通“沿”,沿着;
试题预览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一、释词。
1、古今异同。
①、鲜美    古:鲜艳美丽;今:(味道)新鲜
②、交通    古:互相通达(或交错相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总称
③、妻子    古:妻子和儿女;今:指男方的配偶
④、绝境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地方
⑤、无论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⑥、缘        古:通“沿”,沿着;今:缘故,缘分
⑦ 、间隔  古:隔断,隔绝;今: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⑧、问讯    古:询问消息;今: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情或道理请人解答
2、一词多义。
①、舍    便舍船(舍弃);屋舍俨然(房子)       
 ②、寻    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
③、志    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
④、之    渔人甚异之(代,渔人见到的景象);忘路之远近(助,的);
                有良田……之属(代,这);具答之(代,他们,指桃花源人);
                处处志之(助,起凑足音节作用,可不译);闻之(代,这件事)。
⑤、为  捕鱼为业(动,作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给);不足为外人道也(介,向、对) 
⑥、乃    乃大惊(于是,就或竟,竟然);乃不知有汉(竟,竟然)
⑦ 、具  具答之(全,都);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详尽)
⑧、通     才通人(通过); 阡陌交通(通达,相通)
3、通假字。①、缘溪行(缘:通“沿”,沿着);②、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4、同义词。
①、“ 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    具答之   咸来问讯   皆叹惋”中的加点字都可译为“全、都”;
②、“便要还家”的“要”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延”都可译为“邀请”。
③、“豁然开朗、屋舍俨然 、怡然自乐和欣然规往”中的“然”字都可译为“……的样子”
5、其他词语。        欲穷其林(走,指走到……尽头);阡陌(田间小路)交通;
二、译句。
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桃花源中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详细地说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他们)问现在是哪一朝,(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了。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老人和小孩都充满了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这些种类。
三、用文中原句填空。
A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第二段中表现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第二段中表现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D写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E写村中人厌恶战争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四、关于桃花源的对联。
上联:水流共放                                下联:路转峰回
上联:山鸟似欲啼往事                     下联:桃花依旧笑春风
上联:窃怪当日仙人,独思渔父      下联:遍寻此中村落,不见桃花
上联:陶令不知何处去                     下联:桃花源里可耕田(毛泽东)
五、问答题。
1、本文的作者是陶渊明,东晋(朝代)诗人,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
2、“悉如外人”中的“外人”指桃花源外的人,“黄发垂髫”指的是老人和小孩。
3、“具答之”省略的主语是渔人;“此人”指渔人。
4、学习此文,我们除了积累了世外桃源、豁然开朗和无人问津三个成语外,至今仍在使用的词语还有落英缤纷、屋舍俨然和怡然自乐等词。
5、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为寻访这个神秘的地方,一波三折,终于“豁然开朗”这种情形,可用陆游的两句诗来形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渔人”的行踪,即:发现→访问→离开
7、概括名段文字的大意。
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
第三段:写渔人在桃花源人家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四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8、第一段中“渔人甚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一是桃花林以前从未见过;二是桃花林面积之广;三是桃花林没有其他树种;四是景色鲜美。
9、桃花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答: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得很久远了。
10、“此人一一为具言的闻,皆叹惋。”中的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
答: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1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答: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平静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不得埋下伏笔。
12、故事以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而结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使人觉得桃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13、桃源的社会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有什么不同?
答:桃源社会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作者所处的时代是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14、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请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作者对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极为不满,辞官归隐,安贫乐道,但心中一直追求自由富足安乐的理想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桃花源社会正是作者追求的理想社会。
15、“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文字回答)答: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16、你怎样评价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社会理想?
答:作者追求一种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的社会生活理想。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是一种空想。
17、你认为在东晋时期,桃花源这个地方真的存在吗?请亮出观点并陈述理由。
        存在理由:①即使现在,还有人迹罕至的地方,何况一千多年前呢;②“太元”的年号,刘子骥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的年号和真人;③桃花源人的生活并不很时髦前卫,而是民风淳朴,没有压迫,像原始社会,可能存在。
       “不存在”理由:①东晋战乱不断,桃花源只是作者虚构的美好世界;②写真实的年号、真实的人只为了增加真实感;③美丽的桃花源是用来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反衬现实的黑暗的;④桃花源几百年不与外界交往,长此以住,近宗繁殖,按遗传学规律,村人自然消亡,不可能存在。
18、附加题。本着“怀疑求真”的精神,你能否就本文提出一个你所发现的值得探究的问题?老师将根据你提问的质量判分。(或:有人认为第二段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不太合乎实际情况,如果真的不太合乎实际,你认为哪些方面不太合理?)
答:桃源人是秦代进入此“绝境”的,且与外人“间隔”,从秦到晋太元间有500多年,桃源外的人的“衣着”变化很大,而桃源人的衣着,不可能跟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220.162.70.36)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语文版 八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复习与训练』  下一个『扬州市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