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中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中段考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南海一中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中段考试(高一下册 广东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南海一中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中段考试高一级语文科试题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审题人: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
试题预览
"南海一中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中段考试
高一级语文科试题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          审题人: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第Ⅱ卷答卷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濒危        频繁        颦蹙        贫贱不移        平步青云
B、绮丽        期待        亲戚        漆黑一团        七窍生烟
C、赡养        禅让        膳食        擅离职守        善罢甘休
D、赝品        应酬        英雄        义愤填膺        鹦鹉学舌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神智        神志不清        权益        权宜之计
B、淡泊        淡薄名利        分辨        分辩是非
C、个别        个别对待        发愤        发奋图强
D、费话        废话连篇        淹没        湮没无闻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但是我国选手王义夫——这位刚硬的汉子在希腊奥运会上拿到冠军后,却忍不住流下了‘男儿泪’,但他的泪是因为激动。
B、以前没有看过卓别林的喜剧,今天看了,大家觉得开心,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
C、这次深圳市有关方面之所以安排曾在中国证券市场翻云覆雨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出山,标准也就是这一条,“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
D、《家庭现场急救》软件用了近500幅插图、动画及AVI小电影,演示了各种自救与互救的方法,让您身临其境,体会在关键时刻如何妙手回春。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一对夫妇特意赶在结婚纪念日这天来到捐助中心,一人捐了1000元钱。
B、当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古希腊是现代文明之源,杜兰博士则认为欧洲大多数的发明是来自埃及和东方。
C、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各式各样的沙柱,它们在旋转,在移动,在不断产生着难测的变化。
D、空中飞鸟对飞机是个很大的威胁,因为飞鸟虽小,却能像子弹一样击穿飞机而坠落。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些电视剧我们不能看的原因,是因为它们不适合我们,只能迎合少教人的口味。
B、尽管学习怎样紧张,他还坚持天天锻炼身体。
C、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的幸福生活得之不易。
D、他尽管行车已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
6、填入下面文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语句间的标点不考虑)
曾宪梓先生对中国内地的总捐资额超过4亿人民币。有人这样问他;有钱快乐,还是没钱快乐?曾宪梓先生这样回答:“__________。不要成为钱财的奴隶,要做钱财的主人。”
①我不算有钱 ②穷人有穷人的快乐,有钱人有有钱人的苦恼 ③有钱不一定快乐
④看你怎么用 ⑤但是我把钱用在有益的事业上
A、①③②④⑤        B、①⑤②③④        C、③②④①⑤      D、②③④①⑤
7、《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偏义复词,下列加点而不属于偏义复词的是
A、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B、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C、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D、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可怜体无比                 B、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D、古之学者必有师。
9、下列诗句翻译不正确的一句是
A、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翻译:多多感谢后世的人,鉴戒谨慎不要忘记!
B、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翻译:起早睡晚,没有一天不是这样。
C、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翻译:我本来就知道正直敢言会造成祸患,(但我)忍耐(祸患)不能停止(忠谏)!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翻译:(我曾经)长久地被囚禁在牢笼里,(今天)才得以回到大自然。
10、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赋、比、兴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法。
B、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辞》合称为“乐府双璧”。
C、屈原是我国春秋时期楚国人,其代表作有《离骚》。
D、“风骚”是指《国风》和《离骚》,分别开启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2分,每小题3分)。
“美”字的来源,是“羊大为美”。《说文》对美的注释是“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来源于好吃、味美。孔子的“君子成人之美,把美与善、美与满足混在一起,他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是例证。大哲学家庄子,对美很有点辩证的把握,看到了美的相对性。他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孟子认为“充实之为美”,已经触及了一些内涵。此外《礼记》的“美恶皆在于心”,把美看成是主观的东西,还有散见于诗词、文章的不少观点,如美在恰如其分,在于匀称,即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所描绘的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至于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的诗句,则说明了美在自然。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谚语,道出的是美在于关系。对于美是不是主客观的统一,苏东坡的《琴声》作了这样的思索:“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以上种种,虽挂一漏万,确也说明“       ”。如美学家朱光潜所云:“法国人往往把美叫做‘我不知道它是什么’。”
其实,漂亮的形象引起人们感官愉悦,进而触发其爱慕甚至占有的情感,这里有历史的、文化的、民俗的、道德的、时代的、物欲的等多种因素作用于其间。包括体育竞技、书法、绘画、文学作品等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美,归纳起来,首先,是在于一种具体的形象(不是抽象的概念)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其次,感官把接受的形象作用于情感,引起了我们的爱慕和喜悦,给我们享受和陶醉。第三,能够引起我们审美情感的形象,只能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它们都只对于人,对于人类社会才有意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美不是自然现象(如花的红和花的美有区别),也不是私有现象(美能分享,美有公认的标准),如少女能歌唱失去的爱情,而守财奴不能歌唱他所失去的钱财(因为后者的歌唱不能和他人交流、共鸣,因此不会动人)。第四,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的各种形象,不是都美,即美除了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的特点外,还必须具备一个最根本的特点——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美的形象应当反映出人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也即人有意识、有目的,能动地去改造世界,追求真与善,从而在客观世界取得自由这样一种能力和力量。如庖丁之出神入化地解牛,医生神奇熟练地运用手术刀,社会井然有序地和谐发展,神舟飞船出入自由地遨游太空……美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所以有稚子之心,美在无邪;少女之心,美在无暇;志士之心,美在无私;壮士之心,美在无畏之誉。
                                          (选自《人民文学》2003.12)

11、下列是对文中古人对“美”的认识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美就是善,就是满足。总之,美是主观的东西。
B.孟子认为美是充实的,他比孔子则更触及了美的内涵,认为美是客观真实存在的。
C.庄子认为美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美,美没有一定的标准,因而美是虚无飘渺的。
D.宋玉对“东邻之女”美的描述,也是基于认为美是主观的认识。
12、苏东坡的《琴声》体现了他对美的认识,最能说明他的观点的一项是
A.美是难以说清的东西。            B.美是主观的东西。
C.美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D.美是主客观统一的。
13、第二段空缺处是一句关于美的名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A.美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黑格尔)        B.美是难的。(苏格拉底)
C.美是一种本质的现象。(歌德)            D.美本身都是无限的。(黑格尔)
14、下列是本文作者对美的见解,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须具有一种具体的美的形象(漂亮的形象),才能引起人们感官的愉悦,从而产生美的享受和陶醉。
B.不仅形象要作用于感官,而且感官还要作用于情感,这样才能产生美,因而美是人区别动物的标志之一。
C.美不是自然现象,也不是私有现象,它只能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对人对社会有意义。
D.美总是与真与善相联系的,只有反映出人们有意识、有目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力量的才是美的形象。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08分)
注意事项:1.第Ⅱ卷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写在第Ⅱ卷的答卷上。
2.字迹工整,卷面清洁。

三、阅读下列人物传记,完成15~18题。(18分)
黄 土      邹志安
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半声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值要买近二十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与,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他现在去了!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七十七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那么,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孝道的方法了。哭也徒然,哀也无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们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15、这篇散文题为《黄士》,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4分)
答:                                                                           
                                                                               
                                                                               
16、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6分)
答:                                                                            
                                                                               
                                                                               
                                                                                
17、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文中所反映的当时中国农村的状况。(4)
答:                                                                            
                                                                               

18、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中通过医生所打的比方,形象地描写出父亲积劳成疾、病人膏肓的身体状况。
B.父亲偷偷停止服药,主要是舍不得花钱,同时也说明当时缺乏起码的医药卫生条件。
C.父亲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既反映了他的爱国情结,也表现了他愚昧无知。
D.文章开头说“我的父亲……像一把黄士”,结尾说“我就撒下这一把黄土”,首尾呼应,深化了“黄土”的象征意义。
E.作者文笔朴实,但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父亲的形象,表达了对父亲真挚的感情。
F.作者笔下的父亲同朱德笔下的母亲一样,虽然极其平凡,但都具有感人的人格力量。

四、诗歌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1题。
何草不黄
《诗经•小雅》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1)。何人不将(2),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3),何人不矜(4)。哀我征夫,独(5)为匪民。
匪兕(6)匪虎,率(7)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8)者孤,率彼幽(9)草,有栈(10)之车,行彼周道(11)。

【注释】(1)何日不行:哪一天不奔走。(2)将:出行,走路。
(3)玄:黑色,这里指凋零。  (4)矜(jīn):可怜。何人不矜:哪个人不危困可怜。
(5)独:难道。             (6)兕(sì):野牛。
(7)率:沿着。              (8)芃(péng):这里形容狐毛蓬松的样子。
(9)幽:深。                (10)栈车:高大的役车。     (11)周道:大道。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每题1分,共2分)
    (1)独为匪民                          (2)朝夕不暇

20、这首诗是写外敌入侵、战祸不断而给人民带来疾苦。这首诗多次出现“草”这一意象,这在《诗经》中属于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每一问2分,共4分)
答:(1)                                                                       
   (2)                                                                         
                                                                               

21、对于这首诗,《诗序》说:“君子忧之,故作是诗也。”朱熹也说:“行者苦之,故作此诗。”请问,“君子”、“行者”为什么“忧”之“苦”之?请具体表述出来。(4分)
答:                                                                            
                                                                               
                         &nbs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广东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  下一个『哈尔滨市第一0七中学2006年毕业考试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