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海十大名校联考试卷及答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6年上海十大名校联考试卷及答案(高三下册 语文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6年上海市十校(高三)联合测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题号 一阅读 二写作 总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得分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21分)得分 古往今来,“玉”字在人们心目中都是一个美好而高尚的字眼。人们用玉字组成不计其数的词语,来表达
试题预览
"2006年上海市十校(高三)联合测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题号 一  阅读 二写作 总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得分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21分)

得分

古往今来,“玉”字在人们心目中都是一个美好而高尚的字眼。人们用玉字组成不计其数的词语,来表达自己所喜爱的事物,例如玉貌、玉体、玉女、玉容……等等,并把为正义而死形容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崇玉之风炽盛,可见一斑。古人辨玉,首德而次符。德是质量,符是颜色,即质量是首要的,颜色是次要的,至今这仍是评价软玉的两个基本标志。
玉的外观颜色一望便可知,但其内质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古人有很多评价标准,如《礼记》为十一德,《管子》为九德,《荀子》为七德。汉代许慎将先秦对玉自然属性的观察和演绎加以概括和充实,提出玉有五德之说。这五德是“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可见五德不仅包括了玉的质、色、声、雕等内涵,而且把它们同人的品质结合起来。“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比喻,都是古人将玉人格化,并赋予它美和德两重性格的结果。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个学派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对玉器的功能价值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他反对掠夺战争,主张节约,把是否有利于解决人们的温饱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因而对玉器持全面否定的态度。他认为:“和氏之璧”等天下公认的宝物,既不能使国家富裕,也不能使人丁兴旺,对社会安定起不了作用,所以不是什么宝物,只是少数统治者的奢侈品而已。
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立君主集权制,提倡以法治天下。他对玉器的态度表现出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认为玉器的价值在于它的实用性,如果一件装饰华丽的玉器不能使用,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他以玉卮和陶器为例来阐述他对两者价值的认识,认为陶器虽贱但实用,玉卮虽值千金却无用,因此陶器比玉卮强。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对玉器采取较为实际的态度,对它的内质、外观及价值不轻加否定。孔子认为玉材的价值并不大,玉器的价值在于它的制成品。例如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我这里有块美丽的玉材,是藏在柜里呢,还是把它卖给识货的商人?”孔子回答得很干脆:“把它卖掉吧!”可见孔子对玉材的态度是很随便的。但是孔子对一些用玉制成的器物却很重视,《论语》描述了孔子执玉圭时,弯着腰,十分谨慎,一副小心翼翼的样子。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用玉制度形成的时代,孔子非常重视礼制,对于玉制礼器也极为推崇。不仅如此,孔子认为玉帛等器物还不足以表现礼的全部内容,玉器的内在美也是很重要的,他强调玉器的表现形式要与内容相统一。由于儒家思想被后世封建统治者奉为主导思想,因此孔子论玉对后世玉器体系的理念化影响也最大。
在中国玉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儒家思想的介入,玉器从主要为原始宗教活动的“法器”、祭祀鬼神的原始礼器,发展为贵族阶层用以表示身份、地位的佩饰,这在玉器发展史上是很大的进步。贵族阶层佩带成组玉饰的习俗在西周时期就已盛行,儒家学派将这种佩玉习俗在理论上给予肯定,提倡以玉比德,使佩玉制度化;因而玉从主要为“神”服务转变为主要为“人”服务。这个转变过程,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以及“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含有唯物论因素的中庸思想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伦理思想,指处理事务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态度,是古人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也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古人将玉视为中庸思想的化身,它刚柔并济,表里如一,温润雅致。古人理想中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在最佳的和谐状态,即所谓“天下大同”,而玉器则是最能反映这种思想的载体。儒家学派选择“玉”作为其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载体,大大加强了玉的文化含量,使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 请在第一自然段省略号处加一个成语__________;文中的许慎被称为文宗字祖,他一生研究汉字,其经心用意之作是《__________》,奠定了汉文字学研究的基础。(2分)

2、 根据要求,联系原文在下表的横线上填写恰当内容。(4分)
学派 对玉器所持态度 所持态度的思想根源
墨家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道家 (3)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划线处说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对玉器采取较为实际的态度,对它的内质、外观及价值不轻加否定”,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以下表述符合文章内容的两项是(    )(    )(4分)
A、古人辨玉,一看内质,二看外观;内质是首要的,外观是次要的,至今这仍是评价软玉的两个基本标志。
B、汉代许慎对玉自然属性观察和演绎,加以概括和充实,提出玉有五德之说。
C、古人理想中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在最佳的和谐状态,而玉器则是最能反映这种“天下大同”思想的载体。
D、古人对玉内质的评价标准有很多,都是将玉人格化,同人的品质结合起来,并赋予它美和德两重性格。
E、儒家学派为了大大加强玉的文化含量,选择玉作为其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载体,使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5、 从文章看,玉文化贯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它的意义渗透在人生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还有着一定的影响。请从某一方面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中华美玉享誉世界,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宝贵遗产,如果我们为“中国玉文化”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请你来拟写一段推荐词。(80字左右,不必署名)(5分)





80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17分)

得分

三游华山

贾平凹

华山是天下名山,我在西安住了十多年了,却还没有去过一次。今年四月里,筹备了好些天,终于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去了。一到华阴,远远就看见华山了,矗立群山之上,半截在云里裹着,似露非露,像罩了一层神光灵气。趋着那个方向走去,越走越不见了华山,铁兽似的无名群山直铺了几里远的凉荫,树木一片一片的。偶尔从树林子里漫下一条河来,河里却全部没水,满是石头,大的如一间房的模样,小的也有瓮大的、盆大的、枕大的。颜色一律灰白,远远看去,在绿树林子之下,白花花的耀眼,像天地之间,忽然裸露了一条秘密,这便将我吸引过去。置身在那里,先觉得一河石头高高低低,密密疏疏,似乎是太杂乱了,慢慢地便看出它乱得有节奏,又表现得那么和谐。本是一片死寂的顽石,却充满了运动和生命,这使我惊奇不已,高兴得从这块石头上跳上那块石头,从那块石头上又看这块石头的阴、阳、明、暗,不停地在石隙之间跑动出没,竟没有再往华山去,天到黄昏便返回了。
到了五月,我又去一趟华山。直接搭车在桃枝站下来,步行了七里赶到华山入谷口,忽见谷外有一处院落,很是好看,便抬脚进去,才知道这是华山下名叫“玉泉院”的寺庙。院内空寂无人,数十棵几搂粗的大树,全部遮了天日,树下的场地上,有着深深浅浅的绿,如铺了一层茸茸的地毯。坐上去,仰头看见太阳在树梢碎纸片大的空隙激射,低眼看身下的绿,却并不是苔藓,是一种小得可怜的草,指甲盖般圆,裂五个七个瓣,伏地而生,中有数十个针尖大小的花蕊,嫩黄可爱。用手去抠,草不能抠起,手却染成浅绿。这小草一棵挨着一棵,延续到草场边的斜砖栏上,几乎又生长在树的根部,如汗毛一般。我太喜欢这种环境了,觉得到了最好的地方,盘脚坐起,静静地听着自己呼吸。忽见后边的朱红方格门推开了,出现几个游客。再看时,一条曲径,直从那边花坛旁通去,不知那里又有了什么幽境,只见那路面碎石铺成,光影落下,款款如在浮动。我就这么坐着,神静身爽,竟不觉几个小时过去,起来看天色不早,就又搭车返回西安。
两次为华山来,却未登山而归,友人都笑我荒唐,我只笑而不语。到了六月初,又邀我的一个学生再次去华山,终于进了谷口,逆一条河水深入。走了三里,本应再走十里便可上山了,河水却惹得我放慢了脚步,后来干脆就在水中列石上坐下。水很明净,河底石子清晰可见,脚伸进去,那汗毛上就显出一层银亮亮的小珠儿,在脚下形成无数漩涡,悠悠而去。青石板很多,水从上流过,腻腻的软着身子,但遇着一块仄石了,就翻出一朵雪浪花,或在下出现一个空心轴儿的漩涡。河里没见到鱼,令我很遗憾,到了拐弯处,水骤起小潭,有几丈深的,依然能看到底。捡些小片石丢去,片石如树叶一样,先在水面上浮着飞,接着就没进水,左一漂,石一漂,自自在在好长时间才落水底。
这么又玩了半天,学生催我赶路,我说:“回吧。”他有些疑惑了:“你这是怎么啦?三次上华山,都半途而归?”我说:“这就蛮够兴趣了。”学生说:“好的还在山上哩!”我说:“是的,山下都这么好,山上不知更是有多好了。”学生便怨我身懒。我说:“不。要是身懒,我能年年想着来吗?能在今年连来三次吗?之所以几年里一直不敢动身,是听别人说多了,觉得越好越不敢去看。如今来了三次,还未上山,便得了这许多好处,若再去山上,如何能再享用得了?如今不去山上,山上的美妙永远对我产生吸引力。好东西不可一次饱享,慢慢消化才是。花愈是好,与人越亲近;狐皮愈美,对人越有诱力。但好花折在手了,香就没有了;狐皮捕剥了,光泽就没有了。”学生说:“那么,这是什么道理呢?”我说:“天地大自然是知之无涯的,人的有限的知于大自然永远是无知,知之不知才要欲知……大自然的一切奥秘,全在‘微妙’二字,懂得这个道理,无事不可晓得,无时不产生乐趣和追求。”学生点头称是。两人一路返回。学生很乐道此游,要我下次上华山,一定要邀他同往,并要我将所说的道理写出送他。
7、 文中第一自然段写一河石头,“慢慢地便看出它乱得有节奏”,这里的“节奏”指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8、 文中“我”的学生对“我”“三次上华山都半途而归”,开始疑惑,后为什么又能“乐道此游,要我下次上华山,一定要邀他同往”?(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贾平凹体察事物深入细致,艺术感触灵敏细微,本文前三段的景物特点和描写手法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且写景的用意也相同,请联系全文加以具体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本文写“三游华山”均未游,在平直的叙述中娓娓道来,平常之中却获常人未获之真意,难能可贵。这种“平中见奇”的写作风格古人也有阐说,不属于这个意思的一句是(    )(3分)
A、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梅尧臣)
B、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
C、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苏轼)
D、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元好问)

11、 以下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文章名曰“三游华山”,其实却均未游,“未游”本身正是立意独特之所在。
B、文章写到“两次为华山来,却未登山而归,友人都笑我荒唐,我只笑而不语”,“我”笑而不语的原因是“我”发现了山下的美景远胜于山上的窃喜,未上山可以得到许多好处,所以最好不上山。
C、本文哲理的阐发,借与学生的一席话道出,既不是现成哲学结论的形象性注脚,也不是美文成就的讲义,而是出自作家的特异感受和体察生活所获得的独到见解。
D、作者说“大自然的一切奥秘,全在‘微妙’二字”,这里的“微妙”是针对人们对大自然的“无知”和“欲知”来说的。

12、 文章说“花愈是好,与人越亲近;狐皮愈美,对人越有诱力。但好花折在手了,香就没有了;狐皮捕剥了,光泽就没有了。”文中“我”并没有直接回答学生这个丰富的道理。请另举一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4空)(4分)

得分

13、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论语》)
(2)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
(3)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疏影横斜水清浅,_______________。(林逋《山园小梅》)
(5)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6)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四)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第14—17题(10分)

得分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4、 与《青玉案》中“一川烟草”的“川”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B、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C、长川泻落月,洲渚晓寒凝
D、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5、 “春花秋月”常给人美好的感受,在《虞美人》中,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的气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这些都是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两首词都堪称写“愁”的经典,尤其是下阕的渲染,有人评价说贺铸词中的“愁”要比李后主词中的“愁”渲染得更充分,你同意这个说法吗?并请说明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这两首词,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都鲜明可触,如在眼前。请联系原词加以合理想象,对第一首的“目送者”或第二首的“回首者”作一个60字左右的肖像描写。(注意二者任选其一,并请标明“目送者”或“回首者”)(4分)




60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17分)

得分

秋兰赋

袁枚

秋林空兮百草逝,若有香兮林中至。既萧曼以袭裾,复氤氲而绕鼻。虽脉脉兮遥闻,觉熏熏然独异。予心讶焉,是乃芳兰。开非其时,宁不知寒?于焉步兰陔,循兰池,披条数萼,凝目寻之。
果然兰言,称某在斯。业经半谢,尚挺全枝。啼露眼以有待,喜采者之来迟。苟不因风而枨触,虽幽人其犹未知。于是舁之萧斋,置之明窗。朝焉与对,夕焉与双。虑其霜厚叶薄,党孤香瘦;风影外逼,寒心内疚。乃复玉几安置,金屏掩覆。虽出入之余闲,必褰帘而三嗅。谁知朵止七花,开竟百日。晚景后凋,含章贞吉。露以冷而未晞,茎以劲而难折;瓣以敛而寿永,香以淡而味逸。商飙为之损戚,凉月为之增色。留一穗之灵长,慰半生之萧瑟。予不觉神心布覆,深情容与。析佩表洁,浴汤孤处。倚空谷以流思,静风琴而不语。
歌曰:秋雁回空,秋江停波。兰独不然,芬芳弥多。秋兮秋兮,将如兰何!

﹝注﹞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清乾隆四年中进士,入翰林,做过江宁等地知县。后辞官,定居南京,在小仓山构筑园林,过着论文赋诗、悠闲自在的生活。

18、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业经半谢,尚挺全枝(        )
(2)于是舁之萧斋(        )
(3)露以冷而未晞 (        )
(4)兰独不然,芬芳弥多(        )




19、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既萧曼以袭裾     苟不因风而枨触
A、 B、
茎以劲而难折     必褰帘而三嗅
觉熏熏然独异     虽出入之余闲
C、 D、
兰独不然,芬芳弥多     凉月为之增色

20、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开非其时,宁不知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不因风而枨触,虽幽人其犹未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文中的“兰花”毕竟还是让“予”闻到了它的芬芳,得到了“予”的欣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写出了兰花对此的期待,由此可以看到作者从中流露出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矛盾心情。(3分)

22、 除了兰花,你还知道哪些花草树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象征了高尚的品格?试举一例,谈谈它的象征意义,并以相应的完整的一句诗文为证。(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23—26题(11分)

得分

甲:太史公曰: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乙:太史公叙帝王则曰“本纪”,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公卿特起则曰“列传”,此其例也。其列孔子为世家,奚其进退无所据耶?孔子,旅人也,栖栖衰季之世,无尺土之柄,此列之传宜矣,曷为世家哉?岂以仲尼躬将圣人之资,其教化之盛,舄奕万世,故为之世家以抗之?又大非极挚之论也。
夫仲尼之才,帝王可也,何特公侯哉?仲尼之道,世天下可也,何特世其家哉?处之世家,仲尼之道不从而大;置之列传,仲尼之道不从而小。而迁也自乱其例,所谓多所抵牾者也。
(─—选自王安石《孔子世家议》)

23、 乙文中谈到的“列传”是《史记》写作体例之一,写出高中课本中选自《史记》,并属于这个体例的一个篇名《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4、 乙文中,王安石推测司马迁把孔子列入世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5、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段运用引用和对比的手法,突出孔子的至圣至贤以及他的威望之高,影响之大。
B、甲段写作者仰慕孔子,感到读其书还不足以感受其为人,便到鲁地实地考察体会,最后流连忘返。这样写突出孔子思想的感召力和为人的魅力,更令人信服。
C、乙段的辩驳,有理有据,步步深入,作者认为在《史记》中孔子应当被列在“列传”之中,而列在“世家”之中反而不利于光大他的思想。
D、乙段的第二自然段,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对孔子的才能和思想大加褒扬,说明孔子的才能足以和帝王相比,孔子的思想可以世代流传于天下。

26、 《史记》将孔子列在“世家”中,甲文司马迁对此作了一定的阐释,乙文王安石对此大加辩驳,你倾向哪一方的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作(70分)

得分

27、 阅读下面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盛大的节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无论年龄大小,无论贫穷富有,无论身在何方,这一天都给我们一份共同的牵挂,共同的期盼,共同温馨的感觉……关于春节,你有着怎样的思考,怎样难忘的记忆,它正牵动你怎样的情怀……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2006年上海市十校(高三)联合测试
语文答题纸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题号 一  阅读 二写作 总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得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21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80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17分)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
11、(      )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4空)(4分)
13、(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第14—17题(10分)
14、(    )
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60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17分)
18、(1)业_______________ (2)舁_______________
(3)晞_______________ (4)弥_______________
19、(      )
20、(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语文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5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练习』  下一个『七年级(下)语文期末模拟测试(AB)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