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考模拟试题三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中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6年中考模拟试题三(九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一.积累与运用.(25分)(1---5题各2分,6—7题各3分,第8题每空1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枢纽(qū)粗犷(guǎng)茅塞顿开(sè)B.管辖(xiá)惘然(wǎng)泰然处之(chǔ)C.愠色(yùn)畸形(qí)锐不可当(dāng)D.附和(hè)造诣(yì)杞人忧天(jǐ
试题预览
"200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
一.积累与运用.(25分)(1---5题各2分,6—7题各3分,第8题每空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枢纽(qū)     粗犷(guǎng)          茅塞顿开(sè)
B.管辖(xiá)     惘然(wǎng)          泰然处之(chǔ)
C.愠色(yùn)     畸形(qí)            锐不可当(dāng)
D.附和(hè)      造诣(yì)            杞人忧天(j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捍卫  严峻  走投无路      B.报负   艰苦  一泄千里
C.部署  健谈  等量奇观      D.纯粹  犀力  融会贯通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园里的花开得很旺,姹紫嫣红,满园芬芳。
B.刘老师讲课抑扬顿挫,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同学。
C.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犯下的惨绝人寰的暴行,已永远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D.在中考誓师大会上,李明信口雌黄地说:一定要考出好成绩回报父母和老师。
4. 根据语境,填人下面横线上最恰当的一句是(    )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简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A.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B. 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C.夏天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她全面的体现了春与秋的独特魅力。
D.炎热的夏天正向我们走来,她的步伐是那样的稳健、有力而又不乏温柔。
5.对文学名著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老舍的《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小说通过祥子这个人物的变化,
无情的批判了这个社会,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怵目惊心、具有浓郁的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态图。
B.小说《三国演义》中“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的诗句是对“三气周瑜”这一故事情节的感叹。       
C.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的三个主人公,虽然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英雄。贝多芬是性格的英雄,米开朗基罗是天才的英雄。托尔斯泰是道德的英雄。
D.前苏联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称为:“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其中主人公阿辽沙的精神鼓舞了我国千千万万的读者。
6.一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 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问道:“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苏格拉底的言外之意是:                                                         
7. 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就要开始了,作为体育委员的你又要为了确定各个项目的人选而大伤脑筋了。因为每当在安排人选的时候,同学们表现的都不是很积极、很配合,有的相互推委,而有的项目同学们又相互争抢。这次,你很想把这项工作做好,那么,面对下面的这种情况,你将如何应对?
400米接力赛的人选已经确定,可小A也很想参加该项目时,你会说:



8.根据课文原文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
(1)                               ,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十则》)
(3)一水护田将绿绕,                            。(《书湖阴先生壁》)
(4)《陋室铭》中表明主人不受世俗羁绊的语句是                   ,               。
(5)月光下,思念远方的朋友,希望他年年平安,我们就会不禁想起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词句“                             ,                        ”。
(6)《饮酒》一诗中“                       ,                         ”形象地写出了“心远地自偏”的全部意境。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三峡》选段,回答9—12题。(9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阙:                                  宣:
10.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1.第一自然段写出了三峡怎样的特点?(2分) 

12.本文是按照          顺序写的,其中春冬之时景物的总体特征是                     ,
给人的总体感受是                       。(3分)
(二)阅读《向沙漠进军》选段,回答13—17题。(11分)
仅仅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还只是采取守势,自然是不够的。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我国内蒙古东部和陕西、山西北部有足够的雨量。就是西北干旱地区,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也是很大的。有些沙荒地区,如河西走廊、柴达木、新疆北部准噶尔和新疆南部塔里木,都是盆地,周围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积雪。这样看来,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普通河流愈到下游,水量愈多,河流愈大。但在沙漠中,因空气的蒸发,泥土的浸润,河流反而愈流愈小,终至于干涸不见,一部分水被蒸发到空中,一部分浸入到土壤岩隙中成为地下水。如地质构造是一个盆地,则能汇成地下海,可以作为建立绿洲的水源。据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的调查,只要有水源,单新疆尚有1亿亩荒地可以开垦。
  沙漠是可以治理的。我国在治理沙漠方面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在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内蒙古沙荒区的治沙工作也获得不少成绩。
  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包兰铁路从银川到兰州的一段,要经过腾格里沙漠,其间中卫县沙坡头一带,风沙特别厉害。那里沙多风大,一次大风沙就可以把铁路淹没。有关部门在1956年成立了沙坡头治沙站,进行固沙造林。这一工作已经提前完成。包兰铁路通车以来,火车在沙漠上行驶,从来没有因为风沙的侵袭而发生事故。
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2分)


14.阅读选文,说说我们向沙漠进军的首要条件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说说我国是否具备这个条件。(2分)


15.文中第四段划线的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3分)


16.文中加点的“主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17.结合选文内容回答我们向沙漠进军将会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2分)
(三)阅读《听泉》,回答18—22题。(12分)
听       泉                            韩静霆
   演奏《二泉映月》,有一种心灵沐浴冲凉的感觉,琴弓的马尾吃住了弦,像是把山里的玉石锯开了一个小缝儿,泉水呢,顺着左手指头尖儿款款地流出来,跌扑回还,绕在身边。心里所有的浮躁、郁闷、烦琐,都被淙淙流泉冲走了。身上清爽得很,干净得很。舌根也甜润润湿漉漉。说来真得感谢盲人音乐家阿炳,他用一把二胡,教会了我们听泉,让我们知道,感觉山中清泉,应该打通生命所有孔窍,只凭眼睛直观是不够的。是啊,古人说刑天舞干戚,以乳为目,以脐为口,就是说人的浑身上下都生着精明的感官,人本来就是精灵剔透的灵长目,我们和炳哥的差别就在于不懂得让心灵长出眼睛看宇宙,让耳朵生出触须抚摸自然,从这个角度说,也许我们才是真正的“盲人”。还有,我们没有化清流为音乐的神力,在盲人音乐家阿炳这里,泉水是灵感的婴儿。他一下子就捕捉住了稍纵即逝的灵感,再加进自己的天分、才情与生命感悟,人间就流淌出了不朽的经典,音乐的清泉《二泉映月》。
   “二泉”从前只是伴穷道士沿街卖艺的一支曲子,如果不是遇到杨荫浏先生,那音乐的“泉水”不知会在哪儿幽咽断流了。我在音乐学院学琴的时候老先生杨荫浏的学养和人品极为师生尊崇,杨荫浏和阿炳(华彦钧)之间的理解与默契,是人间知音的绝唱,俞伯牙与钟子期也不能相比。换句话说,琴师俞伯牙倘若遇到杨荫浏,就大可不必因世无知音摔碎瑶琴了。杨荫浏是在建国初期为抢救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寻访阿炳的。背着笨重的录音机,他和阿炳谈心,谈艺,谈琴。用那时候流行的“履带”般的录音机带,录下了阿炳的的曲子。这首曲子无题,阿炳让杨先生取个题目,杨先生思忖了片刻说,就叫做《二泉映月》吧。
   可以想象这时候阿炳是多么感动和惊奇,他那深陷的眼窝红了,几乎要流出“泉水”了。面前这位先生不仅听懂了他,把他的琴声录下采,让他的音乐永远活着,而且,一语点睛,触动了他的心泉之门。是呵是呵,这娓娓动听的音乐,不是映月的天下第二泉又是什么?泉水一冲出深山罅隙,月光扑了过来。一轮梨花月变成了液体。揉碎了的月光,叮叮咚咚唱着歌,奔跑跳跃在惠山绿竹林青草地。忽然从高高的石崖向下“蹦极”,珠玉四溅;忽然在花丛潜伏蛇行,若断还连,幽幽咽咽的;忽然又在光滑的鹅卵石溪床上跳着轻盈的舞步,带着小鱼,携着蝌蚪,跑向山外的世界……音乐在胡琴的三个把位回还,如曲水流觞。装饰音和滑音机智乖巧,似鱼嬉水草。抖弓细碎流畅,清流里有诉不尽的柔情。《二泉映月》是回旋曲式,让人把醉人醒泉回味品咂个够。更要紧的是,杨先生听着盲人音乐家心泉的律动,深深感觉到了阿炳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也听到了涌动的泉水里,有一点儿淡淡的哀伤。
   阿炳和杨荫浏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可映月的二泉还奔涌在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中,记得,这首美妙绝伦的乐曲使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由衷倾倒,他说过,二泉映月应当跪下来听。是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也许,惟有双膝跪倒,才可以聊表心中的虔敬和感激。我们感激创造美的阿炳和发现美的杨荫浏。阿炳开掘出了他心中独一无二的音乐泉,杨萌浏牵着“泉水”的手,出了山。
 18.阅读全文,你认为题目中的“泉”仅仅是指乐曲《二泉映月》中的泉、惠泉的泉水吗?此外还有什么含意?(2分)
 
19.第一自然段中“从这个角度说,也许我们才是真正的‘盲人”,“这个角度”是指什么角度?(2分)
 
20.在第三自然段中开头说“这时候阿炳是多么感动和惊奇”,他为什么会如此感动和惊奇?(2分)

21.作者认为阿炳能够创造出《二泉映月》这样不朽名曲的原因是什么?小泽征尔为什么说“二泉映月应当跪下来听”呢?(3分)
 
22.阿炳与杨荫浏两位先生在名曲《二泉映月》上分别有什么样的贡献?(3分)


 (四)阅读《理性的阅读》,回答23----27题。(13分)
理性的阅读
世间许多事情都是经过不断地积累经验才会上升到一定的层次,读书也不例外。对于读书,人们说得最多的话题不外乎多读、勤读。多读、勤读固然能够学到一些知识,但是读书倘若能够“深”入书中,即使读的书数量不是很多,也能尝到读书的滋味,领悟到更多的道理。这就需要克服随意性,多一些理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籍的数量不断增多,在读书上人们只有进行一番选择,才能找到引起自己阅读兴趣又有阅读价值的书。而不加选择的阅读,至少说明在读书上还不成熟。一位学者把读书的艺术概括为不读的艺术,理由是:“书为无限,生命有限;以有限应无限,只能采用此策。”
所谓“不读”,实际上就是要有选择地阅读,多读经典著作,少读甚至不读流行作品,更不用说那些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的水平也反映在书籍的选择上,犹如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就看谁有眼力能拿到货真价实的东西。而选择的对象,恰恰也能表明一个人的情趣、欣赏水平乃至人生追求。因此,读什么书会像一面镜子,将人们的精神境界映照的一清二楚。
    同是一本书,有人读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时间久了,脑海中只剩下一片空白;而有的人读后,不仅能记住书中的内容,甚至能背诵出精彩的语句,更能谈出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读书的这种差异,就在于读书者是用眼读还是用心去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用“心”阅读,正在于读书的同时也伴随着不断的思考。
记得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串门总要有进有出,读书也如此。认真地读一本书,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到一种环境之中;情感随着书中情节的变化而起伏,思想沿着作者的思路向前发展。读书不仅应该能够进去,重要的是能跳出书外,静观默想,分析对比,理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样的阅读会使人从欣赏水平到修养都得到提高。
不读“死”书,意为不去读那些毫无生气的书;不死读书,还在于不可尽信书,而要有主见。理性的阅读会引起人们在知识的台阶上攀得更高。
23.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24.文章围绕主要观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它们分别阐述了什么?(3分)
①                                                                     。
②                                                                     。
③                                                                     。
25.文中说“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串门总要有进有出”。这里的“进”和“出”分别指什么?(2分)
“进”是指:                                                            。
“出”是指:                                                            。
26.选文第二段中写到“一位学者把读书的艺术概括为不读的艺术”,请说说“不读”的含义是什么?(2分)

27.就本文提出的读书经验,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看法。赞同与否都要说出自己的理由。(3分)


三、作文(50分)
28.从下面A、B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A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宋人杨万里写过这样一首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意思是说,不要说下山了就没有困难了,那不过是行人在空欢喜,正在万山圈子里呢,刚刚走完一山,迎面不是又有一山相拦吗?
  请以"曲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3)不少于600字。
(4)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晤,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B根据你对以下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有这样一个故事:清代乾隆年间,有两个书法家,一个极认真地模仿古人,讲究每一笔每一划都酷似某某,如某一横要像苏东坡的,某一捺要像李太白的。另一个则正好相反,不仅苦苦地练,还要求每一笔每一划都不同于古人,讲究自然。有一天,第一个书法家嘲讽第二个书法家,说:“请问仁兄,您的字有哪一笔是古人的?”后一个并不生气,而是笑眯眯地反问一句:“也请问仁兄一句,您的字,究竟哪一笔是您自己的?”第一个听了,顿时张口结舌。
   齐白石先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走不出前人的框架,自然也就不会有自己的天地。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定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模拟(三)参考答案:
一.1B  2A  3D   4A   5B  6。学习应该拼尽全力,不断吸取新知识。7。表示感谢,说明情况,介绍参加其他项目,表明态度等。8。(1)---(3)略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一)9—10略  11山高岭连,中间狭窄。12时间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二)13.如何向沙漠进军。
14.要有充足的水源;我国具备这个条件,有足够的雨量,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高山积雪。
15.举例子;通过举在治理沙漠方面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的例子,说明沙漠是可以治理的。
16.不能。因为去掉“主要”一词,表明征服沙漠只有水这一种武器,这样表述与实际不符。
17.益处: ①有收复失地的把握;        ②开辟出绿洲;
③可以开垦荒地;            ④能保护农田;
⑤对交通线路起防护作用。        (答出3种即可给满分)
(三)18.不是。 也指“美”。
19.感觉美的事物,应该打通生命所有孔窍,只凭眼睛直观是不够的;而我们不懂得让心灵长出眼睛看宇宙,让耳朵长出触须抚摸自然。
 20.①他遇到了真正的知音。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的全部内涵与真谛,都被杨荫浏先生感悟到了。
21.阿炳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因为小泽征尔认为这首乐曲太高妙了,惟有双膝跪倒,才可以聊表心中的虔敬和感激。
22.阿炳创作了《二泉映月》,杨荫浏发现了这首乐曲、抢救了它、保目了它。从美的意义上说,阿炳创作了美,杨荫浏发现了美,把它送给了我们。
(四)23、阅读要克服随意性,多一些理性。(或“要理性的阅读。”或“理性的阅读会引导人们在知识的台阶上攀的更高。”)
24、(1)要有选择地阅读。(2)读书的同时也也伴随着不断的思考。(或“要用心去读书”)(3)读书要不但能读进去,而且能跳出来。
25、“进”是指“情不自禁地进入到一种环境之中;情感随着书中情节的变化而起伏,思想沿着作者的思路向前发展。”“出”是指“跳出书外、静观默想,分析对比,理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26.所谓“不读”,实际上就是要有选择地阅读,多读经典著作,少读甚至不读流行作品,更不用说那些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
27、略
三.28.作文。按2005年中考要求批阅。 (218.10.127.206)"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上一个『哈尔滨市2006中考模拟试题二』  下一个『苏教版八年级下能力展示题(10道)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