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南通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江苏南通:南通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南通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第一卷(选择题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洞穴(xué)羞赧(nǎn)欢谑(nuè)溘(kè)然长逝B.稗(ài)官隽(jùn)永游弋(yì)轻鸢(yuān)简掠C.缱绻(quǎn)祓(á)除口讷(nè)一蹴(cù)而
试题预览
"南通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第一卷 (选择题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洞穴( xué )    羞赧( nǎn  )   欢谑( nuè  )   溘( kè  )然长逝
B.稗(bài  )官     隽( jùn  )永   游弋(  yì   )   轻鸢( yuān )简掠
C.缱绻( quǎn )   祓( bá  )除    口讷( nè    )  一蹴(  cù    )而就
D.怃( wǔ  )然    伫( zhù )立    挑剔(  tī    )   清风鹤唳(  lì   )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福祉   渲泄    罹难    融会贯通
B.隐匿   蹉跎    嬴弱    震聋发聩
C.嘎然   诲涩    阔绰    消声匿迹
D.简练   提纲    篡位    以逸代劳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她的老同学从海边给她带来了一包贝壳,她高兴得不得了,爱不释手地拿在手里赏玩。
B.这次选举之后,日本某些新右派人物几乎是弹冠相庆,有点胜利冲昏头脑,似乎今后他们可以为所欲为了。
C.自命不凡的严卓,当年高考时,自以为上不了名牌校,也会进重点校,怎么也没想到,期期艾艾来的竟是一张专科的入场券。
D.敌人疲惫了,我们就要骚扰,来他个“树欲静而风不止”。毛主席的这一战术,在如今的商战中依然奏效。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出陌
生的境地。
B. “神舟”六号宇宙飞船载着费俊龙、聂海胜胜利返回地球,这是我们国家自行研制的,
每一个中国人不能不为之骄傲。
C. 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日渐强盛的综合国力,表明我国完全有
能力独立自主攻克尖端技术,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D. 为了这样的理想,付出毕生精力的人,不管他的事业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重要还是不重
要,也不管他所从事的事业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都是一件值得赞扬的事。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为什么偏爱竹?有一种解释是,“为植物中最高尚之品,虚心,直节”,(《三希堂•竹
谱序》)所谓未曾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
B. 我认为,这些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些问题,又是由于未能认真考虑社会主义文艺的
性质、功能及其历史使命而产生的,因而是不必要的。
C. 到底哪里是安徒生写作的地方?哪里是他父亲的皮鞋作坊?已经没法弄清了。
D. 英国女作家罗琳所写的长篇系列小说:《哈里•波特与密室》和《哈里•波特与魔法石》,
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创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话。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表现主义的杰出代表卡夫卡在《变形记》篇中,运用象征、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揭
示了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和“现代人的困惑”。
B.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其中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如“仁政论”“性善论”以
及“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 马尔克斯是存在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
历史图景的鸿篇巨著”。
D.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中
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          
                                        李新宇
在告别20世纪而进入21世纪之际,中国思想界对启蒙有截然相反的看法。有人历数启蒙的罪状,劝告知识分子放弃启蒙立场;有人则回顾启蒙被压制的悲剧,希望在中国“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面对思想界的矛盾和种种困惑,有一个问题必须回答:今日的中国是否需要启蒙?    
    这应该是一个无须回答的问题。因为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必然要伴随着不断的启蒙。然而,事情却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在20世纪,先是有人宣判启蒙思想因其资产阶级属性而“过时”或“腐朽”,接着又有人从后现代的立场上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解构而告别启蒙。这就使启蒙是否需要成为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那么,启蒙是否需要?就今日中国现实而言,启蒙无疑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就中国历史而言,它是一个没有完成就被打断的历史任务。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虽然长期被湮没和遗忘,但这并不证明中国不需要启蒙。现代化的种种挫折都在提醒着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因为人的解放这一目标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将其超越,只要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历史就必须进行补课。
    众所周知,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历史上都曾有过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但中国的这种传统特别悠久而深厚。一些人认为20世纪中国的悲剧在于激进主义,但必须注意的是,在这段历史上,无论出现过多少过激事件,也无论它激进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超出传统的模式,因而也没有冲破传统的模式。虽然传统的确在发生变化,年轻人身上已经很少见到“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类的礼教影响,但以政治伦理为中心的传统文化阴影却依然笼罩着中国人的精神。面对刚刚过去的历史,我们无法否认中国传统中的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仍然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况下,正如有识之士所指出的:“如果我们不能继承‘五四’先贤的志业,进行持久的、全面的、认真的启蒙,历史不但已经重复了,而且还不是没有可能再重复,至少至今还没有能看到足以防止的保证。”
    一些人否定启蒙的理由是大众的拒绝。不可否认,这是一个事实。但是面对同样的事实,却也可以做出另一种回答:正因为大众拒绝,启蒙更是必需的。
    有人认为,近百年来中国的灾难都源于“启蒙”,因为它明显违反了自然演进理论,破坏了文化发展的自然进程,甚至破坏了正常生长的日常生活和市民社会。事实上,这种认识是不可靠的。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破坏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并非启蒙,破坏了市民社会发展的也并非启蒙。一些论者把各种历史灾难算到启蒙的账上,就像把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反启蒙的灾难算到启蒙的账上一样,是很不公正的。我们应该承认,启蒙的确破坏着文化的自然演化,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中国社会几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乱入治、由治入乱,是否打破了这种文化自然演进的规律?即使有“五四”那样的启蒙努力,也仍然难以改变其循环往复,其力量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拒绝启蒙,致力于维护它自然演进的秩序,那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事实上,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提供了证明,自然演进只能在专制与蒙昧的路上滑行。在启蒙打破常规之前,也未见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
(选自夏中义《大学人文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7.下列对“补课”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在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时,知识分子必须冲破传统的思想模式。
B.继承发扬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进行持久的、全面的、认真的启蒙。
C.铲除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致力于维护自然演进的秩序。
D.知识分子教育民众放弃激进主义,超越并冲破传统模式。
8.对“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传统发生了变化,因而启蒙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B.“启蒙”明显违反自然演进理论,因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不能使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
C.因为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所以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工作还必须进行。
D.“启蒙”的力量是弱小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很难打破中国社会几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乱入治、由治入乱这一规律。
9.根据全文分析,不属于今日的中国需要启蒙的理由的一项是  
A.就中国历史而言,启蒙是一个没有完成而被打断的历史任务。
B.因为种种原因造成大众对启蒙的拒绝。
C.进入21世纪,中国思想界对启蒙仍然存在着截然相反的看法。
D.中国传统中的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仍然根深蒂固。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激进主义,无论它激进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超出、冲破传统的模式。而启蒙却能使今日的中国防止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灾难再次发生。
B.   五四先贤的启蒙努力曾推动中国社会向文明健康发展,今日的知识分子也应向五四先贤学习,肩负起启蒙的重任。
C. 中国专制主义传统历史悠久,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形成现代启蒙运动的高潮,但
因其力量弱小,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程度有限。
D. 启蒙在今日的中国是必不可少的,是中国人获得人的自由、尊严和权利的必由之路。
但知识界关于是否需要启蒙的争论也是必要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也。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弼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未几,封当亭县公,迁小内史。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言于帝曰:“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尝与贺若弼论之。”帝呼弼问之,弼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曰:“皇太子德业日新,未睹其阙。”帝默然。弼既退,轨让其背己,弼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及宣帝嗣位,轨竟见诛,弼乃获免。寻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
高祖受禅,阴有并江南之志,访可任者。高颎曰:“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高祖曰:“公得之矣。”
开皇九年,大举伐陈,以弼为行军总管。将渡江,酹酒而祝曰:“弼亲承庙略,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翦暴,上天长江,鉴其若此。如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
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袭陈南徐州,拔之,执其刺史黄恪。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进屯蒋山之白土冈,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以劲兵拒战。田瑞先犯弼军,弼击走之。鲁达等相继递进,弼军屡却。弼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殊死战,遂大破之。
(《隋书•列传第十七》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骁勇便弓马                 便:熟习
B.恐祸及己,诡对曰 诡:诡秘
C.未睹其阙 阙:宫殿
D.士卒且惰                   惰: 懒惰
1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弼乃获免                   乃重修岳阳楼
B.且吾以舌死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C.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     则齐国其庶几乎
D.死且不恨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明贺若弼有军事才干的一组是
①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         ②有军士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
③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 ④将渡江,酹酒而祝
⑤大列旗帜,营幕被野                 ⑥弼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若弼父亲临刑时对他说:“我一定要平定江南,但这志向没有实现,你一定要完成我的遗志;而且我是因言语不慎而死,你不可不引以为戒。”
B.贺若弼曾对上柱国乌丸轨说:皇上如果和大臣关系不密切就会失去忠臣,大臣如果和皇上关系密切就会失去性命。
C.隋高祖伐陈,命贺若弼为行军总管,渡江前贺若弼酹酒而祝,激励士气,然后故设疑阵,趁敌不备,渡江破敌。 
D.贺若弼,军令威严整肃,在陈地秋毫不犯。后陈将鲁达等人向他发起进攻,他假装败退,麻痹对方,最后督军死战,终于大获全胜。

                                第二卷(共108分)
四、(18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
                                                                              
(2)弼既退,轨让其背己
                                                                                
(3)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
                                                                                
1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它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赏析。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6分)
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李白《将进酒》)
2.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              。(杜甫《兵车行》)
3.             ,             。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杜甫《旅夜书怀》)
4.业精于勤,荒于嬉;         ,          。(韩愈《进学解》)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高原,我的中国色
乔 良
    东亚细亚的腹地,一派空旷辽远,触目惊心的苍黄。连那条从巴颜喀拉的山岩间夺路而来的大河,也暴烈地流泻着一川黏稠的黄色!这就是高原。黄土高原。
    浑黄的天地间,走来一个黄皮肤的老者。看不清他的面孔,听不清他的声音,只有那被黄土染成褐色的长髯在被太阳喷成紫色的浮尘中飘拂……老者身后,逶迤着长长、长长一列只在身体的隐秘处裹着兽皮的男人和女人。
    一棵巨大的柏树,便在这人群中生下根来。所有黄皮肤的男人女人和他们的后人,都把这巨树唤作轩辕柏。它的根须像无数手指抠进黄土,扎向地心,用力合抱住整个儿的高原。 
    始皇帝横扫六合的战车,汉高祖豪唱大风的猛士,倚在驼峰上西出阳关的商旅,打着呼哨、浑身酒气的成吉思汗的铁骑,和五千年的岁月一道,从这金子样的高原上骄傲地走过去,走过去,直到……
    暮云垂落下来,低矮的天地尽头,走来一个小小的黑点。一个军人。
    他站在一架冲沟纵横、褶皱斑驳的山梁上。残阳把他周身涂成一色金黄。他伸出手臂,出神地欣赏着自己的皮肤。金黄的晖光从手臂上滑落下去,掉在高原上。一样的颜色。他想,我的肤色和高原一样。
     豪迈的西风从长空飒然而至。他的衣襟和裤角同时低唱起喑哑而粗犷的古歌。刹那间,他获得了人与天地自然,与遥远的初民时代那种无缝无隙的交合。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
     他不禁微微一笑。然而,只一笑,那难以言喻的快感消退了。渐渐塞满胸壑的,是无边的冷漠,莫名的苍凉。竟然没有一只飞鸟,竟然没有一丛绿草。只有我,他想。我和高原。于是他又想,这冷漠、这苍凉不仅仅属于我,还属于遗落在高原上的千年长史。
     畏惧盗寇的商贾们抛离了驼队踩出的丝绸古道。面对异族的武夫们丢弃了千里烽燧和兵刃甲胄。一路凄惶,簇拥着玉辇华盖,偏安向丰盈又富庶的南方。那叫人柔肠寸断的杏花春雨呵,竟把炎黄子民们孔武剽悍的魂魄和膂力一并溶化!而历史,却在某个迷茫的黄昏,被埋进深深的黄土。
     他感到胸口有一团东西被揪得发疼。他想喊。他想站到最高的那架山梁上去,对着苍茫的穹窿嘶喊:
     难道华夏民族所有的武士,都走进了始皇陵兵马俑的行列?
     没有风。没有声息。高原沉默着。
     一块没有精壮和血性汉子的土地是悲哀的。
     他想起了他那些戴着立体声耳机、抱着六弦琴横穿斑马线的兄弟们。他们全都身条瘦长,脸色煞白,像一根根垂在瓜架上的丝瓜。他们要去参加这一年中的第三百六十七次家庭舞会了吧?他们的迪斯科跳得真好。他们忧郁的歌声真动人。但,他们只从银幕上见过高原和黄土。他们不知道紫外线直射进皮肤和毛孔时的滋味,更不知道那黄土堆成的高原上埋着的古中国。
    可那才是中国,那才叫中国。在病榻上呻吟了八百年,又被人凌辱了二百年的,不是真正的中国。真正的中国是闪着丝绸之光、敦煌之光,修筑起长城,开凿出运河,创造了儒教、道教,融合了佛教,同化了一支支异族入侵者的中国。
    真正的中国是一条好汉。这裸着青筋、露着傲骨的高原也是一条好汉。
    他想,我也该是这样的汉子。
    他想,有了这样的男子汉,高原,这金子似的高原便不会死去。因为轩辕柏在这里扎着一根粗大的、深邃的根茎。
    这个人,这个军人,就是我。
18.请简要分析文中“轩辕柏”的象征意义。(6分)
                                                                               
19.“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作者同时将三组反义词语用来描写这种感觉,从整体上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4分)
                                                                               
20.怎样理解文章结尾句“这个人,这个军人,就是我”中的“我”?(4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江苏南通:海安高级中学高三第二次统测』  下一个『江苏南通:如皋海安06届高三上期中调研考试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